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
因为整个队伍里只有他一个萌新,所以本次出发之前,代表团专门下发了一份非正式的相关资料。
里面当然也提到了ITER的状态,只不过他下意识带入了华夏那边的工程效率,以为“尚未动工”的意思是设施主体还没开始安装,但至少工程应该已经开始推进了。
结果现在看来,好像连个地基都没挖……
黄知涛瞬间对这个ITER的严肃性产生了些许质疑。
但考虑到场合,最后还是把到嘴边的话给憋了回去。
不过,方鉴明还是察觉出了对方的情绪:
“也别小看这个Tore SUPRA,欧洲人在聚变研究领域的进度相当迅猛,1954年苏联第一次提出托卡马克概念的时候,这里的混凝土还掺着二战时候德国人留下的碎弹片,但三十年之后,反而是法国人第一次实现了托卡马克装置的高参数准稳态运行……”
果然,听他这么一说,黄知涛的眼神重新严肃起来。
方鉴明也很看好这个能力不错的年轻人,趁此机会继续介绍道:
“Tore SUPRA是世界上第一个集成了所有产生长脉冲等离子体所需技术的大型托卡马克,所以ITER的很多先期研究内容会在这上面进行……或者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整个ITER项目都是以此为基础。”
研究所玻璃门向两侧滑开的瞬间,彭觉先已经换上标准的法式微笑。
建造项目主管塞尔吉奥·奥兰迪教授热情地迎了出来,两道银灰色眉毛几乎要飞进同样斑白的鬓发里:
“难以相信,车队竟然提前到了20分钟……真希望他们一直都能有这样的效率。”
世纪之交的那段时间,奥兰迪和彭觉先曾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共事过一段时间,还打出过几次相当不错的配合,所以私交还算不错。
“因为司机是从我们领馆专门找来的……”
握手之后,彭觉先压低声音,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道:
“毕竟马赛这边的时间观念比等离子体还难以约束,实在很难信得过。”
奥兰迪顿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看来我得找你要个联系方式了……”
他出身老巴黎正鸢尾旗,听见别人开马赛玩笑的感觉跟听见别人黑英国差不多。
看到这一幕的黄知涛面露惊讶。
他倒是知道彭觉先曾长期参与过华夏加入ITER项目的谈判,但仍然没想到自家导师能跟这位法国主管熟络到如此程度。
“在ITER选址的时候,我们坚决站队支持卡拉达舍方案,而彭院士恰好就在当时的谈判代表团里面……”
方鉴明用汉语低声给出解释:
“当然,关键其实也不是支持法国,而是咱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把ITER放在日本……”
黄知涛颇为认同地点了点头。
……
根据行程安排,抵达当天和次日都是休息日,并没有什么正经的议程安排。
但开过国际会议的人都知道,这段时间不是真给你休息的。
而是用来提前进行各种勾兑。
因此,一番寒暄之后,彭觉先也不再隐瞒自己的目的:
“直接说吧塞尔吉奥,我们的氚增殖模块测试的时间窗口能不能确定在明年第三或者第四季度?”
如此开门见山的对话方式让黄知涛心头一跳。
他注意到奥兰迪喉结在松弛的皮肤下滑动了两下:
“我个人,包括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愿意支持你们的要求……”
尽管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但华夏代表团的所有人都没有因此而感觉到轻松。
因为这种语气,后面一般都带着转折。
果然,稍作停顿之后,奥兰迪话锋一转:
“但关东的那台JT-60U刚刚启动改扩建工程……你也知道,虽然日本在涉核研究的具体领域上存在限制,但JT60毕竟也为ITEA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基础,所以JAEA认为,他们的低温恒温器应该优先进行测试,而且早在上个月初就已经提交了申请。”
彭觉先的眉头微微皱了皱:
“我们当然完全理解ITER管理委员会需要平衡各方诉求……但请别忘了,你们去年收到的偏滤器材料样品,有37%都标着庐州物质科学研究院的LOGO。”
“而且JT60U改建JT60SA的过程少说也需要几年,你们的Tore SUPRA和美国的TFTR很快要进入维护升级阶段,俄国人的T15MR更是遥遥无期……换句话说,未来的某个时间窗口里,可能只有我们的东方超环能为ITER提供数据支持……”
奥兰迪的眼神变了变,但还是摇头:
“这不是我,甚至也不是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说了算的……”
“当年在ITER选址的时候,日本虽然最后退出竞争,但也附加了一定条件,加上美国在背后的支持,所以我很难向你保证更多东西……除非你们能拿出新的筹码来说服其它几个摇摆国。”
“……”
显然,第一天的见面没能勾兑出什么结果。
并且从眼前这个趋势来看,恐怕也很难单靠拉票的方式来达成目的了。
一番例行的参观过后,代表团众人上车返回下榻酒店。
彭觉先倒是并没表现出什么失望,只是在车子离开研究中心之后询问旁边的黄知涛:
“知涛,有没有什么感想?”
