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娘见她这样客气,在粮食这么珍贵的时候,出手就是几大把黄豆,笑的眼睛都弯了,说:“巧了不是?我娘家村子就会打造船!”
同样是背山面水,许明月所在的临河大队基本接近竹子河的尽头了,所以哪怕里面有山,丁家村有木匠,却多以打造家具木盆为主,不会造船。
而和平大队这里,是真正河的中间地段,又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船和菱角盆,对船的需求量很大,山里面又多的是木材,故而会造船的人反而在靠近邻市的地方。
吴大娘把手里的黄豆放到口袋里,问许明月:“不知道你要打多大的船?”
虽然都是小船,但小船也是有大小之分的,比如许明月划来的船,最多也就能挤挤挨挨的坐四五个人,吴家的船大约能挤十个人左右。
许明月之前就见到过吴二姐扛着她家的船,健步如飞的往河里去,便在吴家四面搜寻了一翻,然后在屋顶看到了她家吊在梁上的船,说:“我和我家属都是蒲河口农场的干部,每天要去蒲河口。”她指着屋顶吊着的吴家的船说:“大约这么大就足够了。”
第124章 她们这里用的船,普遍……
她们这里用的船, 普遍是三米的船,吴家房梁上挂的那两艘船,看长款至少有五米。
实际上许明月也没看错, 只听吴大娘笑道:“这船可不小了,要加上乌棚, 用料结实的话, 少说也要七八十块钱。”
这却是她往少里报了, 平常时候这样大小的一艘乌篷船,少说要九十块到一百块,实在是这三年干旱下来, 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谁还有钱去买船?需要船的人家,通常都是一条船用五六十年, 漏水了就修修补补,那造船的人家原本也是兴旺之家, 可惜打地主打土豪后,哪怕造船的人家不是地主之家, 却也被分在土豪的行列,现在只待在乡下的大河以南,以打造小船为生, 灾年差点饿死。
现在吴大娘一听许明月要买船, 生怕这单子黄了, 忙替娘家村子的人答应下来, 实在是他们这些有船的人家,平时少不得修修补补,离不开老船工。
她怕情况有变,便热情的对许明月说, “你要是不忙,我就带你回趟娘家,早早把事情定下来,你也早日能拿到船,等开了春就能用。”
此时快出正月,说来已经开春,但实际上大地上依然一片荒芜,吴大娘所说的开春,是春回日暖草木抽芽。
许明月确实想早一日把事情定下来,早日拿到船,不由笑道:“那就麻烦吴大娘了。”说着将自己带来的一袋子炒黄豆都塞到了吴大娘手里,权当是她替她跑腿的路费。
吴大娘嘴里说着:“这可使不得,这可使不得!”手里却紧紧抓着那布袋子,舍不得放手。
他们村也套种了红薯和黄豆,可春秋两季的粮食被正调走了大半,分到她们手上的红薯堪堪让她们饿不死罢了,原本家里最为壮硕的二女儿,现在瘦的只剩一根麻杆了,几个孩子通通瘦的头大身子小,哪怕她心里知道不应该这样拿人家粮食,手却紧紧攥着许明月递过来的布袋不舍得松手。
许明月笑道:“你拿着吧,还要麻烦你带我去船工家跑一趟,这大冷的天,总不能让大娘白跑。”
吴二姐却是个干脆的性子,直接拿过了吴大娘手中装着黄豆的布袋子,将里面的炒黄豆倒入了自己细密的簸箩里,将白麻布袋子还给了许明月。
那布袋子的炒黄豆,少说也有三斤多,炒黄豆原本就被晒的干燥紧实,又用盐精细的翻炒过,这么多炒黄豆,可以够他们一家吃好多天,尤其是现在一日两餐的吃红薯,吃的烧心难受,有这炒黄豆时不时的放两颗在嘴里磨磨牙,心里头都要舒服些。
吴大娘见她出手就是三斤炒黄豆,心想还是临河大队的生产主任和眼前女子厉害,愣是带着他们大队开辟那么多良田出来,带领他们大队的人吃饱肚子,连灾三年,临河大队听说愣是没有饿死一个人,不用说都知道,是临河大队的大队干部们会经营,连带着他们这些靠河的大队都占了光,艰难的度过了灾荒。
即使如此,附近几个大队,在这次的灾年中,完全没有饿死的人,就只有临河大队一个。
就是她家,要不是时不时的有人给她家送些黄豆、花生、红薯,他们一家也难齐齐整整的熬过去。
本来以为是哪个想娶吴二姐的人送的,吴家也在等着人上门提亲,却一直不晓得送他们粮食的人到底是谁。
她绞了绞手指,面色有些犹豫。
许明月看出她想说什么,便笑着开口说:“大娘,你有话就说。”
吴二姐在一旁干脆地说:“你要是有多的红薯,最好带些红薯去抵些钱,那边的山里可没什么吃的,就怕你带了钱去,他买不到东西,也没力气替你造船!”
