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内容结束,马斯克目光转向栾文杰:“当然,我知道华夏正在研发比长征五号更大、更重的运载火箭,也相信你们有能力研制成功,但正如‘星舰’一样,这种火箭毕竟还停留在纸面上,而猎鹰重型则是立等可取的选择……”
显然,他也看出了华夏方面的远期野心,并打算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栾文杰仍然没有点头或者表态,但目光明显比刚才认真了不少。
这场会谈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达成任何具备效率的协议。
但却是个试探对方态度的好机会。
因此他直接把话题转向了政策层面:
“你的提议很有……魄力。”他选择了一个比较委婉的说法,“但即便不考虑技术问题,实际情况也并不乐观……太平洋两岸之间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早就已经因为华盛顿方面的消极态度和对抗手段而关闭了大门。”
“更不用说,你们的官方最近还抛出了所谓‘二选一’的最后通牒……据我所知,虽然SpaceX是一家没有上市的独立公司,但猎鹰系列火箭同样使用了很多来自NASA授权的技术……”
马斯克则郑重地回答道:“请您相信,SpaceX是SpaceX,NASA是NASA,我们是一家独立的商业航天公司,拥有自主决策权。”
“至于NASA的技术授权……有些细节我不方便透露,但如果您肯听一下我方的具体合作路径,就会知道,这并不会真的成为阻碍。”
听到这一番话,饶是栾文杰也觉得有点新鲜,于是再次伸手:
“您说。”
马斯克打开了面前一个文件夹,调转180°之后推到栾文杰面前。
“SpaceX愿意在华夏设立先进的研发中心,投资建设火箭和航天器的制造工厂。未来,如果条件成熟且符合双方利益,我们还可以在华夏境内建立专属发射场,专门服务于‘信标’空间站的建设、维护以及星际运输任务。”
即便事前早就打过预防针,考虑过对方此行前来肯定是要纳“投名状”,但这上来的第一条,还是让后者大为震惊——
他迅速意识到,这位马先生怕不只是要来谈合作。
而是要跳反。
然而,马斯克的话却还没说完:
“另外,我们可以在互利共赢的领域开展合作,例如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性优化、高效可靠的长周期深空生命保障系统、以及‘信标’空间站所需的在轨服务等技术领域,进行数据交换或联合研发。”
“更重要的是,‘猎鹰重型’作为现成的、大推力的、高可靠性的运载工具,可以立刻为信标计划提供强大的、可即用的运力支持,加速其建设进程。”
商人嘛,总归还是要落实到赚钱上的。
所以他又提到了一次猎鹰重型火箭的前景。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
栾文杰靠在椅背上,显然在飞速消化马斯克这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提议。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
“坦率地说SpaceX作为一家根植于美国、受美国法律管辖的公司,即使您强调其商业独立性,其大规模、深度参与一个被华盛顿方面明确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的核心航天工程,也将面临难以想象的政治和法律风险。”
“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对您和SpaceX是致命的,对我们双方的合作前景,同样构成根本性的威胁……”
马斯克在飞机上专门做过功课。
一般来说,如果华夏人上来就跟你强调困难和阻碍。
那反而有可能是个积极信号——
实际上,他今天能被安排直接面见工建委一把手,本身就是积极信号的一部分。
果然,栾文杰随后又来了个180°的转弯:
“不过,华夏的‘信标’计划,其初心就是向所有秉持和平利用外空原则、志同道合的伙伴开放,共同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我们会欢迎一切真诚的、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并能切实推动这一目标实现的合作提议。”
“因此,”他总结道“我会立即将您的详细构想和SpaceX的合作意愿,向最高决策层进行最优先的汇报。我们将基于国家核心利益、技术可行性、以及潜在风险的全面评估、进行最慎重的研判,并尽快通过适当渠道,给予您正式的、负责任的回应。”
这套场面话虽然没给出任何明确的承诺,但却无疑相当于一颗定心丸。
马斯克点点头:“那么,我本人和SpaceX,都等待着贵方的答复……”
第1665章 我们需要的,不是他的火箭
会谈结束,马斯克带着一丝混合着希望与焦虑的复杂心情离开。
栾文杰则径直返回办公室,随即召见了已经基本确定将接替他职位的副手兰新志。
无论是“信标”中继基地的建设,还是可能的、和SpaceX之间开展的合作,都不是一年半载能落地的事情。
大部分实际工作,肯定都要交到对方手中负责。
几分钟后,走廊里传来一阵脚步声。
栾文杰抬起头,看向门口。
然而,跟兰新志一起出现在他办公室门口的,却还有另外一个身影。
正是常浩南。
“常院士?”
