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九锡_分节阅读_第404节
小说作者:上汤豆苗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81 MB   上传时间:2025-07-11 12:24:31

  赏月亭内,李端坐在少府监宫人特意准备的躺椅上,望着园内的景色,轻声感慨着。

  旁边有位老人坐在圆凳上,闻言轻笑道:“陛下这个问题太深奥了,老臣答不上来。”

  李端嘴角微微勾起:“朕以为这世上没有李相不明白的事情。”

  老人便是当朝左相李道彦,如今未过元月十五,朝中仍在休假,所以今日是天子让人请他入宫。

  李道彦失笑道:“老臣竟不知在陛下眼中变成了一个妖怪。”

  李端那句话当然只是玩笑,不过他接下来便满心感慨地追忆起往事。

  “虽是玩笑,但也算有感而发。朕怎会忘记十五年前,自己像一条丧家之犬渡江南逃辗转各地,本以为大厦将倾死无葬身之地,是李相和荆国公去湖州六和府找到朕,然后一路护送着朕来到永嘉,又是你们扶保朕登基即位。那些年内忧外患百般忧虑,是李相帮朕稳住朝局,荆国公为朕筹建京军。如果没有你们二人,朕就算侥幸活着也不过是等死之人,大齐更是早就不复存在。”

  说到这儿,他悠悠一叹,诚恳地说道:“所以在朕的心里,这世上就没有李相办不成的事情。”

  “陛下这番夸赞,老臣委实受之有愧。”

  李道彦这个回答倒也不算很虚伪。

  纵观这十五年来的风风雨雨,君臣二人携手并肩,但是也有不少纷争和矛盾。

  锦麟李氏能在短短十五年的时间里,从江南一流门阀中脱颖而出,成为世人公认的九家之首,自然离不开李道彦对自家宗族的照顾和偏向。

  往大里说,这叫以权谋私。

  更不必说李道彦作为江南门阀的魁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站在天子的对立面,包括一直到两年前才首次通过的北伐决议。

  李端淡然道:“何愧之有?”

  李道彦喟然道:“大义无亏,小节有损。”

  李端转头望去,老人神情镇静,目光坦诚。

  他不禁笑了笑,感慨道:“这就足够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哪有方方面面都能做到完美的人。就拿陆沉来说,他是朕一手提拔和重用的臣子,无论在北疆、京城、沙州,他都尽心竭力地完成朕的嘱托。在很多人看来陆沉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臣子,而且他还那么年轻,将来必定是朕留给太子的国之柱石。”

  这是他第一次在李道彦面前谈论陆沉。

  老人静静地听着。

  李端继续说道:“这个想法当然没有错,朕确实打算那样安排陆沉的未来。只不过相较于他人,朕对陆沉的了解更深一些。这个年轻人心思很重,戒心极深,一直到他从沙州回来,才真正对朕放下戒备。先前几年的时间里,不论何时何地,他都会掩藏自己真正的想法,按照世人对于一个忠臣的标准经营自己的形象。”

  李道彦不禁轻笑道:“陛下,若是让山阳侯听见这番话,恐怕会整晚睡不着觉。”

  李端也淡淡一笑,语调颇为从容:“朕只是觉得有趣罢了。陆通和萧望之当年都是杨光远的旧部,他们对朕和朝廷怀有戒心很正常,朕也不强求他们对朕如何忠诚,只要他们心里装着大齐和亿万百姓就行。但是陆沉二十来岁的年纪,又从未经历过杨光远的时代,他更不是那种愚忠愚孝之人,却仿佛天生懂得人心鬼蜮,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难道这不有趣么?”

  如果换做薛南亭在此,恐怕会委婉地劝谏天子,担心他对陆沉猜忌过深。

  然而李道彦实在太了解这位天子的心思,这一点上甚至连秦正都比不了他。

  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李端是他亲眼看着从一位颠沛流离的皇子,一步步成长为今天这样大权独揽、哪怕疾病缠身也没人再敢心怀鬼胎的君王。这十五年里大齐境内发生的每一件大事,李端的每一个决定,老人既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

  故此,李道彦只是很轻缓地说道:“陛下说的对,人无完人。山阳侯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胜过这世上绝大多数人。”

  李端微笑道:“所以朕一直觉得和李相心意相通,朕对陆沉给予绝对的信任,李相也将最看重的晚辈子弟送到他身边。”