虽说现在下雨了,来年的春耕就有了着落,可现在野菜还没发芽,山上的人还在吃树皮、树根,靠这些艰难求活。
许明月拍着额头:“这却是我想的不周了,你们稍等我一会儿。”
许明月习惯了去哪儿,身上都背个大背篓掩人耳目,此时船上还真有个大背篓,说:“我船上还放了几斤黄豆,不知道用黄豆代替红薯行不行?”
吴大娘听了喜的不行,笑道:“行!怎么不行?”又急道:“你这闺女心也是真大,咋敢把粮食放船上啊?也不怕被人偷了!”
这年头偷粮食可正常了,谁家有点吃的,不是藏着掖着,这姑娘倒好,把粮食放船上。
别以为把船藏在芦苇荡里,外面的人看不见就安全了,就专门有去芦苇荡里捡野鸭蛋,抓野鸭、泥鳅、荒山的,什么不给你找出来?更别提靠近岸边的芦苇荡了,船都给你搬回家!
吴大娘催着她:“唉,你赶忙去拿东西,你要放心我家的话,暂且把船扛到我家来,你放在外面别被人偷了去!”
虽然他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船,可保不齐就有那眼皮子浅的,看到人家船就想偷,一条船少说还能值个二三十块钱呢!就是旧船,卖个五块八块的,也有人买。
许明月的船就藏在距离吴家村不远的芦苇荡里,其实这样的村子,只要看到非本村人从河边上来,而在河边也没看到有船停靠,心里就知道,芦苇荡里定是藏了船,只是芦苇荡占地面积十分广阔,哪怕冬季,芦苇全都枯死,藏匿的船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可有心人凭着地上的脚印、水渍等痕迹,就能很轻易的找到。
许明月愣了一下说:“我们不坐船去吗?”
吴二姐已经习惯了划自家的船,倒是愣了一下,大步走出去说:“那就走吧,我带你去找船工。”又对吴大娘说:“妈,你在家带好小六吧。”
吴大娘追出来问许明月:“你说要鱼虾还要不要了?”
许明月回头笑道:“要,鱼虾、泥鳅黄鳝,我都要!”
吴家房梁上除了并排吊着的两条船外,还有许许多多数不清的用竹篾编织的黄鳝笼和虾笼,对这东西,许明月也很熟悉,她家小时候的房梁上,也是数不尽的各种黄鳝笼和虾笼,可惜这手艺她爸没有继承,奶奶只教了大伯一家,她爸则选择了读书。
去船工家依然是走水路。
跟着许明月到藏船的地方,吴二姐说:“亏的人现在都在家里猫着,要么都去挑堤坝了,出来闲逛的人少,不然你这船不消片刻就没了!”
他们就是把船划到旁边的芦苇荡里藏起来,许明月还能找到?
许明月毕竟是出生在九十年代,她那时代的人,哪怕再穷困,她都没听说过偷船的,还是藏在芦苇荡里的船,今天在吴家村,真是涨见识了。
许明月划过来的船是三米的小船,吴二姐让许明月和孟福生先上去,自己才长腿跨了上去,习惯性的捡了竹篙撑了起来,撑出芦苇荡后,就熟练的划起了船浆。
中途许明月客气了一句:“我来吧?”
