小说就跟拍电影类似,所有的一切,都要放在“相框”里面,而不能让读者看到相框外面的东西。
电视,话剧,魔术,小品等等,同样遵循这个规律。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对于长篇盛唐文来说,“相框”里的东西,需要转场么?
“转场”的说法,也就是换地图,走出长安。不换地图,就一定还是在长安,所有的剧情就必定限定死了在长安。那么,在盛唐的时候,怎样的一个故事,可以局限在长安呢?
《长安十二时辰》便巧妙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如少男少女的第一次恋爱说“我爱你”那个时候。
拍一个人得了癌症的电影,要怎么反映他得了癌症,又不让观众看到他生命最后时刻,形如枯槁的狰狞模样呢?
当然不能排除科技在一个月内发展了一千年这种“带系统”的情况,所以便将镜头放在某个风景优美又诗情画意的下午即可。不必展示出主角在与癌症斗争的最后一刻,是怎样痛苦的哀嚎。
那如同恶鬼一般丑陋的身躯,不是读者和观众老爷们想看的。
观众老爷们心善,见不得血,打死的时候要拖远一点!
读者与观众,其实就是晚唐五代的牙兵,而作者不过是类似无权无势的节度使罢了。节度使不能满足牙兵们日益旺盛的需求,牙兵们就要造反。
好,继续回到小说的问题上。
大部分读者,其实对于盛唐完全没什么概念,他们当中甚至好多人都不知道新疆最大的山脉叫什么名字。
如果作者要写盛唐风貌,那么何为盛唐风貌?连这个答案都不知道,又怎么表述呢?
就好比有个人问:什么是现代中国的风貌?
是上海浦东的高楼大厦,还是湘西的竹楼?写这么一本书,要不要“转场”?
答案我不说,但是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答案。
大唐的风貌是长安城里那点事?还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说的“大唐驿道发达,每隔30里有一驿站”这样稍有逻辑的人都能看出的胡说八道?
大唐的东北、西北、江南、两京,都各有特色,都是大唐风貌,怎么就长安是大唐了?其他地方就没风貌?还是不值得去写?
《长安30k里》拍出来为什么有人骂?其实这里头都是些朴素的情感在宣泄,该讲的故事没讲好,还不许观众骂一下?
说到这里,问题又回到《长安十二时辰》这里,这本书聪明的地方在于,只把场景聚焦在长安,它也不用写三四百万字,当然可以不转场,那么其他盛唐文要不要转场?
要转场的话,转到新的地方,城池长什么样?当地有什么特色,什么背景?山川地理,人文风貌如何?需要花多少笔墨?
读者老爷们对此都是不知道的,可能连那个地点在唐代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作者当然可以乱编一个,可是……编的就是编的啊,它和历史上的真正模样,一定是天差地别。读者虽然不一定能知道你是编的,但他们一定能感觉出不对劲不对味。
这是历史文作者,所逃不出的“摄像框诅咒”。
不转场,剧情和篇幅不够;转场,背景描写与剧情冲突的比例不好协调。
换做是你,怎么写?
昨天有读者跟我说起《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这篇就是我给他的回答:
任何人都可以让自己一辈子都沉浸在初恋的快乐之中,但是……
(更新下午送到)
第323章 刁民辈出
夜已深,没喝多少酒的方重勇却已经有了稍许醉意。
伊吾军的高层,还有北庭都护府的高层,包括夫蒙灵察在内,都被他“搞定”了,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他们会全力支持方重勇在西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包括但不限于全力配合打击“不法”胡商;全力支持在北庭三州铺开河西交子,建立可兑换交子为绢帛的交子铺;专设“户籍快速办理”的衙门;建立“西域交子行”发行军票;废除西域各类“都督府”的包税制等等。
换句话说,就是为将来打散西域小势力做准备,扩大官府“编户齐民”的规模,一定程度将西域人口内迁。
某些平日里朝秦暮楚的西域小国势力,将来必然要把他们给拆得七零八落。方重勇和安西远征军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给自己找来了一群帮手。
北庭三州与北庭都护府的军政势力,甚至包括三州百姓,都会从中出一份力。这也就是方重勇所说的“不为宾客者皆为菜肴”。
北庭三州的人都是上餐桌的,多少要分点好处。至于更远的葱岭二十国和波斯都护府,他们则是餐桌上的菜。与其让这些人有实力朝秦暮楚给大唐找麻烦,还不如将他们的人口内迁,国家拆散,在几十年内彻底虚弱化。
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伙伴搞得少少的,对敌人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收拾掉。
这便是政治的精髓。
方重勇的思路,是平定西域要先政治后军事,能不动用武力,就暂时不会动手。
这份协议,属于“政治协商”类型的,官员调走的时候,可以拿一份“安家费”退出协议,在任的时候,则可以参与协商,往里头增加新条例或删减旧条例。
如今,北庭都护府、伊吾军军使、伊州刺史、司马、主簿等都签署了。至于其他两州的军政首脑,方重勇将来也会把他们拉进来,形成安西远征军的稳定大后方。
“方节帅,车十将求见。”
方重勇正在沉思之间,军帐外响起亲兵的声音。
“让他进来吧。”
听到这话,亲兵放车光倩进了军帐。
一见面,方重勇就请他席地而坐,饶有兴致问道:“今夜的宴会你也看了,有什么想法么?”
