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挽歌_分节阅读_第813节
小说作者:携剑远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47 MB   上传时间:2025-05-09 18:51:35

  开封县城外渡口,几十个穿着黑色袍子的皂吏,正在敲锣打鼓的清场。

  “让那些闲杂人等都走!

  快快快,你们几个去渡口那边清场子,平西王的船队就要来了!”

  郑叔清叉着腰,对身旁一众皂吏吩咐道。

  那些人也不含糊,提着水火棍,直接冲到渡口的栈桥上,对滞留在此的人群一阵打骂。

  一时间,好像鸡窝被捅,站在栈桥边等生意的脚夫们顿时作鸟兽散,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

  汴州刺史元结看到这一幕,无奈叹息道:“郑公这手腕,未免太粗暴了些。”

  郑叔清这狗比,平日里恨不得整天在院子里躺着晒太阳,催都催不动。一听说方重勇带着银枪孝节军要回汴州,立马就上蹿下跳活络起来了。

  真是个官场老油条!

  “这些脚夫之流,就跟家中的孝子一样,非得加点棍棒才行。

  元使君还是阅历太少了。”

  郑叔清倚老卖老的吐槽了一句,洋洋自得的模样,显然是不以为耻。

  棍棒之下出孝子是这么用的么?

  元结一愣,随即苦笑。

  今日是方重勇返回汴州的日子,那些滞留在栈桥的脚夫们,就算被打死那也是白死了。

  脚夫这种职业历史很久远,然而其兴盛且呈现组织化,却是跟运河经济的繁荣有着莫大关系。

  商贾靠岸后,无论是卸货,还是进货,都不可能是本人自己挑运,通常也不会是船上的船夫搬运。

  这样就需要有专业的卸货与搬运工人,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类似的“商行”,铺子开在开封县城内,负责接单算钱。

  而脚夫则是蹲守在渡口,逢人便问要不要装货卸货。

  所以航运越发达,需要的脚夫也就越多。

  这些人三教九流都有,以外地人居多,几乎没有在汴州本地有固定田产的。

  脚夫们的社会地位很低,按照唐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来衡量,但凡有点出路的人,都不会去做这一行。

  “嗯?”

  惊鸿一瞥,郑叔清好像看到了脚夫里面,有个熟悉的身影一晃而过。再去看的时候,人已经走远了,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正好这时候何昌期已经朝着他走了过来。郑叔清于是不去想刚刚看到的那人像谁,而是笑眯眯的上前对何昌期行礼询问道:

  “何将军,今日的安排可好?”

  若是按资历说,何昌期给郑叔清提鞋都不配。

  但现在老郑就是拉得下面子,对何昌期讨好。

  元结看到这一幕,心中了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郑叔清号称“政坛不倒翁”,到现在都还能活蹦乱跳了。

  这厮做正经事的本事没有多少,但看人下菜的本事却是一流,求人办事的时候又拉得下脸来。

  这样的人或许无法长期维持高官厚禄,但他们想要苟命还是很轻松的。

  元结不禁为自己叹息,他就是太实诚了,所以总是不讨喜,难以飞黄腾达。最多就干到刺史这一级,不可能再往上了。

  除非是遇到了天大的机遇。

  “郑判官在汴州,又不用风餐露宿,怎么还瘦了呢?”

  何昌期看着瘦得风吹就要倒郑叔清,没话找话说。

  “在下心忧方节帅在前线作战,故而茶饭不思呀。”

  郑叔清装模作样的叹气道。

  他确实是担心方重勇打败仗,不过却不是担心方重勇本人,而是担心敌军杀到汴州,要他郑某一家老小的命!

  荥阳郑氏本来就大量居住于河南,更是有不少人在汴州生活。若是河北叛军南下攻克汴州,郑氏估计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起码被叛军捞一大波浮财是免不了的了。

  为此郑叔清每日都是忧心忡忡,不断派人打探前方军情,打听银枪孝节军是不是被包围了。

  方重勇他爹方有德,都没郑叔清这么关注河北战况!

  “郑判官真是小看我等,有银枪孝节在,哪里有河北那帮杂鱼横行的份。方节帅还把李宝臣那傻子唬得一愣一愣的呢。”

  何昌期满不在乎说道,其实这一路奔袭河北的时候,他也是非常担心的。

  但这并不妨碍何老虎现在对身在汴州的众人吹牛。

  “说起李宝臣此人,当真是非常张狂啊。说话的语气就像是帝王一样。”

  郑叔清轻叹一声,继续说道:“李宝臣派遣了好几波人来游说,要节帅给他效力,并献出宣武镇六州之地。亲笔信都写了四五封,语气一封比一封严厉。

  最后一封信,此人甚至扬言不同意就要杀方节帅祭天呢。”

  郑叔清语气中带着迷惑。

  宝臣大帅现在大概是知道,自己之前是被方重勇那个“宝臣为天子”的戏法给耍了,有些气急败坏。

  只不过郑叔清不知道此事,才觉得这个人简直莫名其妙。

  仗都没打一场,你就直接写信说要我投降,有病吧!

