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还是要发展,还是要挣来更多的生活物资,更要把这个地方改造成适宜大家居住的地方。
好在另一个保暖的物件,已经初见成效了。
官田的二百亩棉花地,在七月下旬,已经长得很好了。
庄稼长得壮实,叶子更是漂亮。
守在地里的白婵婵,更是一刻都不敢耽误,带着下面的农人们时时记录情况。
一定要多多培育出种子,好让明年更多百姓,都能种上棉花,早点用上棉衣。
不仅是那二百亩棉花地种得成功。
一千亩种着良种的麦田,更是能看出区别。
从曲夏州调过来的麦子良种,确实跟本地麦子有区别,不少农人从这官田路过,都要感叹一句,官田上的粮种果然不一样。
想来等到明年,这两样种子,就能送到他们各家手中。
不过这也是明年的事了。
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关注。
时间进入八月,各家的麦田,高粱,黄豆,等等田地,陆陆续续进入丰收季。
一直到九月初十之前,都是农家人最忙的时候。
昌河州的丰收季即将到来。
这也是本地最重要的季节。
在昌河州一城十二县,准备迎接丰收季的时候。
其下的广宁卫五万士兵,则枕戈待旦。
关内丰收了。
关外就要有动静。
他们称之为打谷草。
本地称之为丰收劫。
更别说,今年是纪知州跟邓将军头一年掌权。
草原的骑兵,必然会更加猖狂地试探。
整个昌河州一静一动的态势,很容易让人精神紧绷。
百姓在庆祝秋收。
士兵们打起精神守卫骑兵掠夺。
州城官员们,则尽力做好后勤补给。
九月份,是对昌河州所有人的考验。
纪楚时刻等着广宁卫的消息。
李师爷更加紧张,因为李纹必然是会上前线。
“粮食,兵器,衣物,盔甲,全都已经送过去了。”李师爷再三清点,“火器作坊那边,后勤管老董也说他们准备好了。”
“应该没事了吧。”兵司主事也道。
户司主事则说:“今年昌河州种了不少地,希望能拦住骑兵,损失可以少点。”
否则今年就白干了。
纪楚安慰大家:“咱们该做的已经做了,相信广宁卫邓将军他们。”
是啊,他们都是管后勤的,确实该做的都做了。
今年的后勤补给比往年还要充足,应该能减少点损失。
还有些官吏是头一年到昌河州的。
一听到要打仗,难免焦虑不安。
要是打到他们这怎么办?
要是损失惨重怎么办?
士兵们都是一条条人命,书上看到的牺牲,跟现实里真正的牺牲,那是两码事。
反而是从曲夏州来的官吏们,跟本地官吏表情差不多。
怕什么啊!
就算真的打到咱们这,难道日子就不过了?
不等他们安慰,就听到外面路过的农人,已经唱起庆祝丰收的民歌。
百姓们格外乐观,已经在商议等秋收卖了麦子,看看能不能也做个火炕,简陋点的也行啊。
听着他们淳朴自然的歌声,反而让衙门官吏们紧绷的神经松了下来。
不管关外铁骑来不来。
反正丰收季节是来了,反正他们昌河州一直在发展,这点是可以确定的。
不用那么担心,只要尽到自己职责即可。
他们只好管好后勤,剩下的,要相信邓将军!
而此时的广宁卫,士兵们早就厉兵秣马,整军经武,做好万全准备。
更忧虑担心的内里官吏不同。
这里驻扎着的官兵,无论文臣还是武将,皆做好准备。
从六月份开始,士兵训练便一刻不停。
再加上今年格外充足的后勤补给,还有纪大人为他们培育的棉花。
都让此地的卫兵们相信,他们的厮杀是有意义的。
他们守卫的丰收,更是有意义的。
这里的士兵,家人普遍在昌河州。
他们希望除了广宁卫以外的昌河州百姓们,可以更高声地唱农歌,可以更肆无忌惮地庆祝丰收。
因为他们,一定会挡住觊觎自家粮食的敌人!
士兵们消息再传到州城衙门,再次给来边关当官的外地人一点震撼。
这地方的百姓乐观向上,有着无尽的生机跟活力。
这地方的士兵磨刀霍霍,整军待发。
很多人都以为,边关地方,时时会被关外侵扰,日子苦不堪言的同时,心里难免怨怼苦闷。
可这里的百姓跟士兵并未如此。
他们反而能从这样的生活里,找到出路,是在这茫茫雪原,辽阔千里的土地上,自然而然生出来的坚韧与乐观。
怪不得很多人在边卫越待越豪爽。
这样洒脱的地界,确实让人欲罢不能。
是他们看轻这里的人跟事了。
所以别多想了!
跟着大家一起收粮食啊!
九月即将到来。
田地里的粮食再不收,就来不及了!
纪楚已经出现在官田上了。
一千亩麦子良种。
两百亩滇州棉。
同样要收获了。
格外漫长的生长季,也会带来超出其他地方的产量。
纪楚等人,已经在期待本地棉花产量,到底能达到多少斤了。
这么乐观的土地跟百姓,值得优质与高产并存的滇州棉。
第127章
漳兴三年, 九月初。
昌河州一城十二县,但凡种庄稼的人户,都在田间忙碌。
今年跟往年一样, 收完粮食,就能准备过冬了。
不过大家收粮之余, 还会看看州城官田的情况。
州城如今三千亩开过荒的官田, 都是由流放犯人开耕。
最先开耕的一千二百亩最为关键。
首先是大家最熟悉的麦子。
这上面种的,可是曲夏州的良种。
由京城朱家的朱吉胜朱大人培育, 他历尽艰辛,用了近五年的时间, 才把良种培育起来。
良种的好处,世人皆知。
曲夏州的麦子均产,基本在二百六左右。
可朱大人培育出来的良种,产量却在四百二!
四百二是什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