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隔一天去刚好调剂,天天去就有点像上班,还是高强度的上班。
“对,他有别的工作安排了。所以想看看你一个人行不行?”
苏林瑾沉默了一会儿,真诚说:“那就把每次上课时间延长到一个半小时,我看他们每隔一天抽这点时间还是能做到的。”
“行,那就这么办了!”
徐墉解决完这件事,笑眯眯拿出白酒跟姜望两人对碰了一下:“沈秘书跟我说过之后,我还正想找机会见见小苏,也是赶巧了,今天处理这事,咱们也算正式认识了,你徐婶天天在家,要有什么事啊,找你徐婶就行。”
苏林瑾和姜望交换了一下眼神,各自读出了对方眼中的意外。
看来是沈建国打过招呼,按任大山和姜老爷子的个性,不至于护犊子护到基地来,只能说,这里是任琦使了劲。
徐婶啐他一口:“才不用你中间牵线呢!要不是今天巧合,我早想敲开院门问问呢,天天做什么这么香!”
她的确不客气,第二天就拿着豆瓣酱敲开了院门,跟正在做饭的阮令齐交流了一番做菜技巧。
有一就有二,连徐师长爱人都带头了,其他军属陆续蜂拥而至,阮令齐俨然成了全基地军属的“偶像”。
菜天天都有炊事班大婶给他提前留好等他来付钱,他去买菜的时候,那简直是偶像出街,所有人都围着他问菜怎么做。
潘浩浩无声离场后,扫盲班就交给了苏林瑾一个人负责,上课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到五月中旬的时候,已经坐满了整个教室。
苏林瑾的教授内容依然还是新闻为主,但每一篇新闻,她都会延展出很多内容,第二篇集邮热的文章,教完所有生字花了两周时间,第三周她让刘爱玲买了信封和邮票,教大家写一封给自己的信。
收到盖着邮戳的信,每个村民脸上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大家可以把盖了戳的邮票收集起来,这是你们写出的第一封信,可以留作纪念。”
有人举手:“苏老师,我们能写给别人吗?”
“当然可以,如果大家需要推荐,我想办法给大家找找北燕的笔友。”
“需要,当然需要!”
虽然才学了一个月的字,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七七八八能看懂难度不高的新闻,学起来的劲头别提多大了。
北燕,一个只在新闻里出现的城市名字,那该多现代化,多先进啊!
姜琳作为一个例子,已经充分证明,语言只要用起来就学得格外起劲。
苏林瑾给她留了一本英文小短文,靠着她教的那些基础单词,她啃得很顺利,每封信都会跟她分享自己的进步。
交笔友也是她从姜琳的进步中看到的机会,交一个北燕的笔友不光能开拓他们的视野,还能把学过的字用起来。
她写信给林培淑和姜琳,找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和扫盲班结对。
为了学员们和笔友交流,她鼓动刘爱玲把基地图书馆的词典带出来,试图说服村长斥巨资给村民也买一本。
村长宁死不屈:“我们村委会一年才多少经费,没得商量!有它没我,有我没它!”
事实证明,成事者不会抱怨条件的艰苦,只会创造条件。
五月底,姜琳和林培淑各自寄过来一份学生联系方式,村民和军属抽签,一半的人抽上了笔友。
这下,一切都脱离了村长的管控。
不会写的字,就从报纸上找,从说明书上找,找不到的,等下一次上课从刘爱玲手里的词典找。
那叫一个狂热,那叫一个如痴如醉。
用村长的话说,连活都没心思干了。
一次两次,刘爱玲实在忍不住了,拍桌子决定:“这本词典我们基地出了,村长你给我管好!”
一本词典3块钱,还得搭书票,村长得了便宜不卖乖,乖乖收进了他书桌里。
但随之而来带来的变化也是巨大的。
村民们知道了远在北燕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也知道了什么叫电影,什么叫电视机。
叫苏林瑾最意外的是,她收到了金曼匀和蒋云落寄给她的包裹和信。
蒋云落在信里说,林培淑原本只是托她问,系里的学生愿不愿意和滇南山区的扫盲班结对。
学校的领导正巧路过,听到了林培淑的话后觉得很有意义,大手一挥让全校工农兵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
先前她收到的应该只是第一批,后续还有一批。
除此以外,蒋云落给她寄了几本书,有介绍滇南历史的书,也有十年前滇南考古的文献和论文。
【你在做的事非常有意义,希望我的资料能给你帮助,除此以外需要什么,你可以写信告诉我。】
金曼芸寄过来的东西更叫她大吃一惊,居然是她那数学系教授儿子以前上高中时候的笔记!
数学大拿的笔记,她何德何能啊!
笔记封面下夹了一页纸,和蒋云落完全不同的潇洒字体写着:【小友,听说你醉心于数学的研究,希望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困难可联系我,电话XXX-XXX。】
这是什么美丽的误会?
