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些图,欧阳远跃跃欲试,他们物流公司什么都拉,当然,现在已经从一开始的两头自己找活变成了帮两头找活。
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要自己去找有物流需求的人和工厂,这通常要花费很长时间。
八十年代,不比后来,在网上随便发个消息,很快就有人能看到。
这个年代,基本上靠的就是地推,就算是欧阳远在大哥大在国内登录后第一时间给自己买了一个方便联系,那也没多少人有他这个条件。
这段时间是最痛苦也最漫长的,好在,他们公司是整合过的,每个跑过的客户,都会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
有自己的座机就记座机,没有就记附近商店的座机,地址,转运物品,这些都要记录,还会给对方留下自己公司的电话。
等后来打出名气之后,很多工厂会主动联系他们,这就给了他们很大的操作空间。
除了司机,他们还有业务员,这些业务员主要负责跟个体户沟通,有些售卖商品单一的个体户想要扩大规模,通过他们物流公司就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
源头工厂,物美价廉,比他们自己去不知道几道贩子手里拿货便宜多了。
工厂也知道,他们物流公司能出货,有的工厂也就懒得自己再派业务员出去拉业务,尤其是刚刚进行国改的。
本来就没有业务员,也
不会拉业务这项工作,有欧阳远他们,省了不少事,还得谢谢他们呢。
之前跟着老师学习过的课程,也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融会贯通,欧阳远当然知道什么东西挣钱,什么东西只是跑量。
其实这个时候,很多工业品都挣钱,而且是挣很多的那种。
尤其是面向年轻人的工业品,年轻人嘛,没有什么负担,没结婚没孩子,家里父母也不到需要养老的时候。
挣的钱,可不就全花自己身上了。
每个月五六十的工资,他们敢拿出来二三十买一件衣服,是一件,不是一套。
所以欧阳远在看到他们画的图之后,瞬间意识到,这也是个挣钱的好路子。
不管是印成贴画还是做成玩具,绝对能挣钱,而且受众不仅仅是小孩,反正有这样的周边,他肯定会买的。
肥水不流外人田,欧阳远干脆也掺和进来,准备等他们画完就开干。
李稻花本来是准备全部写完,直接发书,这样这些插画也能更好的呈现,用彩页的方式。
但是人民文学的编辑看完前几章之后,强烈推荐她先以连载的方式在人民文学发表。
关于插画也给出合适的解决方式,那就是每期挑选一副插画用作封面,这样不管是黑白插画还是彩色插画都没问题。
封面插画也不是人民文学第一次这样做,虽然很多时候,封面都是简洁版的。
作为庆祝建国四十年的作品,人民文学并没有立刻发表,选择在1989年一月正式开始发表。
第一期的封面就是赵阙,很多不知情的读者还以为这是什么传统文学宣传图。
直到看到《大秦重工》,大脑飞速运转,感觉有些不知所措,又无话可说。
重新看封面,就能看到原本没有仔细看的封面赵阙,有很多李稻花他们特地设计的小巧思。
封面的赵阙乍一看,像是双手遮在脸前,一副娇羞仕女模样,仔细看,她一上一下的手中间是手机,甚至镜头还在微微闪光,表示她正在拍照。
身上佩戴的玉佩,中间有黄色金属,这是被书里称为交通卡的东西,刷卡坐公交车和地铁这类公共交通。
《大秦重工》的年代设定也是在1989年,不一样的是,大秦没有经历过抗战,大秦历史里,抗战的这段时间在发展高科技呢。
这也就导致,同样的时间线,大秦重工的各方面发展都比现实中的要好很多。
不止是科技,国际地位也是现实中无法比拟的。
“秦要不是二世而亡,说不定还真会这样。”有人开始反思。
书里甚至还逻辑自洽,秦朝时期的高压统治,在扶苏这样的温和的人接手之后,也能以和平方式逐步褪去战时高压政策。
根据历史中的人物性格记录,还真不好说。
书里描述排队时候的人山人海,也让大家深感认同,别说这种稀罕展览了,就是逢年过节,供销社有时候都挤不进去。
让大家稀罕的是,书上这些人居然都自觉排队,甚至还拐弯排队。
这可跟供销社不一样,去供销社谁排队啊,排队,怕不是排到猴年马月去也进不去。
第一期的结尾是女主总算排队进场,可以开始参观军工展览。
这才是最让大家恼火的,他们承认,李稻花的想法很好,很科幻,很天马行空。
但是这不代表着她就可以断在这里,展览的东西你是一点都不舍得提前透露啊。
人正经展览还知道给个预热,说说展览内容呢,至少是一部分重要内容。
第121章 小民尊严此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
此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本书以后的发展,人民文学同样也没意识到后续的走向。
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新书发布。
直到第二期发表,人民文学的封面选择的是命为秦5-1的战斗机。
银灰色的飞机,流线型的设计,扁平的机身,跟现在的主流战斗机有明显区别,至少从外观上看是这样的。
在小说里,这款飞机是大秦研发的第五代飞机,拥有顶级的隐身能力,不止是雷达隐身,还有光学隐身、红外隐身、声学隐身。
旱地拔葱能力也是一绝,飞行速度和悬挂能力也没有因此被废弃,标准的六边形战士。
当然,在现在的人看来,这玩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除了科幻片,不可能真的存在这样的飞机,就连阿美莉卡和苏格勒都没有这样的战斗机。
但是这不妨碍这样的战斗机被人喜欢,还有人专门收集人民文学这一期的封面。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秦重工》这本小说就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它的写作方法跟李稻花之前的书完全不同。
这点从第一期就能看出来,哪怕只是前期铺垫,用到的也是大量的专业术语,赵阙的穿搭描写也十分生硬。
仿佛重点不在赵阙如何穿搭上,只是为了介绍赵阙穿搭的物品如何,不遗余力的介绍各种高科技产品。
“老杨,老杨快来看!”