  李道彦并不意外,因为他让李公绪拜师陆沉本就没有隐瞒任何人,以织经司现在对京城的掌控力度,或许李公绪刚刚进入山阳侯府的那个夜晚,秦正就将消息送进了宫中。

  他平静地说道:“数百年世家,难消腐朽衰败之气,所幸老臣那个孙儿还不算愚钝。让他跟着山阳侯在外面长长见识,开阔一下心胸,或许对李家的未来有些好处。”

  “妻不贤子不孝,纵大丈夫亦难免也。”李端自嘲一笑,轻轻吸了口气:“当初朕也考虑过,是不是让三个皇子去游历一番,避免他们长居深宫养于妇人之手,只是考虑到外面局势艰险,所以最终还是无法下定决心。如今看来,朕不该瞻前顾后,或许不至于到如今这个境地。”

  三位皇子如今一死一囚,仅剩下二皇子独自撑起大齐的未来。

  李道彦的心情有些复杂。

  他很清楚天子的病情快速恶化,大皇子的离去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打击。

  纵然天子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过悲伤的情绪,但是李道彦明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知道这才是天子很难继续坚持的根源。

  然而这种苦痛又无法靠言语抚平,老人只能轻声道:“陛下,逝者已矣。”

  “朕知道。”

  李端微微仰头,平静却又坚决地说道:“先前朕去看过一次老三,朕看得出来他依然暗藏怨望。虽然他没有参与那场叛乱,但这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他知道那些人没有胜算。朕很明确地告诉他,老大死了,朕不忍再亲手杀一个儿子,如果他以为这就是他的机会,再次逾越雷池,朕留下来的后手会毫不犹豫地取他性命。”

  李道彦其实十分理解这种心情。

  李适之近来表现得极其老实,一门心思扑在礼部的政务上,私下里从来没有见过其他人,除了皇宫、礼部官衙就是李氏大宅,锋芒尽掩循规蹈矩。

  可是李道彦知道李适之这种表现只是假象。

  他不能像天子那样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幡然醒悟之上,也不能想着靠后手去解决问题,因为李适之不是三皇子,锦麟李氏也不是天家。

  此时此刻,听到天子的坦然陈述,李道彦渐渐意识到这是满怀信任的交待。

  君臣二人并肩十五年,一路经历过无数风雨,有过冲突也有数不清的默契配合。

  李道彦原本以为自己会看着天子重现大齐四海升平的盛景,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这个人间,却没想到苍天如此绝情,竟要让天子走在他的前面。

  一念及此,老人语调微颤,神情悲戚:“陛下……”

  “咳咳。”

  李端抬手按着胸口,勉强笑道:“李相无需如此,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理,朕亦无法幸免。如今边疆大胜可期,此战能暂时打消景国那位皇帝的南下之心,可保边疆数年太平。经界法的推行可以加强朝廷对江南各地的控制力,一个充盈的国库对于太子来说更加重要。京军整备之后,虽然战力比不上边军,但是足以制衡边军几年,中枢不必担心百年前割据之患再现。”

  他一条条说着,李道彦认真地听着,将每个字都记在心里。

  李端继续说道:“朕没办法做更多事情,只能给太子留下一个三五年无忧患的局面,后面就要靠他自己,也要仰仗朝中诸位公卿。关于朝堂格局,朕也做了一些安排,短期内理应不会出现问题。或许在旁人看来,朕特意将陆沉留在京城,是想靠他坐镇京军主持大局,保证太子顺利掌权。朕并不否认前者,陆沉的威名完全足够震慑宵小,但是朕不能依靠他来维持朝廷大局。”

  他转头看向李道彦,道:“不是朕不信任他,而是他现在还不具备这个名望和资历。”

  李道彦点头道:“老臣明白。”

  李端稍稍沉默,看着这位鬓发皆白的宰相,诚恳地说道:“李相,朕死之后,太子和朝廷便拜托你了。”

  李道彦站起身来。

  李端惋惜而又愧疚地说道:“当年是你保着朕登基即位,朕本以为能够亲自送你百年,以全这段君臣之情。没想到朕这副身体如此不争气,只能辛苦你再扶持太子一程。”

  “陛下,不必多言。”

