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他从末世来_分节阅读_第381节
小说作者:竹茶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4.9 MB   上传时间:2016-03-18 04:12:22

  丛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从山间石阶可直至楼上,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它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也较简朴。

  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东边粉墙设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几枝纵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边的水磨砖花窗是园中最大的一个漏窗,透过它。整个冬山的宣石、腊梅都尽收眼底。

  更为绝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墙的圆形漏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的视线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

  计成《园冶》中说:“取景在借”。在这里院落虽小,仅有梧桐一株。但通过花窗巧妙的“借”来隔墙的芭蕉、腊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静、淡泊的情趣。

  在个园的北部赏竹风景区的南端,有个池塘,池边景色优美。有亭有榭、有阁有廊。池边用黄石堆砌的假山,鱼在池中游,悠然而自得。

  晨烟门。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个园处处有竹林,以示主人不俗。过丛,在个园南部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是一组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建筑。

  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

  清人金雪舫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

  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个园南部住宅的三路建各有主题。分别为福、禄、寿。两面青砖夹墙间的过道称为火巷,亦称避火巷、风火巷。

  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装饰鹿的图案,以鹿喻禄。常言民以食为天,所以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相。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

  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

  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

  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

  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

  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

  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担挑肉炖黄山笋,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

  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

  但黄山离扬州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

  这不,早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锅里焖上。

  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是三间两披廊格局的餐厅,构造堪为考究。此厅梁柱取材为楠木,故称楠木厅。餐厅构架圆作、抬梁式,用料肥硕。梁两端略作“卷杀”刻弧线,前后施轩,厅堂装修前置木雕阁扇,后置屏门。

  两次间是木雕落地罩,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挺,柱下白矾石柱磉“天圆地方”,线脚简洁,造型洗练。餐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庸容大度。

  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漆书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

  餐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很显然这里是个宴请聚会的场所。“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园主的胸怀和情趣在楼堂内外的一幅幅对联中透露出来。

  这里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厅前三面置廊拱卫,厅堂构架造型特征为抬梁式,形制虽简朴,但做工较考究。加之厅堂低于南首门外地坪60公分,更见历史久远,可推为明代遗构。

  梁两端下口带园势曲线,匠人称之“剥思”亦称“拔亥”。条端处垫木木雕如意云式,此垫木称之“水浪机”。

  前后施轩,因状如船蓬,南方一般称之为船蓬轩,北方则称为卷蓬。厅堂明间后步架置屏门,两次间置木雕落地罩。

  清美堂有楹联两副,外联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华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体现出“耕读传家,勤俭为本”的思想。

  还有一副楹联悬于中堂之上:竹宜着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为扬州八怪汪士慎所题。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

  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桌上的三件摆设代表着平安长寿。在到中路前,先驻足来看看扬州个园的东火巷。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狭长通道。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

  火巷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

第八三三节 败家速成三十六招

  云落觉得只要是和颜沉鱼在一起,去哪里游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边的妹纸是云落喜欢的,并且是喜欢着云落的啊,这就是爱情。云落希望能够安静的牵着颜沉鱼娇嫩的小手,从今天到明天,再到那遥远的未来,一直到白首。

  黄氏火巷比寻常人家宽敞许多,两侧高墙大屋,高低错落。青砖青灰丝缝砌筑,墙体厚实清水本色、质朴古拙。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扬州人所说的火巷,江南称之备(避)弄。

  但扬州火巷比江南民居备弄开朗。上见天、见阳、透光、透气。通常在巷内两对门之间加盖敞开披屋盖。称之瓦。而江南备弄相对狭小,上盖几乎全封闭,采光较暗。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作法。

  在砌墙时,墙内放顺墙木(横木),同时,墙内壁置木排山。顺墙木连着木排山。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在个园南部住宅中路的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体量较大,是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这是扬州从前大户人家传统格局形式之一。

  中路的格扇、短窗、棂条木雕“龟背锦”。槛墙、天井青石板,堂屋方砖地,卧室木地板,墙壁置合墙板,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也是接待宾客之处,但接待规格要高于清美堂。黄锡麟之所以把堂名叫做“汉学堂”,是因为他崇尚“汉学”。所谓“汉学”是指汉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多注重训诂文字,考订名物制度,治学态度十分严谨。

  汉学堂是黄家大宅门主厅,是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亦称之为柏木厅。

  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气派的红木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安”。

  中堂有郑板桥所撰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上联讲成材:要成财便要读书,要读有用于世的书。下联讲成人:要成人便要像竹子那样有“节”。园主人采用郑板桥这副对联则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个园为什么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两边抱柱楹联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大意是:论华国文明的著作,一十七家正史的文字,可谓“雄奇”。一十七家正史,是宋代认定的宋以前编写的历朝历代的正史。

