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远招呼她快进门,留下门外探头探脑的人。
“稻花,看,我来给你送稿费!我把你们现在的困难跟主编说了,主编为了支持你的创作,提前把稿费给你批下来。
还跟我说,你要是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我们能帮就帮,一定要让你专心创作。”
梁宁还没坐下,就赶紧把装着稿费的信封拿出来。
此时现金最大的面额是十块,一百六十多,也是有一定厚度的。
“太感谢了!这下能过个好年了。”李稻花接过信封,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的现金。
欧阳远也是震惊,他还没见过这么多钱呢,他刚上班没多久,可存不了这么多,更别说还有平时的花销之类的。
接过茶水,梁宁斟酌着开口:“稻花,我觉得,你的新小说很适合我们杂志,两篇前后发表,对你也有好处,更容易让读者们记住你。”
对于新小说的去处,李稻花其实也还没想好,或者说,她觉得,目前去哪都可以,一个新人,能发表就很满足了。
既然梁宁开口,那发表在北平文艺也可以,更何况,北平文艺也不是什么小杂志,影响力还是有的。
其实还是缺少人才,放在以后,就李稻花这三脚猫功夫,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
等梁宁走了之后,李稻花把零钱拿出来,一百块单独放起来,她准备存钱尽早买房子。
一个是趁便宜,另一个是他们现在住的房子太小,每天窝在小桌子上写,真的憋闷。
只是六十多,也足够他们过个好年,更别说,这个年代,有编制的过年都会发东西,又能省下些钱。
“走!消费去!”欧阳远是有券的,他们每个月都会发一部分券,各种各样的,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比较少。
临近过年,供销社人山人海的,去的晚了,就很多东西都买不到,只能再等一段时间。
北平比其他地方好点,供销社相对更大,东西也更全,甚至还有一些不需要用券的产品,只是这样的东西更少,通常也更贵。
两个人在人流中挤了半天,就买了点吃的回家,别的李稻花想买她没票也买不起。
很快,在李稻花的期待中,其他人的忐忑中,北平文艺新期刊发布。
李稻花不用买,她有样刊,其他人则是几个人合买一本杂志,或者是等着图书馆的杂志到货。
“哎,是这个吧,稻花这个?”
“应该是,我看就这个名字土。”
“你不要命了,还敢说土!”旁边的人赶紧让对方闭嘴。
“《李幺妹下岗记》?咱们这有叫李幺妹的吗?”
“没听说
啊……先看,看看不就知道了。”
这是个短篇小说,很快就能看完,看完之后,几人面面相觑。
“这也能成?”他们怀疑的是李幺妹下岗之后的事。
陈丽之前一直担心,担心这小说是批判她的,看完之后松口气,只是,她作为纺织厂的员工,对李稻花文里提到的纺织品更感兴趣。
他们纺织厂主要生产的是布匹,所有的布匹都是计划好的,从颜色到款式再到尺寸。
生产出来的产品当然也不愁卖,别说是高品质的,就算是瑕疵品,很多人也是抢着买。
但是文里,李幺妹后来都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国外,挣外汇去了,这可是为国争光的事啊!
带着这样的疑问,陈丽一整天都心不在焉的。
回家之后,又跟她老公讨论,这小说里写的是不是真的,他们这些东西真的能卖到国外去吗?
刘卫东主打的就是个扫兴:“这跟你一个纺织厂的小女工有什么关系,你还做得了你们厂的主?再说,她一个农村妇女,知道什么国外啊?”
前面那句话陈丽还有些不服气,后面那句话她还真没法反驳。
《北平文艺》作为最早复刊的文学刊物,拥有一批忠实读者,这些读者的文化水平也普遍较高。
《乔厂长上任记》他们是都读过的,甚至他们中间,有的人看完,想学习上面的改革方式,给自己的厂子改革。
有的人看完,想要劝告自己的厂长,学习上面的改革方式。
所以,当类似的《李幺妹下岗记》出现后,他们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的。
看完后觉得不太对,好像不是给他们这些在岗的看的,是给下岗的看的。
孟和平今天就要离开北平了,他是过来学习的。
在北平这段时间,他觉得受益匪浅,回去的时候,还特地买了几本《北平文艺》,他们厂就是棉纺织厂,只是厂子效益逐年变差,人浮于事。
他们来北平学习,除了学习先进的技术,也是为了学习管理制度。
这个时期有派遣学习,等到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开始之后,这样的派遣学习会越来越多,只要听说哪个厂子成功了,就会有一堆工厂蜂拥而至,希望学习经验。
“北平的工厂跟咱们差不多,也有很多困扰,但是我觉得,《北平文艺》上发表的文章也值得我们学习。”
孟和平把下岗记拿出来,指着后半部分的一些内容说:“你们看,我觉得她说的很对,特色很重要,尤其是我们自己国家,自己当地的特色。
