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看军衔认军官就行了,建制打散后重组,速度也比之前要快得多。
而接下来的军改,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迭代。
李筌对此很是佩服。
“大帅目光如炬啊,这一手真是太妙了。下官这就去写条令,至于肩章领章具体设计成什么样的,工部有人精通此道,完全没有问题。”
李筌哈哈大笑道。
军队越是注重正规化和标准化,越是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这些是先辈们用鲜血得到的经验教训。
李筌原本是不太相信裴旻跟自己说的,方重勇这个人能成就大事。现在看来,他不得不佩服老硬币看人真准。
这一点点小改动,对于战斗力的提升是无形的,又不需要费多大气力。
“对了,李光弼攻寿州之事,你以为如何?”
方重勇又想起寿州的事情了,忽然有此一问。
李筌顿时一愣,面色逐渐凝重起来。他看到方重勇并不是在反问,而是诚心求教,于是低声说道:
“寿州州治寿春,北面乃是淮河与八公山,不方便在河对岸屯兵。
而寿春城的护城河,也是引自淮河,四面环绕。其城历经数百年经营,根基颇为雄厚。
只不过是因为两淮已经有百余年没有战乱,所以城防应该不会太严密罢了。
此战胜利的要诀便是一个快字。在寿春守军没有组织起防御的时候,一击而下,那便是大功告成。
若是等守军反应过来,只怕……难说。”
李筌摇摇头,长叹一声。
方重勇这个人有点好,就是听得进坏话,听得进劝,所以李筌才愿意实话实说。
“此前大帅没提,现在下官也要说一说。
让李光弼去攻寿州,赢了固然好,输了的话,让他碰个钉子,大帅再拉他一把。
两全之策。”
李筌压低声音说道。
原来是这样。
方重勇不动声色点点头,其实他没想那么多,单纯就是认为李光弼出马没有问题。只不过这个时空李光弼过往的战绩并不是很出色,所以李筌对他的评估也比较一般。
毕竟,谁都没有先知先觉的本事,除了穿越者以外。
“派人去一趟亳州,问一问李光弼需不需要增援。若是需要,某让何昌期领兵五千前去支援他。”
方重勇对李筌吩咐道。
“诶?不可呀节帅。若是这样,反而还会坏事。”
李筌连忙拦住方重勇。
“大帅希望李光弼归心,这点确实不错。
但若是真派兵去增援,只怕李光弼会感觉羞辱。到时候李光弼不但不会觉得大帅体贴,反而会认为大帅是看不起他。
下官以为,用另外一种方式更好些。”
李筌铺开淮南道的地图,在寿州以东的某处画了个圈。
“寿州以东,是濠州。而濠州城是州治不说,还在原钟离城的对面,隔着河,形成了互为犄角之势。
因为有此地利,所以淮南兵马在这里没有严密设防,比寿州那边要松懈很多。
李光弼攻寿州后,淮南为数不多的兵马必定会死保寿州。到时候可让何将军带兵乘战船顺涡水而下,必能一举攻克濠州。
就算不能攻克,也会让寿州的兵马回援钟离,如此一来,不就减轻了李光弼的压力么?”
李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派一路偏师,去攻打淮河上的另外一个重要据点濠州城与钟离城。无论成与不成,都会将点进攻转变为面进攻。
淮南节度使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强军,想打这种规模的会战,便是以己之短,对敌之长。
“嗯,两路齐攻,同时让李白去扬州劝降亦可。”
方重勇微微点头说道,已经作出了决定。
当然了,这种劝降不是劝说盛王李琦投降,而是告诉他:李璬对你不怀好意,随时都有可能从长江中游东进,灭了你。我们占据寿州,只是帮你挡住敌人罢了,不会要你的扬州。
李琦可能会同意么?
其实他同不同意并不重要,只需要让他的部曲和幕僚知道就行了。这个时代若是谁没有登基**,那么他们就只能选择投靠哪一个人。
不可能保持所谓的“中立”。
李琦只要不**,那么此番服软是必然。他不服,他的手下也会劝说的。
“如此甚好,下官这就写军令。”
李筌对方重勇行了一礼。
正在这时,严庄匆匆忙忙的推门而入。一看到方重勇,他就面色焦急说道:“大帅,刚刚收到消息,史思明在幽州自立了,并且还登基**,国号为大燕。”
哈?