一处研究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冲着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喊,边喊边往对方身边快走。
“我没聋,没看我忙着呢。”老杨没有转头,只是忙着自己手里的计算。
“别写了,来看。”白发老人把自己手里的杂志硬塞到老杨眼前,挡住他的视线,让他不得不看。
“我不看这个。”老杨只是看了眼封面,立刻嫌弃的转过头。
倒不是他看不起人民文学,而是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与其花费时间在放松身心上,不如多攻克几个难点,好让国家的科技水平往前推进一点。
就算是看书,他也只看相关专业的书籍。
其实白发老人也跟他一样,刚开始手底下的新人给他看的时候,他也没工夫看。
“五代机你也不想看吗?”
国内三代机于82年提出,86立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研制出三代机。
听到老人的话,老杨心里一惊,以为是阿美莉卡已经研究出来,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和阿美莉卡的差距会更大。
每一代战斗机之间的差距,都不是仅靠飞机数量能抹平的,再多的三代机,在五代机面前也无能为力。
这下他不得不拿起杂志,封面上与众不同的飞机让老杨悲喜交加。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说,战斗机的外形差别不是太大,只有刻意去记忆,才能区分不同的机型。
对专业人士来说,战斗机的外形就能看出很多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不愿意提前暴露飞机外观的原因。
越是清晰的外观照片,越是暴露出很多设计方面的思路。
更别说人民文学上面的照片,一手资料,外观简直不要太清楚,打开书,里面还有更详细的黑白线条图。
“这是……已经公布的数据?他们已经试飞成功,进入服役阶段了?”
这么清楚的图片,一般只有服役之后,才能被人搞到,偷拍很难拍到这样清楚的。
“这是科幻小说里的五代机。”
……老杨沉默片刻就是暴怒:“你这不
是瞎搞,那群写小说的懂什么飞机!”
“你仔细看看,我觉得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再说,科幻小说嘛,本来就是,他们负责幻想,我们负责实现,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
其实,他们还是挺喜欢科幻小说的,而且,阿美莉卡有时候画的大饼,跟科幻小说也没什么区别,他们负责画,国内负责实现。
只是后来他们越来越画不动了,或者是不愿意画了,可惜。
李稻花他知道,没看过她的小说,不过有时候回家,家里孩子会经常在他耳边念叨,还问他认不认识李稻花,能不能帮他带个签名。
反正已经被打断思路,老杨干脆看起来,一边看,一边在心里盘算着靠不靠谱。
看完发现,小说里写的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
“后面呢?”
“后面没了啊,这本是这个月的,一月一刊,你不知道啊。”
老杨拿着书,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下定决心,他们要另外拿出一批预算,用来买人民文学。
别看这好像没多少钱,可是这些预算每一毛都是很珍贵的,他们买的也不多,这篇小说连载完就立刻取消订购。
后来吃饭的时候听说别的项目组也要买,老杨决定省下这笔钱,大家都是同事,借过来看看也是应该的吧。
“呦,换新飞机了?秦5-1?这是哪的飞机?”
航空大学宿舍里,一个男生在往自己的床铺墙上贴海报,被室友看到调侃。
“大秦五代机,六边形全能战斗机。”
“大秦?秦始皇的秦?”
“对,大秦重工里出现的第一架战斗机,怎么样,漂亮吧。”
“漂亮是漂亮,不过大秦重工是哪个军企?我怎么没听过?”男生摆弄着自己的录音机,他这两天在广场穿着喇叭裤跳舞,认识了不少女生。
“稻花的新小说《大秦重工》,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好好看看。”
“小说啊,那你这飞机不就是花架子吗,中看不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