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过饭后,何素素将电影院的门虚掩上,趴桌子上睡觉。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昨天表现太好,今天主任没有出现过,整个电影院就她一个工作人员。
下午,何素素又遇上了熟人,只能说县城太小了。
“何素素,你居然跑电影院来上班了?”朱云难得休息,约了好姐妹一起来看电影,没想到还能碰到老同学。
朱云是何素素的高中同学,毕业后父母托关系进了纺织厂工会上班。读高中那会,哪怕在同一间教室读书,何素素和她也不过是见面点头打声招呼的关系。
这会,何素素倒是露出笑脸来:“好久不见,我也是昨天才来上班的。”
“说起来,我们从毕业后还是头次见面,你看起来气色不错。”朱云感叹道。
注意到对方的眼神落在自己的嘴唇上,何素素心念一动道:“也就是涂了口红比较显气色罢了,来上班想着打扮下。”
以前读书时何素素就是班里甚至整个学校公认最漂亮的,如今见她涂了口红愈发好看,朱云也有些心动:“我记得以前班里的徐小青带过一支口红到学校,说是托亲戚在沪市那边买的,我们这边供销社还没见过呢。”
何素素顺势从衣服口袋里把三支口红全部掏出来:“这边确实没有,我也是托人在沪市买了寄过来的,这三支不同颜色我都挺喜欢的。”
朱云瞧见后顿时眼前一亮,干脆厚着脸皮道:“素素,既然你有三支口红,能不能让一支给我?我也想试试这口红。”
上班后手里有余钱,朱云底气也足。她这个年纪真是爱美的时候,难得碰上沪市来的口红,哪怕平时和何素素关系一般,也忍不住开口询问。
何素素爽快道:“可以啊,反正我有四支口红,回头想要再请人帮忙买就是了。我早上涂的那支口红放家里了,这三支都还没有用过,你看看喜欢哪个颜色。”
正好这会后头没人排队买票,她也方便推销口红。
朱云当即挑了起来,最后选中茶红色那支口红:“我要这支,一支多少钱啊?”
何素素根据购物系统里兑换所需的勤劳值,估了个价钱:“一支口红六块钱,别看这么小小一管能涂几个月了。”
朱云听到价钱心里确实肉疼了下,想到下个月自己还要相亲,也不犹豫:“行,我要这支茶红色的口红。”
刚才何素素给她介绍了三支口红的颜色。
她当即从衣服口袋里拿出六块钱给何素素,看着手里这支连管身都很精致的口红,还是觉得划算的。毕竟自己可没沪市的人脉可以帮忙买口红。
她的好姐妹在一旁看着,对这口红很是心动。见朱云真的掏钱买下一支口红,她也忍不住开口问:“同志,我也很喜欢这支口红,可以让一支给我吗?”
何素素心里乐开了花,面上还是佯装纠结了会,才不舍道:“看在你是朱云朋友的份上,行吧。你想要哪一支?”
好姐妹听了高兴道:“多谢同志,我要这支杏色的。”早先朱云在看口红颜色时,她就看中了桃红色那支,觉得自己涂上这颜色肯定好看。
她也利落地掏了六块钱给何素素。
何素素将新鲜到手的十二块钱收进衣服口袋里,这才询问她们:“你们俩想看什么电影?”
朱云和好姐妹选了最近的一场电影,付钱后拿着电影票心情愉悦地走去放映厅。
到了傍晚五点半,陈姐准时过来交接班,何素素收拾好东西走到供销社那坐牛车回家。
到了村口下车,想着今天赚了十二块钱得好好犒劳下自己才行,何素素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打开购物系统,先兑换了一斤猪肉。
她再次见到折扣商品,两斤河虾原先要2点勤劳值,现在只需1点勤劳值就能兑换。
村里就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河,以前家里肉票少,实在馋肉时大哥二哥就会去河里摸鱼,也摸过这河虾,只要舍得下油炒,味道还是挺鲜甜的。
没看到时完全想不起来有河虾玩意,一看到就忆起那滋味,顿时馋了起来。何素素豪爽地用1点勤劳值兑换了两斤河虾。
她提着回家,交代负责今晚晚饭的大嫂把两斤河虾都给炒了。
赵米玲看着这一篮子河虾:“这虾个头还挺大的。”
何素素:“嗯,我下班时路过供销社门口,看到有人提了一桶河虾在卖,干脆就买了两斤回来。大嫂你多放点油炒,这样子才香。”
赵米玲点头:“我再去摘点葱姜蒜一起炒。”
等何家人下工,何母看到两斤河虾倒没多说什么,这玩意便宜,就是闺女又买了斤猪肉回来,她忍不住念叨:“素素你怎么又去买肉?刚去上班没两天就花钱。”
到底是心疼闺女。
何素素不在意道:“早上去上班那会碰巧遇到我那同学,就交代她帮忙买斤猪肉回来解解馋。而且现在我每天都带午饭去电影院吃,买斤肉方便娘你给我准备午饭。”
像中午那顿饭,家里没有猪肉,何母就只能给她炒鸡蛋当荤菜吃。何素素吃着啊,总觉得这嘴有点寡淡。
何母听了才没多说些什么,闺女去上班累,午饭是得吃点肉才行。
许是朱云和她的好姐妹各买了一支口红开了个好头,隔天何素素照旧涂了口红坐在售票台前工作,有个女同志来买电影票盯着她的嘴唇看了会,礼貌又大胆问:“同志,你是涂了口红吗?”
