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卷王的六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211节
小说作者:九紫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4 MB   上传时间:2025-07-24 18:53:08

  即使没见过许明月,只听她一个女人,能当上公社书记,他们就条件反射的把许明月想象成一个母夜叉似的女人,一定是身高九尺,青面獠牙,长的凶恶无比,才能镇得住野蛮的许家村人,压过那么多男人当上公社书记。

  这样的女人,谁敢去提意见?谁敢惹?

  等走近了许家村,远远看到许家村宽阔的稻场上矗立着的砖红色建筑,这些从五公山山里出来的山里汉们就又都震惊了。

  在他们山里人家住的还是土坯茅草屋的时候,人家临河大队的学校就已经是红砖水泥的了,还建的这么大!

  他们好多人仰着脖子看着这个建筑面积很大的学校,觉得自己眼睛都看不过来。

  等跨进了学校大门,他们又震惊的发型,廊檐下的地居然都是水泥铺平的,地面打扫的干干净净!

  他们的脚都快不敢下地了,很多人走上了水泥地,还忍不住用脚尖碾了碾水泥地,确定它是否真的这么坚硬,等确定脚下的地面真的又坚固又平整后,才忍不住和身边认识的人感叹道:“我滴个老天爷,这地面打扫的比我家饭桌还干净。”

  “这临河大队是真有钱,建这么大一个学校。”

  “你也不想想,革委会主任,公社书记,都是临河大队出来的,他们不发展临河大队,难不成发展你外面的大队?有好东西肯定都往临河大队扒拉啊!你没看到那条堤坝路?人家连马路都是水泥的!”

  “我看着这临河大队比我们公社街道都不差什么了。”

  他们说这些话时,语气里满满都是羡慕,羡慕临河大队能出公社干部,发展他们的家乡,他们村要是也出一个公社干部,他们大队……

  想到这,山前大队的干部忽然沉默了,他们大队也是有公社干部的。

  五公山公社的徐书记,就是出自他们山前徐家村。

  一个徐,一个许,同样是XU,同样是公社书记,不得不说,山前大队的人心里是真的酸了。

  实际上山前大队因为村里出了个公社书记,这几年大队地位在周边是明显水涨船高的,加上山前大队地理位置好,距离五公山公社骑车只需要五六分钟,走路也不过十来分钟,又是在五公山大山前面,没到山里,当初开垦荒地时,只他们一个大队就得了两千多亩地,在周边的大队和村子里,已经是日子过的很好的富裕大队了。

  可人就怕比较,此时看了临河大队,才知道有个强势书记对自家大队的发展有多么重要,忍不住喃喃自语道:“都是姓XU,都是书记,瞧瞧人家这大队……”

  他旁边有人忍不住啐他道:“你可拉倒吧,五公山公社和水埠公社能比吗?人家公社有炭山,有水泥厂,你们公社有什么?”

  五公山公社的人也不甘示弱:“我们公社咋就没东西了?砖厂不是厂?瓦片厂不是厂?”

  五公山公社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山下有些地方的泥土非常适合烧纸砖瓦,是以五公山公社也是有自己的砖瓦厂的,位置离五公山公社街道也算不得不远,开拖拉机的话大约半小时能到,因为靠近山里,这两个砖瓦厂也多是五公山公社本地人用,效益和水埠公社的砖瓦厂简直不能比。

  马秀梅也坐在车上左右观看着。

  其实看村里房屋,并不比他们山里的房屋好多少,由此也可以看出,十多年前临河大队和他们山里的大队日子过的也差不多,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宽阔的堤坝路、占地面积极大的红砖黑瓦的小学、荒山上一排新砌的红砖水泥房屋。

  有人看到荒山靠马路外围位置的红砖瓦房,就不禁指着那里问道:“那是哪个村子?咋还全都是砖瓦房?我看江家村都好似没这么富裕。”

  越是临近临河小学,路上的人就越发的多。

  被问的人回头骄傲地说:“那你就不晓得了吧?我听临河大队的人说,那里是什么新建的知青点……”

  问话的人倒吸一口凉气:“建这么大个知青点?那得住多少人啊?我看他们村子都还是土胚房,咋还给知青们住上砖瓦房了?”