吴二姐看了许明月一眼:“不用!”
吴二姐上头有个哥哥,她是真正的长女,出生后没人带着,就跟着吴大娘父亲俩在船上长大,可以说是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学会了游泳,一身的水上功夫极好。
小时候《水浒传》,家里堂哥们和哥哥看到‘浪里白条’张顺,‘混江龙’李俊,还有什么出洞蛟、翻江蜃,一个个争着抢着要当‘浪里白条’‘混江龙’,浑不知,奶奶吴二姐才是真正的浪里白条!
她力气大,划船的速度极快,不到半个小时,她就撑着船到一处芦苇荡里划去,等许明月和孟福生下船,她拖着船上岸,将船藏到一处水沟里,又用枯芦苇盖住。
一般人都会想到船藏在芦苇荡里,很少有人把船搬上岸。
许明月跟在吴二姐身后,看着她高大消瘦的背影,觉得穿越真奇妙,她竟穿越了岁月的长廊,来到了奶奶少女时期,看到了与她记忆中完全不一样的奶奶。
吴二姐划船快,脚程也快,原本许明月的背篓是孟福生在背着的,但因下面的路全是上山的路,许明月怕他这小身板辛苦,中途要接过来自己背一会儿。
和孟福生在一起后,许明月依然没有暴露自己空间的秘密,行事依然小心,尤其是她原来的房间,现在是阿锦的房间了,孟福生轻易不进这个房间,自然也不知道她柜子里的秘密。
现在右边的房间成了两人的婚房,里面的各种缸和坛子都被搬到了地窖里去,也亏的当初许凤台挖的地窖够大,又平铺了红砖和水泥,不然地窖都放不下这么多缸和坛子。
原本许明月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背篓基本都是空的,上面放点轻的东西装装样子,和孟福生在一起后,她就改了习惯,背篓里的东西都是实打实的重量。
许明月要背,孟福生不让,最终还是让许明月把背篓卸了下来,“我背一会儿,累了再给你背。”
吴二姐看着许明月,不知为何,她突然伸手把她要背的背篓接过来,背在背上:“我来吧。”
她来就她来,她还特别鄙视的上下扫了孟福生一眼,大大的眼睛里清楚的写着:没用的男人!
好似在说:嘁~,细狗!
那一瞬间,熟悉的感觉瞬间席卷了许明月的记忆:从小她奶奶就是这么看她爷爷的!
第125章 许明月在脑中对比了一……
许明月在脑中对比了一下孟福生和爷爷的身高体型, 居然都是瘦高型!
在回忆下她第一次见到少女时期奶奶的体型,是壮硕有力型,原来奶奶不喜欢爷爷这种瘦高型身材!
爷爷可能少年时期吃了太多苦, 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虽然一辈子都像一头沉默的老黄牛一样干活, 却并不得奶奶喜欢, 几乎天天被奶奶骂, 骂他没用,骂婆婆是小脚干不了活也没用,骂小叔子, 骂小姑子,她对爷爷的一切都不满意!
而事实上,奶奶确实是个能干人, 她一个人掌管着好几百个黄鳝笼子和虾笼,带着大伯捕鱼、捕虾, 风里来,雨里去, 在许明月记忆中,从小到大,自家的鱼虾就没有断过, 小时候别人家的水缸是装水饮用的, 她家的水缸里永远都是黄鳝、泥鳅、老鳖, 然后是不断来家里买鱼虾的人、买老鳖的人, 还有来买黄鳝笼子和虾笼的人。
哪怕奶奶老了,干不动了,那些陪伴了她大半生的成百上千的黄鳝笼子和虾笼,最后还卖了不少钱。
她不光身体健壮, 还很健康长寿。
如果让许明月选,许明月当然愿意做奶奶一样的人,有不痛快当场就骂,从不让自己受委屈,个性强势,家里是自己的一言堂。
可当她的伴侣,尤其是一个不让她满意的伴侣时,就不是那么令人快乐的一件事了。
许明月看着替她背着背篓大步流星的走在前面的少女版奶奶,或许奶奶和爷爷真的就是一场错误的结合,今生爷爷另娶了红莲嫂子,奶奶也亲人俱在,想必,今生她会嫁一个令她满意的丈夫了吧?
