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冰城工业大学的一名博士写的。
通过在叶片吸力面与压力面之间打通一条射流缝,可以使压力面高速气流在压差的作用下通过射流缝射向吸力面为吸力面低速区注入能量,从而延缓附面层分离。
一开始看到这里的时候,姚梦娜是觉得有点震惊的。
这种办法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无需额外的能量注入。
要是真能实现摘要中提到的效果,那完全可以说是压气机内部流动控制技术的一项革命。
如此分量的一篇文章,似乎不应该出现在区区航空动力学报上面。
毕竟这份期刊哪怕放在国内,都不能算是航空航天领域最顶尖的。
并且,考虑到这只是一篇不涉及具体型号的基础研究,投给ACTA Astronautica(宇航学报)或者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空间研究进展》之类比较有知名度的国外期刊也毫无问题。
要知道,以当下的成果评定体系而言,哪怕是国内顶级的华夏航空学报,跟后两者的分量也完全不在同一个等级上。
想到这里,姚梦娜稍稍认真地往后翻了翻,准备看看里面的具体内容。
同时脑海中也几乎不由自主地浮现了一个最近在她周围出现频率异常高的名字。
“总不能还有人都像他一样连论文都不在乎吧……”
常浩南放弃了业内最顶级期刊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的事情,姚梦娜之前是从杜义山那里听说过的。
当时她的的想法只有感慨和敬佩于对方的觉悟。
不过随着对常浩南认识的加深,她逐渐意识到那件事情除了觉悟问题之外,还有很大一个原因是,一篇业内顶刊论文对于前者来说可能确实也不算什么。
想到这里,姚梦娜终于发现自己的思绪似乎飘得有点太远了,于是甩了甩脑袋,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重新放到面前的杂志上。
在花费大概半个小时仔细阅读了后面的内容之后,她便明白了这篇看上去十分高大上的文章为什么发得如此随便——
验证部分实在是太将就了。
实验部分的数据支离破碎不说,选择的实验条件范围本身也非常狭窄,甚至没有系统性地研究射流缝的属性对于压气机性能的影响,更遑论更复杂的流场模拟和理论分析了。
“太可惜了……”
姚梦娜摇了摇头,她不难想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受到客观的实验条件所限。
毕竟眼下这功夫,哪的研究经费都不够,各大高校的课题组主要精力都在赚钱维持生计上面。
如果搁在以往,她大概也只是会在本子上记下来文章的主要结论,等什么时候见到导师再跟他说一下。
就算是杜义山的课题组,实验经费也一样是紧巴巴的,在没有课题支持的情况下,根本没条件做这种级别的实验验证。
“不过……”
犹豫片刻之后,姚梦娜止住了把杂志放回书架上的动作,就这样把它借了出来。
她准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去验证一下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
回到计算中心之后,她马上找到了正忙着按照常浩南的指导对不同弯掠设计的叶片进行参数化拟合和流谱计算的林示宽。
虽然整个数字化设计组都是601所这边的人,但考虑到606所在数值模拟方面几乎完全没有经验,八三工程又是一个整体,因此杨奉畑还是把他们全都指派给了实际上由常浩南负责管理的发动机攻关组。
“林工,我需要管你借一个工作站,还有……嗯,一到两个人手。”
“常博士那边有什么新任务下来么?”
听到姚梦娜要求的林示宽一愣,还以为是606所那边又整出了什么新活,有些苦恼地揉了揉因为长时间工作而发胀的额角。
虽然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他们整个小组算上常浩南和姚梦娜总共不到十个人,却要负担起整个改进的计算模拟部分,属实是压力山大。
“唔……这次跟他没关系,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姚梦娜摇了摇头:“关于压气机叶片设计的。”
说完之后似乎又担心把话说得太满,因此又补了一句:“不过现在还没经过验证,所以不好说结果怎么样。”
林示宽露出了略显纠结的神色。
在京航大学派过来的二人组中,姚梦娜的光芒虽然不像是常浩南那么耀眼,以至于整个八三工程都隐隐有围绕他展开工作的趋势,但如果具体到数字化设计组的话,受到姚梦娜的帮助反倒还要更多些。
主要是后者在参数化设计方面确实很有一套东西。
所以他很想帮对方这个忙。
但眼下他的人手确实非常不够,常浩南那边的进度压得又很紧。
“再开一个工作站倒是没关系,但人手实在没法匀出来了,你也知道,参数化拟合这种活主要就是靠堆工作量。”林示宽有些纠结地回答道:
“不过我建议您可以去找常博士帮个忙,您对他应该比我熟悉,在数值模拟这一块,他一个人的效率至少能顶得上一个连。”
“这……好吧。”
姚梦娜实际上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能从那篇文章里面挖掘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因此也没强求,只是要走了另外一间放着工作站的机房钥匙。
打开工作站之后,她用不太熟练的动作输入了一串命令行语句,然后重新把手中的期刊翻到想看的那一页,从随身带着的书包里面抽出了草稿纸和一支红蓝铅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姚梦娜开始在书包里面放上削笔刀和一大把红蓝铅笔,而她过去习惯用的圆珠笔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被拿出来过了。
不过她自己似乎并未意识到这种转变。
“这篇文章缺少的部分,首先是射流缝的截面形状,然后是开缝的位置……”
“压气机内部的流动问题自然还是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但是叶轮机械的话,应该切换到旋转坐标系中才对……”
毕竟也是在常浩南身边经历过不少锻炼的人,姚梦娜很快写出了基本的仿真思路,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在电脑上进行网格划分、模型选取以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然后,她的工作进度就被卡在了这里。
第95章 你凭什么去研究?