  这一点临河大队的人不是没有人提过,却被许红桦和江建军撅回去了:“荒山能和你家比吗?荒山什么地势,你家什么地势?在荒山不建砖瓦房,回头涨水,房子塌了,找你去?”

  “再说了,知青能在这待几年,过两年他们回城了,这荒山的房子不还是我们大队的?到时候哪家有个孤啊寡的,没地方住的,这不就是现成的房子?怎么?你还想跟他们抢房子住?你家里是没地方住啦?”一顿连挖苦带讥讽的,愣是把人怼的没话说。

  他们都认为,这些知青们肯定待不了几年就得回去。

  老校长以为去年招收学生时,已经将七岁至十六岁的学生已经一网打尽了,即使今年也招收五公山公社的学生,也只以为来的只有临近的几个大队,不会有太多人,去年双抢之后,就已经新招收了八个老师,以为新学期老师人数应该够用,哪知道今年来报名的新生这么多,丝毫不比去年的人少,去年双抢后新招的八个老师根本不够用,只好临时把住在学校的知青们拉出来帮忙,之后再考试招新老师。

  新老师的招聘是面向整个水埠公社知青的,之前大河以东的知青们不知道还有个临河小学招老师的事,可随着这一年的发展,大河以南的知青们也有老乡和旧友在别的大队,相互之间一传播,新的一年老师招聘还没开始,就有别的大队的知青们过来打听临河小学招聘老师的事了。

  不光是水埠公社的知青,就连去年插队到五公山公社的知青们,听到临河大队面向五公山公社招生的事,都跟着这些山里的娃,一起来到了临河大队。

  来到临河大队后,只一眼,他们就想留在这里,不愿意走了。

  尤其是其中还有些是之前插队在他们大队,后来当了红小兵跑了的知青,乍一见面,他们相互之间简直要认不出来对方!

第311章 虽然同样要干农活……

  虽然同样要干农活, 面容都晒的黢黑,一个精神面包却昂扬向上,整个人神采奕奕;一个如同被抽干了水分的茄子, 被繁重的农活给累的面黄肌瘦,双眼无神, 像是被霜打过的小白菜。

  赵春华看着热热闹闹欣欣向荣的临河大队, 对坐在牛车里的马秀梅说:“这下你放心了吧?”

  马秀梅推开牛车的木门, 想下车来走。

  地上的积雪还没化完,地面上湿哒哒的,哪怕是晴天, 路面依然泥泞,赵春华生怕她冻着了个好歹,忙阻止她说:“你还是在车上待着吧, 别怕鞋子踩湿了,冻着腿!”

  山里湿寒, 在没有胶鞋防雨防水的山里,很多人腿脚都不是很好, 马秀梅才生产完两个多月,赵春华生怕她鞋子踩湿了冻着腿。

  此时人们穿的普遍是自家自己纳的千层底布鞋,不防水。

  马秀梅还是从牛车上下来了, 她布鞋下面还垫着一双草鞋, “没事, 走吧, 去学校看看。”

  她身材极瘦,长着一张巴掌大的小脸,面容非常秀美,头发盘了个老式的发髻在脑后, 用一根木簪固定着。

  她朝荒山看的时候,刚出门的许明月目光恰好也朝她看过来。

  在许明月记忆中,‘外婆’在她初中时就去世了,她与外婆的见面机会不多,此时见到年轻的外公,也并没有认出她来,却认出了她旁边站着的赵春华。

  在三年灾害时期,她曾悄悄的去石门大队的赵家村,给赵家送过两袋子红薯和一袋红薯粉。

  哪怕她妈说过,她年轻时外公是村里的小队长,后来是大队长,再后来成了炭山的生产队长,家里条件并不算差,在困难时期,她依然担心他们。

  她其实并不认识年轻的外公,只记得外公的名字,倒也好找,问了他家的位置,悄悄的在他家门口放了两袋粮食,用稻草掩住,人就悄悄走了,并没有多说什么。

  她曾想过是不是要提前和‘外婆’处成朋友,借着朋友之名帮助他们,可石门大队距离临河大队几十里路,又在山里,过去一趟十分不易,知道外公外婆家里情况还好,就没再多事,这几年也不曾相见。

  说起来,这还是她第一次与他们正式相见,算算时间,她妈应该已经出生了。

  她不自觉的朝年轻的外婆露出个笑容。

  马秀梅一愣,也条件反射朝许明月笑了笑。

  许明月目光落到外婆身边年幼的男孩身上,隔着大河沟喊道:“大姐,送孩子来上学呢?”

