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卷王的六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158节
小说作者:九紫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4 MB   上传时间:2025-07-24 18:53:08

  罗喻义就带着知青们开会商量,准备过冬柴火的事,安排男生们上山捡木柴,女生们上山刮松针。

  有个女生不忿叶甜她们可以考老师,她们不行,故意大声的发泄自己心中怒气道:“刮松针刮松针,没有耙子刮个鬼的松针啊!再说了,不是有闫春香在刮松针吗?我看她每天都有刮松针,引火而已,还能用多少松针啊?”

  这话得到了同她一样,失去了考试资格的几个人赞同,反正火炕是连在一起的,她们这边还是炕头,只要他们捡了木柴,怎么都冷不到她们,她们才不刮松针呢,刮了给叶甜她们一起用吗?

  罗喻义神色淡淡地点头说:“你们不刮松针也行,许主任之前说过,这里是教师宿舍,是给临河小学的老师住的,之前大家都有考试机会,都有机会当老师,许主任才让我们都临时住进宿舍的,等年底考试结束,没有考上临河小学老师的人就搬出宿舍吧,省的我们在这为刮不刮松针吵闹。”

  这话一出,几个反对刮松针的女生炸了,拿出她们当红小兵那段时间的气势,拍着桌子就起来说:“凭什么让我们搬出去?”

  罗喻义也不惯着她,冷冷地说:“就凭这里是教师宿舍!”

  他咬重了‘教师’二字。

  之前大家伙还真忘了这事,这时候被罗喻义一提醒,都想了起来。

  是啊,这里是教师宿舍,不是教师的人,是没资格住在教师宿舍的。

  有考试资格的人眼睛都亮了起来,心里已经盘算着,等考试结束之后,让没有考上的人搬出去住到大队部去了。

  他们可不考虑大队部还让不让他们住,他们只想到,要是宿舍里能搬出去一半人,他们宿舍就能宽敞许多,毕竟九个男生同住一个屋子,是真的挤,要是能搬出去个四五个人,宿舍里肯定要舒服许多!

  女生这边、李欣、张菊性格温和些,不然之前打群架,也不会一个想着扶倒下的行李杆,一个忙着扶架着竹竿的竹叉了,她们倒是没有什么让不是老师的人搬出去的想法,倒是叶甜,眼睛亮晶晶的叫好说:“对啊,等她们搬出去,就我们几个住了,到时候就不用这么挤了!”她苦着连说:“我晚上都快贴墙上睡了!”

  她是睡在最里面床尾靠墙的位置,十个女生睡一个炕,还是不同的被窝,那是真的挤啊!

  之前闹着不去刮松针的女生也傻眼了,和另外几个被取消了考试资格的女生面面相觑。

  罗喻义给出的理由确实很强大,这里是教师宿舍,她们几个被取消了考试资格,铁板钉钉当不了老师的人,是没资格住在教师宿舍的,当初许主任确实是说,让她们先临时住在这里。

  哦,对了,许主任好像还说过,现在水泥厂和砖厂的产能不够,双抢期间生产出来的水泥和砖瓦都供给了临河大队建学校了,等临河小学的学校建完了后,水泥厂那边有多余的水泥和砖瓦了,就要重新建个知青点,让不是教师的知青都搬到知青点去。

  她们记得当时是谁,还说了句:“要什么水泥啊?村里土砖多的是,给他们住的屋子还用得着水泥?就用土砖和茅草给他们盖一间就是了,我们自己都还没住上水泥红砖的屋子,反倒是给他们先住上了!”

  只是他们当时聊天都是用土话聊的,她们听的不太懂,就自动忽略了这个信息。

  直到此时被罗喻义提起来,她们才后知后觉的想起来,心里顿时心慌了起来。

  她们不会真的要被赶出去,去睡什么土房子吧?

