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何明的眼神也黯了黯:
“尤其马上就要更换新的生产方式,如果没有足够的生产数量去熟悉的话,我担心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引发一些抵触情绪啊。”
现实世界中,改进制造技术并不是像游戏里一样,点亮科技后就直接给你上个buff。
尤其对于航空航天这类高度复杂的产业来说,从手工业升级到工业的过程是十分曲折的。
在刚刚转型的过渡阶段,很有可能不但发挥不出工业化的规模化优势,还丢掉了手工业时代精雕细琢的能力,导致产能上不去,产品质量反而下来了。
这种时候就需要顶住压力,在优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快速积累经验,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渡过阵痛期。
而一年造10架飞机和一个月造10架飞机在积累经验方面显然存在天壤之别。
要不怎么说生产关系要对应生产力的发展呢。
“唉……”
常浩南也是略显无奈地叹了口气:
“慢慢来吧,这方面的事情,不是靠你我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而且跟其它的老国企比起来,112厂的情况已经不算差了。”
飞机制造毕竟是个特殊的行当,哪怕在最艰苦的时候也没有真的断过订单。
而且华夏的飞机制造能力虽然跟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是跟其它行业比起来还是降维打击的,军转民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如航空牌洗衣机还有沈飞牌客车的销路也还不错。
两头发力的之下,勉强维持了全厂的基本运转,至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下岗现象。
但也就是如此了。
要说过的多滋润,那是不存在的。
“话是这么说,但……”
何明微微抬起头,看了看车间有些斑驳的房顶,以及旁边墙上挂着的“青年突击队”红旗:
“当年,很多工人被分配去松陵机械厂那边生产电冰箱洗衣机还有摩托车,那时候我还跟他们说,迟早会有一天把他们召回来继续造飞机,结果现在十几年过去了……”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但是很明显,那些老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恐怕直到退休也没能再次回到112厂。
旁边的常浩南同样只能沉默。
上一世他正式进入军工行业的时候已经是2003年,尽管仍然处在低潮期,但至少已经渡过了真正的至暗时刻。
他能理解何明的感受,但对于一件两辈子都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要说共情那还是要差上一些。
更多的还是些许感慨。
军工终究是一个市场极其有限的行业,需要靠大量输血才能够维持。
哪怕作为世界最大军火商的美国,到2020年代每年的军火出口也不过五六百亿美元而已,大头还是本国军队的采购。
传统上而言,从工业革命直到冷战前中期,军工领域在科技发展之中都毫无疑问地处在带头地位。
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工程技术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想要在一个领域内实现技术突破所需要的资金、人力和组织能力随之暴涨。
然而每年的军费投入终究是有限的,仅靠军工产业的规模已经很难维持这样巨量的综合投入。
因此整个科技领域的基石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民用化,尤其以航空、半导体、信息化这些新兴产业为代表。
比如后世的美国,在失去了几乎全部民用造船工业之后,即便每年仍然维持着巨额的投资,但建造军舰的能力和水平仍然出现了崩溃式的下滑。
常浩南突然想起来了之前吴懿范给他联系过的那一单设计轴流风扇的生意。
虽然事情很小,但却是个不错的方向。
军民产业融合这条路子,未来终究还是要走的。
只不过,不再是把军工厂的产能转去做民品跟别人抢生意,而是军民领域技术的相互融合促进。
伱要想搞军工,那就不能只搞军工。
感谢书友【flankerr】的30000起点币打赏!
第125章 下一步计划
常浩南在112厂并没有呆太长时间,毕竟整个总装车间一共就停着5架飞机,零部件生产线也并未处在运转状态,能看出来的东西实在不多。
回到601所,他很碰巧地在吃晚饭的时候遇到了杨奉畑。
“今天去112厂那边了?”
后者看了一眼常浩南脖子上挂着的工作牌,就大概猜到了他今天的行程。
在601所内部一般是不需要这个东西的。
“是,看了看那三架原型机的总装情况。”常浩南放下手中的汤匙点了点头。
“只是看了看那三架原型机?”杨奉畑喝了一口汤,露出一副笑眯眯的表情:
“没看见点别的什么东西?”