  马秀梅不知道眼前女子身份,只见她笑容爽朗大方,声音清亮,知道她肯定是临河大队的人,便也含蓄地笑着道:“是,你们临河大队的书记心好,免费给娃儿上学,这不一大早就送孩子来报名。”她见许明月从荒山的院子出来,这荒山位于江家村和许家村之间,一时间不知道她是许家村还是江家村的媳妇,见许明月从自家院子门口的树上放下一个吊着的竹桥,忙叫身边的赵春华过去帮忙,嘴里喊着:“大姐这是出门?你慢一点,我在这头给你接着。”

  许明月动作十分麻利的放下竹桥,看到外婆头上戴着的抹额,结合老妈的生日,许明月就知道外婆这应该是生产完没多久,故作惊讶地说:“大姐看着身子应该不太方便吧?外面冷,要不要来我家喝口热水?我家离学校近,你们排队估计还要排一会儿,一会儿人少了再过去。”

  马秀梅没想到眼前年轻女子这么客气,却还是笑着拒绝了:“不渴,家里借了牛车来,坐在车上也不冷,家里还有事,给娃儿报了名我们就得回去唻,谢谢你哦~!”

  许明月从桥上走过来,看着她身边的小男孩夸道:“你家娃儿长的体面,一看就是聪明的。”

  赵春华和马秀梅夫妻都生的不错,尤其是外婆马秀梅,生了她妈和她小姨两个女儿,她妈就完全遗传了外婆的外貌和她外公的大高个,她小姨则完全相反,相貌随了外公,身材随了外婆。

  说来,她妈和她小姨嫁的都不算好,明明是炭山生产队长的女儿,大女儿嫁到大河以南,小女儿嫁给了一个二婚头当后妈,虽然婚后日子过的都还不错,但现在想来,也不知道她妈和她小姨年轻时都是怎么找的婆家,都只看一张脸吗?

  许明月因为她身体现在不适合两地跑,水埠公社的干部宿舍还没建好,在提出带领大河以南种植试验茶后,她的办公地点就暂时放在了临河大队,有时还得跑一跑蒲河口。

  至于水埠公社那边,有许金虎在,出不了岔子,他本身就是生产主任出身,对生产这一块的事熟悉的很。

  她原本是要去大队部的,此时倒没急着去大队部了,而是脚步一转,往临河小学去了。

  马秀梅夫妻俩看着她进了临河小学,还以为她是临河小学的老师,心里不禁起了结交的心思,倒不是为了攀附什么,而是希望能与许明月交好,她在学校能看顾赵贵年两分,别孩子渴了,连个喝水的地方都没有。

  学校门口排着许多来报名的家长和孩子,学校门口正在帮着登记学生名单的知青一看到许明月来了,都忙站起来打招呼:“书记来了?”

  “书记是不是来找校长的?校长正在他办公室里,我带您去!”

  他们都以为许明月过来,是为了接下来几天的教师招聘考试的事情,看着许明月心里都有些紧张,还有些想在许明月面前露脸,想着如果考不上教师,能够入了许明月的眼,到公社里当个干部也不错,哪怕不能到公社里当干部,能在大队部当个记工员也是好的。

  其中,尤以苏向阳最为积极的小跑着带许明月上楼。

  许明月手向下压了压,笑着说:“没事,你们忙你们的。”

  她说没事,可所有人的目光都不自觉的跟随着许明月转。

  等许明月上楼,坐在门口课桌前登记学生报名表的几个知青才小声的交头接耳的聊了起来:“你说是不是为了这次老师考试的名额来的?”

  “我听说这所学校就是许书记主持办的,学校还是许书记设计的呢,学校要招聘老师,肯定会问许书记意见。”

  “也不知道这次考试卷子是谁出。”

  他们目光都不自觉的跟着许明月上楼的脚步,望到二楼去。

  他们说的普通话,身边排队的家长们都听得懂,闻言诧异道:“刚刚那女的,你们喊她书记?哪个书记?”