她高低得写封信把陆征介绍给他,他才是那个“醉心于数学研究”的种子选手!
看来金曼匀的孩子都已经平反,学术圈正在慢慢回到正轨。
那高考的消息是不是也快了?
虽然决定不参加今年年底的考试,但能亲身经历这样的历史时刻,还是让她暗暗兴奋。
五月底,滇南最美的季节之一,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如云霞一般壮美。
正当苏林瑾暗自筹划给所有学生放个假,她也好履行说了很久的郊游计划时,姜望接到了紧急通知,配合当地部队执行边境任务。
这次的任务不一般。
虽然姜望什么都没告诉她,但她从基地陡然变得紧张的氛围中,知道这次的任务非同小可。
如果没有危险,怎么可能一连好几天夜幕降临之后,会有全副武装的车重重碾过旁边的通道?
如果没有危险,这个人怎么会出发前不知疲倦地要她?
第81章
很快,苏林瑾收到了林培淑寄来的第二批大学生名单。
扫盲班人人有笔友,甚至有的人交了两个,一个小学生,一个大学生。
村长颇有些骄傲地找刘爱玲商量:“我们隔壁坝上也想办扫盲班,你看看……”
刘爱玲哼:“他们村的村长舍得买词典吗?”
村长脸红:“可以借我们的嘛……哎呀呀,刘主任,你不知道我们农民买书很难的嘛……”
但苏林瑾状态不好,刘爱玲实在张不开这个口,也舍不得拿这件事去麻烦她。
“等我们苏老师休息完了再商量吧,天气热了以后上课效果不好。”
他们所处的位置,其实常年温度比较稳定,不会冷,同样也不会很热。
夏天最热的时候不过30度出头,绝不会像北燕那样热得人发蔫儿。
村长拍大腿:“明天就是我们最热闹的夏昭节嘛,正好在隔壁坝上的寨子,你带苏老师去玩嘛!”
滇南的村寨风俗各不相同,但夏昭节很统一,很多村寨会聚集在当地最大规模的寨子里庆祝这个象征着丰收的节日。
这个夏昭节在月亮升到半空的时候才开始庆祝,所以也叫祈月节。
空地的中间燃起篝火,当地最漂亮的姑娘向月亮唱歌舞蹈,祈求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所有人会在这一天穿上他们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
所以,也是年轻未婚男女光明正大相亲的节日。
看多了苏林瑾的日常,刘爱玲最近怀春得毫不收敛。
村长这么一说,她立刻脸红着垂下头来。
苏林瑾答应了。
姜望去出任务,天没有塌,日子还得继续。
而且,这是她本来就计划要做的事,到处看看此地的风土人情,也不枉跑到祖国边境来待两年。
非任务进出基地要打报告。
刘爱玲一起把自己和苏林瑾出去的报告递了上去,徐墉签字的时候强调:“注意安全,把人看紧点儿,再补一张章山的,让他开车陪你们去。”
刘爱玲受宠若惊:“领导,倒也不用这么紧张我们女同志的安全,明天好多村民都是熟人呢。”
“人多,有个男同志比较好,就这么定了。”
于是第二天,两人坐车去了隔壁坝上。
村长口气轻飘的“隔壁”,其实走路少说有五里地,对苏林瑾这种不常走路的人来说,也得走个把小时。
刘爱玲坐在车上有些庆幸,要不说领导就是领导呢,充分预估了军嫂的身体素质。
她紧接着又开始动脑筋,要不下回搞个军嫂集训班,训练一下军嫂的体能,展现基地学习向上的风采!
她暗暗计划的时候,丝毫没注意到隔壁的人已经幽幽看着窗外看了好长一会儿。
苏林瑾在想,这里离姜望有多远?
她要是一个人跑能不能赶上大部队?
到达寨子后,章山把车停在方便进出的路口,开了车窗仰靠在副驾驶座上等她们。
刘爱玲出基地的时候就换上了少数民族刺绣大裙子,苏林瑾则穿着戴师傅给她用卡其布做的收腿裤和束腰军便装。
在一众民族服饰中,苏林瑾显得格格不入,也意外的惹眼。
篝火已经燃起,白天貌不惊人灰头土脸的村民们,这会儿盛装而舞,摇曳生姿。
年轻的儿郎们已经开始唱歌。
刘爱玲看到歌舞蠢蠢欲动,苏林瑾便推她:“你去跳吧,我在外面看就行。”
这样原汁原味的表演,别地方可看不到。
“对了,要是有男的给你唱歌,你可别应哦。”刘爱玲叮嘱完这一句,便跃入了舞池中间,像一滴水汇入江河,彻底分辨不出了。
苏林瑾找了个干草垛子坐下,手撑着下巴,看着篝火出神。
如果这时候姜望在旁边,她就可以靠着他,然后伸一根手指把他下巴挑起来:“小伙子,寂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