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住校。”
“我也不想花那女人的钱。”
“你傻啊,你可以花你哥哥的钱,这钱不花白不花。”
“嫂子,你变了好多,以前你可不会这样教我。”
“女人不长心眼就会被欺负,女孩还是厉害些好,至少不让自己吃亏。”
“我会的”
两人居然聊了大半天,陈景华说什么不留下吃饭,送走小姑娘沈太太等人只是叹息一声。
十五一过,沈安乔就走了,安然便跟着沈太太、沈二哥出发去沈太太的娘家,也就是原主外婆家——刘家。刘家距离扬州城约五十多里路,是一个叫刘家驿的镇,古代这里曾经是一个驿站,后来发展成了一个村镇。
安然和沈家购买的土地便分布在这里,刘家做粮食买卖,以前都是刘家收了沈家佃户交的租子直接给沈家钱。
“到了你大舅那里一切听你大舅安排,他种地比你懂。”车上沈太太叮嘱着安然。
“知道了娘,一切听大舅的!”
“你这孩子!”沈太太对女儿想开倒是很高兴,娘家还不知道安然被离婚的事,这年头女子被婆家赶出来是很丢人的事,沈太太也是怕娘家有人说闲话才跟过来,自从老爹老娘没了后沈太太已经好久没来了,每年都是儿子们过来给舅舅们拜年或刘家去沈家。
看着越来越近的娘家沈太太不由想起了老爹老娘,鼻子一酸,眼里泛起泪花,安然感觉到沈太太的情绪握了握她的手“娘!”
“我是想你外公外婆了,要是他们活着多好?”
“人总有生老病死,娘别伤春悲秋的,不然舅舅见了也会难过。”安然不知道怎么劝人,只好问表兄表弟的都有多少孩子?她怕带的东西不够。
“你大表兄二表兄家都差不多有三四个孩子了,德龙表弟刚成亲早了说孩子还在肚子里。”刘家人丁兴旺,沈太太十分自豪。
母女俩说着话,指着外面那一片片的绿油油的庄稼说着自家的田地,沈家和安然的土地都在刘家驿镇外的一个村子,刘家大片土地也在这里。能得到这片地还是因为在大清没灭亡时发生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水灾。
大水将附近田地村镇都淹没了,人们逃到扬州城外,官府禁止灾民入城,当时来沈家避难的刘家两位舅舅与沈老爷联手将一些灾民手的地契买下来,不但赊给他们粮食,还给他们安置了临时住处。并承诺水灾后给他们建房安家,前提是以后是他们的佃户。
这些信息安然在原主记忆里寻找到了,新村子建好后两家又整合一下土地才有了如今的规模。记忆里村子取名新安村,沈家刘家都建了自家的院子,平时只有几个护院住着,秋收的时候用于收粮。
“那边的水稻已经收割了,也不知道今年收成如何?”
安然这才知道自己地里种了什么。其实种什么对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秋收后的收入。
刘家很快到了,沈二哥已经提前骑马过去通知了两位舅舅,进来镇口便见刘家表兄已经等候了。
“姑母!安安表妹!”刘德旺是大舅家的二儿子。
“德旺”“二表哥!”简单见礼后赶去刘大舅家,门口已经等候了一群人。
惹人闹闹的见面后母女被迎进门,安然又重新给几位舅舅舅妈见礼,与两位表嫂一个表弟媳相互问候。
两位舅舅已经提前知道他们来的目的,“你们先聊着,我去看看麦种!”寒暄一阵后大舅舅已经迫不及待地去看麦种了。
“你看看,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是稳不住!”大舅妈笑着道,随后打量着安然“安安一晃都四五年没见了,上次见还是安安生小志,陈家大少爷还没回来吗?”
本想着抽空说这事,大舅妈一提沈太太叹口气,看女儿没激动,还笑着朝她点头便将安然已经离婚的事细细说了一遍,气的两位舅妈连带着两位表嫂都想去陈家闹一场。
“离就离,安安已经想开了,有其跟那种狼心狗肺的人守活寡倒不如早早离了。”沈太太道。
“安安想开就好,做了缺德事早晚遭报应,安安啊,要是在家没意思就来舅妈这边,带着小志过来,你也看到了,舅妈家别的不多小兔崽子们不少,就是没一个省心的。”
“是啊,嫌烦了来二舅妈家,你看我们家除了我和你表弟妹是女人,一群臭男人,你来给我们做女儿也行,舅妈就缺一个女儿。”二舅妈半开玩笑道。
刘家只有大舅妈生了一个女孩,还嫁了出去,记忆里两位舅妈都很喜欢原主,也怪不得来了就受到热情欢迎,即使知道她离婚做了寡妇也没嫌弃。
男人们赶着拉麦种的车走了,等回来已经是晚上,车上还拉了几袋子刚出的花生红薯,一些青菜鸡鸭莲藕,还有一桶黄鳝,半扇猪肉,都是庄户家的东西,新鲜的不得了。
晚上饭菜很丰盛,两位表嫂手艺都不赖,红烧肉做的块很大,但烧的很入味,不柴不腻,咸甜适当,表皮微微带着粘稠感,安然自以为对吃食要求高的人不禁也吃了一大块,真是好吃!
