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完美实现连续激光加工,对于加工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要求非常苛刻,需要激光源具备五个空间自由度,再加上激光功率、光束质量,需要同时控制的参数至少有7-8个。”
“这哪怕在机械加工领域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更不要说在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维持光路本身的稳定,难度几乎相当于用光刻法生产半导体。”
这个类比,总算让林顿和坎伯特二人稍微有了点直观的概念。
“我推测,如果把加工对象从各向异性的碳纤维复材换成金属,情况或许会改善一些,但也不会太多。”
说到这里,他再次示意图尔森翻页:
这次是一张令人有些眼缭乱的表格。
“二位请看,这份表格中的红色数据是写在那篇论文里面用于拟合的,而蓝色数据则是我推广计算之后进行拟合的。”
前者本来想卖个关子,但看着两名代表似乎并不感兴趣,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直接解释道:
“可以看出,论文里用于拟合的参数,复杂程度都不算高,而且选点几乎没有任何规律,这表明他们即便在实验室里,也没有控制激光源进行高复杂度精密加工的能力,更不用说是工业化阶段了。”
这番解释,算得上有理有据。
“那么……既然华夏人做不到,那以我们的水平能不能……”
博克教授早就在等着这个问题了,因此只听到一半就表了态:
“在实验室里是可以做到的。”
他伸手指了指前面的幕布:
“表中蓝色数据的复杂程度,就已经接近实际工业生产的需求了,只是成功率目前还不太稳定,不过,我们目前正在尝试利用半导体加工领域的技术对设备进行改良,如果资金和人手充裕的话,应该能很快看到一些成果。”
看着信心满满的博克教授,林顿和坎伯特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的眼神中读出了“可以一试”的意思。
“那么,博克教授。”
牛津激光公司在这次合作中占据主导,因此托马斯·林顿作为一锤定音之人站起身,来到博克身边:
“我们会在职权允许内向你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祝你尽快获得成功!”
马丁·博克面露笑容,也起身和林顿握了握手:
“应该是,祝我们尽快取得成功……”
第879章 不一样的运9
在两边相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场研发竞赛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序幕。
只不过,其中一方走上的,却是被刻意引导过的道路。
严格来说,倒是不能完全称之为“错误”——毕竟按照那条路线走下去,最后也肯定能实现一样的结果。
只不过中间耗费的资源和时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围绕着常浩南开始转动的,甚至还不仅于此……
……
二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梁绍修风尘仆仆地大步走进航空工业集团总部大楼。
一天前,他刚刚结束空警200预警机的一个阶段试飞任务返回南郑,就接到了一通来自京城的电话。
电话来自航空工业集团发展计划部,要求他以最快速度赴京,有重要型号规划事宜相商。
因此,他只来得及在家匆匆补个觉,就又坐上了前往京城的飞机。
进入到大厅之后,梁绍修摘掉半干半湿的围巾,轻轻抖了抖,接着从门卫室要了两张纸,把公文包表面的水珠擦净。
冬末时节的天气,就是这样恼人。
飘下来的还是雪,落在身上就成了水。
稍微收拾了一下之后,他又了几分钟时间,循着走廊里的提示牌找到了电梯。
南郑182厂在仅仅两三年前还是个边缘单位,梁绍修当时也只是暂代总师一职,因此并没怎么来过京城这边的总部。
可以说,如果不是常总点兵,他兴许这功夫还在南郑处理运8飞机的积冰问题呢……
很快,梁绍修的身影出现在了总经理办公室的门口,抬手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里面传来一个他不太熟悉的沉稳声音。
不过,如果常浩南在这里的话,应该会觉得非常耳熟——
一個月前,2001年年初,原来的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梁卓平因病被平调到了其它岗位,实际上就是退居二线。
而继任者则是从112厂调上来的刘高卓。
也就是几个月前还在和常浩南谈笑风生的那位原十一号工程负责人。
原本,刘高卓至少也要等到下个月向空军交付试生产批的6架歼11b之后再进行工作调动,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梁卓平的身体问题不能耽误,只好提前把他调上来了。
好在歼11b的研发攻关已经基本结束,倒也算不上临阵换将。
“刘总,您……”
还没等梁绍修把您好俩字给说全乎了,眼角的余光就瞟到办公室侧边的沙发上坐着另外一个身影:
“丁……丁主任?”