  “其实吧……”

  何昌期话到嘴边,想起方重勇此前的提醒,没有多事,顿时闭口不言。

  他是来汴州打前站的,不是来这里吐槽李宝臣的。方重勇当初可是承诺过,要给宝臣大帅捧场,投靠他当马仔的!

  现在直接翻脸不认人,宝臣大帅感受到自己被愚弄,要找方重勇算账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之所以还没动手,不过是因为洛阳城内的事情,李宝臣还没摆平。一旦他整合了河北叛军,搞定了洛阳城内的杂事,估计就要带着兵马出洛阳向东掠地了。

  跟方重勇正面较量是必然的。

  “郑判官不用担心那头蠢猪,不过是那个什么……哦,冢中枯骨而已。”

  何昌期随口打哈哈说道,便不再言语,双目盯着河面。今日不仅渡口被清场,而且河面也被清空,不允许其他船只在此逗留。

  忽然,郑叔清用胳膊顶了一下何昌期的胳膊,压低声音询问道:“永王的兵马有多少人?”

  “多少都无所谓,一兵一卒都不许离开齐州!”

  何昌期凑过来随口应付了一句。

  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得意,就好似方重勇当初打脸永王李璘,是他亲自动手的一样。

  方重勇对于李璘提的要求很明确:你的幕僚都可以来汴州,都可以安排职位,但军队不能来汴州,一兵一卒都不行!

  永王麾下兵马不得离开齐州,必须作为州县团结兵存在,是方重勇对李璘提出的一个“硬性要求”,不同意就散伙。

  他要这么玩的原因也很简单:你手下的兵马到了汴州,那我怎么安排我麾下人马?

  银枪孝节军是要当禁军的,你那些烂番薯臭鸟蛋来了,我这个节帅要怎么安置这些人?难道我还要跟你手下的杂鱼分润兵权不成?

  当然了,作为交换,方重勇承诺不会撤换这支军队的主官,不会大规模清洗军中的中低级军官,保证齐州军队的基本完整性。

  永王李璘在与韦子春商议了一番后,只能咬着牙同意了这个“不平等条约”。

  形势比人强,不答应是不行的。

  因为即使他不答应,方重勇也可以用“齐州军叛乱”为由镇压,丝毫不妨碍他拥戴李璘在汴州上位。

  政治的残酷,就是这样不讲情面。

  郑叔清明显松了口气,意味深长的说道:“永王此人成不了大事,他麾下兵马不来汴州,那再好不过了。”

  嗯?

  何昌期一愣,有些意外的看了郑叔清一眼。

  他记得自己好像没有说过,方重勇要拥戴永王在汴州登基的事情吧!也只是说永王也在船上,与银枪孝节军同行来汴州而已。

  郑叔清之前也没跟方重勇联系过,应该也不知道永王要在汴州登基的事情才对啊。

  他这么说是个什么意思?

  何昌期隐隐感觉老郑不像看起来那样昏聩。这位“不干正事”的文人,应该是看出来了方重勇的图谋。

  “来了!”

  元结指着远处逐渐靠近的船队说道。

  漕船越来越近,岸边等候的人群,也变得越来越激动。

  ……

  “终于到了啊!”

  方重勇从打头的漕船船头跳到汴州渡口栈桥上,顿时悬着的心落了回来。终于回到老巢了,今后不必再提心吊胆。

  “节帅,下官已经在城内准备了庆功宴,为三军将士接风洗尘,这边请!”

  元结上前给方重勇叉手行礼,随后做了个请的手势。

  “诶,不忙不忙,等一下永王殿下嘛。”

  方重勇面带微笑,随口打哈哈说道。

  他走到岸边,跟等候的众人一一打招呼,随后便跟这些人一起,在一旁等候。

  很快,随着后续的漕船陆续靠岸,银枪孝节军各部也紧跟着下船。等所有人都下船了,最后一艘到渡口的船上,永王李璘,以及他麾下的幕僚,这才下船踏上岸边的土地。

  他们一个两个,都是面色难看,只有少数人还保持着礼节性的笑容。

  看上去并不像是晕船了。

  何昌期有些疑惑的走上前去,凑到方重勇耳边低声问道:“节帅,怎么永王这帮人一个两个都苦着脸啊?”

  他带着人离开打前站的时候,看到永王麾下那帮人和方重勇还是有说有笑的,怎么如今都是这样一幅死了爹妈的表情?

  何昌期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永王麾下那个叫刘巨麟的,因为不服齐州兵马不得入汴州的要求,跑来跟本帅吵了一架。

  他想不开,然后就跳河自尽了,本帅已经下令将他厚葬。至于永王和他的幕僚,大概是对刘巨麟的不幸殒命,而感觉悲伤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2页  当前第8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13/11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挽歌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