  想到她们在之前插队的地方睡的那些破破烂烂,风吹茅草飞,老鼠遍地跑的土坯房,她们顿时就不好了。

第216章 “要我们刮松针也行,……

  “要我们刮松针也行, 叶甜、张菊她们也要刮!”

  一句话说的叶甜不乐意了,立刻起身反驳道:“我买了煤了,凭什么还去刮松针?你们没有买煤的才要去刮松针!”

  厨房只有一个, 火炕也是公用一个炕灶,刚搬来时, 他们有钱的就出钱合伙买了煤, 没有出钱买煤的, 自然要自己去山上捡柴、刮松针。

  罗喻义闻言点头赞同,说:“叶甜出钱买了煤,她可以不去山上刮松针, 你不出钱买煤,又不想上山刮松针,那就只能请你搬出去住了。”他目光看向其他出了钱买煤的人, “你们的意见呢?”

  同样花了钱买煤的人自然都赞同罗喻义的意见,叶甜第一个举手赞同, 扬着下巴得意的看着带头说话的女生。

  就连向来不爱出头不多事的闫春香都点头。

  毕竟谁都不想被别人白白占了便宜。

  之前带头不愿意刮松针的女生见一下子十二三个人都举手反对,顿时急了, 咬着唇看向和她一样被取消了考试资格的几个知青。

  这个年代,愿意给家里女孩子读到高中的,都是家里稍微殷实点对女儿也不那么苛待的家庭, 不然她们也没机会读到高中毕业, 而几个读到初中就没再继续读的女生, 要么是家中困难, 无法支持她们再继续读下去,要么是家里可能更看重男孩子,不论是家境困难,还是家里重男轻女, 都导致她们在下乡之后无法再得到家中钱票的支持。

  她们中,甚至还有家里不愿意给她们去街道办办理转调证明,她们下乡的地点还在原来的大队,只是她们不愿意再回原来的大队,一直留在临河大队不愿走,真要是闹急了,临河大队把她们送回去都可以,她们之前闹,也不过是当红小兵的那几个月,发现闹真的有用,来到这里后才发现,不论是临河大队的人,还是插队到临河大队的四个知青,都不惯着她们,她们自然也就闹不起来了。

  其他原本吵的比较凶的几个人,也都低下了头,没再跟着起哄。

  没钱买煤,就只能上山去刮松针了。

  之前带头的女生见大势已去,低着头有些不情愿地说:“要我们刮松针也行,得有竹耙子吧?”

  罗喻义说:“竹耙我们可以自己做,找几个细点的竹子烧弯了就可以,没什么难的。”

  沈志明也举手说:“我都看过了,大队里也不是每户人家都有竹耙的,我看很多人用竹叉就能刮松针,地上厚厚的一片全是松针,没有竹耙用手都行,好刮的很!”

  “松针里有刺怎么办?”松林再密集,松树下面也会有一些荆棘刺藤的,秋冬季节枯死的刺藤会和松针混在一起,若没有竹耙将松针和刺藤分开,用手挡竹耙去收拢松针很容易被刺藤剌到手。

  一个男知青不以为意地说:“有刺就用竹叉把刺藤挑出去呗!”

  被带头的女生瞪了一眼,没好气地说:“说的好听,你用手耙松针试试!”

  男生不服气地说:“那你们跟我们换,我们去刮松针,你们去捡柴!”

  女生又不说话了,松针又轻又密集,刮起来轻松不费力,更重要的是,挑下来不重,木柴不光需要在上山捡,一担木柴的分量可不轻,她们哪里挑的动?

