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翦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22节
小说作者:李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64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2:01:32

  商朝需要在关中建立稳定的前进基地,而老牛坡位居关中盆地中 心,有铜矿资源,还有商人征服者上百年的经营史,各方面条件都最 合适。

  崇国食人者

  大约在武丁时代,老牛坡出现了两座大型建筑。

  一号基址东西长30米,南北宽15米多,夯土地基厚1米,上 面曾有多座分体建筑。能识别出三座建筑痕迹,其中的F3相对完整,

  一号基址F3房基发掘绘图

  二号基址发掘绘图

  长11米多,宽近6米,是“一座面阔四间、进深二间、面东二门、 前有走廊、屋顶为两面坡式的中型房屋建筑”。它很可能是崇侯虎家 族成员的住宅。

  二号基址与一号相距100米,被雨水冲毁了一部分,南北长23米, 东西宽12米,夯土地基厚1.3米,复原出的柱子,有南北五排,东 西八行,是一座大型单体殿堂建筑。这里可能是崇侯办公理事的朝堂。

  为保护房屋遗迹,考古队没有发掘夯土地基,所以无法确定是否 有人奠基。但在发掘之前,村民曾在这里修建一座砖窑,留下的土崖 断面上恰好有“小儿骨架一具”,被压在室内地面之下。如此偶然的 机会都能发现尸骨,看来用人奠基的数量应当不少。

  在夯土台基宫殿区的东侧,是土著农夫的房屋,还延续着制造 花边陶罐和石璧等传统。武丁大扩张时期,因到老牛坡定居的商人越 来越多,一些农夫遂被驱逐,供新来的商族人营建新居。而土著们的 房屋,则正好用来做垃圾坑。这是黄土地带特有的“地窖”式房屋: 地上挖一出近圆形坑(直径3—5米,深1.5—2.5米),坑口搭草棚遮 挡风雨,坑壁上挖出供上下出入的阶梯。

  从关中到伊洛和晋南是黄土分布带,而黄土有较好的垂直层理, 不容易倒塌,适合挖掘地窖,而且保温性好,比较宜居。这种地窖式 房屋使用了上千年,从仰韶文化晚期直到商周。

  但自商人大量来到老牛坡后,这种地窖灰坑就不仅埋有陶片等生 活垃圾,更还有人骨。比如:

  H5底部有人骨架两具,人骨很不完整,且和猪、狗的骨骼混杂 在一起。发掘报告推测,“显然是死者被砍杀后而随意扔入的”。

  H19底部有人骨架一具,“除头骨外,骨骼亦残缺不全,显系非 正常的死亡现象……同时还发现有鹿角、碎骨、大小不等的河卵石、 已经成堆的烧土灰烬”。

  H17底部”紧靠坑壁发现一个完整的人头骨,近头骨处有大量草

  H19平面及剖面图

  耕土 灰土 黄褐色土黄灰色土 褐色土灰褐色土淡黄色土

  H8平面及剖面图

  木灰,在草木灰烬中还有烧过的动物骨骼、鹿角和红烧土块”。

  上述三座灰坑,人骨都在底部,显然是垃圾坑刚使用时扔进去的。 坑内有大量家畜骨头和人骨混在一起,还有灰烬和烧土块。所以,它 们也可能是祭祀坑,但发掘报告中的信息较少,难以确证。

  H8更特殊,是一座连体大灰坑。它不是窖穴改建的,而是先挖 了一座专用垃圾坑乙(长2.6米,宽2.3米,深1.1米),当快被填满 时,又紧挨着它挖了一座更大更深的垃圾坑甲(长3.7米,宽2.9米, 最深处有2.4米),最后,甲坑也被填满。

  甲乙两坑内埋有各种生活垃圾,还有“许多人骨和牛、狗、猪等 动物骨骼混杂在一起”。和其他灰坑不同的是:一,这两座灰坑不止 底层有人骨,而是各层都有,说明杀人行为伴随着垃圾坑的使用全程; 二,人骨都是零碎的,且和其他家畜骨骼混杂在一起,应该是吃完以 后被遗弃的特征。或许H8周边的人家有吃人肉的习惯,而且持续了 很多年,否则难以形成这种遍布垃圾坑的人骨堆积。

