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51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方重勇痛苦的扶着额头,对于郑叔清这种脑筋比较死,手腕又太过灵活的腐朽中枢官僚,他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

  “郑使君之前说,朝廷让你捞钱是为了维持西域河西走廊的军需,对吧?”

  方重勇盘起腿,换了个比较舒服的姿势坐着,沉声问道。

  “确实如此,这一点**已经说明白了。”

  郑叔清微微点头说道。

  “然后无论用什么理财的手段,只要河西节度使那边不缺用度,军需充足,那么你这个户部侍郎,就当得很稳当,对吧?”

  方重勇又问了一句,郑叔清点点头。

  户部侍郎,又不是“理财使”。搞钱只是手段,维持军队正常运作,维持高规格的封赏以保证军队士气,这个才是最终目的。

  一切为了大唐打赢对吐蕃的局部战争!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反过来说,假如郑叔清在岭南搜刮了很多财帛,但是这些财帛却根本没办法运到长安,更别提运到西域,那么,这种类型的“理财”对于打赢战争又有什么用呢?

  手段,从来都是为了目的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别看牛仙客与崔希逸都说河西府库满仓,兵戈齐备。

  但是,一旦打仗打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吐蕃国力雄厚,补给能力也很强,家底比突厥人厚实多了。

  而且吐蕃是农奴制,擅用蛮力,也不把农奴们当人看,死个十万人都不带眨眼的,并不爱惜人力。

  有时候大唐跟吐蕃对垒打仗,拼消耗都拼得肉疼。大唐这边死一个对面吐蕃死两个,吐蕃都可以一直玩这种游戏。

  只要开打,持续的后勤就不能断掉,只要一断,就会出大事。

  “某的意思是说,关中支援河西走廊,力有不逮,离得太远了后勤很难受。只能通过别的办法来为河西藩镇提供援助。并不是一定要在长安捞钱买粮食送过去,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要不然就只是一句空话了。”

  听到这话郑叔清微微点头,不得不说,方重勇的话很有道理。

  最终问题,还是要能持续不断的支援河西走廊!

  “那郑使君你得把这些年河西节度使幕府报上来的账册,还有甘州、凉州等地的账册,都拿来我看看。或许有办法,要不就是纸上谈兵了。”

  方重勇将礼单递给郑叔清说道:“没有这些,便将礼物拖回去吧。”

  “某现在又没有职务在身,你说的这些账册都是朝廷机密,某哪里能弄到,你还当在夔州呢!

  那些都在户部和中书省存放文案的专门库房里,有专人管理。

  某现在身上只有散官没有差事,连那边门都进不去,你让某怎么办?”

  郑叔清气急败坏怒吼道。

  忽然,他好像想到了什么,托起下巴在思考着什么。

  “好像,也不是没有办法。”

  郑叔清若有所思的说道。

  “什么办法?”

  方重勇好奇问道。

  “某虽然不能办到,但是有人可以办到。而且以他的身份,合规,合法。”

  郑叔清微微点头,心中有底了。

  “你需要什么,你写一份清单给我,就现在。”

  郑叔清急切说道。

  “也行吧。”

  方重勇无奈叹了口气,拿出砚台磨墨,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一连串的名字。这些都是他要知道的东西,关乎大局。其他有些事情或许也很重要,但不会影响整体。

  河西走廊的人口、粮食产量、屯田区域、商业往来、地方特产等等。有些东西可以迅速转换为军事实力,有些东西则不能。

  只不过,为什么他这个住在兴庆宫后门宫墙外的人,要操心兴庆宫主人应该操心的事情啊。

  “以后这样的事情,能不能不要麻烦我了啊。别人当官都是收钱的,你倒好,把钱往外面送。”

  方重勇忍不住吐槽道。

  “不妨事不妨事,最后一次,最后一次了。”

  郑叔清大喜,等坊门一开,他就准备直接去办这件事。

  ……

  方重勇在忙,隔了一堵墙的兴庆宫内,正在大摆宴席。

  前任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奉命入京述职!李隆基特意在兴庆宫大摆宴席,给足了牛仙客面子。

  就在去年(开元二十四年),牛仙客奉命调任朔方行军大总管,河西节度使之职由崔希逸接任。

  不久,崔希逸奏称,牛仙客在任时厉行节约,积蓄财物,政绩可观。

  于是唐玄宗便命刑部员外郎张利贞前去核实。张利贞经过调查,回奏朝廷,称河西确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崔希逸所言不虚。

  李隆基大悦,提前授予了牛仙客工部尚书的官职。

  这可不比郑叔清先去职再授职,而是先授予职务,铁板钉钉!