  几个女生虽然不太乐意,但还是点头答应,男生那边,没有出钱买煤的,也要去山上捡柴火。

  说是捡,是因为他们没有柴刀和镰刀,无法砍草、砍柴,只能捡山上掉落的枯树枝,这样的枯树枝、枯树皮多的是,尤其是几年前连着旱了三年,山上还有很多树都还枯着没有回春呢,这样枯死的树木,主干虽然弄不断,上面的枝干只要用力向下拽,很容易将树杈都拽下来。

  但这也是很费劲的,操作不好就会被拽下来的树干给砸到。

  蒲河口那边,一百个民兵和一百个预备役民兵训练好了后,许明月就给水埠公社许金虎那里又送了五十个民兵过去,大多选的是过去周县长送来的老民兵,以家在大河对岸的本地人居多,这批人送走后,新添加的民兵一部分是在本地没有根基的当年逃荒来留下的人,一部分是从和平大队、建设大队及少量大山里走出来挑堤坝干活的人。

  属于许金虎和周县长的人又被清理走了一批之后,蒲河口基本上已经完全在许明月的掌握之中。

  蒲河口的情况安定下来,许明月也不用每天都守在蒲河口了,又恢复了之前那样,和孟福生一起在蒲河口和临河大队两点一线,早出晚归的日子。

  此时她最关心的,就是水电站的建设和临河小学的建成了,等临河小学建好后,就可以正式把阿锦送到学校里上学,水电站要是通了电,学校有电,家里有灯,阿锦写作业光线明亮,对眼睛也好些。

  只是小学都还没建好,许明月就又开始琢磨临河初中的事了。

  阿锦都九周岁了,小学课程基本都学完了,她在临河小学最多待一两年就要毕业上初中,现在外面那么乱,她也不放心让阿锦一个人出去上学,最好能在临河大队再建一个初中。

  如今蒲河口常年收购草药、山货,临河大队新建了小学,开年后即将对整个大河以南的人招收学生的事,早已通过这些从大山里出来,给蒲河口、临河大队挑石头、挑堤坝的人,给传的大山里的人也都知道了。

  *

  大河以南的大山深处,两个衣衫褴褛的小孩身上背着个装满药草的竹篓子,篮子里装着一篮子不知道是什么用途的干草,秋风刮过,冻的两个小孩脸颊通红,后面竹篓都快将她身体都遮挡住的小孩还有些怀疑地说:“大锅,这东西真的能换吃的吗?”

  前面的小男孩约莫十岁左右,晒干的草药并不重,他走在前面,眼睛还不停的向四周的草丛里打量。

  秋冬季节,一些草药就少了,尤其是草木枯黄,再想通过在蒲河口医生那里看过的草药叶子来辨认药草就困难了,好在还有一些秋冬季节的药草外形特征十分明显,还能采到一些。

  前面大些的男孩回头对跟着他完全看不出男女的小孩说:“我都换过两回了,不光能换粮食,还能换盐。”

  大山里的人,不光没有得到盐票的途经,出来一趟也千难万难,何况还有个大河挡着,没钱他们连摆渡去炭山钻碳洞的钱都没有,过不去河。

  说到盐,身后的小孩不禁露出没有门牙的笑来,眼睛亮晶晶地问:“大锅,那我们是不是就不用淌水到炭山去了?”想到冬天河水的冰冷,小孩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冬季虽因为水位下降,露出大面积的河床,不像夏天到河对面那样需要游泳,但河滩上还是会有些地方有水,不能正常过去的,如果不走摆渡人搭的竹排桥,就得脱了鞋子淌水过去。

  前面大些的男孩说:“不用!”

  后面小点的孩子眼露希翼:“换了粮食我们是不是就能吃饱肚子了?”

  大些的男孩没说话,黢黑干瘦的脸上嘴唇紧敏着,“走吧,趁着没下雪把这些东西都换了,再冷些就不好出来换了。”

  没有一双保暖的鞋子,踩着雪地出来,脚指头要被冻坏的。

  还没入冬,他的手背和脚背就已经开始痒了。

  他们才刚出山,还站在山脚下山口的位置,遥遥俯瞰不远处那幢高大的建筑时,都不由感叹。

  他身后的小孩还是第一次出山,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房子,不由的惊叹说:“大锅,那就是蒲河口劳改场吗?”

