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然回屋拿伞,还没出门,孙氏和萧大石就回来了。
二人衣服上都是雨打的点子,孙氏抱着东西进屋,“街上雨下大了,我看着快卖完了,就和你爹赶紧回来了。”
这雨来得真快,本来孙氏看着天也就阴下,还想卖一会儿,可雨噼里啪啦就下来了,周围摊贩紧着收拾东西,街上也没人了,他们也走了。
赶回来的时候这边雨小,城南街上雨点子比豆粒还大。
林秋然看了看桶,就剩一些菜了,肉是全卖了,她道:“正好中午不用做饭了。”
孙氏笑了笑,她觉得林秋然这点好,甭管啥事儿,都能往好了看。
孙氏:“那我烙两块饼,你快别站在外头了,赶紧进屋去。”
林秋然点点头,回屋前看了眼天色,乌云都聚在一块儿,黑云滚滚,雨点落下,早上也就是有些阴,这会儿就下上了,也不知什么时候能放晴。
如果是明日还下,可就出不了摊儿了。
林秋然回屋数钱去了,今天买的肉多,赚的银子也比以往多,有五百多文。
萧大石把桶卸了下来,也看了眼天,“他娘,等雨停了我回趟村里,这也该收秋了。”
家里有地,纵然种地没有做生意赚得多,可不能放着不管呀。总共三亩地,今年种的稻子,现在不用交税,自己够吃还能卖。
萧大石一人回去就行,孙氏也想回去帮忙,毕竟俩人能快一点,还能早点回来做生意。
这萧大石一走,她推车都费劲,可又放心不下林秋然自己在家,孙氏道:“不然你给她于婶儿家送点东西,让他家帮着收收,你好早点回来,咱们赚钱不更快?”
于婶儿家三男人呢,地也没那么多。
萧大石道:“你问问秋然。”
家里的事儿,都是林秋然做主。他俩觉得好没用,要是儿媳妇觉得自己回家收好,就回家收。
萧大石还挺乐意种地的,他没孙氏会说话,去卖东西也就推车过去,张罗客人、称菜都是孙氏来,他也就在旁边杵着管收钱。
萧大石更愿意跟庄稼地打交道。
孙氏也知道,可一家生计总得管,那还都想歇着呢,秋然不也天天做菜。
她把东西放下,“我跟秋然商量商量去。”
孙氏问秋收是回去还是找人,林秋然想了想,自己收也不知道几天弄完,肯定是找人好。
她都把收秋这事儿给忘了,萧家有三亩地,那会儿萧大石还说把地卖了呢。
因为萧寻走免了五年赋税,林秋然还问了,是种地、做生意都不交税,有地肯定得种,但是自家种费时费力。
林秋然道:“让爹回去一趟,跟于婶儿他们说一声,不管是送东西还是给钱,好帮着咱们把粮食给收了。”
请别人自然也成,但是没于婶儿家放心。
给多少钱呢,林秋然城里短工一日十文工钱,谁都能干的活工钱一律不高,但帮忙是情分,不能只算工钱。
林秋然道:“娘,先按三日算,李家三人干活,一日给三十文,咱们加点算一百文,再让我爹再买十斤猪肉送去,干活费力气。”
孙氏觉得这样也成,她道:“等不下雨我跟你爹一块回吧,你爹那嘴笨,我怕东西送不出去。看看还有菜不,带点回来。”
事办完了就赶紧回来。要么今儿下午,要么哪天做生意的下午,也不耽误卖菜。
林秋然数了二百钱出来,“娘,要是于婶儿不乐意,咱们也别勉强,自己回家收就是了。”
也就耽误两日生意,不妨事儿,万一于婶儿家也有要紧事呢,不能勉强别人。
孙氏点点头,“是这个理儿没错。”
外面下雨也不干啥了,孙氏就在屋里给林秋然做衣裳,家里有点好料子,再买些就够了。
买料子的钱,林秋然也给了,给了五百钱。
自从加了菜,每日赚的能有五百多文,以摆摊来说,这赚得已经足够多了。
别的小本生意,一日有个一二百文就够多了。萧家赚得多,那也是因为本钱多味道好,街上就没别人摆摊卖这些。
家里每日花销不算多,一直吃的是从萧家村带回来的菜,这回俩人回去,还能带些回来。
家里花销多在买水果、点心、衣料上,搬家那天花得最多,加一块儿总共花了八百多文。
林秋然不觉得多,毕竟照着一日五百多文赚下去,一个月能有十几两银子。只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就像今日就没法出摊,以后不管刮风、下雨,入冬以后下雪天气严寒,都出不了摊。
到时候一个月能出几次摊,就不知道了。
林秋然是想盘个铺面,可不知这样的生意开铺子价钱涨了后客人还买不买账。
这些日子也没人问她席面的事儿,眼下家里还有十两五钱的存钱,一千多个铜板,等哪日得把铜板换成银子也好存放。
对于孙氏和萧大石来说,这钱已经够多了。林秋然也明白。日子要一日日过,饭要一口口吃。
可是没钱赚的日子实在让人心慌。
下午雨停了一会儿,孙氏和萧大石赶着回老家,等晚上回来雨又下了起来,倒也让林秋然给猜中了,天有不测风云,一直到第二早上,依旧没停。
这样的天,街上没多少人,就算冒雨出摊,生意也不会好,还白白淋雨受冻。索性不出摊,萧大石出去做浴桶了,孙氏就在家里做衣裳。
孙氏还安慰林秋然,“没事儿,就当歇一天。”
林秋然也只能这样想了,待到下午,雨势小了些。
孙氏挪到窗边做衣裳,她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个衣着很体面的男人,头戴方巾,穿着道袍氅衣,笑眯眯地问道:“这可是林娘子家?”
