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九锡_分节阅读_第711节
小说作者:上汤豆苗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81 MB   上传时间:2025-07-11 12:24:31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没有再离开过皇宫。

  好在他对朝堂上下仍旧拥有强悍的控制力,尤其是在停止改革军制之后,大多数景廉贵族都识趣地安分下来,偶尔有那么几个愚蠢的家伙,也被景帝以雷霆手段镇压。

  他用成百上千血淋淋的人头震慑所有野心之辈,即便他受了伤流了血,不复曾经的绝对强大,他依旧是这片辽阔疆域的主宰,没人可以动摇他的统治。

  譬如两个月前的某天晚上,大批合扎武士突然出动,直扑京中五位大臣的府邸。天光大亮的时候,这些大臣串联勾结妄图谋逆的确凿证据便摆在所有重臣的眼前,很显然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就在景帝的注视之中。

  绝大多数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三百余颗首级便悬挂在东门外墙上,让每个人都深切体会到天子的凛凛威严。

  简而言之,景帝虽然因为身体的缘故无法离开皇宫,但是仍然有无数双眼睛和耳朵替他盯着这个庞大又强盛的王朝。

  “朕现在有些理解南齐那些昏庸的帝王们,整天困在这方寸之地,表面上坐拥万里江山,实则所见不过是天地一隅。所谓静极思动,这种日子过久了,难免会想方设法寻一些乐子,继而沉湎其中耽误正事。倘若朝廷的臣子忠心能干,倒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就怕全是那等弄权贪婪之辈,最后抱团结党排挤忠良。”

  御书房内,景帝看着手中的密报,淡淡道:“偏偏后者出现的几率更高,譬如当年南齐成宗耽于享乐,将权柄悉数交予一帮奸佞,自己只图醉生梦死,最终弄得民不聊生赤地千里,连杨光远这样百年一见的名将都被构陷致死,何其可悲。”

  十余位重臣听到这番感慨,无不心中暗伏,天子这番话显然不是无的放矢。

  肃立一旁的太子乌岩更是打起十二万分精神。

  入主东宫已经大半年,乌岩至今仍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太子纳兰暴亡之后,他府上被查出谋害太子的相关线索,当被景帝下旨圈禁的时候,乌岩甚至有种自尽以证明清白的冲动。

  但他没有想到被圈禁的第一晚,在他心中宛如神明的父皇便亲自来到他所在的幽道,告诉他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他相信乌岩不会做出杀兄的卑劣行径,只不过局势尚未明朗,所以才让他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反省自己,为何会被人利用陷害。

  乌岩打消了自尽的念头,老老实实地反思过去那些年自己的疏忽和大意。

  只不过那时候他压根没有奢望其他,直到他成为太子那一天,仿佛如坠梦中。

  这大半年来他没有一天荒废,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学习,只为证明父皇的选择没错,因为去年的天清节上,那位书生杜为正当众宣称只有纳兰和海哥才有希望继承景帝的伟业,其他皇子没有那个能力。

  此刻听到父皇平静的话语,乌岩心中一凛,神情愈发严肃。

  景帝淡然地看了他一眼,随即晃了晃手中的密折,说道:“南边这几个月很热闹,李宗本显然没有学到他父亲的帝王之道,反倒有着很奇怪的猜忌之心,他对陆沉的试探和打压几乎没有断过,这段时间君臣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看起来他更像是遗传了南齐成宗的秉性,可惜李端一代明主,最后不得不选择这样一个后继之君。”

  殿内的气氛轻松了一些。

  不管这些重臣口头上是否承认,陆沉对于大景的威胁已经超过厉天润和萧望之,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萧厉二人经历过齐国最灰暗的岁月,对于景军的忌惮从未减弱,出于本能会选择更加稳妥的战略,而陆沉与他们截然不同,他从军第一战便在广陵城下痛击景军精锐,后面更是连战连胜,所以他对景军没有任何畏惧之心,相反有着极强的侵略性和主动性。

  这样的对手很不好应对,如今得知他被齐帝猜忌,众人脸上不禁浮现笑意,甚至有些人浮想联翩,倘若南齐再来一次杨光远之旧事,于大景而言显然更加畅快。

  景帝环视群臣,对有些人的心思了如指掌,旋即淡淡道:“李宗本太稚嫩了,他连齐国江南的门阀势力还没有掌控,就想打压一个掌握十余万精锐边军的实权武勋,无异于痴人说梦。郡王,你觉得南齐这对君臣最后谁能赢?”

  庆聿恭没有过多思考,平静地说道:“回陛下,臣认为陆沉会赢。”

  景帝饶有兴致地问道:“为何?”