  但另一方面,往H8里倾倒垃圾的,应该不仅有贵族肉食者,还 有本地土著居民,因为坑中还出土有石刀、石镰、石凿以及本地传统 的花边口沿陶罐。

  这个居住区共发掘三期灰坑19座,有人骨的只有上述四座,并 不占多数。这说明商人统治者的杀人行为还是有所区别,嗜杀和吃人 肉的应该只属于少数人,或者特定场合。

  崇侯的青铜产业

  建立崇国,是商朝向西扩张的保障,由此,武丁先后灭亡羌人周 族和分封商人周国。但武丁去世后,周原的商人侯国未能保住。在武 丁王的儿子祖庚或祖甲时期,一片关于“周”的甲骨卜辞中又出现了

  “崇侯”等人。12

  甲骨磨损过于严重,难以判断商王到底让他们做什么。从时间看, 祖庚和祖甲时期,商朝势力衰退,商人的周侯正遭受土著的威胁,为此, 商朝很可能要调动周边诸侯救援。但此举无效,土著势力又淹没了关 中西部。

  商人的周国灭亡后,老牛坡对于商朝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功能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殷墟前期的大型夯土建筑被废弃,改建 为冶炼铸造区;崇侯的新宫殿区可能移到了遗址西北侧,也就是考古 划出的第四发掘区。目前,这个区的发掘还比较少。

  到殷墟末期(老牛坡四期),崇国更加繁荣,青铜产业的规模也 更大了 :有很多冶铜的炼渣堆积,填满了一条至少长18米,最深处 可达2米的土沟。距离铜矿渣不远的山坡上,有四期铸铜作坊的垃圾 堆积,里面埋有很多熔铜陶缸碎片和残陶范。

  与二期那种铸造小件铜器以及可以多次使用的双面陶范不同,四 期的陶范多用来铸造相对较大的器物,且只能一次性使用。目前发现 的铸范可以制造各种容器和兵器,如鬲、戈、钺、皮角上缀的圆铜泡, 还有类似面具的所谓牛面和人面形饰,但尺寸略小,不适合戴在脸上, 可能是系在皮质头盔的额顶部位,起威吓敌军之用。13

  从老牛坡二期的冶铸设施分离、规模很小,到四期的冶铸一体、 规模增大,意味着权力结构已经发生重组:原来分散且互不统属的商 人据点,以及基于自然资源和商业交换的产业布局,被整合到更大的 政权体系中,形成了方国政治体。

  怀珍坊相对偏僻、封闭,而老牛坡更接近关中盆地中心,控扼渭 河南岸的交通干道。因此,把铜的冶铸设施集中到老牛坡,更便于军 事防御,避免被对手分割击破。虽然铜矿石的运输里程要多20公里, 但冶铜和铸铜两道工序却可以无缝衔接,免去了再次熔化铜锭的成本。

  虽然尚未发现殷商晚期的宫殿区,但从铸铜业的兴盛程度看,这 一时期肯定有更大的核心建筑群,甚至还可能有夯土城墙。后来的周 人史诗说,攻打崇国时,他们面对的就是牢固的城墙,正所谓“崇墉 信信”。M

  崇国商人的墓葬还使用大量殉人,等级稍高的殉人数量更是要十 人左右,比多数商人侯国和据点都要“奢侈”。只是在商朝末期周文 王灭崇国后,这些墓葬被严重破坏,相关细节我们会在后文商周易代 的部分介绍。

  崇国-老牛坡后期的安定繁荣,和商人招降了一支北方山地部族 有关,这便是周文王祖父一代的姬姓周族。他们被安置在土著和商 朝反复拉锯的周原地区,而改变上古华夏文明历程的大转折,也自 此开启O