孙氏点点头,对着屋里喊了声,“秋然,找你的。”
林秋然从屋里出来,见人一愣,“徐管事?”
徐管事对林秋然笑了笑,“不知林娘子可方便,想请你过去做菜。若是方便,外头备了马车,工钱不用担心,给这个数。”
徐管事比了个一,这比那日还多一倍。
林秋然当机立断道:“劳烦等会儿,我去收拾东西。”
林秋然松了口气,每每她觉得赚不来钱的时候,钱就来了。这孩子莫不是财神爷转世,不过要真是财神爷,估计直接投生到徐家了,那不是坐拥千万财富。
林秋然心道,一两银子,哪怕做一桌菜都是成的。收拾好东西,孙氏也想跟着去,但林秋然没让。
又不是做席面,况且还有马车接送。
坐上马车,林秋然问了问给谁做,做多少,管事都答了。
徐管事道:“今儿是二公子吃,那日家宴,林娘子做的菜二公子下筷子最多。今儿二公子晚上在家用饭,林娘子看着做就是,主子们的口味,我们也摸不清。”
林秋然明白了,这位二公子要么受宠,要么能干,不然府里下人也不会这么上心。
给这样的人做菜贵精而不贵多,不仅味道好样子也得好。林秋然要更费心,贵一些也是应当的。
林秋然问了问忌口,得知徐二公子不喜辣,河鲜海鲜都吃。
如今是吃蟹的季节,可以做些蟹黄灌汤包,今日下雨有些冷,做珍珠翡翠白玉汤疙驱寒解乏。
这个给赵大人做就是疙瘩汤,到徐家要换个名字。
爱不爱吃可关乎着林秋然还能不能徐家再赚到钱,她想了想,吃大鱼大肉恐怕不妥,那日尖椒酿虾滑喜欢,既然喜欢吃河鲜海鲜,可做个虾肉锅贴。
徐家厨房东西全得很,鸡鸭鱼肉都有,林秋然看还有些皮皮虾,都是活的,用这个做肯定更好吃
其他厨子也在忙活,林秋然选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开始了。
先吊高汤熬猪皮冻,旁边加一锅把螃蟹皮皮虾蒸熟,再取出蟹黄蟹肉和虾肉。
本来林秋然担心时间不够做不成猪皮冻,但是徐家竟然有冰可以用。这都过了夏季,还能用冰,家底是真丰厚。
从下午忙到晚上,其他厨子菜已经做好了,徐管事过来问了问,林秋然说道:“还得等一会儿。”
徐管事就在旁边等着,等时间到了锅一揭开,他看见的是大蒸锅中有几个小蒸笼,里面的装着白皮儿透亮的蟹黄汤包。
一个蒸笼就有碗那么大,汤包装的满满登登,包子上每一道褶儿都均匀无比,粗数都有几十道,好像朵菊花盛然开放。
蟹黄汤包林秋然总共做了四只,另一锅盖揭开是虾爬子锅贴。
为了精致好看,这个没做这么大,不然吃起来更过瘾。一只锅贴里有两只皮皮虾,金黄的锅巴好大一块,林秋然给切开的。
林秋然一盘摆了两只,多了就不行了。
疙瘩汤看着简单其实也不简单,两手大的白瓷小盆,里面疙瘩好似珍珠,菜色青翠恍若翡翠,徐徐冒着热气。
真就好似在盆里装了珍珠宝石。
徐管事先让丫鬟上菜,自己把钱给结了,“林娘子且等等,先把这菜送过去。二公子若吃得高兴,没准儿有赏钱。”
剩下不少呢,他今儿也过嘴瘾了。
林秋然想等等也无妨,就在厨房等了一会儿。
一刻钟后,徐管事进来说道:“二公子高兴,给了你一两银子赏钱。”
本来是给了二两,可这是徐管事找的人,他不做善事,不能把钱都给林秋然了。他道:“外面还下着雨,一会儿让马车送你回去,明日可有空,还过来做菜就是。”
林秋然笑着说了声好,不管明日下不下雨,过来做菜也多笔进项。
徐家比李县令大方多了,给银子也痛快,大约也是家中实在有钱,不差这几两。
马车一直把林秋然送回家,孙氏做好饭等着呢,还熬了姜汤,出去一趟得祛祛寒气。
林秋然一边喝姜汤一边告诉她明天还去。
孙氏:“这可是好,才做几道菜,就拿这么多钱。”
林秋然笑着道:“只不过人家大江南北跑生意,估计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次。”
赚钱还是得指着摆摊做席面。
也就是这两天天气不好,若是上午摆摊太累,下午林秋然也未见得接这个。
孙氏道:“那倒是,快先吃饭了。”
晚饭孙氏买了些肉炒,就是下雨天有些冷,她烙了葱油饼,还滚了鸡蛋汤,葱油还是林秋然之前熬的呢。还别说,加上这些东西,做菜就是好吃。
林秋然还做了香料油,便是猪油炸过香料,把油滤出来存放好,用这个炒菜味道更好。
孙氏还打算晚上发面做些包子,明儿早上热着吃。
吃过饭,依旧不用林秋然收拾,孙氏催她回屋躺着,“对了,衣裳做好了,你试试合不合身。”
孙氏:“先做了一身,剩下的再慢慢做。”
林秋然回屋一看,衣服叠好放在床上,上衣是杏黄色的,下面的裙子是艾绿色。
没有花纹,但看起来清新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