何素素没想到这么快又有生意上门,听她意思就知道是知道这口红的。她点头:“对,涂了口红气色好些。”
女同志问:“口红不好买,同志你要是有多的可以让一支给我吗?”说这话时,她其实也没抱多大希望。
何素素同样是犹豫了会才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一支口红:“我确实多了一支正红色的口红,托人买的一支六块钱,你要的话就让给你。”
女同志接过看了口红的颜色,高兴道:“要的要的,多谢同志,太感谢你了。”她利落地付了六块钱。
于是,何素素从购物系统那多兑换的三支口红全部卖出,总共赚了十八块钱。加上先前卖给周小倩的三袋奶粉十五块钱、自己赚的稿费和以前攒的零钱,也快有四十块钱了。
手有余钱,心里不慌,何素素还挺高兴的。
下午还让她发现件事。
有位顾客买电影票时顺嘴问:“同志,再给我买份瓜子。”
何素素被问得一脸懵:“我们这里没有瓜子卖的。”
顾客疑惑问朋友:“我们上回来看电影好像有瓜子可以买啊,这看电影还是得磕点瓜子才过瘾。”
朋友:“我们上回是晚上过来看的电影,可能晚上才有瓜子卖吧。”
两人选了最近的电影场次,买了电影票往对应的放映厅走去。
这事倒让何素素记在心上,那两位顾客记忆不可能出错,那就是晚上电影院这边确实有瓜子卖。
晚上主任不会过来,就陈姐一个人守在这,哪怕她炒了瓜子带过来这里顺带卖,除了顾客外也没人会发现。至于那些顾客,有瓜子可以买来吃是好事,也只会以为这是电影院拓展的买卖,没人会去举报。
等到下午五点半交班时,何素素特意注意了下,陈姐确实带着个包裹过来。以前她只以为是带了晚饭过来,现在看来只怕里头装着的是炒好的瓜子。
何素素也没多说些什么,装作不知道。陈姐愿意冒险卖瓜子是她的事,她家有四个孩子,婆婆又需要人照顾,夫妻俩哪怕都有工作估计钱也不够花,偷偷做点买卖也正常。
接下来的日子里,何素素照常在电影院上班。这份工作说不上忙,守在售票台写电影票信息和收钱,再照着场次表的时间去放映电影,电影开场后短时间内没什么顾客,习惯后有时候还觉得挺清闲的。
倒是她每天坐牛车往返县城,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
别说地里事情多,村里人上工忙活一整天下来挺累的,但那些大婶们八卦的心不死。以前村头何家丫头不爱干活又不上工,她们议论了好几回;现在成天跑去县城,她们又忍不住念叨。
“你们发现没,村头何家丫头天天坐牛车去县城,我都碰上好几回了。”
“这一天至少花四分钱,也就是何家纵着她,也不知道跑县城去干嘛?每回空着手去,又空着手回来的。”
“以前待家里现在又跑县城,就是不干活不来上工,要是换成我家闺女,早就被我骂死了。”
还有人实在忍不住好奇,直接跑去问何母:“我看你家闺女最近天天去县城,她是去做什么啊?”