“今天的参观浅尝辄止,完全没有涉及到内部有价值的部分,所以只有一些初步的想法……”
“没关系,想什么说什么。”
黄知涛迟疑了一下:
“我只是感觉,这种各怀鬼胎的多国合作……恐怕很难顺利走到最后。”
可以说,刚才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直接把他对ITER的高大上滤镜给撕了个粉碎。
没想到彭觉先直接点了点头:
“你说得对。”
“啊?”
黄知涛完全没想到竟然会得到这种回答。
“其实大家心里都门清,所以不管是我们也好、美国人也好,甚至欧洲人自己,都也没真觉得ITER能顺利投入运行。”
彭觉先语气平淡地回答道:
“这类合作的本质是大家利用ITER作为平台,拿出自家的成果和资源进行交换,就像是国际贸易一样……至于工程乃至商业化的聚变设施,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各国自己的项目上来。”
“那我们……”
黄知涛只感觉自己的世界观似乎在重塑。
彭觉先露出一笑:
“聚变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太多,其中哪些是看家本事密不外传,哪些可以拿出来作为筹码,交换到什么才不吃亏,或者吃亏的程度可以接受……这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判断的问题。”
第1389章 天降大礼
按照惯例,ITER会议的第一天会安排一次学术交流论坛。
不仅参与项目的内部人员,包括外界机构和学校的研究者也可以参与。
通常会请到一些聚变领域比较有声望的学者做报告。
算是整个议程中最“热闹”的部分。
当然,开放程度高,往往也意味着没什么干货。
所以黄知涛原本算是乘兴而来,还特地带上了笔记本和录音笔。
结果才听到第一场的末尾,就已经把笔帽给扣上了。
“方老师,这不太对吧?”
总算挨到茶歇时间,他如蒙大赦般地松了口气,转头看向旁边的方鉴明:
“怎么全都是些政策性的东西,甚至连跟ITER有关的理论部分都没有……”
工程上的具体细节当然不指望能在这听到,但一个托卡马克的发展历史讲了四十多分钟,聚变能的应用前景又是将近半个小时,实在是在挑战黄知涛的耐心。
而后者则是一副早有预料的模样:
“上午第一场报告基本都是这样的……请一个名头很大,但已经脱离一线工作很久的专家,讲一些主要是科普的内容。”
黄知涛皱了皱眉:
“这不是完全脱……多此一举么……”
尽管现场应该没有外人听得懂汉语,但他还是把那个不太文雅的说法给憋了回去。
“嗐……科学研究也要考虑舆论影响嘛。”
方鉴明站起身,同时挥手示意对方也跟上,然后继续补充道:
“别看法国的核电占比有差不多八成,但其实国内反对核电的阻力一点都不小,当初决定把ITER堆建在卡拉达舍的时候就有不少团体跳出来反对,这里面当然少不了美国和日本在后面撺掇,但也确实有舆论上的顾虑……”
“所以这些年来ITER一直都在着重渲染自己的科研属性,尽量弱化工程应用层面的存在感,这个论坛说白了也是形象塑造的一部分……而且这么多人迎来送往,多少会有利于本地经济,能堵住一部分人的嘴。”
说话间,二人已经来到了报告厅外面的走廊。
“我去……”
看着隔壁大厅里满满两张长条桌的各式茶点,黄知涛难以抑制地吞了吞口水。
2008年这会儿,华夏的科研经费早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八瓣花的状态了。
但要论享受,显然还没办法跟欧洲人比。
哪怕刚刚经过一轮金融危机的洗礼。
他突然感觉这趟可能也没白来……
方鉴明虽然算是年轻一代但也有四十来岁,吃不了太多甜食,只拿了两根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