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生气啊,一个月俸禄万一千五百六十七,十一贯呢。”
户部侍郎的郑叔清“业务娴熟”,官员俸禄张口就来。
好吧,可以不做事,躺平拿钱,虽然有点少就是了。
一年不到两百贯的俸禄,收入是对不起千牛卫中郎将这个身份的。由此可见,必须得有额外收入,千牛卫中郎将才能养家。不然在长安基本开销都成问题,这点钱还不够去好点的酒楼吃顿酒。
“你来找我就这?我这里没有红莲春了,要喝你自己制红曲自己酿啊。”
被郑叔清骑脸输出,方重勇忍无可忍了!
“别别别,这次来找你是有好事。”
郑叔清一脸神秘,从袖口内掏出来一份请柬。
“三日之后,圣人为了庆祝幽州边镇大捷,要搭台子在梨园举办戏曲歌舞演出。拿着请柬,便可以入内观看,这种机会不多的。”
李隆基要办演唱会?
方重勇一愣,随即接过请柬,背面居然连座位号都写上了。
古人也不是傻子啊,要是不提前写好座位号,到时候都是达官贵人,门票又因为各种原因发多了,到时候岂不是要因为座位问题打起来?
座位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面子掉地上就捡不起来了。
所以为了争座位而装逼打脸的事情,这年头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筹备演出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考虑过这些破烂事了。
郑叔清家境殷实,这类人已经不在意那些所谓“小节”,反倒是把面子当做头等大事看待。
想明白这一茬,方重勇又把请柬推回去,长叹一口气道:“都这么熟了,没必要如此客套,有什么事情只管讲就是了。”
“是这样的。”
郑叔清一点都不跟方重勇讲客气,他从袖子里摸出一块非常鲜艳的绢帛碎片,递给方重勇。
“粟特锦?郑侍郎你这效率,真是……”
方重勇都惊骇了。
封建时代是什么样的办事效率,只能说懂的都懂。
不想心思拖延,走流程就要很久;如果有人故意使坏,一件小事办好几个月,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你不明白,这是圣人要求办的事情啊,能不快么?只是……仿的粟特锦,和西域那边过来的粟特锦,终究还是不一样,唉!”
具体差别在哪里,郑叔清说不出个所以然,当然那只是因为限于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实际上,当他把两种布料的碎片放在桌案上时,任何人都能很直观的判断出哪一种是西域来的粟特锦,哪一种是唐国仿制的。
其实粟特锦第一次被“拆解”,是唐初时候的事情,只是关注的方向,以及实现的目的不太一样。而且西域过来的粟特锦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隔空对掌般的商业竞争。
按照方重勇原本的理解,所谓“仿造”,就是完全照抄对方的样式。但实际上,这种想法都是一厢情愿而已。
抄,也不是谁都可以抄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抄的。
布料的款式毕竟不是文字绘画,其中也融入了画匠工匠们的心思,有些技巧甚至是代代相传,成为传子不传女的独门秘籍。
每一款布料问世,其实都是工匠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布料上。工匠们不理解西域那边过来的粟特锦要表达的意义,仿制出来的东西,便没有神髓,只是粗粝的模仿。
长安权贵们见惯了好东西,能忍得住这种大忽悠?
到时候郑叔清不但不会立功,反而还要被李隆基治罪!
老郑不是傻子,知道不行,就让工匠们放手一搏,按自己的想法来仿制粟特锦。
好消息是,这种仿制粟特锦,看上去比原版似乎更好一些。
这也很好理解,大唐在丝织品行业,原料方面碾压西亚地区。蚕宝宝都是人工喂养,养分充足,吐出来的丝粗壮而长纤维,光泽透亮大气。
坏消息是,稍微……有点点不太像粟特锦。
原因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郑叔清给方重勇描述了一下他从纺织工那边打听来的消息。
西域那边过去的蚕丝,不仅有唐国国内产的,还有西域各国产的“野蚕丝”。野蚕是没有经过人工驯化代代筛选的原生蚕。
吐出来的丝,又细又短。
然而错有错招,西亚那边混合蚕丝编制出来的粟特锦,反而带有别样风情。
为了保证丝绸之路上的高利润,西域各国,对唐国的养蚕技术,实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虽然这个事情让方重勇无法理解,但事实就是如此,最害怕丝绸技术被西亚掌握的国家,反而不是大唐。
对大唐这边各种畅销商品的技术,最在意的国家也不是大唐本身,而是丝路上的其他国家。
这些国家担当着“技术围墙”的责任。
再加上西亚那边的绘画以方正硬派著称,而唐国的布料图案以圆润饱满而著称,二者风格不同,简单照抄,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所以老郑麾下那些工匠编出来的,不能说不好,但是不是“粟特锦”,还真要两说!
这种情况,就好比说李隆基要去弹电子琴,但唐代没有电,所以工匠们就只能搞出钢琴来。钢琴是很好,然而它有没有电子琴那种破音色呢?
