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都喜欢拿堆砌辞藻说事,说这个就是“文笔”。我只能呵呵两声,反正,人总是会长大的。等成长了,就明白了。
好,现在就从这个角度,去复盘一下近期八万字的剧情。
其实这波小高潮,只是从西域卷转到长安卷的一个转场而已,是承接了“游戏规则”的变化。
在西域,小方说一不二,丘八们可以横着走;回长安以后,做不到,处处都要受到打压。
所以小方为什么要利用银枪孝节军搞事情呢?
或者说,我写这一段,是为了塑造人物的哪些方面呢?
总结就是四个字“深谋远虑”。
小方如果从西域回到长安以后,才发现自己被打压了,那他完全是连基本的为官经验都欠缺。
简单的说,人设都崩了。
正因为小方考虑到一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才必须要搞点事情。
这是在展现统战价值。你有搞事情的能力,才会有盟友过来向你靠拢。
官场上没有谁会喜欢跟废物打交道。
所以即使没有白露之变,也会有别的,丘八们是一定会闹事的。
长安禁军里面有神策军和银枪孝节军,天无二日,只能有一个是核心,这是隐藏在水面下,没有点破的矛盾冲突。
银枪孝节军是在西域大放异彩,打得很猛,但是长安那些当官的没看见啊!
这样的例子,其实生活中遍地都是吧?比如说泾原兵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那还是安史之乱打满全场的功勋部队呢。
说白了,小方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基哥,以及长安的权贵们秀一秀肌肉而已。
是秀肌肉,不是让别人认为他是疯子,这里面,有一个手腕的问题。
很多无法理解的剧情,需要结合整本书的历史进程来看,这样就会特别好理解。
在小方心中,“建制派”路线,是一条死路。大唐下一位皇帝,是不可能正常继位的,这个无论发生什么,过程如何,结果都是定局。
所以,朝臣如何,中枢如何,文官如何想,不重要。现在就是混上个宰相都没用,丘八砍一刀就死了。
谁握着刀子,谁的刀子更快,谁就能在巨变来临的时候,掌握先机。
这是作为后来人“先知先觉”的隐形金手指。
简单的说,就是小方已经看到大唐这条船要沉了,开始准备救生船。但是其他那些人,包括李适之什么的,都还在争这艘船头等舱的位置。
基哥感觉银枪孝节军离开身边太久,施恩不够,所以要用权术手段,恩威并施解决。
李适之等朝臣,跟银枪孝节军没有打过交道,但是他们身后的关中世家大族,已经渗透到神策军里面了。打压银枪孝节军是必然。
再掺杂进去一些私人恩怨,让事情越来越离谱。
而小方,也是要向银枪孝节军的丘八们证明,他才是那个说一不二的老大。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博弈。
李适之是借势压人,基哥是借力打力,而小方则更干脆,直接掀桌子了!
为什么掀桌子,因为他要证明自己的“统战价值”!
你是不是死忠,没有那么重要,关键还是在于“能不能打”。
能打,你就是爷。历史上基哥知道安禄山准备谋反,依然让他压着西军,就是如此。
禁军本身就跟边军不是一个体系,是跟皇帝关系更近一步的军队,基哥的选择很少。这一波基哥心中确实是不爽的,但是他没有其他办法。
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就算要反攻倒算,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这里我就不剧透了。
白露之变,对于小方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政治财富,属于是立言立信。有这个标尺在,以后做什么,都会有丘八一呼百应,都会有人拉拢合作。
而打败了神策军,则争取到了禁军“首席”的位置。在秩序尚未崩坏之前,摄取了更多的政治筹码。
这些剧情,需要好好体会一下,不单纯是给你们看乐子,前后文联系很紧密。
最后,要掀桌子,也要有掀桌子的手段,以及善后的本事。
这也是人设的一部分。
小方只是掀桌子,不接受基哥和李适之等人的游戏规则,但并不是要把屋子也给砸了!
所以这件事到底要怎么定性,做事做到哪一步,用什么手段,其实都很有讲究。
属于那种无声处惊雷,一目十行的看,肯定是体会不到的。
银枪孝节军的核心任务,第一个击溃神策军,证明统战价值;第二个直扑兴庆宫,变相挟持基哥,为自己正名。
二者缺一不可。
基哥听话,那就大家都好。
基哥不听话,小方就玩自爆,把能杀的宗室和朝臣们都宰了。我活不了,那就天下大乱吧。
这是他敢于梭哈的底气,本身就没有考虑输了以后会如何。
要么都活面子上过得去;要么潇洒走一回,当一把黄巢。
基哥惜命,有台阶下不会掀桌子的。
至于基哥记仇,那就是后话了。他要报仇,也得有机会,也得有手段。慢慢看书就行了。
白露之乱,官面上,说的是勤王,说的是中枢有人谋反,图谋不轨,压根就不提发赏赐的事情。明面上如此,这个是对于事件的定性。
我是来勤王的,输了的神策军,才是叛军。
这就跟死人不会说话是一个道理,赢家掌握话语权。
事情的真相如何,不重要;或者说,追究已经没有意义了。
伴随着这一大波中枢朝臣的鸡飞蛋打,官场已经重新洗牌,不会有人去追究事发当日如何。
这个就是小方能力的另外一面,在会猛打猛冲的同时,也要会收拾残局,不要把局面弄到不可收拾。
比如说杀掉基哥,清君侧什么的,做了局面就没法收拾了。
而小方这么做,无意中极大削弱了大唐中枢的权威,导致边镇蠢蠢欲动,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依旧还是我从前的说法,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的“国家意志”。所谓国家,都是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小方这么做,对于大唐的统治肯定不利。
可是,他为什么要顾忌大唐的统治如何呢?大唐就算统治了全球,对他来说,又有什么直接的实惠吗?
