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卷王的六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263节
小说作者:九紫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1.4 MB   上传时间:2025-07-24 18:53:08

  发电机研发处原本就是在养猪场的地盘上,找了几间没人用的办公室,临时充当研发实验室,一下子来了四十多位行业大佬,小小的养猪场根本就住不下这么多人。

  这些被下放来的行业大佬们,突然被召集起来,都淡定了,以为是和前几年的那些下放人员一样,不过又是一场批斗游行而已,那么多死去的人,那么多活下来的人,这几年间,他们见过太多,心早已冰冷,早已麻木,却完全没想到,他们被赶到养猪场后,居然还能看到过去他们熟悉的实验器材和设备。

  虽然这里的实验室无比的简陋,设备和器材也和他们过去的实验室没法比,但还是叫他们热泪盈眶。

  尤其是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同行,和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却都还在他们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上钻研,发光发热的专家们后,更是既感到意外,又感到惊喜。

  这么多电力行业的科研大佬们的到来,严重补足了之前这里研发人员的不足,陈卫民也顺势向许明月提出,完善大河以南的发电站的问题。

  最开始他们在给大河以南设计水电站的时候,就是跑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设计出来的方案并不是只有临河大队那一个水电站,而是将大山和大河相连接,在深山的挖掘水库,在河道相连的地方同样建立水电站,再环山开挖饮水渠道,通过地下管道和穿山隧道,直接引竹子河水与大山中的溪水汇合,实现‘高山取水’计划,为深山之中的农户实现水田灌溉和水轮机发电,既为深山里的农民带去丰沛的水资源,也为他们在黑夜中带去光明。

  这个庞大的计划一旦实现‘一山十站’‘一河六站’相连接,不仅能彻底改变深山中取水难、灌溉难得问题,还同时能解决整个大河以南十万多亩农田灌溉。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并不是一年两年内就能完成,它不光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一定的财力,和领导的魄力予以支持。

  过去几年里,他们只完成了整个‘一河六站’中第一站,临河水电站,这个计划中的其它部分,他们只和许明月说过,和其他人提都不敢提,自然更不会没有眼色的拿出来说要完成。

  且不说当时水埠公社有没有财力支持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许明月当时作为蒲河口一个小小的生产主任,也没有权利支持和主持完成这个水电计划。

  如今许明月已经是水埠公社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连许金虎都被升到吴城去了,不会再给许明月形成掣肘,今年一下子又下放过来如此多的电力行业的专家,让陈卫民教授等人,一下子看到了这项计划完成的可能。

  再加上如今临河大队开办了六个厂,蒲河口的养猪场随着养的猪越来越多,养猪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是逐年升高。

  不论是从人才、权利、财力等各方面来看,似乎也到了完善大河以南整个电力计划的时候。

第358章 许明月听到陈卫民等一……

  许明月听到陈卫民等一些水利与河流动力、电力专家们, 重提‘一山十站’和‘一河六站’的计划,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水力和电力这一块我不懂, 你们才是专家,但我也深知,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的道理, 全面启用这样的计划不现实, 目前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没办法提供这么全面庞大的水利计划。”

  见陈卫民教授等人脸上露出失望之色,许明月继续说:“我需要你们把这份计划书再细化,最好能分成几期完成, 比如第一期完成一到两到三个水电站,第二期完成两到三个水电站,每一期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现在哪里建设水电站,更符合整个计划的完整性, 是要先建设‘一河六站’,还是先建设‘一山十站’, 还是山与水相结合,是由近到远,还是依照山河地脉走势, 最后如何更好的将这‘一山十站’和‘一河六站’计划联合在一起, 这些都需要经过精密的计算, 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不然再好的提议,再好的计划,完不成也是做无用功。”

  许明月现在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公社书记,她能够支持的权利范围, 就只有水埠公社和五公山公社这一块。

  她能决定五公山这一块的相关事务,还和这个时代的特殊性有关系,不然五公山公社有自己的公社书记,有自己的革委会主任,你算哪根葱,决定得了别的公社的事?

  陈卫民教授等人听完许明月这么说,脸上才又露出惊喜的笑容来。

  陈卫民教授已经在蒲河口待了五年,原本气质斯文俊秀的他,如今看外面,已经完全和本地的老农民没有区别了,整个人又黑又瘦,一笑起来,唇角两边就有一道深深的皱纹,但眼睛却极亮。

  原本他以为这辈子可能就那样了,或许下放到乡下之后,不久就会死去,就像他的老朋友老同学们那样,可他不仅活了下来,还在他热爱的事业上继续发光发热,对于他来说,能够为这个世界做一些什么,等他真的死去之后,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什么,这就已经是他目前来说最大的追求。

  所以他特别想做成这件事,为整个大河以南的河边人,为整个大山中的山里人,带去光明,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从而解决山里人的温饱问题。