许明月大步跟上吴二姐,差点脱口而出一句‘奶奶’,但临到嘴边紧急刹车:“……二姐,你也过了二十了吧?定亲了吗?”
吴二姐转过眼来淡淡的扫了许明月一眼,唇角擒了一丝笑意:“怎么?你要给我说媒?”
或许是亲人都还活着,除了三年灾害,她也没有受过太多的波折,此时她的性格并不如许明月记忆中的暴躁。
“不是。”许明月摇头,夸她道:“我就好奇,你长得这么漂亮,个子这么高,这么能干,十里八乡有谁能配得上你。”
她是真心这样好奇。
吴二姐脸上却升起了一抹红晕:“我哪有你说的这么好?”她甚至有些不满意地说:“你不觉得我太高了吗?”
在这个普遍身高才一六零一七零的年代,她净身高起码有一六八,为什么她对吴二姐身高这么清楚呢?因为她奶奶身高一六八,她妈身高也一六八,她爸身高一八四,她前世身高长到了一七六!
她送阿锦去学游泳时,游泳教练一看她的身高,马上问了她家里人身高,阿锦生父身高,直叹阿锦游泳的先天条件好!
此刻听到吴二姐居然有些苦恼自己个子太高,许明月立刻摇头,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她说:“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一六八的身高多好啊!一六八,一路发!你这身高,嫁到别人家去,简直改善了人家的基因,你这身高就是你最好的嫁妆啊!”
吴二姐头一次听人从这个角度想这个问题,这么一想,还真是!
她原本就是个很自信的人,听许明月这样说,原本还因为个子太高有点纠结的她,立马觉得确实是这样,要是她个子矮,再嫁个小矮子,那不得生出一窝小矮子?
她上下打量了许明月一眼:“你这个子也不矮!”
许明月肯定地点点头:“我要是像你这么高就好了。”
吴二姐说:“你这身高刚刚好,我就太高了。”
从小到大,放眼望去,全是头顶,男的中,跟她同样高的都不多,更别说比她高的了。
像许凤台个子那么高的,纯粹是基因遗传了,因为他父亲是轿夫,地主选轿夫头一个要求就是身高体壮。
她转头看了一直沉默的牵在许明月手,一刻都不撒手的孟福生一眼,她心里其实挺满意孟福生的身高,就是这身板看着太瘦弱了些,男人这么瘦弱,怎么干活?怎么养家?
她只看了一眼就没再看,闷头往山里走,走了约半个小时,终于到达一个稀稀拉拉没几户,房子与房子之间相隔还有些远的村子,吴二姐领着她们途经一个土屋时,朝里面喊了声:“家婆?”
她嗓门洪亮,里面的人听到声音,有些诧异地回:“是二姐来了啊?二姐你咋这时候来了?”
开门的是一个头发花白骨瘦嶙峋的老婆婆。
年初二回娘家的时候,吴大娘才刚给娘家送了些红薯来,让娘家人每天能有点红薯苦熬着,不至于饿死,只要熬过这个开春,等野菜、树叶、绿草都长出来了,他们便有活路了。
吴二姐朝那老婆婆喊:“家婆,你赶紧进屋去,外面冷,我身边的两个客人想要打造个船,我带他们去船工家!”
老婆婆虽然瘦的脸颊都凹了进去,瘦的只剩一层皮,但精神看着还好,挥手说:“你去,你去吧。”也没说让吴二姐进去吃饭。
实在是家里人也都在啃树根,吃树皮,没东西给他们吃,家里一点能消化的红薯黄豆,还是女儿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