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你要来开机器厂,我打算将修理厂也交给你,机器厂的投入我看你的计划书,很完善,比我想得周全,只不过农场不是很富裕,说实话,也不可能把钱都压到机器厂,这是对集体的不负责。我算了一下,一共有四种机器,每套机器农场能够支持做两套,后面要看具体情况,tຊ如果你想多做,材料部分农场帮忙找。”
赵小甜笑着点头,“那就先这样吧。”
第44章
农场人都知道有技术员想在这里办厂, 明了赵小甜姓名的倒是少数。
若说办厂谁最高兴,那一定是知青们了。
外来人办厂,那就有可能招收知青, 平日里的农活实在太苦了, 有机会不干活,大家都很活跃。
心思活泛的姑娘家穿上自己最好看的衣裙,就连男知青都下意识把自己收拾体面点。
李燕费尽心思才打听到,这位技术员年纪不大,没超过二十岁, 还没成家, 心底便开始算计上了。
知青点里的女知青不是蓬头垢面, 就是农务侵蚀的靓丽的外表, 若论容貌,也就陆琦能和她一争高下。但最近陆琦憔悴的紧,不足为患。
还有一个人容貌极盛, 虽然不想承认, 但她真不是对手。
看向演讲台边上那个十六七岁, 一脸冷傲的小姑娘, 李燕眯了眯眼睛。
知青和农场本地人混作一团, 其中不乏有说酸话的。
“诶呦, 有些人打扮妖里妖气的,也不知道想去哪里卖浪。”
“你怎么说话呢?是嫉妒我又好看的衣服吧!”这声音温言软语的。
“哼!李晓霜, 大家都是来劳动的,花枝招展给谁看啊,因为有你, 我们知青点的名声都坏了!”
“好了,别吵了, 人快到了,要是技术员对知青印象不好,无论打什么算盘都白扯!”知青点的老大姐文淑芬出面调和。
新老知青几乎成了两个阵营,互相看不顺眼,文淑芬也没办法,日子久了,大家就一样了。
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还没看清知青下乡的可怕,总觉得自己是个厉害人物,可在人家的地盘上,就算是猛龙也得避让地头蛇啊。
陆军费了好大的劲,才挤到李燕身边,“李燕,不是说好东边见吗,我等你好久。”
眼底划过一丝微不可察的嫌弃,避开陆军沾满泥浆的手,“都来这边集合,我也不好逆着人群走。”
陆军哈哈一笑,“我见你没去,就知道你有事,放心,你的活我都干完了。”
李燕扯了扯嘴角,不着痕迹和他划清界限。
要不是下乡的生活太辛苦,她一点都不想和陆军这个成分有问题的划上关系。
他本人也虚伪,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地里的活都是陆琦做的,虽然她是受益的那个人,但她打心眼里看不起陆军。
陆军的父亲肯定完了,她要想想后路。
不错眼睛的看向来人方向,只见场长带着几位干部,还有几个修理厂的老师傅过来了,并没有看见新来技术工的影子。
难道是身材矮小?李燕心底划过一丝猜测,同时安慰自己,矮不是问题,吃不饱还要干活才可怕。
她完全没注意到,看见来人那一刻,陆军僵了神色。
旁边几个身材高大的汉子看清了模样,小声低语,“我家婆娘说我还不信呢,没想到赵技术员真的这么年轻。”
李燕耳尖,捕捉到赵字,心下立刻划过一个名字,顿时摇头,觉得不可能。
赵小甜也没想到阵仗这样大,农场的人都在这了吧。
通过陈场长这边给的消息,赵小甜再次了解这边的实际情况。
农场户数不少,主要靠种田为生,但这些年连年干旱,收成肯定不行。幸好能靠山吃山,冬日里壮汉会进山打猎,算是补贴。
只不过打猎毕竟上不得台面,只能悄悄来。
农场目前有三个厂,一个是修理厂,以前崔师傅临时当管事的,实际上没有确定员工,修理厂的存在,反而是为了给乡亲们一个集中修理的地方,也能让大家集思广益。
一个是纺织厂,许多妇女都是纺织厂的工人,农闲时做手套和袜子拿去县里卖,但生产力一般,也卖不出好价钱。
最后一个是养猪场,算是农场的大头收入。
虽然听起来都不怎么靠谱,但赵小甜觉得,农场已经算思想比较开放的了,至少不排斥办厂。
看来选择农场作为事业第一基地没错,距离高考恢复还有几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她想改变一些东西。
见农场干部就知道,这些人心是往一处想的,因为大哥和曹振东作保,她等于在农场直接有了根基,只要接下来一段时间能获得乡亲的认可,后面的事业就不难。
赵小甜抱着准备好的资料,带着陈场长临时给她准备的一位高冷助手小姐姐,一路到了讲台前。望着快到膝盖窝的演讲台,赵小甜嘴角一抽,竟然还有空想爬上去会不会不美观,有碍她出场气场。
幸好陈场长早有准备,在演讲台的一旁放了个矮木墩,她绷着小脸,两步跨了上去。
就见身后跟着的小姐姐,还有几个农场干部,一抬腿,轻轻松松跃上了演讲台。
世界真险恶,赵小甜如是想。
感情这个台阶就是给她准备的。
无意见到赵小甜的小表情,陈场长险些没笑出声,果然还是小孩子,习惯争高低呢。
那台阶是为了妇女准备的,平常陈霏也会用,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没用。
气鼓鼓的赵小甜,没注意到身后那个高冷小姑娘嘴角勾了勾。
陈场长站在台上简单说两句场面话,马上提起了正事。
“我身旁就是赵小甜赵技术员,是我软磨硬泡请来的优秀同志,人家哥哥是部队的赵国庆团长,你们多数应该也听过。别看赵小甜同志年纪小,可人家本事足,前几天罢工的拖拉机,还有这几天的改装的自行车和三轮车,都是人家无偿贡献的。”
哄得一声,下面人顿时震惊了,他们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没想到这个人居然是个还不到他们肩膀的小姑娘,这也太小了吧,衬得他们大老爷们还有号称不输男人的妇女像是个社会的混子。
最震惊的当属李燕,脸唰的一下白了,不过没人关注她。
不得不说,陈场长的政治觉悟十分好,三两句就把她从简单落户变成仰望级别的高度。
赵小甜继续,微笑道:“各位乡亲们好,我是赵小甜,多了就先不介绍了,我们相处的日子还长着,不能浪费乡亲们宝贵的时间。我来到这里其实也有私心,我之前上过学,读过一些书,中间还遇到过很多被号召奔赴广阔天地的知识青年,这时候我就在想,读过的书,学过的东西,到底能给集体带来什么,总不能我们光接受国家的优待,做个混吃等死碌碌无为的人。”
背后的陈场长:“......”
