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听不懂本地人方言,哪怕堤坝上热火朝天的聊起‘山匪’的事,他们也一个字都听不懂。
江建军知道他们听不懂本地方言,干脆把厨房门锁了,也没跟他们说厨房的地窖里关了人的事。
今天轮到罗喻义做饭,但屋子里太热,四个人都在院子里乘凉。
罗喻义一直在专心的燃炉子。
农村的煤饼和城市里燃烧的蜂窝煤不一样,煤饼是实心的,不像蜂窝煤那么好烧,闻言竖着耳朵听了一下,除了连绵不绝的蛙叫声,还有零星传来的鸟叫,偶尔远山上还会传来几声狼嚎。
罗喻义因为燃炉子,脸上沾染了一点黑灰,说:“等这批煤饼用完,咱们还是得去炭山买些蜂窝煤回来,这煤饼太难烧了。”
几个人中,沈志明和闫春香的条件是最差的。
沈志明蹲在地上在帮着罗喻义给炉子呼呼扇风,说:“买蜂窝煤就得买铁皮炉子,铁皮炉子要票,你有票吗?”
闫春香默默的小小声的补充了一句:“我没钱。”
原本瘫坐在竹椅上吃嫩莲子的叶甜坐直了身子,眼睛一转,竖着耳朵说:“真有人在说话。”
第174章 被关在地窖里的十几人……
被关在地窖里的十几人, 除了早餐吃了点红薯野菜粥,已经一天没吃东西没喝水了,又是夏日, 哪怕地窖温度比外面低的多,可一个个还是又饿又渴, 喊着:“外面有人吗?我们是下乡插队的知青, 快放我们出去!”
“真的有人!”叶甜一下子激动了, 循着声音走到厨房锁着的门前,把耳朵贴在门上听着里面动静,里面断断续续传来不高的声音。
罗喻义和沈志明三人也都好奇的走过来听着里面声音, 听到里面人的自我介绍,面色有些凝重:“是知青。”
在他们心中,知青和他们才是一个群体, 现在有知青在里面关着,他们头一个反应就是‘不好’。
叶甜瞪大了眼睛:“这些知青不会是新来的吧?”
罗喻义摇头说:“不可能, 我们下乡到临河大队这么久,你可见过临河大队欺负过谁?”
就是他们这些知青, 也因为有许明月的打招呼,以及每天来临河大队询问他们情况,临河大队的人别说欺负他们了, 甚至因为他们都是城里的知识青年, 哪怕他们刚来不会干什么重体力活, 村里人也没有怪他们, 除了刚来时赶上了春耕,罗喻义和沈志明两人因为是男青年,挑秧苗吃了些苦头,叶甜和闫春香也因为适应不了乡下的生活, 格外劳累外,春耕之后,现在大队分给他们的任务都是挖土的活。
挖土虽然也很累,但相比挑土、抬石头,已经是所有活里最轻松的了,他们本村的妇女还有要挑土的呢。
“那为啥把他们关里面?”叶甜有些着急。
她生怕这次关的是这些陌生知青,下次关的就是她们了。
罗喻义眉头微皱地问叶甜:“上午大队部好像发生了什么事,你当时不是跑回来看热闹了吗?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躲到荷叶丛里摘莲蓬去的叶甜有些心虚的垂下了视线,马上又抬起脸,理不直气也壮地说:“他们说的鸟语我又听不懂!我能打听出啥啊?”
几个知青中,除了叶甜是海市的外,两个男生都是北方的,北方人就更听不懂南方山村里的土话了。
沈志明问:“那你总有眼睛看吧?你就没看出点啥?”
叶甜伸手比着自己的小个子,“我就这么点高,里里外外都是人,我能看到啥?”
反正偷懒是肯定不能说自己偷懒的!
闫春香的口音是和其它三人完全不同的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普通话,说:“我们现在也不知道里面关的什么人,但傍晚许主任来接人的时候,没有让书记他们把人放出来,估计是有什么事吧?对了,咱们大队部的大铁锁不是还被人砸了吗?”
