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同志,你看你们还要参观一下我们厂吗?”王昌平朝记者问。
“嗯,我们需要拍摄一些你们服装厂工人正在工作的事情,这个等投票结束了再说吧。”
央视记者朝王昌平说道:“王厂长,我们能不能找个安静的地方采访一下你?”
“可以!”王昌平点头。
“记者同志,要不去我的办公室吧。”王昌平说。
“那行。”央视记者点头。
很快,王昌平就带着央视记者以及摄影团队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王昌平办公室中,央视摄影团队调整好机位后。央视记者才开了对王昌平采访。
“王厂长,我问一下,咱们服装厂年纪有多大?厂里多少职工呢?”记者朝王昌平问。
听到记者的问题,王昌平解释说:“我们服装厂是一个长方形,长一公里,宽八百米,差不多有一千二百多亩地。至于咱们厂的职工,现在差不多有两千三百多人。”
“王厂长,据我所知,咱们服装厂成立还不到三年时间吧,我能问一下,咱们服装厂是怎么成立起来,并且发展到现在这么大一个厂的呢?”央视记者朝王昌平问。
听到问题,王昌平点头回答说道:“是的,咱们厂建立还不到三年,之所以成立,主要还是因为老师。
几年前我父亲还是小安乡公社的书记,那时候李老师就找到我父亲,建议让我父亲办一个服装厂。”
“你是说李老师建议你父亲创办的服装厂?就是教出三届高考状元的那个李可灼老师吗?”记者惊讶问。
“是的,就是李可灼老师。”王昌平点头回答说道:“当年创建服装厂的时候,公社根本没有钱,当时的几万块钱启动资金还是李老师借给公社的呢。
后来服装厂扩建,李老师又借了五十万给服装厂,不然服装厂也发展不到现在的规模。”
听到王昌平的话,央视记者诧异问:“李老师当年给服装厂借了五十多万元?他怎么会有那么多钱?”
听到央视记者的话,王昌平意识到自己失言了,于是他解释说:“李老师是给国际巨星李丽娟写歌的人,他和李丽娟是合作关系,李丽娟赚到的所有钱,李老师都能分到两成呢,所以李老师的钱是合法的。”
“原来如此,我们知道李老师给李丽娟写过歌曲,没想到他们还是合作关系,这样的话,李老师能够拿出五十多万就不奇怪了,毕竟李丽娟是国际巨星。”
顿了一下,记者继续朝王昌平问:“王厂长,咱们服装厂是怎么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发展到现在程度的呢?”
“这个嘛!主要还是靠李老师,李老师给咱们服装厂设计了很多款式的服装,这些服装不仅在国内卖的很好,在国外更是火爆,所以为了扩大生产,我们只能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最后咱们服装厂就成了两千多人的企业了。”
“我之前听你说,咱们服装厂去年为国家创汇了五百多万美元,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央视记者问。
“这还是李老师的功劳,李老师为了给服装厂开拓外国市场,所以设计了很多外国人喜欢的衣服款式。
然后又让大明星李丽娟在国外创办了一个服装品牌,来专门卖咱们厂生产的服装。
因为李丽娟是国际大明星,有巨大的号召力,加上她每天都穿着李老师设计的的衣服在全世界打广告,所以李老师设计的衣服在国外卖的非常好。”
“而李老师设计的服装在国外卖的好,就能够给咱们服装厂增加更多订单。”
最后王昌平说道:“去年咱们服装厂出口创汇的五百多万美元,基本上都是这样来的。”
听到王昌平的话,记者连忙问:“这么说来,咱们服装厂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全都是李老师的功劳了?”
“差不多!”王昌平点点头,然后说道:“可以说没有李老师,就不可能有服装厂,如果不是李老师认识大明星李丽娟,咱们厂也不可能出口创汇。”
听到王昌平的话,记者点点头,然后又问:“王厂长,我来之前,听说咱们服装厂是由很多社员凑钱办的,为什么在你口中却是李老师出的钱呢?”
听到记者的话,王昌平连忙解释:“因为李老师并不是直接借钱给公社的,而是先借钱给了所有社员,然后社员们再凑钱办的服装厂,所以说这个服装厂是社员凑钱办的没多,说是李老师借的钱也没错。”
“原来是这样!”记者点点头。
他没想到,这家服装厂之所以发展成这样,都达到了被上面领导关注的程度,竟然全都是因为李可灼。
最后记者朝王昌平问:“王厂长,你知道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吗?他费心费力的帮大家创办服装厂,对他个人好像没有太大好处吧?”