  注释

  1 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以下有关老牛坡考古的基本

  信息及图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书,不再详注。

  2 西安半坡博物馆、蓝田县文化馆:《陕西蓝田怀珍坊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 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3 《合集》6812 正,以及《合集》6813、6814、6815、6816、6817、6821、 6822o

  4 徐中舒先生认为这里的周方是姜姓所建的女国,即母系社会的姜嫄国。参见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载《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册),中华书局, 1998年,第1423页。另可参见俞绍宏等《甲骨文“周”笺识》,《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另外,董珊先生认为,周原这个地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姓 的族群进入并建立国家政权,这些先后成立的国家可以使用同一国名“周二 并用此国名来命名自己的国族。参见董珊《试论殷墟卜辞之“周”为金文中 的标姓之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7期。

  5 王光永:《陕西省岐山县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77年第12期;罗西章:《扶 风美阳发现商周铜器》,《文物》1978年第10期;齐浩、张天宇:《周原遗址 新见京当型铜器墓浅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11期。

  6 周原甲骨Hll:84有“册周方伯”。

  7《合集》2816。《乙》8894 : “贞:妇周。”

  8 尹盛平:《周文化考古研究论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H页。

  9 古文字学家对该字有不同的释读,有人释读为“蒙”字,但胡厚宣认为是“崇

  侯虎”,见胡厚宣《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上, 台北大通书局,1972年影印本上册,第52页。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 订补与商史人物徵》,第478页。

  10《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 自岐下而徙都丰。”

  11《老牛坡》,第359页。

  12《合集》23560的这片甲骨图片模糊,多数字难以辨认,此释文来自胡厚宣《甲 骨文合集释文》。

  13汉中地区发现的这类面饰更多,属于当地土著发展起来的青铜文化。

  14《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临冲闲闲,崇墉言言。 执讯连连,攸就安安o是类是襦,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菟萌,崇墉伤伤。”



第十五章 周族的起源史诗与考古

  周,是一个兴起于西土的部族。

  和商人的传说类似,周人的始祖也是未婚女子遇到神迹而生下 伟大的儿子,但比起夏商两代的族源,周人史诗包含的信息量要 多得多。可以说,从一开始,周族的来源就相对清晰可靠,不仅 后世考古有发现周族开国三百年前的聚落,亦和文献中的很多记 载有呼应。

  但是,讲述周族的起源也有很大的困难。周族本来没有文字,只 有口头的传说,是灭商之后才开始用商人发明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历史, 难免会渗入一些商文化元素。而且,西周之后,人们还创造了那些更 古老的半神帝王的“创世记”,比如黄帝和炎帝,嫁接和混淆了很多 周族早期传说,造成了很多混乱。

  所以,我们需要剔除那些西周以后附会的故事,“正本清源”地 讲述周族的起源。

  周族出自羌人

  《诗经•大雅》中《生民》,记载了周族的创始传说。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攫克祀,以弗无子。履 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诉不副,无蕃无害。以赫厥灵,上 帝不宁。不康趣祀,居然生子。

  诞真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真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真之 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轩,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薮之荏菽,荏菽麻麻。禾 役称楼,麻麦惨愫,瓜腱嗥奉。

  诞后稷之稽,有相之道。弗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 实种实褒,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柜维和,维糜维芭。恒之柜狂,是获是亩;恒 之糜芭,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森以鼓,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 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这篇史诗说,周族的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她生活在一 个定居村落里,有房屋院落和小巷,有放牧的牛羊,村外平地上生长 着树林,村民在林中伐木建屋。看来,这是一座位于平原,至少不是 崎岖山地的小村落。

  姜嫄曾经向神明献祭,祈求自己婚后能生育儿子。然后,她便 踩到了上帝留下的巨大脚印(郑玄注疏说,是大脚印上的拇指部分), 从而怀孕,最终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姜嫄非常紧张:“还未结婚就 生下孩子,难道是我的祭品没能让上帝满意才导致这结果吗? ”