栾文杰有些意外。
他倒是听说了常浩南在工程院会议上露面的事情,但最近一段时间忙得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并不太了解N-S方程问题的解决进度。
“理论方面的工作……顺利告一段落。”常浩南也不见外,径直走进办公室,坐在离办公桌最近的沙发上,“本来想把整理出来的内容拿过来给你看看,但刚才上楼的时候,好像碰到了个来自对面的熟面孔……”
他指的当然就是马斯克。
“对。”栾文杰长舒一口气,脸上带着混杂了震惊和疑虑的表情,“本来准备明天叫你们几位顾问过来开个会的……但是今天既然赶上了,那就先听听你的想法。”
随后栾文杰向常浩南详细转述了与马斯克的会谈内容,特别是关于利用“信标”作为中转站降低火星运输Delta-V的构想,以及SpaceX提出的本土化合作提议。
最后,他总结道:
“现在的问题,SpaceX的技术有很大一部分实际来自NASA的授权,而这么大规模的合作,是不可能瞒得过华盛顿的眼睛的……当然马斯克那边表态说没有问题,但我还是觉得有点……顾虑。”
其实他本来想说可疑,但又觉得这个词的倾向性过于明显,所以临时改口。
常浩南安静地听完脸上却并无太多波澜。
反而是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我倒是觉得,这方面没什么好担心的。”
不仅栾文杰,就连兰新志都露出震惊脸。
常浩南却是一脸自然的表情:“反正我们需要的,也不是他的火箭。”
另外两人对视一眼。
还是栾文杰开了口:“但对方说的也没错,长征9号和长征10号都还在纸面上……”
听到这里,常浩南摆了摆手。
“纸面上又如何。”他露出一个无所谓的笑容,“你们忘了,我现在已经得到了N-S方程的通解……”
栾文杰当然不可能是忘了。
只是这一次,常浩南的成果并未直接公开,甚至在内部都还只有个别人了解,因此并未引发像当年证明庞加莱猜想那样的巨大轰动效应。
所以还不太适应,一时没反应过来而已:
“你的意思是……”
“在N-S方程的通解问题取得根本性突破后,我们对极端复杂流体系统的模拟……或者应该说是计算精度、预测能力和优化设计水平,都将发生质的飞跃。”
常浩南罕有地不再谦虚,而是直接下判断道:
“这意味着,新一代火箭的效率上限提升路径、燃烧不稳定性的预测与抑制、乃至整个箭体结构的轻量化优化与载荷分布控制,都有了更清晰、更可控的理论指引和设计工具,航空器和航天器的设计不再是仅靠工程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的高风险项目,成功路径将大大缩短,技术风险被压缩到前所未有的低水平。”
对于绝大部分流体动力学问题来说,N-S方程的通解一旦得到,就相当于大结局。
当然坏的一面是,该方向99%的博士生,都将失去研究课题。
栾文杰倒是知道N-S方程的巨大意义。
但被常浩南以这样直白的方式说出来,还是让他不自觉忘了合上嘴。
“也就是说……像解方程那样?”
“那倒也不至于。”常浩南愣了一下,然后摇头,“N-S方程的通解不是一组显函数或者矩阵,而是一个等价的拓扑形态……呃……总之,还是要比解正常的函数方程要复杂一些。”
即便对于数学家们而言,N-S方程的通解也仍然显得过于抽象,很难直接理解。
更别提工程学出身的人了。
好在栾文杰也并不纠结于这些具体的理论细节,而是直接问道:“能不能用个大概的数字,好让我们有个概念?”
兰新志在旁边疯狂点头。
“保守估计,至少……可以把参数设计和测试过程消耗的时间缩短到目前的10%以下。”
其实如果只考虑流体力学部分,那恐怕连目前的1%都用不到。
但造火箭毕竟是个系统工程,还有很多其它问题要解决。
比如结构、控制、信号……
但即便如此,还是让栾文杰直接一哆嗦,有些难以置信:
“你是说……缩短到?”
“那不然呢……”常浩南乐了出来,反问,“如果是缩短10%,根本也算不上什么值得拿出来专门说一下的东西吧?”
兰新志撇撇嘴,心说那是在你看来。
实际要想把工作效率提高一成,很可能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行吧。”栾文杰勉强消化了这个逆天的结论,回到了一开始的话题,“那既然不要他的火箭,你还对什么东西感兴趣?”
常浩南一开始的态度,显然是倾向于跟马斯克合作的。
紧接着,他又加了一句:
“总不能是火星殖民基地吧?”
“火星基地咱们不是也有计划?”兰新志接话道,“而且如果火箭问题解决,那火星设施应该更不是问题了才对。”
栾文杰也补充道:
“而且恕我直言,我觉得SpaceX那个火星基地计划……不太完整,恐怕本来就只有个设想,是在看到我们的信标计划之后才临时完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