我在北平这段时间也了解过,外国人确实不爱在咱们这买电子机械设备,咱们的产品赶不上人家,但是一些小产品,日用品,他们很喜欢。”
他带回来的书不算多,两三个人合看一本,厂里的主要技术人员和干部层看着小说,听着他讲。
“咱们川省的特色是什么?熊猫啊,书里也讲过,这熊猫是咱们国家独有的,别的地方都没有,咱们就做这个,还有这个……”
开会讲了很多,越讲,这群人越来劲,不止是书里的内容,他们自己还延伸出来不少新的内容,比如说衣服也可以这么做。
他们有蜀绣,当然,这样的属于高端品,还有一些不是那么优秀的刺绣产品,可以走中低端线路。
确定方案,他们就打算先做出来一部分试试水,年后有春交会,他们打算带上产品看看情况。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在去春交会之前,他想带着产品先去拜访下岗记的作者稻花。
工厂里,优秀的员工有很多,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员工,她们那时候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熟能生巧,简单的刺绣自然也是会的,有的还非常的好。
很快,各种各样的产品摆在孟和平眼前,过完年,他们就可以带上这些东西去拜访李稻花。
《李幺妹下岗记》,这样明显的改革文学,很快就被人们拿出来跟《乔厂长上任记》做比较。
上任记的作者本身就是重型机械厂的车间主任,人们虽然会批判里面的涉政内容,对于改革本身没有太大异议。
下岗记就不一样了,人们针对的是改革本身,认为,哪那么容易就能成功。
一个下岗工人,搞资本主义,搞投机倒把,可耻!产品随随便便就能卖到外国,异想天开!
普通人只是私下吐槽,文化人那就直接写文章批判。
《下岗记,一次拙劣的模仿》
《从下岗记中看到的傲慢》
……
第8章 1980年来了“看什么呢?”……
“看什么呢?”
“没,没什么……”欧阳远急忙把手里的报纸叠起来,手都不知道该放哪好。
李稻花坐在凳子上,打开自己手里的报纸,她家最近也开始订报纸了,每天都有邮递员过来送报纸。
“对了,你不是说稿子还没写完吗?先写稿子吧。”
李稻花看了眼神情慌张的欧阳远:“你不会是觉得,我看到他们写的那些评论会生气会难受吧?”
他确实是这么想的,最近报纸上还挺热闹。
“啧,这群鼠目寸光的,他们知道什么叫营销,什么叫市场经济,什么叫没有价值创造价值吗。”
欧阳远心想,对了,就是这个味,这才是他媳妇啊,张口就是贬低别人,抬手就是一巴掌。
当然,进化之后,已经很少听到她骂以前的那种什么屎尿屁了,现在骂的是各种高端词。
“不行,不能光他们骂我,我得让他们知道我不是好惹的!”
说完,李稻花啪的把稿纸放在桌子上,拿起钢笔就开始写。
“使不得,使不得啊!”这些人可不是黄来弟那样的人,这些人被骂了,是真会在报纸上骂回来的。
“啧,你懂什么,你越是不说话,别人越是以为你心虚,以为你好惹,越是揪着你不放,人善被人欺,恶人自有恶人磨,百因必有果,他们的报应!”
说到这里,李稻花重重的拍了下桌子,斩钉截铁的说:“就是我!”
拦不住,根本拦不住,欧阳远只能在家里默默为那几个批判李稻花的人祈祷。
祈祷他们年轻点,祈祷他们身体健康,祈祷他们不爱看报纸,总之,别被气出来什么问题找上门来就行。
《从守旧派中看到的傲慢》
《让事实说话,让未来说话》
一篇文章不解气,得两篇,第一篇就写他们思想老旧,国家都提倡改革开放了,他们还守着旧观念什么意思?什么动机?
第二篇就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谁主张谁举证,说她写的不对,那就拿出实际证据来证明她写的不对,而不是上嘴皮子一搭下嘴皮子,张嘴就来。
这两篇写的很粗糙,如果不是挂着《李幺妹下岗记》作者的名号,报纸都不一定愿意刊登。
但是谁让她是《李幺妹下岗记》的作者呢,作者回应来了。
“她,她不要脸,胡搅蛮缠!”写文抨击李幺妹的一个作家董郁气的胡子都直抖。
他凭本事写稿子,凭什么让他拿出证据来,他批评了那么多人,别人怎么没让他拿证据。
两篇文章前后发表,批评李稻花的人一看,更来劲,独角戏虽然也很开心,对台戏也不错。
反观李稻花,吃的香,睡的好,她可不在乎这些批判文章。
想当年,营销号大行其道,要是害怕被骂,那还干什么营销号,赶紧洗洗睡了。
做营销号,就要做好唾面自干的准备,这会儿骂她的人才几个。
别说这些人骂的要脸,就是不要脸,对李稻花来说也算不了什么。
这个年代的报纸报道,将来就算是追溯都很难追溯,连赛博案底都不会有,怕什么,干就完事。
临近过年的时候,学校给校职工发了福利,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大学的福利还是很不错的,这个年代,老师是个很高尚,也很受人尊敬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