  她试图扔掉这个婴儿,结果一系列神迹保护着婴儿活了下来:被 扔在小巷里,有牛羊来给他喂奶;被扔在平旷的树林里,结果遇到村 民们来伐木;被扔在寒冰上,鸟群飞来用翅膀给他取暖。婴儿的哭声 响亮,一直传到大路上,所以总会有人发现和照顾他。等到他能够爬行, 就可以自己找食物吃了……

  姜嫄最终是否“收回” 了儿子,史诗里一直没有提及。等这个儿 子长大之后,他开始从事农业种植工作,播种大豆、粟米、麻、麦、瓜, 还掌握了一系列管理庄稼的技术,比如除去杂草以让各种作物长得茂 盛,培育出各种庄稼的优良品种。

  这个儿子,名为“后稷”,字面的意思是“谷物首领”。在上古,“后” 的意思是首领,“稷”是谷物。《史记•周本纪》说,因为儿时被母亲 遗弃,所以他的名字是“弃”。这应该是较早的本名」等他壮年事业 有成后,才有可能被尊称为“后稷”。

  在史诗的最后,是弃-后稷用自己的收获向上帝献祭。他舂粮食 去皮,簸扬淘洗干净,蒸出香气(用的应该是新石器晚期常见的陶羸); 还屠宰公羊,在香蒿上涂抹羊脂,放在柴堆中焚烧;所有的饭食都盛 在高足陶盘(豆)里。上帝正在天上安居,闻到了祭品的香气,感叹: “哪里来的香味这么及时!”

  后稷靠祭祀得到上帝的保佑,一直没发生灾祸。周人的祭祀从此 一直持续下来。

  同样是未婚生子,简狄繁衍出商族,姜嫄繁衍出周族。有学者认为, 这是人类早期母系家族的表现:女子不出嫁,男子到外部落约会临时 性伴侣,所谓生子“知其母,不知其父”。不过要注意,在《生民》里, 姜嫄发现自己未婚先孕后,还是会感到恐惧。而这是父系家族时代的 观念。所以,《生民》反映的应该是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正交替的时代, 在当时,两种家族观念还杂糅并存。这也正是男性始祖领袖产生的背 景:从母系家族诞生,然后建立起自己的父系家族与国族。

  在《生民》里,“上帝”频繁地出现。通过殷墟甲骨卜辞可知,“帝” 或“上帝”本来是商人的说法和宗教概念,也就是说,这是后来的周 人从商人那里学来的,并非周人自有。在《生民》史诗的最初版本里, 这位周族之神应当有另外的名分,比如当地的某个山神或天神。

  《生民》还说,在经营农业获得成功之后,弃-后稷在母亲的有邰 氏部族建立了家庭。古代注家说,邰在陕西的武功县,属于关中盆地 内的平坦地区,地貌接近《生民》中的描写。而且,武功县距离周原 地区很近,也可以说是广义周原的一部分,所以后稷的后人有了 “周” 族之名。2但古代史家忽略了一点,姜嫄的姓是“姜”,其本意是女性 的羌人。这意味着,姜嫄是羌人,周族是从羌人繁衍出来的。当然, 这不是说我们比古人聪明,只是因为我们今天可以借助殷墟甲骨卜辞 知道,关中地区的居民主要是羌人。

  后稷成年之后,需要按照父系家族的规则娶妻。他的妻子是个 姑姓女子,后世的周人也因此形成了一种观念:“姬姑耦,其子孙必 蕃。”意思是说,姬姓和姑姓通婚能生育很多后代。3但这背后还隐藏 着一个问题,就是西部族群的“同姓不婚”禁忌(商族人很可能没有)。 后稷此时还身在姜姓有邰氏部族,属于姜姓成员,不适合在母亲的姜 姓部族里找配偶,而附近有一些姑姓族群,可以和姜姓婚配。

  农牧兼营与迁徙

  《生民》里还藏着一个大问题:后稷之前有没有农业?如果有, 后稷就只是农业的改良者;如果没有,他就是农业的创始人,地位更 加重要。

  从《生民》的预设环境来看,并没有渲染后稷生活在过于远古、 蛮荒的世界。《史记•周本纪游己载的周族历代首领,从始祖后稷到文王, 一共有十五位。这个数字也许不是全部,但至少说明后稷时代并非过 于久远和洪荒,换句话说,《生民》并未预设是后稷发明了农业。

