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他们都是平临国的人,谁让他们都是一个国家的人!
棉籽的分配解决之后。
不过晁同知还有一个疑问。
“咱们的官田,只靠各村抽调的人,只怕人手不够。”
不管怎么说,那也是两百亩地。
靠着村子抽调人手,肯定不成的。
至于其他地方常见的佃户?
昌河州基本上是没有的。
还是那句话,地广人稀。
土地多,人口少。
土地便宜,甚至近乎廉价的情况下,谁会去给别人种地。
就算是给他人种地,多也是长工短工,不算佃农。
与之相比更加自由,东家也不敢苛待。
这里最珍贵的是人力,并非土地。
否则广宁卫的棉花试验田,也不用调拨士兵来种了。
别的不说,就官府的官田,若不是给了不错的待遇,根本没人去种啊。
如今这棉花虽好,却是调不开人手的。
“这有何难。”纪楚笑道,“年后自然有人过来种地。”
年后?
有人来种地?
不管晁同知,还是杜通判。
都知道昌河州有了棉花之后,常住在这里的人口肯定越来越多。
但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来的。
总要过个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再说。
纪大人说的人是?
纪楚只笑,李师爷也笑。
还能有谁。
还是他们老乡呢。
原化州的曹家等人,已经在押往昌河州的路上。
有这些被流放的罪臣之后,还愁官田没人种吗?
而且更不怕他们使坏。
如今众人的情况,只有好好立功,好好表现的份。
不止这些人,还有不少罪犯家眷都会被送过来。
当初贪了那么多民脂民膏,如今让他们来建设边关,也算物尽其用。
晁同知跟杜通判已经傻眼了。
这样也行?
不对,这样也能算到?
倘若棉花没成。
纪大人又打算让他们干什么?
纪楚看着雪花覆盖的黑土地,直接道:“开荒。”
“这么多荒地无人开耕,实在太可惜了。”
他需要很多人过来开荒。
而开荒这事那样辛苦。
还是让罪犯们过来锄地最为合适。
晁同知忽然发觉。
即使滇州棉没有种成。
也不会阻拦纪大人建设这里的决心。
没了棉花,还能搞养殖。
不种棉花,还能种大豆,种高粱,种麦子。
或许曲夏州的成功并不在于种什么农作物,而在于辛勤劳作的百姓,以及敢想敢干的纪大人?
想到这。
他们之前紧抱着棉花的想法,似乎有点可笑了。
棉花会让这里的人过得更好,却决定不了此地百姓的命运。
果然,纪楚道:“此地可有良种培育的官吏。”
有是有,但没怎么努力过。
纪楚也不会再往前追溯,只道:“以后着重培育大豆,大豆是好东西,必须多种。”
至于麦子的良种。
他已经往曲夏州写信,从那边调取了。
也就是说,只要等到开春。
昌河州官田上种着棉花。
而百姓的田地里,则可以种上麦子良种。
甚至开荒的罪犯都已经在路上了。
听到这一件件安排。
晁同知杜通判,乃至在场的邓将军早就万分敬佩。
如此周全的计划,必然不是一时半刻想出来的。
定然是来的之前,就已经有了万全之策。
纪楚来这昌河州就是为了开荒,就是为了建设此地。
可笑他们之前,还万般小心,唯恐提起纪大人的伤心事。
这么看来,完全没必要。
纪大人胸有成竹,根本不会被其他人的想法所扰。
众人在广宁卫堪称简陋的驿馆内,越说越高兴。
从本地的农作物,再到山林里的山珍野兽,以及海边的盐矿珍珠。
以前看着平平无奇的东西,似乎都有开发的可能性。
最后聊到广宁卫。
这里的城墙跟卫所,也该修缮了。
这么一看,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嘛。
那为什么之前十分清闲,好像无事可做一般?
就因为穷,便什么也不做吗。
杜通判还好一些,他的职能毕竟是监察本地官员的,不负责本地民生之事。
晁同知却有些不好意思。
作为同知,别的不讲,但本地的军籍扶济,以及海防水利,再加上地方盐粮,其实都是他的职责范围。
以前觉得无事可做,这会看来,哪里是无事可做,分明是自己不上心罢了。
杜通判意识到这一点后,下意识离晁同知远了些。
这两个原本紧紧抱团取暖的官员,似乎终于意识到他们本身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吃着朝廷俸禄,穿着百姓织出来的官服。
平日只感慨本地清闲,实在太不应当了。
纪楚只当没看到他们的表情。
而邓融邓将军的眼神则格外明亮。
不愧是纪大人!
他弟弟每次来信,总要夸赞。
他心里虽然佩服,但到底没见到真人。
如今却是明白,邓成那般傲气的人,为何那般相信纪楚啊。
与此同时,一份从昌河州送到京城的文书,已经到了内阁的桌案上。
已经到了年底,各地上表的文书,多是夸赞本地今年进益,已经恭贺皇上新年等等。
平临国各地都不例外。
还有西北关外的异族,同样送来贺表。
今年他们的礼物明显用心很多,这也正常,谁让他们在整个漳兴二年,实在挣了不少银钱。
那西北矿路一开。
原本依靠牛羊马匹的外族自然而然找到新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