听到记者的花,王昌平想了想说道:“这个问题,我曾经也问过李老师,李老师说,他希望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帮助家乡人都变得富裕起来……”
------------
第273章 想拥有
ps:错别字明天改,今天我早点休息,明天要爬天路十八弯,去理塘方向。
“王厂长,咱们什么时候可以去车间看看?”记者朝王昌平问。
“大概下午就行了,那时候投票肯定已经结束,职工们也上班了。”
“那行,那我们下午再去车间看看。”记者点头。
下午,王昌平带着记者准时来到了车间。
此时,车间工人们都知道了央视记者要来车间采访,所以每一个人干活的时候都非常认真,不想被央视记者拍到不好的一面。
“记者同志,这就是我们车间的原料仓库,这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布匹……”王昌平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介绍。
“王厂长,咱们服装厂的布匹颜色好像很多啊!”记者转了一圈仓库后问。
“是的,咱们服装厂采购的布料,都是国内外最好的布料,这边的布料是国产布料,这边是从国外进口的布料。”王昌平介绍说。
“咱们服装厂还有国外进口的布料吗?价格肯定很贵吧?为什么不都用国产的呢?”记者朝王昌平问。
听到记者的问题,王昌平解释说:“国外进口的布料价格贵是肯定的,不过想要出口创汇,有些布料是必须要买的,而这些布料目前在国内买不到。”
王昌平说:“我也希望国内的布料厂能够生产这些布料,这样我们就不用大老远的从国外进口了。”
很快,王昌平就带着记者来到了车间里面。
此时的车间中,有无数工人正在忙碌着。
记者来到了一个年轻女工的车位旁。
“同志你好!”记者朝女工打招呼。
“你好!”
女工有些慌张的停下工作回应。
“请问贵姓?”记者问。
“我叫李丽萍。”女工回答。
“李丽萍你好,我能问你一些问题吗?”记者朝女工问。
“这。”女工把目光看向一旁的王昌平。
“记者同志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什么。”王昌平连朝女工说。
“哦哦,好。”女工连忙点头。
这时候,记者朝女工问:“李丽萍,请问你在咱们服装厂工作多久了?”
“我来一年上个月了。”女工说。
“请问你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呢?”记者继续问。
“这个,不确定,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女工回答。
“这怎么说?你的工资不是固定的吗?”记者诧异问。
“我们的工资是底薪加计件的模式,所以工资不是固定的。”女工说。
“你能解释一下底薪和计件是什么意思吗?”记者问。
听到记者的话,女工解释说道:“底薪就是每个月固定的工资,我们的底薪是每个月30元。
计件的花就是做一件衣服有多少钱,如果一个月干的活超过了30元,就会按照计件工资计算,如果干的活没有30元,也按照30元的底薪发放。”
听到女工的话,记者所有所思,她想了想说道:“大城市一线工人的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你们厂只是一个乡镇企业,三十块钱一个月也不算少了吧!”
“是的,我以前在县制衣厂工作的时候,一个月才20块钱工资。”女工说。
“那里每个月是拿底薪还是拿计件工资的呢?”记者朝女工问。
“我一般都是拿几件工资。”
“你一个月工资平均是多少?”记者问。
“因为我手脚快,所以干活比其他人多一些,我上个月工资是98元,平均的话一个月也能有个70元左右。”女工有些骄傲的朝记者说。
“平均70元?天!你这工资比大城市一线工人高太多了,比我也高多了,我一个月工资才45,只有一些国企老师傅才有你这个工资啊。”记者惊讶说道。
“主要是厂里的订单多,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所以才能赚那么多。”女工有些谦虚说,只是她的表情却是抑制不住的有些傲娇。
“李丽萍,请问你们厂,大部分人都有你这样的工资吗?”记者朝女工问。
“这个,大家的工资平均大概在五六十元左右吧。”
“那你还是很厉害,比别人多了好几十。”记者夸赞。
“主要是我做事快一些。”
听到女工的花,记者朝一旁的王昌平问:“王厂长,你们厂这个几件制度,会不会导致服装的质量出问题?”
听到记者的问题,王昌平笑着说道:“记者同志,这个你可以放心,在我们厂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
“因为我们厂有最严格的品检制度。”王昌平说道:“在我们厂,有着超过一百名的品检工人,他们会对每一件服装进行严格的检查,不合格的都会打回去重新返工。”
“除此之外,我们厂还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工人们是不敢只追求速度不要质量的。”
“原来如此。”记者点头。然后又问:“咱们服装厂对服装的质量要求很高吗?”
“那是肯定的。”王昌平连忙点头:“我们厂的大部分服装都是出口国外,如果质量不行肯定要出问题的。”
“王厂长,能带我们去成品车间看看吗?”记者朝王昌平问。
“可以啊。”王昌平点头。
很快,王昌平就带着记者来到了成品车间。
成品车间中,正有很多工人把烫好的服装进行筛选以及初次封装。
成品车间中,挂着各种各样的服装,一进车间,央视采访团队就差点看花了眼。
“这衣服好漂亮,太好看了吧!”采访团队中有一个年轻女人,当她看到车间中各种各样漂亮的衣服时,多少不由惊叹。
她看向这些服装的眼神,好像给了所有人三个字——想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