  一十七家正史指《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后周书》、《南史》、《北齐》、《隋书》、《唐书》、《五代史》。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小品,一幅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有山水,均为黄至筠所绘。

  过屏门(太师壁)可见磨砖罩面腰门连着朝北的“到座”三间。到座通常是为接待礼仪服务备事之用。

  宅院之间这条青石甬道看上去像是越来越窄,这不仅是视觉的效果,实际上这条道确实就是越来越窄,南边最宽处有4米,而北面最窄处仅为2米。因为个园主人并不是儒雅至不食人间烟火,甬道南宽北窄,谐音为南官北财,有追求升官发财之意。

  出到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相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室内廊道横贯东中西三路建筑。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

  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

  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有子如此当然自豪。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看来黄家不仅是富商大贾,也还有书香满屋的。

  中进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一幅,楹联字体为大篆: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上联意思是:采集竹叶上的纯净露水磨上满满一砚台浓墨,好选写唐人的诗句。

  下联意思:如同梅花的幽香要细细品味才能领略晋人的书法艺术。这副对联表达了文人雅士习唐诗、品晋书的生活情趣。东边卧房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精巧奢华。

  书房悬有条屏一幅:“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清。”此诗作者刘琴宰是黄奭的夫人,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扬州有名的才女。

  黄奭夫妇二人可谓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可以大略知道黄奭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

  黄奭在学术上的造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他学术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是得宜于他的“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

  他曾以重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馆其家四年”。也就是说江潘做了黄奭四年的家庭教师。江潘死后,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里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

  在黄家四兄弟中。黄锡禧是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黄锡禧比较清高,视官场如粪土,将人生的乐趣全部寄托于吟诗作画之中。

  黄锡禧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

  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芜城怀旧录》中写到;“锡喜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有《栖云山馆词抄》存留于世。

  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云中江树”。呈现了朦胧美;“花里禽鸣”,显示了幽静美。句子表达诗人黄锡禧的恬淡气质与高雅情怀。

  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

  左右两间和中进一样仍为书房卧室。中路三进打开门可前后贯穿,关上门又自成一体,由厢房前的耳门即可出入。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四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个园南部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厅。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

  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为寿。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作套房。

  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因园主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

  厅前置三面回廊,廊宽达2米。天井白矾石(汉白玉)铺地,四面见方。与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对应。阶沿石,取材一整块花岗石,长度达4.8米,宽度有0。6米,厚度为0。2米。

  檐桁不但粗实,而且是一根整木横陈三间,长度达12.3米。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米。

  清颂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

  厅内八仙纹饰的红木家具古朴精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

  黄至筠曾畜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所以这里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廊墙上有两对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透过海棠锦、龟背锦文饰,东边可见小天井的几竿疏竹,西边可见一株腊梅,清雅之极。

  从清颂堂抱柱的楹联上,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

  关于黄至筠教子成才的事,时人有着这样的描述,感觉很值得借鉴。黄至筠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文人、名流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亦不与他们往来。

  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名宿来家教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还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刻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有一天,扬州的一位名士在黄家与长子锡庆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这位名士有些不解的地方。老师指着锡庆对他说:“伊尚熟悉”,要锡庆回答。锡庆起立,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出来后对人说:“黄氏有佳儿,勿轻之也!”

  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黄锡庆、黄奭、黄锡麒、黄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

  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

  西路中进为三面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

  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居之适,读书雅。

  西路后进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

  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

  现在每到烟花三月,个园都会和扬州工艺厂联办“扬州剪纸艺术节”,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扬州剪纸艺术的地方。扬州剪纸以宣纸为原料,以黑色硬纸作村,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丰富,有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尤以四时花卉、百蝶为长。

  云落真心的觉得,这个园林还是非常的美丽的,虽然在云落的眼中,没有颜沉鱼来的美丽,小鱼宝宝这时候就是云落心中眼中最是美丽的那一个对的妹纸。

第八三四节 风景不如美人素手

  云落每一次和颜沉鱼单独在一起的时候,身心总是轻松的啊,不需要去思考太多的东西。清冷幽美的小鱼宝宝,总是能用那清淡的笑颜,带给云落说不出来的温柔,这是属于两个人之间的情愫,是云落一辈子都是不愿意放手的爱情。

  牵着颜沉鱼的素手,云落欣赏着这一片园林的风光,感受着那些背后的故事。过去扬州人民间剪纸主要用作鞋花,枕花,台布花和床单花等刺绣底样。现在,由于社会习俗改变,创作题材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欣赏性为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3页  当前第3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1/74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他从末世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