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柱他们早就在发了一遍葡萄之后,就躲到另一个家去了。
他们只知道,闺女又获奖了,还挺厉害,多厉害,他们也没有概念。
李稻花之前也获过奖,那阵仗也没这个大啊,刚刚他们还看到有外国人呢。
他们走了之后,就有人大声喊着,让大家回去,稻花老师不在家。
“停车,我下去。”
欧阳远听话的停车,看着李稻花进了公安局,过了一会儿才回来
,让他继续开车去吃饭。
路上,欧阳远问她刚刚去干嘛了。
大部分人没事都不会进公安局,那也不是没事瞎溜达的地方。
“我去跟公安局说咱们家那块有大量人群聚集,让他们去管管,这归他们管吧。”
不管在哪个国家,有大量人群聚集,就要有管理人员,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各种意外。
人群聚集在一起,哪怕本来没什么事,只要有一个人出问题,很快就会变成群体性大事件。
欧阳远还真没办法反驳,只能祈祷那些人能平安回家,堵成那样,出来恐怕也不容易。
他猜的没错,李稻花他们走了之后,大家确实准备回家,改天再来采访。
今天失算,大家前后脚得到消息,也就是前后脚的时间来这里,确实会对李稻花同志造成困扰。
他们也不是故意的,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别的什么奖,这不仅代表着李稻花被国际认可,也代表着国家文化被国际认可。
这可是大事情,也是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机会,能够趁着这次机会,向世界展示国家。
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真的站起来了,哪怕是经历过磨难,也能在磨难中新生。
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才控制不住心里的喜悦,一窝蜂的过来。
这会儿要回家,后队变前队,之前能挤进来李稻花家有多高兴,这会儿就有多郁闷。
等半天,前面的队伍一动不动,就算是催着他们走,他们也有话说,就说前面没动,他们往哪去。
这么多人,大部分骑自行车,小部分开小汽车,这会儿吵的,街坊四邻都端着碗看热闹。
有人车找不到了,有人车上莫名其妙多了一把锁打不开,有人车链子掉了,有人车胎来的路上扎了……
哪怕是小汽车,也要等周围的自行车走起来,他们才能启动。
再加上自行车小还灵活,启动和刹车都灵活,坐在小汽车上,身边的自行车都能轻松超车。
这样的路况,直到警察到来,才逐渐缓解,警察和交警共同努力,维持治安,指挥交通。
车暂时走不了的,那就连人带车一起放到路边,不能挡到路,让其他人先走。
胡同里有一家是自行车厂的员工,下班回来,饭也不吃了,直接支个摊位,现场给大家修车。
家里没人会修车的,这会儿看着人家挣钱,羡慕的不行,就想着,自己能不能趁机做点什么。
“那你不会修车没办法,这活你做不了。”
“脑子怎么这么死呢,住在李稻花家旁边,就没让你脑子灵活点。
这么多人,就是卖茶水,那一天都挣多少钱呢。”
要不怎么说脑子跟脑子不一样呢。
李稻花吃完饭没回家,那个家是回不去了,那个家,很多人都知道她住在那,现在这么多人又去过,回去一宣传,人更多。
她跟李三柱他们一起住在李柱子家附近的那个四合院里,这里没什么人知道。
欧阳远吃完饭回家了,他们出来的时候,家里人多,也就没锁门,他至少要回去把门锁上,别让人给偷了。
吃完饭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昏黄的路灯下,欧阳远开车回家,刚拐进胡同,就看到有人在外面。
这是修自行车的人,就他一个人修车,确实有些吃力。
不过这是最后一个人,他车上多了把锁,也不知道是哪个倒霉蛋锁错了锁他车上,这会儿正在暴力破锁。
第94章 故居“哎,欧阳,稻花老师怎么没……
“哎,欧阳,稻花老师怎么没一起回来啊?”
