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对比起来,让人不免产生疑惑。
到底是他们读过书,还是农户们读过书。
这书本上的知识,为何他们学起来完全不如不识字的文盲?
纪楚听了只笑:“农户们只是不识字,并不是不懂知识。”
如同县学一样。
教谕想要扶持县学,那是好的,因为那里传授知识。
可谁又规定了,知识只是四书五经?
学习知识,只能在县学或者私塾?
乡间田野,照样是学习知识的好地方。
教谕觉得这些农户们学的不是知识,那就太狭隘了。
在种地方面,谁是谁的老师,那还用得着说?
县学的科举重要。
田间的肥料同样重要。
关于肥料的知识,在安丘县农户间迅速传播,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按照方法制作不同的肥料。
五个村子开展迅速,所在的安丘县县城同样如此。
让纪楚意外的是,在安丘县算“优等生”的魏家镇,却推广的很不顺利。
因为魏家镇读书人,都在关注县试。
今年参加县试的三十多人里,十多个都是他们那的,当地所有人读书人都极为重视。
纪楚无奈,只好从衙门拨调几个识文断字的送到魏家镇。
既不能叫停县试,也不能不管当地百姓。
等到肥料规范使用推广成功,他还有一项大事要做。
推广油菜种植。
过年的一个月里,肥料的编写很重要,同时另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手册,同样重要。
若是普通的县,他大可不用这样着急。
主要安丘县等不得。
还记得安丘县的情况吗。
指荒为田,为不存在的耕田,本地百姓要多交三倍的田税。
纪楚彻底接手本地账目,以及赵金川手里的真实数目之后,才知道虚实之间相差到底有多大。
衙门账册上,本地共有耕田三十一万亩。
而实际上,本地的耕地只在十六万亩。
安丘县百姓,一共要多交十五万亩的田税。
此事牵扯甚大,不能报到上面。
为了让本地百姓日子过得好些,他只能尽力抹平这些差距。
除了原本的耕地要精耕细作之外。
开真正的荒地,同样重要。
纪楚千挑万选,在其中选了油菜。
首先,油菜很适合当地种植,耐寒极强,再加上有很好的丰产性,生长周期短,栽培技术也简单。
而且不用怎么管,能收获多少是多少,能补一点亏空是一点。
所产的油脂既然可以售卖,也能家里自己吃。
重点是,这东西在生长初期,就是青菜。
所种的田地,不会当做耕田来算。
总之,先让安丘县百姓知道他所教的方法没错,让大家尝到学习农业技术的好处。
到时候更利于他推广大家一起种油菜。
金灿灿的油菜花,会给当地人带来财富的,会让更多人受益的。
第10章
纪楚还在修改油菜种植手册时,户房马书吏回来了。
他联系了几家卖耕牛的,又联系了卖农具的商贩,终于赶在二月前到了安丘县。
卖农具的还好说,衙门报了具体的数字,虽说价格压低了些,但买卖确定了,大家愿意过来。
卖耕牛的人户,却是好说歹说,只愿意赶来不到十头牛。
“他们都说,咱们县太穷了,就算是衙门也买不了多少牛,送过来挑挑拣拣,也买不了几头。”马书吏说的时候,还颇为尴尬。
纪楚哭笑不得。
人家说的倒是实情,想了想道:“十头牛健壮与否,健康与否?”
“不算健壮,但绝对不是病牛。”马书吏道,“这点还是不敢坑骗咱们的。”
想到账上的银子,纪楚咬牙道:“都买下来吧,到时候租给百姓用。”
八头牛?
都买?
纪楚点头:“都买,二月二鞭春,正式交接,你们先做一些交接文书。”
说完又想了想道:“库房里还有几十匹绫罗绸缎,找个地方卖了去。”
抄家得来的东西,放也是放着,不如卖了银子,当做买牛的钱。
纪楚又道:“找个买主,库房里还有古玩器具,估个合适的价格,都出手了。”
这些东西不当吃不当喝的,全都卖了去!
马书吏点头称是,又小声道:“大人,您不留几匹布吗,就算您不用,你家夫人呢?马上开春,都做新衣裳呢。”
纪楚似笑非笑看他,直接开口:“做我的主了?”
马书吏连忙讨饶。
“衙门公账的物件,就是衙门的。”
不过这事纪楚倒是记住了,他的俸银一发就给了娘子,让她给自己,还有侄子振儿做春衫。
纪楚又道:“还有李师爷的儿子,等到三月份,他应该要去县学读书,给他也做一身吧。”
衙门管吃管住,这些银子用来做衣裳刚刚好,纪楚还交代:“千万别给我做,我平日都穿官服,没那么多讲究。”
这是大实话,纪楚没有半点虚言。
不管家里的银子,还是衙门的银子,总觉得紧巴巴的。
让人意外的是,衙门查抄的古玩,倒是好卖得很,算是补了买农具的银钱。
不过这也能看出来,之前的人贪了到底多少。
衙门户房这边一个劲的买农具,买耕牛,自然引起不少人的注意。
等大家知道,这些都用来春耕的时候,村民们欢呼雀跃。
学习肥料制作知识,县令还给他们准备了农具,实在是太好了。
新县令果然心系百姓啊。
事情一件件安排下去,安丘县似乎也多了活力。
纪楚深知油菜的事不能着急,想让大家慢慢消化之前的学习内容。
从农务里抽出身,纪楚终于有时间看向县试了。
附近几个县的县试,基本都在二月初到二月底,经过几轮的考试,最后选出五个人去曲夏州进行最终的考试。
能州试一过,便是秀才。
纪楚前去县学时,教谕说话还有些阴阳怪气:“大人终于有空过来了。”
纪楚只当没听到,他还是头一次来安丘县县学,跟他想象中不大一样。
这里的县学倒是宽敞明亮,位处县城中心,不仅位置好,地方也大,里面的设施一应俱全。
这样的县学,竟然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剩下都是秀才夫子等等,算起来也有十几个。
就算一对一辅导,也足够了?
事实上,那些秀才夫子只领禀粮,并不到职。
实际的教书先生也就一人。
剩下的学生也就是挂个名,还有其他老师。
古代县学分两种。
一种承担教学任务,并且担任县教育局的指责。
另一种只管后者。
看来本地就是后者了。
逛完县学,最后停在藏书阁,里面书籍不少,虽说都是市场上常见的,对很多贫家子弟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纪楚道:“不错,整齐有序。”
教谕有些自得:“不是下官自夸,这里是卑职一点点操持的,在附近几个县里,此地县学最佳。”
跟着的李师爷更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