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好飞行检查单的王炜站在一旁,看着地勤人员忙碌的身影。
他摘下飞行头盔,汗水顺着鬓角滑落。
着舰时的紧张和兴奋感尚未完全消退,以至于手指仍有些微微发颤。
而在距离他不远处,新闻宣传团队已经架好了摄像机和反光板。
军网记者张颖正站在01号机旁,向部队长戴明盟提问:“作为华夏第一位在航母上成功着舰的飞行员,您现在的心情如何?”
戴明盟的表情貌似严肃,但眼角的皱纹已经舒展开来,脸上的肌肉也频繁抽动,明显是在努力平抑着想笑的冲动。
“这是集体的荣誉。”
他按照早就准备好的例行内容回答道:
“没有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地勤战友的精心维护,没有指挥系统的周密配合,单靠我们飞行员个人肯定无法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
“……”
对于华夏来说,航空母舰和舰载机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因此,作为指挥官,必定少不了一些需要抛头露面的宣传工作。
看着应对自如的部队长,王炜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幸运。
如果让他来面对镜头,恐怕很难有如此完美的表现。
想到这,他收回目光,转身向飞行简报室走去。
按照计划,在降落之后,飞行员将获得几个小时的用餐和休息时间。
但他们可是刚刚完成了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任务,怎么可能轻易休息得住?
果不其然,在推开门的瞬间,热烈的讨论声扑面而来。
四名飞行员围坐在长桌旁,桌上还散落着各种图表和笔记,显然是在复盘刚才的着舰过程。
其实仅从结果来看,六个人的操作都堪称完美,全部钩住了第二或第三道阻拦索,属于着舰过程中最理想的状况。
但分解到每个步骤的操作上,大家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心得。
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需要找个机会发泄一下心中澎湃的表达欲。
“下滑道控制还是太依赖视觉判断了,菲涅尔灯系统在强光下辨识度不够……”
“我觉得阻拦索的张力可以再调高5%,刚才着舰时减速感不够明显……”
“那是因为咱们训练设施用的是机械储能结构,船上是电磁拦阻,所以速度变化更加平均了……”
“……”
看到王炜进来,07号机飞行员郑辉立刻站起来:
“参谋长!您来得正好,我们正在讨论降落过程中的哪个步骤还能进一步优化,还有就是……等会儿起飞时候的动作要领问题。”
王炜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自己拉过一把椅子:
“滑跃起飞的关键在于油门控制和迎角把握,虽然是在海上,但整个操作流程和陆地上没什么不同,甚至可以说,比着舰过程还要简单一些,关键是头脑清醒,思维不能乱套……”
“……”
就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经验的时候,房门再次被推开。
两名身穿便装的中年人出现在门口。
简报室内立刻安静下来,
虽然裹得很严实,但王炜还是很快认出了对方二人的身份——
歼15舰载机项目的总工程师罗洋,以及涡扇10H的总设计师刘永全。
在原型机试飞和随后的地面训练过程中,他们跟训练基地有过很多接触,也深受同志们的信任和尊重。
很快,所有飞行员都站了起来。
“别拘束,都坐。”罗洋笑着摆手,“我们是来听听你们的真实反馈,不是要开汇报会。”
飞行员们重新落座,但气氛还是明显变得正式起来。
考虑到01-06号都不是全状态原型机,王炜当即把目光投向了坐在最里侧的郑辉和林书岩身上。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驾驶的飞机将与未来的量产型号完全相同。
见状,郑辉率先清了清嗓子:
“罗总,刘总,从飞行操纵品质来说,歼15的表现堪称完美,良好的底子加上三翼面设计,即便是在气流不稳定的海面上,低速操纵性也依然比我们预想的更好,几乎跟地面模拟时的手感别无二致。”
“尤其在着舰的最后阶段,重型机在灵活性上的不足反而成了优势,飞机不会因为小幅操作或干扰就出现剧烈反应,给了我们更多的修正余地……而相比之下,涡扇10H的动力反馈却非常灵敏,让我们在触舰之前的信心很足。”
见郑辉没有继续下去的意思,林书岩马上接过话题,补充解释道:
“飞机的性能让我们相信,即使没能一次挂上阻拦索,也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加速复飞,没有因为速度不足而坠海的风险。”