破锁的时候,邻居看到欧阳远回来,热情的打招呼。
“稻花去亲戚家住去了,怕明天人太多。”说着,欧阳远准备回去简单看看再锁门。
自行车车主听到欧阳远这话,装作跟自己毫无关系的样子,把头转向其他地方,心里暗暗着急,这破锁怎么还没打开。
而且,听到稻花老师不止今天不回家,明天看起来也不回家。
话虽这么说,第二天,他还是老老实实来,李稻花家门口果不其然还是聚集了一群人。
这次更是声势浩大,比昨天人还要多,除了之前来的人,周边还多了很多小商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没有工作的普通人都开始做起小买卖。
买卖都不大,却也够养家糊口,甚至还有大学生放假期间试着摆地摊。
这些生意,本来就流动性极强,哪里能挣钱就去哪里,经常会为了一个好摊位争执。
昨天报纸和电视上都公布了李稻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情。
消息彻底扩散开来,再加上昨天的拥堵事件,有些人立刻察觉到,这是个好的摆摊地方。
这么多人,就算是卖茶水都能挣钱,包子馒头什么的,这些人应该也不差钱。
双车道的胡同,瞬间拥堵的只剩下单车道,人挤的更厉害。
交警和公安,只能在这里安置更多人,也是苦不堪言。
欧阳远远远看完,就偷偷回去跟李稻花说,李稻花叹口气,噼里啪啦打电话,就让欧阳远这两天别出门,开车带她出去。
她打的那几个电话,有学校的,也有报社的,躲是躲不过的,只能尽快参加演讲会,才能平息热度。
北平日报报道的是李稻花,北平人,1979年发表第一篇短篇,《一个农村妇女的自白书》,优秀作品巴拉巴拉。
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国内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作品《时间围城》,讲述了……
豫省日报报道的则是李稻花,豫省人,巴拉巴拉。
其他省份牙都要咬碎了,北平和豫省这么写,人家写的也没错,他们可写不了。
当然,这些正常的报纸中,出现了一名现眼包,秦省日报的标题是这么写的。
李稻花,秦省隔壁的豫省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标题比较大,秦省人三个字写的更大,隔壁的豫省夹在中间小小的,一眼望过去,看着就像是李稻花,秦省人。
不少秦省人买完,直骂报社,这不是骗人嘛,不过看在稻花老师获奖了,就先留着,下次再骂。
有这么一个现眼包之后,其他省份的报社恍然大悟,嗨呀,他们还是太老实。
大家都希望国内能有作家获得诺奖,等到真的有作家获得了,大家又希望获奖作家能是自己省份的,甚至是自己身边的,这样也与有荣焉。
豫省李家庄,作为李稻花的出生地,他们村子很快也获得了关注。
北平太远,李家庄对豫省人民来说却很近。
公社书记张青山最近很高兴,他们公社,哦,现在叫镇,经过李稻花指点之后,开始做雪地靴。
销路也很好,大家也都挣到了钱,镇上变得越来越好,有了税收,也就有钱搞各种基础建设。
以前全镇都没柏油路,今年终于存钱修了一条路,交通运输更方便。
在看到新闻联播上说李稻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介绍了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影响力有多大……
激动的他直拍大腿,这比他们镇挣钱还要提气,第二天,推了很多工作,直接就去李家庄。
村民们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村里也有几家买了电视机,每天的新闻联播也看。
看到李稻花上了电视,就是感慨,李三柱算是值了,虽然没儿子,但是人家这一个闺女顶他们多少个儿子。
“可惜了,他要是有儿子,这一辈子算是圆满了。”有人这样感慨。
在他们看来,闺女再厉害,那也不能传宗接代。
张青山来李家庄之前就打电话给李三柱了,当初,
李三柱还是经常跟着他出去开会,两人的关系也好。
李三柱离开李家庄的时候,还告诉张青山李稻花家的电话号码,让他有空常联系。
不过他没怎么打过,两个老爷们打电话,在电话里磨磨唧唧的,像什么样子。
他们两也就是过年的时候,打个电话,确认对方的身体还好,再简单说说自己的近况,总之,双方的生活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次打电话,是想问问李三柱,他家的房子能不能租给镇里。
“租房子?租我家房子干什么?”他家房子挺不怎么样的,很早以前的房子。
李稻花发达之后,他们很快就到北平住了,家里的房子也没修缮。
村里人有钱之后,都开始修自己家的房子,他们上次回去的时候,已经有漂亮的红砖房了。
相比之下,衬得他家的房子更加破破烂烂,要是租房子,租好房子明显更好。
“你家出了个稻花老师,这里以后可就是名人故居,肯定会有人想来这里看看,看看稻花老师住过的地方。”
李三柱楞住,这么疯狂吗?
什么故居,那不都是景点,现在他家也能算是景点了?
“收不收门票啊?”李三柱在北平这段时间,长见识不少,知道有些景点是要收费的,这些费用,有一部分会用来维护景点。
“收什么门票啊,你家就这么大点,你疯了?”
李三柱嘿嘿一笑,他家确实破破烂烂的,他要是去玩,听说这地方收门票,他也不去,不收钱还能去看看。
“不收钱,你们租房子,怎么挣钱?”总不能是纯送钱吧,镇上现在这么富裕?
“这你就别管了,反正你也不怎么回家,租给镇里呗,房租你还能当私房钱。”
李三柱瞬间心动,立刻同意把房子租出去,租金一年一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