  庆聿恭答道:“因为他不是杨光远。”

  其余重臣不由得心生疑惑,但是景帝没有继续问下去,只是点头笑道:“言之有理。”

  撒改心里暗暗泛起嫉妒之意。

  天子对庆聿恭同样很忌惮,之前也曾有过一些打压之举,但是连撒改都不得不承认,在揣摩圣意这件事上,朝野上下没人能比得上庆聿恭。

  反正他不承认天子和庆聿恭心意相通。

  不过等七八天后,李宗本暴亡、南齐门阀阴谋败露、陆沉大权独揽的消息传来大都,或许他会改变自己的认知。

  景帝将那份密折放下,缓缓道:“今天召尔等入宫,是有一件事要告知你们。”

  群臣肃然,所有人都收起心中遐思。

  景帝道:“朕的身体大不如前,国事繁重难免会有精力不济之时,故而朕欲立太子为监国,让他帮朕分担一些。太子性情中正又虚心好学,往后你们要尽心辅佐他,以便他能尽快适应身上的重担。”

  这个消息来得太过突然,除了庆聿恭和尚书令赵思文之外,其他重臣无不震惊。

  乌岩面露茫然,很快化作一片忐忑不安。

  “太子。”

  景帝平和的声音让乌岩惊醒过来。

  他连忙跪下说道:“父皇春秋鼎盛,将养一段时日必能恢复如初,儿臣岂敢僭越半分?”

  “监国而已,不代表朕将所有权柄交到你的手上,但凡朝中大事朕仍会做最后的决断。”

  景帝并无不耐烦的情绪,缓缓道:“你之前未曾历练过,难道要做一辈子天真单纯的太子?朕让你监国,便是要让你学会如何治国,东宫属官不必增设,往后你便像他们一样上朝参政便是。”

  乌岩不敢再推辞,伏首道:“儿臣遵旨。”

  “起来吧。”

  景帝看向诸位重臣,问道:“方才朕的话,你们都听明白了?”

  “臣明白。”

  众人恭敬应下。

  庆聿恭心中赞叹不已。

  不增设东宫属官,只让太子行参政之事,那就是要让他融入朝堂现有的格局之中。天子这个安排表面上有些突兀,实则是保证权力平稳交接的最好方式。

  景帝颔首道:“尚书令代为拟旨,尔等退下吧。”

  赵思文以及其他人等行礼告退。

  片刻过后,景帝慢慢站起身,迈步朝外走去,乌岩连忙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地跟上去。

  行走在安静的回廊里,景帝望着秋日萧索的景色,悠悠道:“你也看过很多中原王朝的史书,理应知道在皇权交替这件事上,从古至今发生过无数风波,父子相残兄弟厮杀的例子不胜枚举。世人常言,太子难当,做一个有为君王的太子是难上加难,你可知道为何?”

  乌岩心中的紧张难以言表,谨慎地说道:“儿臣不知。”

  景帝负手而行,直白地说道:“太子作为后继之君,总不能孑然一身,他需要一套自己的班底,这样才能在登基后控制大局。无论哪朝哪代,从来不缺少投机之辈,他们都想谋求一份从龙之功,自然就会汇聚在太子身边。”

  乌岩应道:“确实如此。”

  “你倒是老实。”

  景帝不置可否,道:“一位胸怀天下的帝王当然不喜欢自己的继承人是个废物,但若是继承人的实力太强,又难免会引起帝王的猜忌,因为在真正登基之前,太子随时都有可能被夺走一切,这就是君臣父子的矛盾根源所在。”

  乌岩额头上不断沁出汗珠。

  景帝忽地停下脚步,转头看着他,放缓语气道:“朕要打破这种惯例,因此授你监国之责。你不需要另起炉灶,绞尽脑汁地培养自己的班底,朕的人便是你的人,等将来朕死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继续效忠你。”

  乌岩愣住,心中的忐忑不安瞬间消散。

  景帝面上浮现一抹复杂的笑意,继续说道:“朕以前没有教过你太多,所以说得直白一些。乌岩,不论世人如何看待你,你要记住一点,你是朕的儿子,大景未来的天子。朕会扶着你走完这段路,至于将来你能否承继朕的大业,能否让大景呈现盛世之景,朕不能凭空断定,不过——”

  “父皇。”

  乌岩认真地看着他,语调有些颤抖,但是神情无比坚毅。

  景帝抬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道:“朕相信你可以做到。”

第876章 【圣人之道】

  父子二人来到太华池畔的八角亭,景帝坐在宫人们提前准备好的藤椅上,乌岩则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聆听训示。

  他似乎还没有从先前激荡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不怪他如此失态,毕竟二十多年来,景帝在他心里的地位比高山更高,敬畏之心压过一切,说一句噤若寒蝉并不为过。

  今日骤然听到景帝那句满含期许的勉励,乌岩险些当场掉下眼泪。

  景帝看了一会秋日阳光下水面上的涟漪,平静地说道:“这大半年你很用功,朕都看在眼里。虽然有些时候你的处事手段略显稚嫩,但是至少你有上进的心思,这便是可取之处,所以朕对你抱有期望。眼下你即将监国,朕便考考你,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为之君?”