会不会李隆基就是犯贱,就是喜欢电子琴那种调调呢?
很难说。
这也是郑叔清跑方重勇这里来叫救命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仿制的粟特锦,是比原版要好的。”
方重勇将两款布料的碎片拿在手里比划了一番说道。
“不要你觉得啊,你觉得不顶用,要圣人觉得如何才行。”
郑叔清怼了一句,眼巴巴的望着,希望这位大唐小神童能有点子,哪怕馊点子也行。
“圣人圣人圣人,你哪句话不离圣人?你又不是圣人养的……”
方重勇话说了一半,停下来不说了,那三个字太侮辱人。哪怕他跟老郑已经有了比较深的私交,也不能那样口无遮拦。
“你啊,就是完全不懂我大唐的官场。”
郑叔清叹了口气,也没去计较方重勇的失言,继续说道:
“你以为左相右相,尚书侍郎,刺史御史,他们很了不起对吧?他们手握重权,可以决定一般人的生死对吧?
其实呢,大唐的运转只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圣人想做什么,就要有什么。除此以外,都是虚的,裱糊给外人看的。
就像是你之前没有进国子监,其实是圣人觉得那样苛待了你家。国子监两千多学生,长安城内随便哪个坊,哪里找不到几个国子监监生?
国子监出来的学生,哪怕未来就是科举考上后被授官,也不过是……”
郑叔清指了指自己说道:“不过是圣人的一条狗。”
“而且很多人连当狗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如蝼蚁一般被人随意摆弄。
后来你被破格入学弘文馆,我原本以为你要飞黄腾达,但现在……我又看不明白了。
废话不要多说,你就说现在怎么办吧,唉。”
“当然有办法。”
方重勇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好,要多久见效!”
郑叔清满脸激动,他现在恨不得叫方重勇叫爹。
“就今天。”
方重勇淡然吐出三个字。
新书上架通知
八月一号,准时上架,五更奉上。
在此之前就写存稿了,每天按时更新,不会爆更,我会保证写作质量。
算了下更新字数,基本上按常规来说,属于让书友们白嫖4-5章吧。
上架前催更没用,为爱发电也走不远。多写的都会存起来上架后爆更。
这本书怎么样,是好是坏大家心里有数,不多说。本书是采用了全新的剧情结构与主线设计,爆款了属于开山立派,扑街了那就是尝试的代价,我的心态很平和。
我会尽量保证每一章的质量都不虚,也希望读者老爷们不要跳章,因为书的剧情和逻辑很严密,一跳章就很可能看不懂后面了。当你觉得剧情荒谬的时候,请稍微冷静一下,耐心往前看。因为作为一个吃这碗饭的作者,肯定是往深处发掘过这一段历史的,正史记载的正确性,都未必比我这本书要高,因为我还会去考证文物与文献。
或许其中一句话,一件小事,都是查阅了半天一天的资料,才敢写出来接受读者拷问。
这本书只会把读者从影视剧的错误认知里面带出来,绝对不会把你们带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沟里面去的。
只求追读。下个月上架后再爆发。
本书不控评,除了带有侮辱性的评论,和断章取义,没有好好阅读本书的妄言外,不会删评,我在这里承诺。
不仅如此,我会把有深度的评论挂在精品评论区。精品评论有助于读者老爷们更深入的了解那一段历史。还有所谓的盛唐风物。
有些写唐代历史的小说,欺负读者没有背景知识积累,写一些似是而非,却又完全脱离当时环境的所谓“考据”。
这样误导人的书,其实比小白文还坏。因为小白文一看就是假的,读者不会沉浸在一个虚假的大唐世界里面。看完一笑就过了。
但这一类似是而非的书,却会误导读者的认知。
当读者的子女长大了,问他们历史上大唐盛世是怎样的时候,这些毒药就变成了毒害后代的东西,还是读者们“自觉的”传播开来的。
是不是这样也无所谓?
这样的书,缺乏了对读者最起码的尊重原则:我虽然赚钱,还欺负他们没有鉴赏能力,让他们说好吃。更不应该在评论区控评,把那些说不好吃的人嘴巴都缝上。
我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
不确定的东西,我不写;为了剧情而强行掰扯的东西,我也不写;脱离历史大环境的东西,我不会写;成绩不好就故意在书里开车蹭流量,扑街了我也不干这种事。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这是不可取的。
懂历史的人就不该随便欺负和欺骗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而胡说八道;有力量的人就不该随便欺负打不过他们的人,这便是我的原则。
我尊重你们,也希望你们尊重我。写书不易,写一本是一本,终究是有尽头,世上没有天长地久。
人总要在活着的时候,留下自己的光辉。
第52章 家父方有德
唐代官府与织布相关的事情,在行政上是归“少府卿”来管的,少府卿负责管辖若干直属于皇室的织布晕染工坊,规模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