罗喻义和叶甜几人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站在厨房外面听着里面的叫喊声不说话了。
还没到双抢时期,他们都还不知道临河大队的粮仓就在大队部,但他们自己带的钱粮可都在大队部后院的房间里放着呢,哪怕房间门上有锁,可大队部大门那么大的大铁锁都能被砸了,他们房间门上的小锁和小锁扣,能逃的过?
大队部除了临河大队的办公场所,就只住着他们几个知青了,别不是针对他们几个来的吧?
想到这些人如果真趁着临河大队的人不在的时候闯进大队部,抢了他们钱粮,他们身在这大河以南,赚的工分又不多,要是有什么事情,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样一想,几个人面色都不好了起来。
罗喻义沉着脸说:“累了一天,热水烧的也差不多了,你们俩先去洗把脸,我去煮粉丝,有什么事明天早上等许主任来了,我们问问许主任就知道了。”
闫春香也说:“真要有什么事,也不会关在大队部,江建军书记难道不知道我们四个人住在这?”
几个人闻言都觉得有道理。
要真是知青,关在知青们住的地方,有什么事的话,他们几个还能不站在知青那一边,把被关押的知青们给放了?
他们对于刚来第一天就去火车站接他们,之后对他们几个知青一直很关照客气的许明月还是很有几分信任的,决定明天早上问问情况。
四个人早就累的半死,叶甜吃了太多新鲜清甜的莲子,把原本红润的嘴唇吃的有些乏青,和闫春香两人一人拿了个木盆,进房间进行简单的清洗去了。
她们在河边同样已经清洗了胳膊和腿上的泥,主要是擦洗身上的汗渍。
等她们洗完澡出来,罗喻义煮的粉丝汤也好了,简单的一点菱角菜菜和切碎的粉丝,加了点盐,虽不多好吃,可红薯粉的味道本就不差,除了没有油水外,倒也不比他们在城里吃的差。
本来城里就也没什么油水。
还有一道凉拌芡实藤。
芡实浑身都是尖锐的利刺,包括芡实果实、芡实叶、芡实藤,但剥开芡实藤外表长满利刺的皮,里面的茎秆生吃口感清甜爽口,宛若藕带,炒着吃清脆鲜甜、凉拌着吃更是夏日里一道难得的开胃小菜。
几个城里来的知识青年,过去从未吃过芡实藤和菱角菜,都是来了临河大队后,跟着临河大队的小孩子们学的,割了芡实和芡实藤回来,剥芡实米,凉拌芡实藤,哪怕刚开始时,他们的手都被扎的满手血刺,身上、腿上都爬上过不少蚂蟥,时间长了,这道他们过去从未吃过的芡实藤,已经成为了他们在夏日里仅次于莲蓬、菱角的美食了。
地窖里关着的人,一连喊了十几分钟,明明外面有响动,可就是没人回应,他们本就又饿又渴,手脚还被麻绳绑着,喊了一会儿就喊不动了,嗓子就跟冒烟了一样,头晕沉沉的。
罗喻义几人沉默的低着头吃着碗里的菱角菜粉丝汤,叶甜的眼睛频频向厨房的方向看去。
罗喻义提醒了她一句:“别看了,看了也没用,厨房门锁了,没有钥匙,你还能砸锁不成?”
闫春香默默吃着碗里的菱角菜,说:“我想在院子里开两块地出来,种些萝卜蔬菜,你们要一起吗?”
罗喻义和沈志明三人都惊讶的看向了闫春香。
他们插队下乡的时间本就是四月份了,山上的竹笋、蕨菜、枸杞菜,野地里的野菜,各种吃的一大堆,他们刚来时,除了跟大队部赊欠的一些红薯、红薯粉、杂粮外,就没有为蔬菜费神过,实在是这边的物产太丰富了些,更别说到了六七月后,清甜的莲藕、莲子、菱角菜、芡实藤也都能吃了,他们又跟着本地人拉菱角菜、芡实藤回来做菜,全是他们过去没吃过的,连吃了好些天,都还没吃腻,真没想过自己开地种菜的事。
闫春香说:“芡实藤和菱角菜也吃不了太久吧?等菱角菜和芡实藤老了,冬天我们总要吃菜吧?这都七月了。”
“这我确实没想到。”罗喻义过去是城里长大的,又是家里的长子,一直在学校里读书,也没种过地,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叶甜也为难地说:“我也没种过地,我不会可咋办呀?”