方重勇跟李筌都是一愣。
虽然现在各路野心家心里想着什么事情,都是明摆着的,但好歹也是要竖起一面大旗做做样子吧!
无论是谁都是如此,哪怕是李宝臣,手里也有个傀儡皇帝李琬呢!
不是说大家喜欢麻烦,故意要整什么幺蛾子。而是师出有名这种事情太重要了。
大唐还没有到油尽灯枯的时候,也没有完全丧尽民心。李唐宗室现在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
所以顶着大唐这块牌子,然后立一个傀儡皇帝,最后登基**割据一方,便是普遍的玩法,大家都能接受。
这也是成本最少的玩法。
李筌与严庄二人,他们难道不知道,方重勇扶持李璘上位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吗?
他们当然知道。
方重勇就是为了当新朝的皇帝,他们这些手下,也会拿到一个从龙之功。
只要方重勇不废帝,那么他们就可以当做自己不知道,装一装样子,拉一块遮羞布。
结果,现在有一位“猛士”站出来了。史思明这位“霸总”,压根就不玩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游戏,他就干干脆脆的**建国了!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你们要如何?
猛是真的猛,然而这位是不是在自取灭亡,那就不好说了。
因为一件事的正确与否,往往要从最终结果来判断。再有利的选择如果最终的结果是不好的,那也难说有利。
方重勇也是没有料到,史思明这条咬人的恶犬,不做声不做气的,突然就放了这么一个大招。
“应该还有别的事吧?”
方重勇沉声问道,他一看严庄的面色就知道肯定不会只是史思明**建国。
“对,史思明亲自带兵攻打邺城,现在李归仁派人来找我们求救,要不要救他呢?”
严庄疑惑问道。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李归仁派人求救,他才知道史思明登基**的事情。
他将李归仁的求援信交给方重勇查看。
李归仁现在只占据着相州、卫州等地,实力很一般。而史思明的实力显然很强劲,打李归仁绰绰有余。
至于为什么李归仁不投降史思明呢?
道理很简单,投降了,也是别人的马前卒,一样没什么好处,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而且,李归仁觉得,给大唐当狗总算是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哪怕当得不乐意也说得过去。
但史思明这个胡人,凭什么骑在自己头上拉屎?
李归仁的想法或许并没有外人想的那么复杂,他可能就是单纯的看不起史思明罢了。
“救,那肯定是要救的。”
方重勇猛的一拍桌案说道。
随即话风一转,继续说道:“但不是现在,史思明现在兵锋正锐,他还没打累。等他打累了再说,我们还是先收拾寿州再说。”
第614章 一脚踏两船,一女欲二嫁
淮北地界,寿春城以北,淮河对岸的八公山下,有一个小集镇。
这里是因为淮河水系的贸易而起,小镇背靠八公山,其河滩呈现东西走向狭长的地貌。八公山的山体不高,但位置却是异常要害。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八公山,那么寿春的地形也就不值得一说了。
从八公山山顶,便能居高临下俯视河对岸的寿春城外围,直线距离不过数里地而已。若是再配上“千里镜”的威力,那几乎是一览无余的开阔。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屯兵于八公山以东下蔡城的李光弼,带着一队亲兵,跟郝廷玉一道,悄悄爬上八公山,来到南面前出侦查敌情。
李光弼拿着从方重勇那边“借来”的千里镜,朝着山下看了又看,不由得眉头紧皱。
“节帅,这里可不方便用兵啊!”
郝廷玉凑过来小声说道。
李光弼将千里镜递给对方,微微点头,面沉如水,却又是一言不发。
寿春城,不愧是战国时的楚国首都,不愧是三国时的东吴重镇,不愧是南北朝是南北分界要塞。
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形胜不可力取”。
八公山到淮河之间,虽然还有一片平坦的地面,但那里已经形成了集镇,况且还非常狭窄。这里压根就不能屯兵,总不能说把军营布置到八公山上吧?
那粮草怎么运输呢?水源怎么解决呢?
所以,寿春城等同于在最容易遭遇攻击的北面,按上了一道铁闸门。
而寿春城的东面,又有淝水蜿蜒而过。等于是淮河与淝水形成了一个“人”字,将寿春夹在里面了。
很不好对付。
“我军缺乏战船,若是强行渡河,只怕很难占到什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