只要跳出玩战略游戏的视角,去看待小说中的人物。你就会发现,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诉求,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被人脑控,被人随意摆弄的物件。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小方的乱入,让大唐乱得更快了。你细看他的每一件小事,似乎都是在做对大唐有利的事情。比如说为银枪孝节军出头,为有功将士讨赏,是不是在维护军队权威呢?
好像也是。
但是把一系列的事情结合来看,或许答案就会完全不同。
“改变”历史,未必会得到事前想要的结果,你越想盛唐千秋万代,或许盛唐跌落神坛就越快,这或许就是“历史不能假设”的魅力所在吧。
总之,我建议再把这一段重新看一下。
本书剧情已经开始发力了哦,前期铺垫足够了。就跟发射阵地架设好了导弹一样,我按一个按钮就能写一波大剧情出来,只看整本书的主线需要而已。
接下来让我先缓一缓,本书剧情已经从“盛唐”阶段,进入到“挽歌”阶段了。
不要催更,我只保证写作质量,不做任何加更的承诺。
第414章 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天宝十一年秋,就在基哥寿辰当天,这位已经花甲之年的大唐天子,颁布了一道新圣旨:全方位改组禁军!
进一步缩减南衙禁军的编制和框架,使其彻底虚化,成为一个只保留象征意义军队,职能转向“征兵办”性质,已经不能参与军事行动的鸡肋。
然后将北衙禁军众多华而不实的番号全部砍掉,改组为一个整体,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一个部分,被称为“殿前司”,下辖银枪孝节军,军指挥使方重勇。
以及新组建的黑云长剑军,军指挥使崔乾佑。
两军并列,各一万人编制。
每一军下辖五个“都”,一个“都”两千人。
其中黑云长剑军,由原神策军一部吸纳精锐改编而成。银枪孝节军的扩编,则是继续在边军中招募精锐。
这两支军队,银枪孝节军屯扎长安玄武门,黑云长剑军屯扎大明宫,定期轮换负责戍卫京师。
而北衙禁军中另外一个部分,则被称为“侍卫司”,下辖八万人,分为四个“军”,一个军下辖两万人。
这四个军分别是:龙捷军、铁骑军、虎捷军、控鹤军(不是方有德麾下那个,他的编制没有得到朝廷正式授予),每一军又分为“左厢”和“右厢”,一厢下辖五个“都”,一个都两千人。
禁军扁平化构架,由高力士统一调度。而高力士就是基哥手脚耳目的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基哥在担任新的禁军统帅。
由于兵员缺口极大,因此基哥下旨,从各边军中抽调悍勇之辈入禁军。
军改时间为一年,半年之内要看到军队骨架;一年之内,必须全部改组完成。
改组禁军所需人员、钱粮、装备,则由六部衙门中的兵部、户部、工部分别对接,务必要做到有求必应。
从边军入禁军的长征健儿,兵部亦是将兵籍转移到禁军之中。
由此产生的缺额,边镇各节度使自行解决。要么缩编边军编制,要么自行募兵自行供养,总之朝廷不会再负责缺额人员的钱粮装备。
简单的说,就是边军某个丘八转到禁军中以后,他们就不再属于各边镇的原来单位。至于边军缺了个人,朝廷不管。
朝廷的钱粮,只保证发到那个被转移的人手里。
边军缺了人,需要自己想办法募兵,自己想办法提供军需和军饷。至于要怎么想办法,那就是节度使自己的事情了。
圣旨下发之后,朝野震惊,暗流涌动,动作如此巨大的军改,象征着军事战略的重大转变。
目前大唐军队精华都在边军,关中空虚。军改的目的,显然是要充实关中的军力,削减边军,以改变现在枝叶粗壮,树干薄弱的状况。
这是郑叔清担任右相后,按照基哥“充实关中”的指示,交出来的一份答卷。郑叔清本人是不想折腾,但基哥却不会在意他怎么想。
银枪孝节军的猝然发难,神策军的中看不中用,让基哥痛定思痛,下决心加强关中武备。
若是关中有十万禁军压阵,断然不会再出现数千银枪孝节军,就能在长安兴风作浪的鸟事。
然而,很多时候,船大难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