  许明月的话为他指出了方向。

  他毕竟是专家学者,是科研人员,他们这群人日常所想的都是学术和技术上的问题,很少像许明月这样,从整个大局去考虑问题,现在听许明月这样一说,顿时霍然开朗。

  确实,如果一下子全盘启动这样的计划,这样的工程实在太过庞大,而现在全国的大方向上,都是在建河道、堤坝,这一点是不可更改的,这样的大项目面前,再腾出人手来,完成‘一山十站’‘一河六站’的问题,就只能先局部,再整体。

  几天后,他们又给许明月提交了一份计划,这份计划书上,不再是之前庞大的整体性计划,而是要在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之间,再建一个水电站。

  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目前最大的问题,便是他们大队的位置正好位于竹子河中间地段,又错过了三年干旱时期,再向临河大队一样,圈河滩为良田,根本不可能行得通,也没有五公山下大片的荒地可以开荒。

  他们能有的,就是山脚下到他们村子之间的那块地。

  这块地满打满算都不到三千亩,还大部分都是山脚的山地,不光不适合种植水稻,日常灌溉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虽然他们也在山脚下挖了水坝,可水坝面积两亩,能解决的田地灌溉也有限,只能靠人力从竹子河往山脚下挑水。

  且不说挑水多费人力体力,光是从河边向山脚下行走的这段上坡路,日常空着两只手向上走,都会感觉到疲累,更别说还要挑着一担水了,夏季庄稼生长季节,是非常需要水的,一日两日的挑一担两担水还没什么,常年这样靠挑水上山,其中辛苦不言而喻。

  但如果在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之间建个和临河大队一样的水电站,水电站通电之后,就可以以水电站为中心,向和平大队的山下和建设大队的山脚下,挖出两条沟渠,使用大功率的抽水机,抽水往山脚下浇水,还可以在中间地带挖一道水坝蓄水,既可以搜集雨后从山上留下的山水,也可以在夏日干旱季,从竹子河里抽水时,将多出来的河水积蓄在水坝中,需要的时候直接从水坝中取水,大大减少这两个大队队员们的体力消耗。

  而这只是开始。

  许明月知道,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在八九十年代,就会出现小型抽水机,也就是她小时候用俚语称呼的‘水老鼠’,将形状宛如‘老鼠’的抽水机放入水坝中,使用长水管,将水坝中的水通过小型抽水机和水管,将水抽到田地里。

  这些都离不开电!

  确定了‘一河六站’中的第二个站建在和平大队与建设大队之间后,许明月就迅速的将大河以南属于水埠公社的几个大队干部们叫到水埠公社开会。

  过去她都是直接在临河大队,把人叫到临河大队开会就行,离的近,划船快的话,三五十分钟就到了,现在许明月坐镇水埠公社,人走不开,他们过来一趟就要两个小时。

  知道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也将建设水电站后,两个大队的大队长和书记都一阵激动。

  他们眼红临河大队许久了,当初计划初就是想带着他们两个大队一起通电,可他们都嫌通电要钱,都没有通,可随着临河大队一个厂子又一个厂子的开办,他们也为自己过去的目光短浅感到汗颜。

  不过他们还是有一些顾虑道:“书记,您也知道,我们两个大队……不像临河大队出息那么多,我们完全靠着山脚下那点地种些红薯过活,一年到头都是红薯,也挣不到几个钱……”

  许明月抬手打断了他:“建设水电站的费用都是公社里出钱,后期你们大队的队员们家里通电,再交电费,要是不愿意通电到家里的,也不需要交电费。”

  至今临河大队都还没有完成家家户户通电呢,哪怕临河大队的工分都值三毛钱一个了,还是有些人家不舍得一个灯泡一个月几毛钱的电费。

  如果说一个月三毛钱的电费算多,那换成15瓦的灯泡,一个月只需要一毛五分钱的电费,有些老人年纪大了,黑灯瞎火的随便摔一下,都不止五毛钱了。

  但这是个人的选择,许明月也不会去说什么,时代的通病罢了,穷怕了,早年又没有太多的挣钱途经,哪怕现在临河大队田地多了,厂子也多了,挣钱的渠道也多了,他们还是习惯了节俭,习惯了天黑就睡觉,习惯了在夜晚摸黑做事情。

  两个大队的书记听许明月这么说,才松了口气,回去后,和队员们说了即将要在他们两个大队之间建水电站的事情:“临河大队你们都知道吧?一到夏天要取水的时候,那打水机突突突就把竹子河的河水抽上来了,那大水沟直通山下,哪像我们两个大队,每年都苦哈哈的靠人工挑水!等到我们这水电站也通了后,就也能和临河大队一样,用打水机打水上山,不用再挑水了!”

