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从前屋里出来,要穿棉衣,“婶,我陪你出去吧。”
不用,带个孩子,还累赘。
马叔把工具交给李老实,“小洛,我跟你去。”
……
行吧,这是非得让一个人跟着了。
那还是马叔吧。
“行,那咱爷俩走着去,我就是去一趟于咏秋家。给她拎一罐咸菜,拿两桶麦乳精。”
于咏秋家在拖拉机厂家属楼,就在中医院对面。
十几分钟的路上,跟马叔聊的也都是当年在农场卫生所里的事情。
“哎哟,马叔,微微,你们咋这个点儿来了?快进屋,进屋。云他爸,赶紧的,把热水烧上,来客了。”
私下里,还是当年在农场卫生所时的称呼,显得亲近。
见洛清微拿的东西,又客气,“上我家你还拿东西呀?咋滴?找我办事啊?说吧,上刀山还是下油锅,给你办去还不成嘛!”
把人让到屋里,又忙忙叨叨的到炕边一个蛇皮袋子里捧了两把自家炒的不开花的爆米花,实际就是炒玉米粒,“马叔,你最爱吃这个,现在牙口还能咬不?”
马叔大炕边坐下,“牙镶了一半,可不敢咬这个了。不是外人,赶紧坐下吧,别忙叨了。”
于咏秋男人拿了杯子倒热水,让孩子们去厦屋写作业,他拿了个纸棋盘,把象棋拿出来,“咱爷俩杀一盘?”
这是知道,这个时间点儿,洛院长来,肯定是有事儿,让他们说事去。
马叔应着,俩人下起棋来。
于咏秋这才坐下,“咋事啊?”
“主要是来给你送点咸菜,我自己做的,加了药材,有保健作用,对身体好,一家子都能吃。年年说让你去家里取,你都不去,这不是,给你送来了。”
“这不是没好意思嘛,一家子好胳膊好腿的,浪费那好材料干啥。行吧,来年我肯定自己去拿。回头给我公婆装一半儿送回农场去。岁数大了,年轻时候挨过累,赶赶的,腰腿疼的病都找上来了。”
“那你早说啊,我家里配的膏药,给你拿一些。”
“不用那么麻烦,咱院里的膏药就很好了。我这是占着自己熬药的便利,边角料剩下的,成本价我直接留下,一样用。”
“说到这个,我正好要问问你,咱们医院里进的医疗器材都是统一标准的吗?”
“啥叫统一标准?”
“就是说,不同厂家的工具,能混着用吗?”
“那哪行啊。一家是一家,现在姜梅那边儿用的器材多,我都注意着呢。混了对不上号,就说那拔罐器吧,大大小小的,都不一样。一套是一套。
咱是中医院,用的器械没那么些,也没那么多讲究。
县医院那边,那讲究可多了。要么咋只能从一家医疗材器厂子里进货呢,换地方,半拉医院的设备坏了就没法修了。”
哎哟,还真是这样啊。
洛清微没有轻易下结论。
聊了一会儿,从于咏秋家出来,路过胡同里邻居吴海家,又找了吴海,“能不能帮我找个你熟悉的民警,打听一下工厂里机器零件的事情……”
这点小事那还算事嘛,吴海满口的应着。
不可能交给别人,跟苏建华打了招呼,拉上跟自己关系最好的为站前派出所的副所李刚,把县里几个大点的厂子走了一个遍,做的调查,把厂里用的什么牌子的机器,维修时零件又是什么牌子的,是否可以混用等问题,都详细的记录下来。
把厂里的领导给惊动着了,有人直接找了苏建华,质问他,公安局是不是管得太宽了点,厂子里的机械怎么修还管?
苏建华好一顿解释,才消了误会。
一周之后,洛清微拿到数据。
确定了,现在确实没有统一标准。
居然没有工业标准化!
第96章 靠老婆
“……还真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这个事情很重要,也很大。得往上报。我一层一层往上报很可能不会重视,得从上往下走。
我想想,我应该有同学在工业部上班,我联系看看。”
沈默考察回来,还没歇口气呢,被媳妇砸来一个大发现。
看他拿出通讯录小本本开始查同学联系方式,洛清微笑了,“别找你同学了,你们才工作几年,有啥话语权。归工业部管是吧?你自己就有人脉啊。”
谁啊?
看沈默一脸的问号,洛清微提醒他,“过年的时候,不是带你去拜访过几个叔伯吗?住部委大院里的崔叔,就是工业部的,二把手。我没跟你说过吗?”
沈默摇头,“还真没说,你只说崔叔是看着你长大的,叔叔阿姨一直很照顾你。他们家的女儿是你同学。可没说在哪工作。”
好吧,那应该是没说过。
主要是级别相差太大,可能当时只想着拜访长辈,没想别的,忘了说。
“别管说没说吧,这些资料给崔叔错不了。明儿个我给崔红打电话,把资料邮给她,让她转交一下,比你一层层往上找强。”
行。
洛清微想了想,又说,“只是这么送上去,若是真有用,你这功劳是没了。”
沈默摇手,“可别,这哪里跟我有关系,是你发现的。有功劳也是你。”
“咋,要跟我划清界线啦?怕人说你靠老婆?”