“呃……112厂那边正在接收十一号工程相关的资料和设备嘛,就……顺道去看了一眼。”
常浩南说完这句话之后,莫名地想起了之前何明说过的,在04号原型机试飞的时候特地让两个苏霍伊工程师“偷看”,最后促使俄方做出巨大让步的事情。
怎么感觉……有点相似呢?
一瞬间,他悟了。
自己这是被安排了啊!
而且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从涪城那边回来之后,马上接到了去112厂的行程、到了112厂之后、“恰好”看到正在紧锣密鼓准备苏27国产化工作的情况,甚至包括何明跟自己聊的那些关于歼11后续改进的展望……
这也在你的算计之中吗,杨总!
那么按照套路来讲,下面就应该是……
“小常啊。”
杨奉畑果然恰到好处地开了口:
“这几个月里面,你对八三工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你,这个项目的进度恐怕还要拖上很长时间,等到设计定型工作完成之后,我准备以所里的名义,给伱个人申请一个表彰或者嘉奖。”
听到这句话,常浩南也是一惊。
这跟603所给他报上去的那个先进技术成果还不完全一样。
荣誉,算是对成果的一种认可。
但又不仅仅是对成果的认可。
其中的关系相当微妙,但总之对于他日后的发展会颇有助益。
尤其是对方说要以所里的名义申报,那至少也是航空工业总公司,或者是国防科工委这个层面上的。
作为一个前世在航空工业系统里混了二十年还是个螺丝钉的人,常浩南并不太擅长人情世故。
但他不傻。
说话不好听没关系,关键是方向不能出错——
你要是敢说“我觉得我目前还配不上这样的荣誉”,那上级就敢真的把奖给别人。
该是自己的东西,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种时候,需要的不是谦虚,而是表态。
“感谢杨总对我工作的认可,我以后一定……”
还没等常浩南说完脑子里组织出来的一长段内容,杨奉畑就摆手阻止了他继续说下去:
“行了行了,你这套话跟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的风格差不多。”
前者果断闭嘴。
意思到位就可以了。
“八三工程的分量你也清楚,表彰,无论如何都是少不了你的,但荣誉的分量么……说实话,有时候得看运气。”
说到这里,杨奉畑突然话锋一转:
“不知道等601所这边的项目结束之后,小常你有什么打算?”
显然,真正的重点来了。
之前的一套组合拳,都是为了这个问题做的铺垫。
先是让你去看了马上准备国产化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又是把荣誉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最后问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就差把“我要拉拢你”五个字写在脸上了。
方法很老套,但是有用。
至少在一般情况下很有用。
“下一步么……”
常浩南沉吟了一会。
他倒不是在纠结自己的选择是否会影响到荣誉级别,而是真的在思考。
“对于华夏空军来说,八三工程只能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要想直面新世纪的空防压力,还是要把重点放在第三代战斗机上面。”
“所以,十一号工程,我肯定会参与,白天的时候何工已经跟我说了俄方的协议内容,对我们非常有利,尤其是可以更换其中90架飞机的机载设备,操作空间非常大。”
听到这里,杨奉畑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一开始,他同意让常浩南和姚梦娜加入八三工程,多少还是看在杜义山和梁卓平的份上,对两个人的期望也不过是“能帮上一点忙”。
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预期错的离谱。
先是发现了副翼反效问题,然后又顺手重新设计了一套前缘缝翼来提高飞机的低速性能,最后甚至解决了困扰涡喷14数年时间的压气机设计缺陷……
更重要的是,常浩南不仅自己的工作能力极强,甚至还能够带动整个八三工程项目组的效率。
这对于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难得。
简直是宝藏男孩。
所以,当杨奉畑得知涡喷14的地面模拟测试一切顺利,甚至还顺带着让科工委决心搞一套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标准时,他便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让常浩南在八三工程设计定型之后继续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