  比起张九龄这样通过科举上来的文官,牛仙客的资历可就差了点意思,基本上可以算是底层草根挣扎向上的表率了。

  牛仙客早年曾在鹑觚县(陕西长武县附近)担任小吏,因为工作出色,受到县令傅文静的器重。

  傅文静后来后升任陇右营田使,牛仙客因为能干听话又是老熟人,被召为佐吏,这个官员就是营田使的附属官员,然后牛仙客因军功累迁至洮州司马。

  这个时候,牛仙客才能算是一个“独立官员”。在唐代,一个正式官员麾下,往往有好几个附属官员帮他做事。这些附属的随员,想升迁往往是很难很难的。

  后来王君㚟担任河西节度使的时候,牛仙客被授为节度判官,成为对方的心腹,进一步升官,成为地方大员。

  再后来萧嵩继任河西节度使,仍将军政事务托付给牛仙客,就足以见得此人打理地方政务有多厉害了。萧嵩回朝拜相后,担任中书令,遥领河西节度使,并多次推荐牛仙客。

  最后牛仙客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河西节度使了。

  从牛仙客的升迁轨迹就能看出,那些从地方基层出来的人,能一步步往上爬,都是有真本事的。节度使从中央空降,往往都需要这样的人在他下面打下手帮忙,要不然无法应对地方上复杂的局面。

  “来,牛爱卿,朕敬你一杯,感谢你这些年在河西为百姓做的那些事。”

  李隆基看着两鬓斑白,才五十多岁就已经有些老态的牛仙客,端起酒樽,动情的说道。

  “为圣人效死!”

  牛仙客躬身行礼,从李隆基面前接过酒樽,身边张九龄、李林甫和中枢各部主官见了此情此景都无不动容。

  “圣人,微臣以为,牛仙客并无担任六部尚书之能。臣弹劾御史大夫李适之坐观其事,没有阻止政令发出。”

  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从宴会厅的角落里面传出,在场所有人都被这句话给弄懵了。


第40章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出来弹劾牛仙客的人,叫周子谅,长安本地出身。张九龄被拜相的时候,他被对方引荐,李隆基给了这位一个监察御史的官。

  周子谅职位不高,但权柄却不低,就连宰相都可以弹劾!唐代的御史台官员,本身就是制度设计中,皇权用来制约相权的工具。

  当然了,工具只能是工具,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要跟“主人”的思维保持一致。

  很显然,周子谅并未清醒意识到,李隆基才是他的主人,而张九龄并不是。

  周子谅在这个节骨眼,弹劾他的“顶头上司”李适之不作为,其实就是变相的暗骂,举荐牛仙客的官员,甚至是李隆基本人都在瞎JB胡搞。

  可以说这波大招,是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做赌注,去搏一个“孤臣”“直臣”的人设,以图天子器重。

  要不然,连顶头上司李适之都得罪,难道事后不会被穿小鞋?

  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这波周子谅已经豁出去了!

  这便是长安的官场,这里有无数的名利,这里有至高的权力可以给你摄取。

  但也伴随着无尽的风险。

  作为被弹劾对象的李适之,一脸惊愕,他完全不明白周子谅到底是哪根筋不对,按说自己平日里好像也没得罪他啊。

  而作为事件核心的牛仙客,则是脸上青一阵红一阵,低着头不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弹劾,不是说你人品不好作奸犯科,也不是说你功劳不够资历不够。

  就是能力不足以胜任!

  就是这样的主观,尖刻,也不讲什么证据。

  没有朋党支援,没有参加过科举,就这么一路老老实实干到中枢来的牛仙客无言以对。

  说再多的话都是苍白无力的,别人污蔑你偷吃了三碗凉粉,难道你就得剖开肚子给那些人看看,来证明自己么?

  “都散了吧,此事明日紫宸殿再议。”

  李隆基一甩袖子,转身就走,竟然没有直接发作。

  其他臣子在宴会厅内面面相觑,最后也都一言不发的离开了,就连牛仙客都黯然伤神的走了。只剩下周子谅与张九龄二人。

  “你啊,你啊,唉!”

  张九龄长叹一声,失望的走出宴会厅的大门。

  他确实不待见牛仙客上位,觉得对方的能力肯定不能胜任六部尚书的职务,更别提宰相了。

  但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提出来呢?

  周子谅是张九龄提携的不假,可是他并没有安排这个人给李隆基上眼药啊!

  ……

  回到勤政务本楼的书房里,李隆基依旧是余怒未消!

  周子谅为什么敢出来弹劾牛仙客?那还用说么,当然是张九龄指使的啊。

  不然一个监察御史,怎么敢这样蹬鼻子上脸?

  当然了,监察御史当面打脸皇帝也是有传统的,贞观时代的魏征就是典型。公开场合可以打脸皇帝,私人场合也可以打脸皇帝,后面有很多人以此为榜样。

  打脸皇帝,是不畏强权的象征,历来都被“舆论”所赞颂。周子谅的举动,看似离谱,实则有其内在逻辑,并不是胡搅蛮缠乱出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