好家伙,比他还能说。
没经历过人间险恶的乡亲们虽然觉得赵小甜想得太过美好,但也乐呵呵没说什么。
赵小甜接着说:“所以我来到了北大荒,来到了国家瞩目的这片沃土,到这里后,我发现这里还是人工种地,十分辛苦,虽然沃土多,但有很多土地来不及细细耕种,这实在太浪费了!”
说到这里,乡亲们觉得和自己有关系了。
确实,北大荒不缺地,但是缺人,真的种不完!
这里虽然土壤肥沃,撒上种子就能出,但也需要有人播种,有人收割。
每年春耕的时候,农场的人和部队的人齐齐出动,遇上好年景才能将将满足生产任务。万一像这两年遇上旱灾,百姓都要勒紧裤腰带生活了。
接下来,赵小甜详细讲述了播种机、简易收割机、还有一些犁地小工具。
乡亲们多数都没听过这些东西,脑子一片迷茫,只听说一台机器配上拖拉机,一天能种10亩地!仅需要一个人!
乡亲十分激动,哪怕农场有四台,那绝对是最轻松的春耕季!
听着下面人的欢呼,赵小甜无声叹息,实际效率还可以更高,只是农场的拖拉机不给力,只能跑这么远的路。
“这些东西农机厂就有,如果能买,农场早就买了!”
下面突然传来不同的声音,是个女孩子的声音。
赵小甜看了半天,没看到是谁问的,总觉得有点眼熟。
陈场长敲敲耳语,“应该是女知青。”
也对,没有出过远门的乡亲们根本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哪里知道这些东西。
其实女知青说得对,这些东西确实有,不过购买价格高,还不会随便对外出售,农场要是有门路,也不会看到她画的东西心热。
现在都是计划生产,其实很多地方的农机局也会有存货,只是不会拿出来卖,毕竟没这种计划,大家都不想没事找事。
不等赵小tຊ甜解释,陈场长主动站出来,“刚刚那位女同志说得对,确实存在这些东西,可是我们农场穷啊,平日里就靠部队接济,难道为了省力气也要靠部队接济吗?”
其实陈场长话没说全,不光是因为买不起,还因为技术问题。
机器买容易,用起来难。看看整个农场找不出来几个会修自行车的就知道了,手艺活这些人真的不行,他看上的,就是赵小甜的手艺。
赵小甜明白许多人的顾虑,说白了还是不信任,害怕损害集体财产,这会让他们的日子更艰难,“我手上已经有一套成品,以后可以挑选一个拖拉机手试试。如果好用,我们再谈之后办厂的事,当然,我肯定优先选聘在我这里报名的人。”
一张招工启示贴在了旁边的公告栏上。
刚开始赵小甜没要求太高,直说优先聘用小学文化,懂点修理技术,热爱学习的人,男女不限。
知青们心头马上火热了,不管这个厂能不能办成,这个招工他们可以去。
比起一门心思完成种地任务的本地人,干农活困难的知青反而是最先报名的。
只是听说进了农机厂后,肯定不能种地了,也就是说,以后集体分粮食和他们半点关系都没有。如果厂子没效益,肯定一毛钱拿不到。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手头不富裕的知青都被泼了一盆冷水。
第45章
其实机器厂不需要太多人, 三五个足矣,赵小甜只是想选敢背水一战的。
万万没想到,最后站出来的两个人让她很是意想不到。
有两个姑娘是与赵小甜有一面之缘的女知青胡晓杰和李文月, 还有一个人倒是出乎赵小甜预料, 她私底下找来的。
赵小甜目光复杂地看着眼前的这个人,久久不语。
在台上她见过李燕和陆军,但是没见过眼前这个小姑娘,还以为她不在这里,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没见, 骄纵无理的小姑娘竟憔悴成这样。
垂垂老矣, 激情散尽, 竟有了几分腐朽的气息。
陆琦双目无光, 死气沉沉的,细看去,或能捕捉些许苍白与忐忑。
“赵小甜, 我知道以前我很不讨喜, 我现在也不讨喜, 但我保证以后一定听你的话, 只听你的话。”
赵小甜乍舌, 她不是圣母, 并不想身边留下对自己有恶意的人,换做是陆军或者李燕, 她都会毫不留情的拒绝,可是陆琦......
她还记得陆琦被人贩子险些拐走时,独自一人回到车厢时, 没有人欢迎的那种孤寂,还有小心翼翼藏好怨怼, 笑脸讨好的那种悲凉和迷茫。
像极了曾经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