  李道彦嘴唇翕动,一字字道:“老臣累受皇恩,无以为报,必定尽心竭力,决不辜负陛下和大齐,决不辜负老臣自己数十年来心心念念的期盼。”

  李端轻轻点了点头。

  李道彦躬身一礼。

  春风穿过御花园,吹动着老人的衣摆和袍袖。

  风声呜咽,宛如啜泣。

  在这如泣如诉的风声中,仿佛藏着这对君臣的所有过往。

  那些雄心壮志的话语,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

  那些争吵和退让,那些携手和并肩。

  还有那无法计数的悲欢喜乐,悉数融入这风中,飘向天涯海角。

第510章 【各怀机心】

  北燕,沫阳路首府雍丘城。

  西风原之战过后,燕军一路败退,牛存节想方设法地收拢败兵,然而无数次的失败和对未来的迷茫让燕军士卒彻底失去信心,至少有一半从西风原活下来的士卒在败退的路上成为逃兵。

  等到牛存节来到雍丘,他身边只剩下两万人,也就是说西风原一战损失了八万兵马。

  虽然这两万人都是牛存节和其他将领的心腹兵马,是沫阳路燕军的骨架,只要时间充足又可以拉起上十万人,但是厉天润肯定不会给他这个时间。

  如今雍丘城内算上原本的驻军,燕军兵力大抵有三万二千人左右,城外的靖州军则在九万人以上,将这座在江北首屈一指的大城围得水泄不通。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如果是在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厉天润想要用三倍的兵力围住雍丘城显然不切实际,但如今燕军的士气已经跌到低谷,西风原正面对决被靖州军杀得血流遍地,他们再无和靖州军对抗的勇气。

  如果没有雍丘高耸坚固的城墙作为屏障,这些燕军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往北溃逃。

  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靖州军并未直接强攻雍丘,而是不紧不慢地剪除雍丘外围燕军的地盘,让雍丘彻底变成一座孤城,同时在城外有条不紊地组建大型攻城器械,摆出一副长期围困的架势。

  城外靖州军营寨连绵不断,声势浩大。

  牛存节站在南面城楼之下,望着城外的靖州军营地,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

  旁人很难想象西风原惨败对他的打击有多大,尤其是厉天润没有取巧用计,靠着靖州军的硬实力击垮燕军,这让牛存节的所有雄心壮志化为泡影。

  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军人,脑子里只有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至于是为谁而战并不重要。

  燕也好,景也罢,谁能给他施展抱负的舞台,他就愿意为谁效命。

  他不会像一些老派燕国将领那般,对景朝欲拒还迎矫情作态,也不会像另外一些人那样暗藏二心,他心里只有对名望和权势的热衷,只想成为庆聿恭那样的一代名将。

  在过去的两年里,他接替陈孝宽成为沫阳路大将军,打造出一条坚固的防线挡住靖州军,让厉天润始终无法继续北上,这样的成绩难免会让他心生自得。

  直到厉天润一出手将他的骄傲踩在泥地里。

  现如今他只能困守城内,就算他有心想要扳回一城,麾下的将士们也已丧失再次和靖州军正面对决的勇气。

  一念及此,他双手用力按在城墙上,指节旋即发白。

  “大将军。”

  一道平和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

  牛存节依旧望着城外。

  兵马都总管朱振来到他身旁,平静地说道:“庆聿元帅率领的援军大概还有六七天就能抵达,下官已经将这个消息告知城内将士,这会子军心已经稳定了不少。”

  牛存节点头道:“好。”

  朱振左右看看,压低声音道:“大将军,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牛存节转头看了他一眼,淡淡道:“说。”

  朱振略显迟疑道:“大将军,下官现在心里有些迷茫,不知道究竟为何而战。”

  这个问题出现在堂堂兵马都总管的身上,属实令人意想不到,不过牛存节没有表露出太过震惊的情绪,他大抵能够理解朱振这个疑惑的由来。

  燕军为谁而战?

  这一直是个很忌讳的话题,但是连最普通的士卒都知道,他们不可能是为了河洛城皇宫里那个年仅五岁的天子而战。

  若说为自己而战,燕齐本就是一家,他们祖上哪个不是齐人,有什么必要互相残杀不死不休?

  说到底他们是在为景朝而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61页  当前第40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04/8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九锡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