“当然,实际着舰比地面模拟难度大很多。”后者用双手比划着,“航母本身的晃动,甲板在视觉上比模拟器小,还有海面反射的乱流……这些都会增加心理压力,但都不算是飞机设计的问题。”
“……”
随后,几名飞行员更是轮番开口,把飞机和发动机全都夸了个遍——
这些称赞绝对发自内心,但考虑到众人此时的心情,在表达方面难免有些过于热情。
以至于让两位设计师同志都有些招架不住。
“同志们,同志们,先等一等。”
趁着某个没人出声的当口,罗洋赶紧抬手制止了大家的发言:
“听到你们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作为技术人员当然非常欣慰,但还是希望能听到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
最后,还是王炜开口道:
“我们飞行员这边确实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非要说的话……”
他稍作停顿,然后继续道:
“在地面模拟阶段,指挥调度部门和弹药部门都反馈过,往歼15的2/8号挂点挂载霹雳12或者霹雳13这些体积较大的空空弹时,操作会比较繁琐……”
作为一架干重就超过了15吨的重型机,歼15在正常状况下的翼展实在太大,为了减小停放时的占用面积,飞机机翼的折叠位置设计得非常靠内,导致最常用于挂载中距弹的两个挂架跟翼尖挂架一样,位于外侧的折叠段上。
像霹雳8或者霹雳10这样轻巧的格斗弹还好,体量稍微大一些的弹药,就只能先把折叠机翼展开再进行挂载。
这意味着飞机无法在机库或是停机位上完成弹药准备,而需要到起飞准备区之后再进行挂弹,无形中延长了起飞之前的反应时间。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就听地勤同志们反馈过。”罗洋回答道,“不过,歼15的物理尺寸没办法改变,在当前航空母舰机库面积本就偏小的情况下,肯定要优先保证载机量和升降机的转运能力。”
说着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图纸:“不过,我们倒是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解决方案。”
他将图纸铺在桌上,展示了一种三联挂架的设计。
相比于给歼10E配套、仅用于多带一枚空空弹的Y型挂架,更接近F15使用的T型复合挂架。
“这样可以在不影响机翼最内侧挂点重载能力的前提下,再额外挂载两枚空空弹,解放那两个别扭的外侧挂点——甚至包括翼尖挂架。虽然会增加一些阻力,但在执行进攻任务时效率会大大提高。”
王炜仔细研究着图纸,不时点头。
这种务实的态度正是他希望看到的——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有解决的意愿和方法,就没什么可怕的。
当然,滑跃起飞能够携带的弹药实在有限,所谓“维持重载能力”最多也就是两枚鹰击83K反舰导弹,或者两枚500kg制导炸弹而已。
但在未来的弹射型航空母舰上,这个配置的价值注定很大。
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直到部队长推门而入。
“各位,讨论时间结束,我们得先去补充一些能量,然后休息几个小时,下午还有另外一半任务需要完成。”
第1513章 “走你!”
三小时后。
王炜站在飞行简报室的电子钟前,看着数字从14:59跳到15:00。
他活动了一下肩膀,感觉肌肉已经恢复了最佳状态。
窗外,辽省号的甲板反射着刺眼的阳光,海风比上午更加猛烈了一些。
“时间到了,同志们。”戴明盟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去换装吧,十五分钟后在飞行甲板集合。”
飞行员们迅速行动起来。王炜走向自己的储物柜,取出抗荷服和飞行头盔,像早上在兴城基地时那样仔细检查,然后穿戴整齐。
当他走出更衣室时,其他五名飞行员已经陆续到达甲板。
戴明盟正与起飞指挥官钟兴泉站在甲板边缘交谈,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重量清单”,起飞之前必不可少的交接内容。
王炜走近时,正好听到他们在讨论起飞顺序。
“舰载航空兵第一团第一中队……”
“预计开始起飞时间1545,机号01-06……”
“按照机号顺序起飞……”
“基本重量19吨、燃油重量4.5吨、无挂载、起飞重量23.5吨……”
“……”
戴明盟将文件内容逐一向对方汇报。
钟兴泉点点头,接过文件仔细查看。
他需要核对所有出击飞机的机号,同时从气象部门获得实时的气象数据。
如果是一艘弹射起飞的航空母舰,那么还要进行一轮额外的信息校验,以便正确设定弹射器的拉力。
但在辽省号上,可以暂且省去后面的一系列流程。
王炜走到两人身边,敬了个礼:“部队长同志,02号机准备就绪。”
戴明盟回礼后,将手中的一张纸递给王炜:“这是你的起飞状态清单,确认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