  两个大队的队员们听说以后他们不用在炎炎夏季,一担一担的挑水到山脚下浇地,黑红油亮的脸上都不由露出憨憨的笑容来,“那不差了!”

  “要是能跟临河大队一样,那就有好日子过了。”

  “还是许书记心好,心疼我们日子过的苦呢!”

  大队支书手往下挥了挥,继续说:“许书记虽说要在我们两个大队之间建水电站,可水电站建好后,水也不是自己长脚跑上去的,要挖水渠,抽上来的河水才能顺着水渠到山脚下,书记说了,让我们选个地方,挖个蓄水池,抽上来的水灌到蓄水池中,今后哪怕打水机不开的时候,山脚下也有水,今后就不用再辛辛苦苦往河边上跑着挑水了!”

  听到要挖水渠,两个大队的人也都不排斥。

  他们早就看到临河大队许家村和江家村的沟渠了,江家村的沟渠一路蜿蜒向上到施、胡、万三个村子,向左再到小江家村,他们早就羡慕不已。

  只是要挖沟渠的话,他们这个冬季就又要没得歇息了。

  大队书记知道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说:“累也就累这一个冬天,等水电站开通,就要舒服好多年,不光我们这一辈人不用再往山脚下挑水,我们的下一代,今后的子子孙孙,都不需要再那么辛苦的挑水浇地了!你们想想,划不划算!”

  听得队员们脸上都露出了淳朴的笑容:“划算哦,怎么不划算,不就辛苦一年嘛,要是能让儿子、孙子以后都不用在大太阳底下挑水,那也罢了!”

  “我这腰,挑水都挑伤了,晚上疼的要命,都不敢停,停了能怎么办?庄稼地不要了?饭不吃了?”

  “我也是,一个夏天下来,我这肩膀都磨出了泡,皮都磨掉了一块,疼的我啊,晚上洗澡都不敢洗,一碰水就钻心的疼,夏天热,创口还发炎,好长一段时间都好不了,还得继续挑,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一代人是真的苦,一年到头都干不完的活,肩膀上挑担子磨出厚厚的茧子,伸手一摸,就跟脚底板似的,形成厚厚的壳。

  一身的伤病!

  每个人都是一身的伤病!

  水电站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先要选址,选好地址后,还要加高,防止今后被洪水淹没。

  自三年干旱后,这几年大河以南都还算风调雨顺,哪怕去年雨水多了些,大家伙儿都担心堤坝会不会破,可这几年不停的修建堤坝,总算是有了些成效,建起的堤坝到底是把日渐上涨的水位给遮挡在了竹子河内,没让洪水淹没村庄和稻田。

  但这并不代表今后都没有洪水了,水电站承担的不仅仅只是发电、在干旱缺水的时期往山下抽水灌溉的问题,还有在洪涝时期,即使的将大河中的水往别的地方抽,抽到山下的沟渠、水坝里也好,抽到田地里也好,能抽多少抽多少,多少也能缓解一下灾情。

  当然了,特别大的洪水,人力所不能及,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水电站的选址和高度,都十分重要。

  和平大队开会那天,吴二姐也去了,就站在大队支书的身边,现在她已经是和平大队的妇女主任。

  都知道她和许书记关系好,自从见到过石门大队的大队长带着他家属,走家属路线接近许书记后,他就也学会了这招,开始把吴二姐带在身边。

  吴二姐如今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没有了前世家人饿死的只剩她姐弟二人,那幼弟当亲儿子抚养,如今她亲人俱在,幼弟也进了临河小学读书,她和自己喜欢的人成亲,白日里还留在和平大队,在河上打鱼、摘菱角、莲子、芡实,晚上回高家村,生活不说多富足,至少不像前世那样,青年时满腹悲苦与怨愤,如今的她已经是中年妇人的模样,身形依旧高壮结实,听说下一个水电站就建在和平大队与建设大队之间,心底为娘家高兴的同时,也想心事重重的回到高家村。

  高顺如今的身份是不能出村的,即使是出去给别人保养和修补船只,都很是低调。

  他依然是在家里造船,见妻子拎着一笼黄鳝泥鳅回来,伸手接过了她手中的竹笼,笑着说:“赶紧去喂喂闺女,饿的早就吵着要找你呢。”

  吴二姐前面生的两个都是儿子,调皮的要命,第三个终于是闺女,可把高家人高兴坏了,尤其是高老爷子,两个大孙子调皮的跟飞天蜈蚣似的,不知道是不是遗传了吴二姐的体质,上山下河,爬树逗鸟,无‘恶’不作,家里几个大人都看不住两个小子,直到他们长到七八岁,上了小学才消停些。