方重勇知道车光倩今夜一定会来的,对方现在果然来了。
“回节帅,末将大概知道节帅想做什么了,特来此请命。”
车光倩抱拳行礼道。
“请命?你知道本节帅想做什么了?”
方重勇一脸疑惑看着车光倩。
“回节帅,您想做的,就是巩固我大唐在北庭的控制,扩大安西都护府的影响力,然后横扫葱岭以西,不留情面。”
车光倩知道,他现在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朝廷任命的西域经略大使,而是一个极具政治眼光与政治手腕的开拓者。拉拢大多数,甜头给够;打击一小撮,用力够狠。方重勇的手段,很高明。
“得知节帅的谋划,末将想带着百人规模的队伍,换上胡商侍从的衣服,混进各路商队里面,前出到葱岭附近,打探各国消息。
收买拉拢可以收买的人,分化各小国之间的联盟,在各国之间制造矛盾制造谣言,为大军平定葱岭,出兵小勃律做准备!”
车光倩一脸激动,继续说道。
“不错,这个想法好,本节帅认为可以试试。”
方重勇赞叹说道,对车光倩竖起大拇指。
“这样吧,银枪孝节军中懂西域这边异族语言的人不多,但赤水军中却有不少。
本节帅许你在安西远征军中招募合适的人,定员三百人一个营。
嗯,你们就叫契卡好了,万一被发现,也审不出什么来。
一切你来操办,也由你来当营主!
以后这个营单独由本节帅来节制,不受其他将领调度指挥。”
方重勇大笑说道。
终于得偿所愿,车光倩连忙对方重勇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对了,明日与伊吾军的大比武,给本节帅长长脸。”
方重勇忽然开口提了一嘴。
车光倩脑子好,会用计,这个是很好的。但光会耍脑子还不成,必须得有武力和技战术水平在那里打底,方重勇才能放心他组队出去浪。要不然还不如留在身边参与战役谋划。
“请节帅放心!末将善射,可以表演骑射!”
车光倩坦然承诺,一点都不怯场。
他对自己的身手异常自信,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银枪孝节军本身就是优中选优,能打的扎堆。
真正缺乏的,是他这种能打又有脑子的。
“去吧,早点回去歇着。
记住,我们的宗旨,是让北庭三州先富起来,然后带动西域其他地方后富起来,本质上,是打造一个各族都能安居乐业的王道乐土。
而不是为了劫掠葱岭以西二十国的财富为目的。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不打碎旧格局,就没有新世界;所有的牺牲,都会有所回报,都是值得的。”
方重勇继续给车光倩兜售他那套“西域人民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车光倩点点头道:“末将明白的,我大唐是来带着西域百姓走向更好的生活。所谓王道乐土,吊民伐罪,不外如是嘛。”
嗯,和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
方重勇点点头道:“你明白这个,本节帅就放心了。近期就会给你们打造特别的信物,从明日开始你便去军中挑选合适人手。”
“得令,末将一定办好。将来节帅带着远征军抵达葱岭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末将的成果了!”
车光倩信誓旦旦的保证道。
说完便行礼告退离开了军帐。
车光倩离开后,方重勇看着手中的那份“盟誓书”,陷入到沉思之中。
基哥大概认为所有人都是狗,可以让他随意驱使。但在方重勇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他们是鲜活的,被人摆布都是不情愿的。
类似车光倩这样的人,一定会在战争中大放异彩。他们的诉求,会一步步往上,不会停在某个地方不动。
而大唐的边界,是有限的。可以提供的职位,也是有限的。
当丘八们没有地方斩获军功的时候,那他们要斩的人,就是只能是坐在长安享乐的皇帝了。
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精锐,将来真的不会变成失控吃人的怪物么?
方重勇将手中的“盟誓书”放下,长叹一声,对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无奈有了些许共情。不过想这些也没有用,西域的特别军事行动才刚刚开始,远没有到收尾的时候。
自然谈不上替基哥操心未来。
……
“呜!”“呜!”“呜!”“呜!”“呜!”
伊吾军的“军乐队”,排成长队,吹响了号角。
十人一队的骑兵,穿着五颜六色的特殊锦袍,手持长槊,笔直竖起朝向天空,列队整齐从观礼台前走过,看上去威武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