叶轮机械中遇到的边界条件是 CFD领域中最复杂的边界条件之一。
由于边界层近似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无效的,所以这些方程必须作为耦合系统来求解。
并且叶轮机械流动中存在大量的流动、传热和几何参数:马赫数、转速、进气角、雷诺数、托马系数、理查森数、普朗特数、叶片栅距、弯扭、展弦比……
而在这些参数的基础上,姚梦娜又引入了一个此前从未尝试过的射流缝,进一步增加了压气机内部流场的自变量,让模拟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随着计算模拟程序的逐渐完成,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刚刚在纸上写下来的那个流程,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实在不大。
主要是姚梦娜用开缝最简单的一个实验组进行了一次模拟尝试,发现所需要的收敛时间远远超出她的预期。
实际上类似的问题林示宽他们也遇到过,只不过后来被常浩南给解决了,后者通过局部时间步长、多重网格和隐式残差光顺等方法实现了加速收敛。
但这些东西对于相当于在数值模拟领域刚刚起步的人来说还是有点复杂,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最终是由后者一个人负责编写的相关程序。
这让她有些犯了难。
“去找学弟帮忙的话……”
姚梦娜并不排斥跟常浩南一起工作。
或者不如说她很喜欢跟常浩南一起工作。
并且她也知道,以对方的能力,解决这种问题应该用不了太长时间。
但是常浩南现在已经不仅仅管着数字化设计组。
与涡喷14改进有关的事情浩如烟海,他之前的管理经验又不足,这段时间确实有些分身乏术的感觉,甚至经常需要姚梦娜代办一些事情,每天几乎都处在严重睡眠不足的状态下。
另一方面,姚梦娜也存着一些私心。
在认识常浩南之前,她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就是个天才。
实际上周围的人大多也就是这么觉得的。
但是最近的几个月,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常浩南的出现,以及对方在那个机翼颤振分析项目上的夸张表现几乎直接让她道心破碎。
但好在最终还是调整过来了……
至少她本人一度是这么认为的。
“你只是个普通人,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好的。”
姚梦娜这样告诉自己。
不过一个人二十多年来的执念哪里是可以随随便便就放弃的。
她虽然已经接受了自己不如这位新学弟的事实,但仍然想要完全靠着自己做点什么。
“总不好什么都找别人帮忙……而且他最近也确实负担太大了。”
这个理由无懈可击,以至于姚梦娜很容易地就说服了自己。
她决定参照常浩南之前写的程序,试试看能不能单独解决这个问题。
……
就在姚梦娜决定不找外援对那篇文章中的内容进行验证和扩充的同时,论文作者张东林的导师于飞也进入了学院院长的办公室。
之前,因为金工中心加工能力和他们实验室实验条件的双重限制,张东林只花了一个月时间得到的数据结果并不是很好。
但航空动力学报的编辑和审稿人员还是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兴趣和效率,用了两个多月就让他的论文见刊了。
这在相当程度上给了于飞信心。
航空动力学报虽然在国内也算不上什么顶级期刊,但毕竟是华夏航空工业集团主管,京城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得到它的编辑部认可,似乎就相当于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只要接下来能获得一个单独的项目赞助,那么完全可以在这个方向一展身手。
甚至张东林在博士毕业之后没准还能获得留校机会,继续跟着他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
总之在于飞推开办公室门的时候,他甚至已经在幻想自己因为完成课题而评上正教授的画面了……
然后,他就看到了拿着手帕正在擦汗的自家院长,以及在他旁边坐着的另外一男一女两个陌生面孔。
“这位就是之前申请那个课题方向的于飞副教授。”
院长首先向旁边的两个人介绍道,然后又转头看向于飞:“这两位是国防科工委来的同志,负责跟我一起审批你的课题申请。”
“孙显民。”
“凌娜。”
二人分别跟于飞握了握手,同时报出了自己的名字。
沉浸在刚刚YY的兴奋中还没完全恢复过来的后者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态度有些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