  吴二姐胸前也早已涨的不行,赶紧进去给小闺女喂奶。

  小闺女原本还乖乖被爷爷手中的拨浪鼓逗的嘎嘎直乐,一看到吴二姐,马上张开嘴巴大哭,直到吴二姐把她抱回房间,嘴里塞了食物才亲着晶莹的泪花,一边用力吸,还一手护着一个。

  高顺将竹笼里装着的黄鳝和泥鳅倒进厨房的大水缸里,里面已经装了半水缸的泥鳅黄鳝,差不多又要到送到黑市卖掉的时候。

  进了房间,就见吴二姐一边给小闺女喂奶,一边说“今天大队支书通知我们大队也要建水电站了,还要挖水渠,等水电站建好后,就跟临河大队一样,以后田地取水就不用人工挑了,水电站的打水机直接把河水抽上来。”她眼底既有高兴,也有羡慕,笑着说:“也不晓得我们这里啥时候能通电,要是水渠能修到我们这就好了。”

  她如今虽当了妇女主任,却还是放不下她捕鱼大业,走到哪儿都习惯性的带一些笼子,回来的时候顺便把竹笼收了。

  高顺给她倒了杯水,递给她。

  她顺手接过喝了,喂饱小闺女后,手里一边轻轻拍着她哄睡了,自己拉过芦苇编织的蒲团到屁股底下坐好,手下是削好的细竹篾,她粗糙又灵活的手指在竹篾间宛如蝴蝶穿花般飞舞着,将一根根细长的青黄色竹篾编织成一只只的竹笼。

  高家村在近山,是山里,却不是深山里,走到河边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路,可他们也面临着山里人拥有的一样的问题,就是山里灌溉难的问题。

  本地大山虽地下水丰沛,但在山体表面的就一些溪流而已,他们日常都是靠着在溪流中打水吃,一般是在溪流的某一段上,挖个水井一样的大坑,积蓄溪水,在此挑水吃水,日常洗衣用水,也是在溪水中。

  溪水供山里人日常吃用自然是不成问题,若是用来灌溉田地,就杯水车薪了。

  高顺听闻吴二姐的话,也是笑着陷入了沉默。

  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眨眼,他们认识的过来打船的姑娘,如今都坐上一公社书记的位置了。

  “我们这应该不通电吧?我们这都不属于水埠公社了,通电也通不到我们这里吧?”高顺犹豫了一下说。

  他们这里属于非常尴尬的位置,从行政关系上,他们的生产大队属于隔壁邻市,但在地理位置上,又处于水埠公社和邻市交界处,就以高顺和吴二姐来说,两个人说的语言,还是地地道道的水埠公社的方言。

  这里世代通婚,原本就是两地人杂居在一起,语言也是混杂着,各说各的。

  但自从十年前,蒲河口农场在前方二十多里处建立,且蒲河口劳改农场的行政属性属于水埠公社,坐落在蒲河口周围的生产大队就尴尬了。

  蒲河口是水埠公社的,他们是邻市的。

  高顺想了想,又摇摇头说:“这事说不好,主要还是看许书记的想法,要是许书记想往我们这边通电,也是可能的!”

  吴二姐手下不停,和高顺聊着天:“怎么说?”

  高顺小时候到底是正经上过学的,见识比吴二姐要高的多,分析道:“蒲河口不是通了电了吗?要是蒲河口往和平大队、建设大队、临河大队那边联合的话,可能要经过我们红星大队。”

  蒲河口到和平大队之间,还隔着两个生产大队,高家村在近山,就和临河大队的施、胡、万三个村子一样,虽也都坐落在山脚下的村子,却被一起划到了坐落在河边的临河大队旗下。

  高家村也一样,它虽坐落在近山,却是竖着划下来的,划在了靠近河边的红星大队旗下,基本这边的生产大队都是这么划的,两个河边的村子,带几个山脚下,或是近山的村子,组成一个大队,这样的划分之法,让山脚下和近山里的村民们,在夏季缺水时,可以通过一个生产大队为整体,来河边取水灌溉。

  不然按照以前各村与各村之间的关系,为取水灌溉的问题,每年都要人脑袋打成狗脑袋。

  高家村虽在山里,但只要红星大队通电,没有理由会落下他们高家村,就像临河大队通电,也不会落下山下的施、胡、万三个村子一样。

  高顺看着妻子编织竹笼不说话,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刚刚看到咱家缸里黄鳝有半缸了,差不多也要拿去换东西了,你过几天带黄鳝泥鳅去大河上换油盐的时候,顺便给书记送几条过去,书记家的小闺女也就比我们家红星就差几个月吧?吃黄鳝合适。”

  黄鳝有通乳的功效,很适合哺乳期的产妇吃。

  他们不知道许明月因为工作忙碌,已经给孩子断奶,以为许明月的小闺女比他们的女儿还要小几个月,现在应该是在哺乳期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95页  当前第2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3/29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卷王的六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