每天上工累都累死了,她是真的干不了一点活了。
她早就盯上了养鸭场放鸭的活,要不是现在养鸭场养的鸭子少,暂时不招工,不然她早就贿赂大队书记,将她安排到养鸭场去养鸭子了。
罗喻义也不惯着叶甜,说:“不会就跟着学吧,我也不会。”他看向闫春香和沈志明,“有什么要我们做的,就跟我们说,这里只有我们四个人,我们还是要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才好,你们觉得呢?”
沈志明和闫春香都没什么意见。
叶甜鼓着脸颊闷闷不乐,她不想干活,但又知道这种种菜的事不干不行,菜她总要吃的呀。
她眼珠转了转。
说到吃菜,她发现本地人会摘野生的菱角,用刀剥出里面的菱角米当菜。
她这次能从隔壁建设大队调来临河大队,多亏了家里使力,她怕她长时间离开家,家里人就把她忘了,她又没什么东西能给家里寄的,就想能不能摘些菱角,把菱角米晒干了后,给家里人寄一些去。
那大河的河面上漂浮着的一望无际全是野生菱角,摘都摘不完!
等她寄了菱角米回去,就让她爸妈寄钱过来,到时候可以花钱买菜吃!
*
吃过晚饭,他们就回房间睡了,夜里厨房地窖里时不时传出的叫喊声,在寂静的夏夜中,越发的清晰起来,和他们差不多的普通话,喊的几个人都心神不宁,好几次都想去厨房,打开地窖的石板,问问他们是什么情况。
一直到早上大公鸡鸣叫,将几个人叫醒,凌晨五点多钟,夏日的天边就已经是一片半白得鸦青色,平日里这个时候,许明月已经将几个专家送过来了,但今天大队部的知青们,站在大队部的大门前,看着不远处荒山门口的大河口,左等右等,都不见蒲河口的那道熟悉的乌篷船过来。
第175章 许明月也是一早去乌篷……
许明月也是一早去乌篷船上等人的时候, 发现他们没来,还是每天早上去按时开门的民兵来和许明月报告说,监狱角落的几个人中, 有几个发热了。
几个人一起发热?许明月第一反应就是流感,又觉得这大夏天的, 不是冬季、春季, 应该不至于爆发流感吧?就戴着口罩一起去牢房里看他们, 又叫人去请张医生了。
张医生是女同志,住在女子监狱那边,她在蒲河口除了早上出操外, 不用起的像其他人那么早,但和她住在一个牢房的陈卫民的妻子是要每天早起的,可往常铃声一响就会轻声起来的她, 挣扎着做起来后,还没下炕, 就支撑不住,又倒回了炕上。
经历过那些事后的张医生睡眠比较轻, 她听到动静后,先是喊了两声,见陈婶儿依然没动静, 这才觉得不对劲, 忙起床来看陈卫民妻子情况, 一摸到她身上, 就被她身上过高的温度吓了一跳。
许明月到的时候,张医生已经带了陈卫民妻子去了医务室。
她问了才知道,他们本来就受了几个月折磨,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不太好, 来到这里后,虽然没有再受身体和精神的折磨,但他们的精神也没有放松过,大河以南的吃食也就这样,他们每天还要跋山涉水四处考察大河以南的山川河道走向,虽然许明月说只需建一个水电站,可他们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像是职业病一般,就想把整个的山川河流情况全部搞明了,万一今后要再扩建水电站,他们也能从最开始就做出最优方案,所以他们的身体上,也一直是疲惫的。
昨日突然经过惊吓,精神受惊的情况下,又在河水中泡了两个多小时,水下的温度还是有些低的,回来之后,几个年龄稍大些的,还有之前身体不是太好的几人,晚上就有些不好。
大晚上的,牢房门是锁的,管控的比较严格,郑济河晚上照顾了他们一宿,早上管理员一过来开门,他就立刻说了几个人的情况,把几个人送到了医务室去。