  五公山公社山里闭塞,山外的人还能知道一些消息,知道水埠公社新任书记是个女人,一些山里的就不知道这个消息了,他们也没听过哪个大队的书记是个女人。

  说话的人旁边的人拉了她一把:“还能是哪个书记?肯定是水埠公社书记!”

  这是山外的人。

  “啥?那姑娘是公社书记?这么年轻就当了公社书记?”山里出来的人闻言还有些不敢置信,更难以相信他们刚刚离公社书记距离这么近。

  “那真是公社书记啊?那她咋不在公社里,咋在这待着呢?”水埠公社作为十里八乡最大的公社,在未成立公社制度前,十里八乡的人赶集,都是去水埠公社的,山里人有什么山货,也都往水埠公社的集市上卖,那里人多,什么货物都能卖的出去,是以哪怕是山里人,对水埠公社也都不陌生。

  山外的人一听就知道说话的是山里的人,立刻展示自己山外人的优越的见识,“这你都不晓得?肯定是为种茶树的事情啊,你们大队没收到种茶树的通知啊?”

  “收到了,咋没收到?许书记亲自带人去我们大队通知的,还去我们山上看过了,这些天村里都已经开始捡山头上的石头了!”去年秋天,山上的草刚被砍过,山头上除了高大的树木外,山地上被砍的光秃秃的,只等着春天一到,新的草木重新生长。

  此时正是收拾山头最好的时节,要是再暖和一些,草木抽芽,那时的山头就不好收拾了。

  对于新任书记要带着他们种茶树的事情,不光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的人不理解,很多山里的大队也不理解,但他们就住在山里,山头空着也是空着,反正种不了粮食,大队的干部们说收拾出来种茶树,他们就种茶树,并不会想太多。

  这个季节正好是农闲,每家每户除了出一个挑堤坝的人,其他人都在家里闲着,只是出一把子力气的事。

  “就是她说要收拾山头种茶树的啊?我说我们村的老队长咋突然要我们收拾山头呢!”

  “我听说山前大队的徐家村都收拾出半个山头来了,动作快地很!徐书记就是山前徐家村的人,徐家村这么积极,肯定是好事!”

  “那还用说?不是好事人家徐书记能带头带着山前徐家村搞?”

  “本来我们大队还不愿意搞,废那个鸟劲种什么茶叶,结果我们老队长一看山前徐家村干的起劲,也都组织着干起来了,这些天也不干别的事,天天在山上挖地捡石头,要把草木根都挖掉留出空地来种茶树!”

  人群中的五公山公社的人都谈论起来。

  有来报名的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的人听到,都不以为然的笑了起来:“你们大队还把山地都挖了?有这个工夫种茶树,拿来种红薯多好,还能填饱肚子,种茶树能有什么用?不当吃不当喝的,你们也是蠢,人家许书记说的是在房前屋后、田埂上随便种两棵,你们还把山头给挖了!”

  很多五公山公社的人不了解情况,就问说话的人,知道他是建设大队的人,都向他打听情况,毕竟建设大队和临河大队离的近,消息会比他们山里的人更灵通些。

  建设大队的人一听山里的人向他们打探消息,身为山外人的优越感顿时起来了,昂着脖子高谈阔论道:“炉山上的茶叶你们晓得吧?过去江地主家的,现在荒在山上了都没人要,就我们自己去山上摘几斤自己吃,给亲戚家送几斤。”他指着仿佛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炉山山头说:“那么大一座茶山的茶叶都没人摘,她还让我们种茶树,你说有什么用?不种粮食反种茶,这不是云里雾里吹喇叭嘛?”

  五公山公社的被他这么说着,也疑惑了。

  还有稍微有些脑子的人问:“要是种茶树没用,那人家过去的地主家怎么还种茶?”

  一句话把建设大队的人给问着了,只好说一句:“那是过去!现在人又不要茶叶了。”

  五公山公社的人疑惑的问道:“为啥不要茶叶了?是现在外面的人不喝茶了?”

  他们当地因为产茶,日常他们这些人都是那茶叶当水喝的,都是自家摘的茶叶,日常泡茶都是一把一把的茶叶往竹筒杯里放,都喝惯了浓茶。

  稍微淡一点的茶水,都觉得没味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5页  当前第2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1/2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卷王的六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