何母多少也听到些风声,这会特自豪回道:“素素啊最近是去电影院上班了,天天跑县城也挺累的。”
天天坐牛车来回能有多累,问话的人听完嘴角不由得抽了抽,意外之余还是夸道:“你家素素可真厉害,成了工人以后每月都有工资和票据可以领,你就享福喽。”
何母说实话:“她也就是去做临时帮工,上六个月而已。”
半年后素素没去上班,村里人迟早会知道,不如这会自己直说,免得遭人嫉妒。
问话的人听后确实心里平衡了些,面上却是笑着劝道:“那能上六个月的班也不错,起码给你赚六个月的工资回来呢。”
很快,清河生产队的人都知道,村头何家的小闺女天天去县城,那是去电影院上班的。一时之间,羡慕声不少,倒也没人再去说何素素不干活不上工犯懒之类的。
约莫又过了一周,何素素下班回家发现,这个点不止负责做饭的二嫂钱春和回来了,连娘也在家,还满脸高兴。
何母:“素素回来啦。下午你三嫂带大宝二宝回来看我们,刚赶着坐牛车回县城去了。还别说,大宝二宝养得白胖了不少,亲家母这阵子费心了。别看一个多月没见,大宝二宝还是很亲我,还会关心我和你爹最近身体怎么样,让我们别那么辛苦呢。”
说这话时,她脸上布满了笑容。
这么多孙子孙女里,何母最疼的就是大宝二宝。老三媳妇带着大宝二宝回来,和往常一样待她有说有笑的,还解释说住在娘家是为了方便上下班,有休息的时候就会带着大宝二宝常回来的。
老三媳妇一示弱,何母这心里就舒畅了,也没多去计较她之前和自己吵架的事。
何素素见娘这么高兴也开心:“大宝二宝是挺乖的,娘你以前对他们那么好,他们自然记着你。”
“咱家孩子都挺乖的。”何母感叹,她拿出一封信给闺女,“你三嫂回来还给了我这封信,你三哥寄回来的。自行车票他在部队找战友买的,还寄了两百块钱给我们买自行车。他写信给你三嫂,连带着这封信也一起寄到她那去。刚才你三嫂给我念了信的内容,里头还有对你说的话,你自己看下。”
三个儿子里,她最疼的就是老三,老三也最争气,平时记挂着家里每月固定寄钱回来,对素素这个小妹也十分疼爱。像这回还寄了买自行车的钱回来,何母就很满意。
“三哥办事就是快。”何素素接过信封打开,里头有一张自行车票和两百块钱。她展开信纸看了起来。
三哥在信里说,为她找到电影院的工作感到高兴,希望她能够珍惜第一份工作带来的经验,好好体会。对于家里想为她买自行车方便下班的打算,他非常支持,除了自行车票外,另外再寄来两百块钱用于买自行车。
其余的内容是关心爹娘身体和家里情况,也简单说了下自己在部队一切安好。
何素素忍不住感叹:“三哥对我真好。”
她一个月工资十八块,两百块钱够她赚十多个月了。
何母催她:“既然自行车票和钱都有,你抓紧把自行车买回来,上下班也方便自由些。”
何素素:“知道啦。”
等何家人下工,知道老三特意寄了两百块钱回来让买自行车,赵米玲和早一步知道的钱春和心里反应一样,这样子公中就不用出这么一大笔钱了。
隔天,何素素早上坐牛车到县城,直接进了供销社,找到卖自行车的柜台询问:“同志你好,什么时候自行车能有货啊?”
售货员冷淡道:“不知道,慢慢等着吧。”
自行车票难得,自行车更难得。供销社里最热门又最清闲的约莫就是这个柜台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作为三大件常年无货,顾客来了问什么时候能有货,答案就是不知道。
第18章 买自行车。
自行车作为稀罕物件,每回到货的数量又小,往往听到有货的消息跑过来供销社,早就卖光了。
何素素对自行车没货的消息倒没什么意外,供销社的售货员待客冷淡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不知道自行车什么时候有货,她倒是可以每天过来问一嘴,但自行车也不定是一天中哪个时间点送过来,自己在电影院上班跑不开,这样子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能买到自行车。
作为供销社的售货员,肯定能提前得到点消息。而且如果自行车有货,除了上头的大领导交代过要一辆,售货员多少也有点权利可以预留。
她靠近柜台,趁着这会周围没什么人,将刚才用意念在购物系统里花了3点勤劳值兑换的一盒雪花膏塞给售货员:“同志,那能不能麻烦你什么时候有自行车到货的消息提前和我说一声?我也在县城上班,就在电影院那边。”
哪怕在供销社工作,一盒要四块钱的雪花膏也不是时常能用得起的。售货员在看清手里头那盒雪花膏后,不动声色地将其收起来,淡然道:“你要是真想买自行车,七天后中午再过来看看吧。”
瞧瞧,刚还是一句轻飘飘的“慢慢等着吧”,这会就差没明着说七天后中午有自行车到货了。何素素笑着道谢:“行我记下了,多谢同志。”
她走出供销社,往电影院方向走去。
能够从售货员口中得到自行车到货的消息,那盒雪花膏就送得挺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