  她在家里时听大哥说起过蒲河口劳改农场,听说蒲河口劳改农场的房子超级大,比地主家的还大,地超级多,种的全是稻子、红薯,粮食都吃不完!他们山里好多人粮食不够吃,就下山到蒲河口去挑石头换粮食吃,一年下来,家里都不缺粮食吃了,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蒲河口挑堤坝呢!

  过去他们是去炭山钻碳洞挣钱换粮食,现在是采草药去蒲河口换粮食。

  钻碳洞这事只有家里的大人能做,采草药家里老人小孩都能采,采了按照蒲河口医生教的炮制好,晒干了累积一筐后,一起带出去换粮食。

  小孩穿着用蓼叶和稻草做的草鞋,背着有她半个人大的竹筐,亦步亦趋的跟在大点的男孩身后,眼睛一直看着远处伫立在大河边的高大建筑,紧了紧自己身上的破布麻衣,忍不住又问她身边的男孩:“大锅,那房子那么大,住里面是不是就不冷了?”

  大些的男孩忍不住白了她一眼,展示自己的见识,“那是劳改农场!劳改农场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女孩眼睛睁的大大的:“种稻子的地方!”

  男孩一噎,这么说好像也没错,但他还是指着路上从山里抬石条和石头往蒲河口去的青壮们,低声地说:“看到了吗?劳改农场是干坏事的人做劳改的地方!”

  小女孩不解:“大锅,什么是做劳改?”

  男孩也不知道什么是‘劳改’,不耐烦地说:“劳改就是劳改。”他指着一些挑着石头,身边还有人举背着木仓监视的人:“他们就是劳改!”

  “哦~”小女孩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又抬头问男孩:“大锅,那阿伯姑父他们也是劳改吗?”

  阿伯姑父他们也每天挑石头出来换粮食呢。

  这话把小男孩给问住了,想了想说:“阿爸小舅他们不是劳改,住在那里面的人才是劳改!”

  一句话,说的小姑娘望着蒲河口监狱心向往之,不由用憧憬的目光看着坚固高大,完全用砖石和水泥建成的宛若堡垒般的蒲河口监狱说:“大锅,我也想当劳改!”

第217章 小男孩想说不能当‘劳……

  小男孩想说不能当‘劳改’, ‘劳改’是所有大人所避之不及的坏事,是不好的,是要免费给蒲河口农场干活、挑石头的。

  他说:“当劳改没有工分, 要挑石头!”

  小女孩吃了一惊,没有工分可不行, 没有工分就换不到粮食, 要饿死的。

  可她还是不解的看着不远处路上来来往往往蒲河口堤坝挑石头的人, 问:“那他们会被饿死吗?”

  一句话问的小男孩也疑惑了起来,看向距离蒲河口农场六七里的外建堤坝的地方,挠了挠头说:“那应该不会吧?”

  他来过蒲河口监狱两趟, 好像没听说过有谁被饿死过:“要是饿死了,谁还给他们挑石头?”

  小女孩又不解了,问他:“给饭吃, 还有大房子住,那为啥不能当‘劳改’呢?”她就想当‘劳改’。

  这话把小男孩也问住了, 只好说:“那当了劳改,就要挑石头, 一直挑,一直挑,明白吗?”

  小女孩明白了, 一直挑石头是要死人的。

  她阿爸就是在炭山钻碳洞的时候, 碳洞塌了, 就再没回来了。

  那她觉得, 还是挑石头更好点呢,阿伯姑父他们挑石头,都回去了。

  她说:“可不当劳改也要挑石头啊?”

  两人说说走走间,向着那栋伫立在竹子河边, 他们眼中无比雄伟的建筑物走去,他们走的路和挑石头的人不同,挑石头的人是把石头往河滩边正在建的河堤挑,他们则是在蒲河口监狱处换粮食,中间差了六七里路。

  小女孩对挑堤坝并不好奇,只好奇的看着对她来说无比巨大的四方形建筑,近距离站在这栋建筑前,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好高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5页  当前第15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8/2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卷王的六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