还有烧的老鹅,鳝鱼,每一道安然都很喜欢,见安然吃得多舅妈表搜们都很高兴,心里也真的踏实了,看来离婚对安安影响不大。
第二天一行人去了田庄,沈家和刘家的院子修的都很宽敞,而且用料很足,建的都是二层的楼房,左右厢房与正房连在一起的那种,里面住上几十口人都不成问题。
护院在道座门房住着,唯一的院门很小,这是按以前的规制建的,多大的官多大的门,他们是百姓,只能用小门小户。门户小里面却很大,而且五脏俱全。
“你爹考虑的是避祸,那时候很乱,不是盗匪就是什么团的闹。”沈太太带着安然里外看了一遍,因长期保持通风打扫,里面很干净,也不潮湿。
刘家的院子与沈家连在一起,整个村子很规整干净,村里人没去地里的都出来看他们,知道是主家各个客气有礼。
村里孩子们很多,一个个晒得黝黑,已经入秋有些光着脚,身上的衣衫也没完好的,看来这里的人过得并不怎么好。
“地里出产少,家家孩子多,吃喝就成了问题。”大表嫂解释道。
“所以昨天送来的麦种很重要,如果亩产能提高一两成,他们剩余的粮食也会多一些。”大表兄陪着安然去了地头看庄户们收花生,花生秧下只有一两把花生,产量并不高,看来她的高产粮种还需加快推广。
沈太太没住下,一行人赶在天黑又回到了扬州城,安然想着村里那些孩子,想着家里的孩子,刘家的孩子,这些人如果培养起来多好?还有那座宅院,是非常好的修养地方。
“安安,你还要不要去天津?如果想去咱们这两日就出发,再不走北方就要冷了。”沈安荣提醒着安然。
“去!当然要去!”她还有些话要与沈安荣说,有些事她一个人办不成。
“想去就收拾一下,准备几件厚衣服,路上可能要久一些。”沈安荣自从知道安然不是原来的妹妹后对她就有了疏离,不过也知道这女人对沈家无恶意,说不定是助力,就如那些莫名的麦种。
安然借此机会想办事,必须跟出去,沈太太劝说无果便任由她行事,她觉得女儿或许是通过外出消散离婚带来的伤痛,如果这样能让她的安安好过她不介意安然外出。
小志现在基本被顾青之带着,小志和云峰、云平一般大,就是小几个月,现在三人基本上焦不离孟,睡觉都黏在了一起,所以安然走的也很放心。
这次两人上路却是要坐马车到港口,随后坐船到天津,以前走的运河因为慢而渐渐被人放弃。等铁路跑上火车,公路跑上汽车,海里跑上机动船,那么运河的辉煌怕是只能成为历史。
沈家这次会运一批茶叶丝绸和土产过去,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沈安荣这次与安然同乘一辆马车,安然拿了两本书做消遣,沈安荣在车内拿着书却看不下去,等到了路面平坦顺畅的时候终于憋不住看向这个妹妹。
“很冒昧地问一句,你是——?”
“我也叫安然,是狐仙一族,不过接管你妹妹身体的不是我本身,而是我原身分出来的一缕神魂,如果你不好接受我掌控了你妹妹身体,你可以认为是我让你妹妹又延续了生命,因为你妹妹的记忆并没丢失,身体还在,只是丢了魂魄而已。”
安然这样一说沈安荣点点头“我知道,如果没有你我父母会经历丧女之痛,我的小外甥也会没娘亲的疼爱庇佑,其实我们应该感谢你的。”沈安荣知道这就应该是所谓的狐仙,他应该敬畏,也相信了妹妹说的,这位狐仙是来报恩的。
“你跟我来天津是不是有别的事?”狐仙怎么可能为离婚的事伤心欲绝?沈安荣不相信。
“嗯,是有事,我毕竟是活了千年的妖精,有些对未来预知的能力。”安然装作高深莫测。
沈安荣顿觉精神一震,未来预知?那岂不——
第274章 安然知道他在想什么,毕竟人类对未来最没办法预测,“你想多了,预知未……
安然知道他在想什么,毕竟人类对未来最没办法预测,“你想多了,预知未来只是在大的灾祸上,这也是我要来的原因。”
大的灾祸?沈安荣严肃起来,这么说未来他们将遇到大的灾祸吗?“不知道大仙预测的灾祸是什么?”