蒲河口的医务室依然很简陋,许明月代表着蒲河口的医务室,向上面申请了一些医药回来,都是一些这个年代比较常见的药品,非常稀少,还有一个小铝皮盒子装的几根针头、一团棉花球、一支注射器,许明月还去玻璃厂买了些空的玻璃瓶子,清洗干净后,经过太阳暴晒,酒精消毒,将她自己每月刷新囤积的一些常用药,分门别类的装在这些空的玻璃瓶中,当做申请下来的常用药,放到了蒲河口医务室的药房架子上,在每个玻璃瓶外面都贴上了里面药物的使用方法、用量、禁忌等,为防止过期,每个瓶子里放的药量都不多。
在蒲河口,最常用的药,一是外伤药;挑石头、抬石头这些最容易受伤。二是治疗腹痛、咳嗽、感冒之类的药。
除此外,就是少量的还在炮制的中药。
有句话叫兵来如山倒,几个专家一发热,就来的气势汹汹,高烧一度发热的三十九、四十度,且反反复复,也就是许明月这里有非常好用的退烧药,这么多年囤积在车里,空间静止,只在每个月刷新前拿出来,刷新后又放回车里,才不至于过期,且数量很多,才能这么奢侈的给这些人用药。
江建军他们也在临河大队等许明月。
自许明月开始两地往返之后,刮风下雨,从未见过她迟到,见这天突然没来,就知道肯定有事,派人划了条三米长的小船,来问许明月情况,知道是那些红小兵过来闹事,惊吓到了几位专家,又在水里泡了几个小时,生病发高烧,回来后,原本要给关在地窖里的红小兵们送水的江建军,气的恨恨地说:“送个屁的水!叫他们渴着!整天不干正事,不是斗这个就是斗那个!”
隔壁石涧大队的丁书记是部队里退下来的老兵,行事作风一贯的公正厚道,这样的老同志都能被拉去批斗,同为大队书记的江建军距离石涧大队这么近,自然也有物伤其类的感受,对这些不好好干活,整天想着闹事,耽误他们临河大队建设水电站的红小兵们是一点好感都没有。
关在地窖里面的十几个人,已经插队到这里,干了几个月活的人还好,还能撑得住,才刚插队到这地方下乡的知青们,过去哪里吃过这样的苦?一天一夜没吃东西没喝水,又是夏天,早就饿的头晕眼花,更难受的是渴,是生理需求得不到解决。
地窖里除了入口处有一条石板缝外,四面都是厚实不透风的土墙,漆黑一片,有些憋得实在难受的男知青,就直接在地窖的角落里解决了生理问题,地主家的菜窖面积倒是不小,得有三十多平,可架不住它封闭啊,一股难以言喻的味道便弥漫在地窖中。
之后其他人也渐渐熬不住了。
不是灾年,他们也没想过喝自己的尿液,实在憋不住的就都解决完了,夏日味道全闷在里面,刚开始里面的人还受不了,捂着鼻子闻着想吐,时间久了也适应了,入WC之久,久而不闻其臭了。
叶甜和罗喻义他们始终惦记着关在厨房里的知青,早上起来他们还听到下面人叫喊和呕吐的声音,见一直等不到许明月,去问江建军,结果江建军因为那些闹事的红小兵中,有一大部分都是下乡来的知青,对他们都没了好脸色,说话语气和表情也不好了起来。
罗喻义和叶甜虽听不懂江建军叽里呱啦说的啥,可通过他表情和语气也知道,他估计是在训斥他们,也不敢说话了。
等中午他们回到大队部午休的时候,想到里面的人被关了一天多,也没有吃东西喝水,有些担心地问罗喻义:“他们一直关在里面没事吧?”
罗喻义也怕里面的人出事,说:“给他们送点水吧。”
结果四个从大城市里下乡的年轻人,使劲了吃奶的力气,都打不开厨房的门,最终还是忘着厨房大门叹气:“和大队书记说一声吧,要是出了事就不好了,总得给里面的人一些吃的喝的。”
江建军这人能力心机比不上他爹江天旺,但他有个好处,就是听话,听劝。
他爹在的时候,听他爹的话,他爹说要建水电站,他是一点折扣都不打,全心全意建设家乡的水电站,许明月说要饿他们两天,江建军就真的实打实的,一点折扣都不打的,要饿那些人两天。
坐在水埠公社革委会的王根生是左等右等,都等不到这些红小兵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