  乌岩好不容易平复的心境猛地紧张起来,因为这个问题太过宏大,而且让他当面评说帝王之道,这显然有些逾越。

  景帝见状淡淡一笑,抬手斥退周遭的宫人,道:“想到什么便说什么,朕不会见责。”

  乌岩忐忑地思考着,小心翼翼地说道:“父皇,儿臣认为如果可以做到朝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应该就是有为之君。”

  “你说的这些没有错,不过还有一个前提。”

  景帝双手拢在身前,徐徐道:“你要能掌控手中的力量,才能让臣民按照你的设想做事。如果朝中吏治败坏,百官阳奉阴违,你要如何处理?如果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你要如何安抚?”

  乌岩默然。

  景帝转头看着他,似笑非笑地说道:“不听话的臣子便杀了,百姓敢造反就调大军扑灭,是不是这样?”

  倘若治国真有这么简单,史书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亡国之君。

  乌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诚挚地说道:“请父皇赐教。”

  “其实这些手段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身为帝王要站得更高一些。”

  景帝抬起右手高过额头,耐心地说道:“朝中吏治败坏,究竟是他们腐化的速度太快,还是你身为天子赏罚不公偏听偏信。百姓竖旗造反,究竟是有人蛊惑人心煽动民怨,还是官员和贵族沆瀣一气荼毒百姓。你首先要弄清楚发生这些状况的缘由,而不是立刻做出武断的定性。为君者,最忌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它会让你变得愚蠢又短视。”

  乌岩豁然开朗,敬服地说道:“儿臣明白了。”

  景帝颔首道:“知其源头,对症下药,方为处事正道。”

  “是,父皇。”

  “朕知道你身边有不少幕僚谋士,想来这大半年他们给你出谋划策,教了你很多权谋之道,不妨说说有何心得?”

  乌岩有些迟疑,看着景帝鼓励的目光,于是老老实实地说道:“他们确实说过很多,儿臣闲暇时总结了几条。”

  景帝微笑道:“说来听听,莫要害怕。”

  如果没有先前和谐的气氛作为铺垫,乌岩根本不敢实话实说,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幕僚里肯定有父皇安排的人,于是鼓起勇气如实道来。

  “第一是平衡之法,朝中官员和贵族难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关系结党抱团,无论哪朝哪代都无法禁绝,因此帝王绝对不能让某个利益群体一家独大,否则必然会威胁到皇权的安危。”

  “第二是杀伐决断,所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掌握权柄更是如此,心慈手软只会埋下无尽的隐患。尤其是对那些敢于窥伺皇权的人,务必要用鲜血和杀戮震慑一切宵小。”

  “第三是威不可测,虽说揣摩上意是绝大多数臣子都会做的事情,但是看不透的人和事才是最可怕的,才会让那些人感到畏惧。倘若帝王的心思可以轻易被臣工猜透,那么他就很难真正控制朝堂。”

  “第四是黑白相间,这世上既有精明老练的奸臣,也有迂腐昏聩的忠臣,奸臣不代表愚蠢,忠臣也不代表聪慧,品格与能力不一定完全对等。因此用人不能只看忠奸,还要注重他们是否能在合理的位置发挥作用,并且要有随时罢黜他们的手腕。”

  乌岩越说越流利,他注意到景帝的表情一直都很平静,于是恭敬地说道:“父皇,这就是儿臣大略的想法。”

  其实他心里还有一个念头,这些手段都能从景帝的治政过程中找到对应的例子,只不过他终究不敢妄议君父。

  景帝沉吟片刻,颔首道:“你身边的文士倒也不算肤浅,这些心计便是所谓的帝王心术。乌岩,虽说你的天赋确实要比纳兰稍逊一筹,但你胜在勤奋好学且善于总结,假以时日便能愈发纯熟,只要能做到言行合一,对付绝大多数臣子都已足够。”

  乌岩心中一喜,面上不敢表露出来。

  景帝端起桌上的茶盏饮了一口,平静地说道:“不过朕要告诉你,这些帝王心术不值一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61页  当前第7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11/8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九锡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