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是幼苗,或许没什么用。
等看到真正的希望再说吧。
所以从正月到信件发出的三月下旬,林元志已经顺藤摸瓜,移植了一亩地的滇州府棉花。
而且种植的结果颇有成效。
以林元志的观察来看,只怕这滇州府棉的产量,绝对不会亚于西北棉。
他可是曲夏州出身的本地人,有这种评价,实属公正。
“林县令说,四月底,滇州棉就能收获,等收获结果出来,便会第一时间送过来。”薛明成最后总结道。
“产量,可能会比西北棉还要高。”
勤政殿里。
皇上,许阁老为首的四位阁老。
再加上薛明成,纪楚等人,皆面带狂喜。
虽说还未尘埃落定,但总觉得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林元志这人胆大心细,他都这么说了,感觉不会有错。
如今只等着四月底滇州棉收获了。
即使如此,众人还是稳了稳心思。
“等结果出来再对外公布。”皇上开口道,“倘若产量真的可观,今年平临国各地都要试着种植,看看适合哪里栽种。”
就像曲夏州的棉种,如今被称为西北棉,栽种范围就很有限。
希望这种棉花,可以在滇州府之外可以种植成功。
棉花,还高产,种植范围还广。
简直是天降神物。
大家又知道,这并非天降神物,而是无数人的努力,而是平临国地大物博的象征。
臣子们纷纷点头,谁不希望有个好结果啊!
不过能在平临国其他地方种植最好,若是种不成,多个滇州府产棉也是不错的。
当然也有不便:“那滇州府山高路远,只有那里能种的话,运出来也是天价。”
其实不止棉花。
如今需要各项木材,矿产,都很难运出。
除了银矿。
银矿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运。
迟迟没有开口的纪楚道:“可以修路。”
“路修好了,运输就会方便许多。”
对啊。
有水泥在。
还有如今极好的钢材,都是制造修路工具的好材料。
不过想法很多,但修路费时费力,还费钱。
朝中拿不出那么多银子。
而且不仅伤财,还劳民。
有人想从这方面劝说纪楚,可又想到棉花的巨大利润。
如果滇州府棉花,只能在他们本地种植,修路确实是个好主意。
这里面,也就一直没开口的礼部周大人看了看纪楚。
虽然外面都说,两人因为棉花的事肯定不和,但私底下的来往可是极多的。
当年在曲夏州的交情不能作假,那周大人的亲戚颜家多受纪楚的照拂,更不是假的。
甚至周家也是最早接触棉花的家族。
所以他很清楚,纪楚称为海岛棉的滇州府棉花,种植范围绝对不止滇州府。
纪楚不提这点,只说修路。
那他的目的?
就是为了修路?
修路是劳民伤财,却也能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滇州府山路崎岖,即使修出一条最简单的路,都能让大家的生活便利一些。
周大人默契地不开口,他还是相信纪楚的。
不过他的沉默,看在其他大臣眼中,大概就是生气?
“周大人,您不会还觉得棉花俗气吧?”
有位跟周家不对付的大臣调侃道,让众人忍不住笑。
啊?!
贴脸输出吗?
纪楚更不好意思看周大人了啊。
周大人冷哼一声,什么也没说,还是皇上解围道:“先让滇州府林县令精心培育吧,等棉花结果一出来,务必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
今日四月初五,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能知道结果了。
那可是棉花。
人人向往的棉花。
修路的事顺带一提,可若能趁着棉花的东风,把滇州府往外运输的商路给修了,更是好事一件。
但能不能修。
也要看滇州府的棉花产量如何。
只要利润可观,这滇州府的路,必然是可以修的。
滇州棉一事虽不能直接公开,但在官员当中不算秘密。
再把消息传给滇州府乡党,倘若他们有心为老家人谋福利,便会自己去提修路的事。
纪楚心思百转千回,就听皇上道:“敬安留一下。”
怎么回事。
突然有种被班主任喊着留堂的感觉。
不过皇上留纪楚说话,倒不是为了其他,完全是因为纪楚身上的差事卸得差不多了。
如今朝中这么缺人做事,皇上怎么可能让他“闲”着啊。
被留下的,自然还有薛明成薛大人。
关于纪楚的官职,皇上也想了多时,这真是既想让他留在京城帮自己做事,又觉得把纪楚放到外面,必然能建设好一方。
简直是左右为难。
还是那句话。
要是有许多个纪楚,那皇上也就不用发愁了。
所以这个愁,就让纪楚来决定。
想留京城就留京城,想去地方就去地方。
纪楚知道,钦差的事情已做完,朝中肯定会安排下一个职务。
但没想到是让他自己选啊。
薛明成笑道:“要数朝中最关键的,差不多两个地方,一个是西北关内外的矿路。”
“另一个就是沿海一带的火炮建设。”
矿路自然是指曲夏州了。
纪楚再回去,大概率就是陇西右道任意一个地方的知州知府,今年正好有两个地方知州知府到任期。
等朝中的事忙完,他回家照顾妻儿半年时间,正好赴任。
陇西右道的几个地方,如今都不算穷,而且算是纪楚的老地盘了。
自他做官之后,基本是从那发展起来的,身边的长随也是那边的人,只要他过去,想做什么都会无往不利。
这算是给纪楚的优待,去一个人脉关系都不错的地方。
还有就是沿海一带。
之前在原化州督造冷兵器的时候,就往两浙送过兵器,多是给当地战船的。
虽说那边已经在研究船上的火炮,但纪楚过去的话,效率肯定更快。
沿海的好处是,地方不算穷,只是人际关系复杂,不过这对纪楚来说不算什么大事。
去那边做几年知州知府,他人脉会发展得更好,甚至能发展出更大的势力。
当然,皇上让他过去,也有解决一部分土地兼并的问题。
至少在他的任地里,能解决多少是多少。
那边七山二水一分田,田少人却多,再发展下去,必然更加拥挤,越是这样,土地兼并就越严重。
最后一条路,自然是留在京城。
京城的事情也多,尤其是工司。
倘若纪楚留在京城,对如今的科举改革,以及工业作坊的指导,必然也能影响许多人。
无论去哪,前景都是大部分官员梦寐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