把沈默都给说得笑,“我靠老婆这个事儿,还用说?谁不知道啊。”
“那不至于,主要还是看你个人能力,跟我没啥关系。”
“好了,咱们别互相吹捧啦,我这出门半个多月,小别胜新婚,咱们干点正事呗?”
呃……
也行吧。
……
“你们出去几十人,这么大的考察团走了一圈,有什么收获?打算上什么项目?”
云收雨歇后,还没睡意,洛清微问起沈默出行的收获。
“四个字,因地制宜。”
哦?“怎么说?”
“就是先看自家有什么优势,然后利用什么优势。比如,沿海的珍珠养殖,水产养殖和轻工业。比如特区毗邻港岛,占着地利发展的科技产业。
咱们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工业基础好。
具体到洼金县,就是农林资源强大,之前二哥的山货厂子,实际就是利用的林业资源的优势。你之前说过,咱们可以种菜,做咸菜,以前我觉得不太可行,咸菜家家都能做,谁还会花钱买咸菜。现在看,可以尝试一下。
外面的菜,跟咱们黑土地种出来的,确实不是一个味儿,口感差别很大。
农产品有许多可以开发的方向,咱们都可以尝试。
另外,这次路过京城的时候,罗家三伯请我们一行吃饭,在饭店里遇到一个日本商人,跟着他们的领导来国内考察投资项目的。听那意思,他不看好国内的环境,不想在国内建工厂,倒是想建个食品厂,生产什么芥末?我也不知道是啥玩意儿。回头我一打听,说是芥菜和辣根做的。
那玩意儿,咱不有的是嘛。芥菜嘎达咸菜谁家不吃。辣根种得不和,市场也有的是。这个咱有啥不能干的。”
哎哟,这就拉上投资了?
“没有,我没跟那人提,那鼻孔朝天的样儿,老子才不伺候他。听罗三伯说,他们国内就爱吃芥末,一天能消耗老了。
我还用找他?咱先自己把芥末做出来,回头找赵朝阳,他们商贸部每年都有很多场推介会,展销会。咱带着产品去招商就行。和平友好条约签了好几年了,现在来往于两国之间的商人不少,我就不信,没有能看到商机的人。
实在不行,让二哥去。”
把洛清微给逗的,你这主管经济的领导当的,实在是有点儿费哥哥。
“别的我是帮不上你啥忙,要是种药材,那我可以包全程,从种到销,我都有门路。门建国也能出大力,还能赚到钱。”
“种,只要有需求,有市场,就不怕没人干。挣着钱了,干的人就越多。比强制性种植好,老百姓也不愿意被强制种植。”
“等着市场反应,那得好几年。你这样,定向收购不就完了嘛。比如啊,找个公司,跟产地的农户签合同,政府给担保,种植什么产品,到秋多少钱收。
不用担心销路,肯定都愿意干。有那不愿意种的犟种也不用强求,别人挣着钱了,你看明年他种不种。”
定向收购?
沈默又听到新名词,“你这都是在哪看到的这些新事物?咋想出来的呢?太绝了。”
“我接触的患者多呀,下乡义诊的时候,天天跟农民打交道,他们咋想的,我都听着呢。就说种玉米吧,怕啥?还不是怕粮价低,卖不上价。还有养殖户,就怕养起来的牲口卖不出去。
那要是种之前,养之前,就先有了价,先定好了买家,还用担心吗?
稳稳当当的钱,谁不乐意挣?”
沈家也是农户出身,沈默也是在村里长起来的,一听就明白咋回事了。
“对对对,是这个话。这个主意太好了,明儿个我给二哥打电话,把他喊回来,他在县里有威望了,是大老板,让他跟农户签合同去,农户信他。
对,就这么干。”
得,还是费哥哥!
第二天起床,吃早饭的时候,提了一嘴,二表哥这不是还没走嘛,一听这计划,就说了,“这个想法特别好。芥末厂让你二哥建起来就完了。销售的事我来办,我公司跟日本有很多生意往来,我给找个好的合作伙伴。
等我回去,过些天就让他来,让他提供配方,咱们就照着日本人的口味做,定向生产。好吃又便宜,还能有卖不掉的东西?
他们要是不要,我收。港岛的日料店不少,国外各地也都有日料店,咱们京城也开了两家了,总能送出去。至少,港岛和京城的店,得给我几分面子。”
沈默挺不好意思的,“这么点事,还要麻烦二哥。”
一个小芥末厂子,产值十万八万顶了天,他是真没好意思跟孟承泽提。
“这可不是小事,干好了这是个产业。真打开日本市场,你一个县城开百八十家厂子,都能挣钱。到时候,你这县城,就是特色经济。直接能把你这县以及同边的县市的蔬菜种植带起来。”
话是这样没错,沈默也不是想不到,这不是刚开始规模没起来之前,不够看嘛。
别管怎么说,“谢谢二哥。”
又靠媳妇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