“未来几十年华夏大地将迎来一场重大变局,在新秩序没有形成前会经历最混乱黑暗时刻,各地方势力的争夺,外部敌人的入侵,同室操戈,天灾人祸,血雨腥风。不过混乱之后便是新秩序的诞生。*”
沈安荣被那几句同室操戈、天灾人祸、血雨腥风震惊到,他再次感觉脊背发寒,呼吸不畅,“大仙,我们应该怎样避过这场祸端?”他觉得他的声音都在颤抖。
“避无可避,该面对就面对。当然有些准备是要做的,就如粮食物资的储备和人的体能锻炼,就是跑也要有能力跑,打也要有要有能力打,接下来的牛鬼蛇神太多,没一个好身体只能任人宰割。”
“请大仙教我!”沈安荣一揖。
“以后还是叫我安安或小妹吧,我与常人无异,因为来的毕竟不是我的本体,这具身体除了多了我的意识,她就是你那个妹妹。”
“好的,以后你就是我们沈家的姑奶奶,我们的妹妹!”
“这样就好,接下来我给你们一些建议,只是建议,怎么做还需要你们决定,毕竟我在俗世生活经验不如你们。”
“请讲。”
“你上次见到的粮食种子是我为你们准备的,接下来还会有新的稻谷种子,玉米种子,红薯土豆种,这些都是经过筛选后的优良种,是我给你的礼物。”
沈安荣了然,他就奇怪哪来的那么好的种子?如果有早广泛传播了。但有了好的种子粮食就会增产,作为商人深知还有很多人挨饿,别的不说,光是他们田庄那些庄户人就吃不饱。
“我这里还有一套拳脚功夫,练好了对付几个人没问题,主要是强身健体。功夫最好从孩子抓起,我见田庄那里很不错,如果你想培养一些人手,那里是很好的地方。”
“这次北上我会多找一些孩子,家里的孩子也要练起来,不过我们能不能练?”
“当然能,只不过没孩子效果好,毕竟身体长成了,但强身健体可以做到。”安然又说了一下财富积累,狡兔三窟等等,这些感觉点到为止,沈安荣会做的比她好。
“您觉得接下来国内哪里比较安全?当然最好离着咱们近些。”
“相对租界内会更安全。”
但不是人人能进去的,沈安荣知道了个大概,便沉思起来。安然继续看书,想着还是要将外语过个明路,还有——
“嗯,还有,我会带两个族内小辈回去,就当孩子的玩伴,必要时它们会保护孩子。”
沈安荣很是惊喜,也不知道她的族人是幻化成人还是两只狐狸“它们在哪儿?”
“它们会自己找过来,到时候你会看到。”
沈安荣想象着那俩族类是什么?等真正见到很是意外,好像又不意外一般,居然是两只火红的小狐狸!小狐狸很通人性,你说什么它们都能明白,而且速度很快。
“太好了!”沈安荣知道孩子们一定会很高兴,有它们保护孩子们简直太好了。
“它们只是狐狸,刚有灵智,只是比普通的狐狸强一些而已。”
“已经很好,它们吃什么?”
“我们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对外就说我们从天津买的吧!”
“好!一切听小妹的。”现在沈安荣对安然只有敬重,没有猜疑。
沈安荣带着人去卖货进货,安然则带着两只狐狸开始搜刮美食,无心担心食品添加剂什么的,想吃什么放心吃。
吃完狗不理的包子安然定了两百个,看看招牌心想:你们的后代都把牌子做砸了,可惜了你们一代代的心血!这包子果然名不虚传,肉香味浓,肥瘦相宜,面皮松软适度,带着浓浓的面香,喝上一碗小米粥,吃两口咸菜,这般滋味太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记。安然细细品味后依旧不敢保证能准确复制出包子。
“这回就看你们的了!”安然将两只狐狸派出去,让它们找位置,将包子制作过程拍摄下来,主要是馅料调制和面皮的制作。包子面采用老面法制是一定的,用老面发面会根据一年四季温度变化而变化老面的用量,这一点安然比谁都清楚。
她依旧最爱糯叽叽的炸糕,买了好几箱子存起来,一个人一个味,即使她做的一样好,但她就是喜欢这个味。
这时节正是海鲜最肥美的时候,一篓篓的梭子蟹肥的流油,安然尽情享受着海鲜美味,等沈安荣等人回来她会给他们留一盆享用。
这次来天津卖货很顺利,沈安荣也很高兴,但他并不太喜欢浓重的海鲜味,安然笑他不懂美食。
沈安荣意识到一个问题“您好像非常喜欢吃。”
“是的,民间的美食不可辜负,难得有机会,我都不知道多少年没吃过这些东西了。”这个大神她得装下去。
“那您平时吃什么?”
“吸纳天地精华,不需要饮食,最多吃一些水果。还有,你是我三哥,说话要注意用词,不然早晚会露馅。”
“是,安安,我还是喜欢叫安安,安安是爹娘给小妹取的小名,就希望她一生平安顺遂,没想到——”沈安荣说不下去了,随即笑起来“其实小妹还是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吗?”
“当然!”
沈安荣接受了安然的提议,培养一些自己得力的人手,两人开始寻找合适的人,从人牙子手里买,或在街上要饭堆里找,还有街头卖儿卖女的大人手里买,只要能看上的便买了或收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