  再从考古来看。周族起源的关中地区,在后稷之前的三四千年里, 大地湾和仰韶文化遗址已经星罗棋布,新石器农业发展兴盛。在如此 悠久的农业文化圈中,周人也不大可能想象是自己的先祖发明了农业。

  《生民》说,后稷被丢弃时,有成群的牛羊保护和哺育了他。本 书认为,当时畜牧业的繁荣更值得关注。

  从距今四千年开始,全新世大暖期逐渐结束,中国西北部海拔较 高的地区首先受到影响,气候呈现从暖湿转向干凉的趋势。这种变化 更适合畜牧,所以高地居民的粮食种植逐渐减少,牛羊畜牧业比重则 缓慢上升。

  到商代,山西和陕西的很多土著被商人称为“羌丁羌的甲骨文 写作7,羊头人身,说明畜牧业在其生活里占重要地位。但这些人仍 然有农业经济,并未变成完全依靠牲畜的游牧人。商朝灭亡后,周人 和羌人学习商的文字,把羌人的族姓写作为“姜”——女性的羌人。

  周人之所以强调后稷精于农业的形象,应该是为了强调自己和羌 人旧邻的区另IJ ,让自己显得更为“进步”和“开化”。在畜牧和农业之间, 后稷选择了优先发展农业。那么,这两者到底有何区别?

  动植物的自然繁殖周期告诉我们,相比畜牧业,农业的收获周期 短,投入产出比高,“周转”增殖更快。牛、马以及未经现代改良的羊, 一年只能生一胎,每胎生一只,不仅如此,牛羊还需要数年的生长期 才可以繁殖。这些都决定了畜牧业的增殖速度较慢,即使有无限充裕 的草场和人力,也无法加速循环。在家畜当中,相比牛羊,猪每胎产 仔数量多一些,增殖更快,但猪的食物主要依赖农业,单靠养猪无法 形成畜牧业。

  跟牛羊相比,哪怕是传统低效的粮食品种,收获和播种的比率也 很容易超过十倍(一颗粟米种子能收获上千颗粟米),而且,粮食每 年至少可以收获一季。这意味着,在土地和人力足够的情况下,农业 的规模和提供的食物数量可以高速递增。因此,少年时代的后稷勤于 农作,很快便发家致富。当然,在史诗里,他被赋予了无穷的精力和 丰富的经验值。

  关中盆地的面积不太大,四周被山地环绕,宜农的平地和宜牧的 山地相距很近,所以后稷(及早期周族人)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两种经 济形态,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到“野蛮人”中去

  《史记》说,后稷曾经在尧帝的朝廷担任“农师”,负责农业指导 工作,一直供职到夏朝。后稷的儿子叫不窜,后遭遇夏朝的动荡,丢 掉了农师的职位,只好带着一批族人离开周原(以及关中盆地),迁 徙到戎狄野蛮人中谋生,继续繁衍。从此,周人在陕北山地生活了 十一代,直到文王的祖父亶父一代才迁回周原。

  后稷卒,子不密立。不窜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 窗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 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上述传说中关于尧帝和夏朝的内容已经无法验证,二里头文化并 没有延伸到周原地区,很难证明早期周人和夏朝-二里头古国有什么 联系。

  至于不窜向北方迁徙的时代,很可能是在商朝前期,正值商人征 服者侵入关中。不宙家族虽然还未必全面了解扩张中的商朝,但很显 然,那些使用青铜兵器、到处抓捕俘虏的人让他们感到非常可怕。而 且周原地区过于平坦,完全暴露在入侵者的视野中,所以为了安全起 见,他们只好选择躲到北方山地。

  后来,周人称这段流亡为“窜于戎狄”。现代史家经常误以为戎 狄就是游牧族,其实不然。这需要解释戎和狄在周人眼里的含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4页  当前第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翦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