丁高恒的出现,完全出乎意料之外,让他突然觉得有点紧张。
之前大领导去南郑参观空警200的时候,梁绍修跟丁高恒倒是见过面。
不过那一次,有地位更高、经验也更丰富的另一名总师王晓模在场,而且空警200是他自己经手过的项目,心里毕竟有底。
所以内心感受到的冲击反而不如眼下这一波突然袭击。
“绍修同志,坐吧。”
丁高恒朝梁绍修点了点头,同时抬手示意了一下旁边的单人沙发。
后者当即乖巧坐好:
“丁主任,刘总,不知道组织上这次叫我来是……”
之前他接到的通知是说“重要型号规划”,但在当前这个场合,还是不要妄加揣度得好。
不过,对方的第一个问题还是完全出乎了梁绍修的预料:
“绍修同志,你之前应该和航空动力集团的常浩南常总共事过?”
一瞬间,梁绍修的大脑飞速运转。
这种事情,无论丁高恒还是刘高卓,只要翻翻档案肯定都是能知道的。
现在特地要来找他这个当事人亲自确认,无非有两种可能——
一是常总出事了。
不过看对面俩人的表情,不太像。
那就只剩第二种:有什么跟常总有关的项目需要自己来做。
对于他来说,这自然是求之不得。
跟常浩南合作,别的事情不说,兜底水平肯定拉满。
于是,梁绍修总算稍微松了口气:
“没错,96年末到97年初,常总那会还在601所参与八三工程,临时支援到我们182厂,帮我们解决了困扰很长时间的运8飞机机翼结冰问题。”
“再有就是,97年下半年,我刚接触到空警200项目的时候,整个预警机t字型天线布局加双腹鳍的总体方案,是常总预先确定好的。”
“嗯。”
丁高恒点点头,刚刚板起来的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然后转头看向办公桌后面的刘高卓:
“你把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吧。”
后者听罢,从办公桌下面拿出一个明显是早已准备好的档案袋。
“考虑到新时代运输航空兵的任务需求,上级决定规划一种用于替代运8的中型战术运输机,暂时定名为运9。”
刘高卓说着把档案袋放在办公桌上。
梁绍修赶紧拿了过去,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拆开。
里面是一份《新型战术运输机需求论证报告》。
直到这时候,刘高卓才又继续道:
“目前初步定下的指标是,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90吨,最大有效载重不低于20吨,在一半载荷的状态下航程不低于5500km,满载航程不低于3500km,货舱尺寸,当然这里主要是指截面积,不小于伊尔76的85%,并且在设计时要预留在货舱中加装油箱,临时作为空中加油机的硬件设施……”
听着自家领导口中的性能要求,梁绍修只感觉一个头三个大。
其它要求都好说,但20吨载荷下的航程不低于3500km……
这已经是运8三类平台的两倍左右了。
还要考虑到机体截面积增加之后,本身飞行阻力就会增大。
考虑到暂时没有可用的涡桨6c替代型号,也就意味着,新产品不可能是一种运8或者c130的类似物。
“首长。”
梁绍修定了定神,接着做了个深呼吸,说到:
“这个指标要求,靠传统战术运输机的4发涡桨动力,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
他的话还没说完,丁高恒就和刘高卓对视了一眼:
“这正是我们找你来的目的。”
“你之前应该听说过,航空动力集团那边规划过一种使用涡扇10核心机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推力大概在13-14吨之间,根据估计,如果使用两台涡扇发动机代替四台涡桨,应该可以实现刚刚高卓同志所说的性能。”
“这个型号我知道,是前年航空动力集团成立那会规划的三个重点型号之一,但是……”
这突如其来的信息轰炸让梁绍修有点发懵:
“我记得涡扇10去年12月才正式定型,这个大涵道比涡扇现在就已经立项了么……”
“那倒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