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女儿也不晓得是不是被鬼遮眼了,对她的暗示一点儿反应也没有。
就晓得吃菜吃菜!吃死算球!
赵友娣气得喉咙发紧。
好不容易等宋志国和伍美梅骂完,赵友娣逮着机会就说:“那你们替我家梅婷跟盈君说说呗,帮帮她小外甥解决一下这个念书问题。”
宋志国冷笑:“你刚才不是说了么,我家小的回来接手她公司了,现在跟她说没用,得跟小的那个说。”
伍美梅点点头。
赵友娣两眼一黑:“宋……子君啊?”
这个她真不熟,都没见过几回。
当初那丫头刚回向宁镇不久,就被宋盈君给带到卫家涌去了。
以前总觉得卫家涌那儿荒地一块,谁去谁就是往死坑里跳,哪成想风水轮流转,现在卫家涌发展得比向宁镇还好了。
“那……”赵友娣想了想,说,“让盈君跟小的那个说说呗。”
伍美梅摇摇头——
“听说宋盈君跟卫疆那重心都放卫家涌了,说是什么成功人士身系家乡,回乡发展旅游业了。”
“他们村租了辆小面包,那车装得跟正月十五的花车似的,车身的招牌写了一堆好话,在镇上四处游荡,开着大喇叭给那俩托大脚拍马屁。”
卫家涌村委会办公室。
“现在拆迁的事情基本定了,大伙儿生活不愁,但是大多数人也不种地了。”
“这不种地不行,粮食咋来啊?”
“他们有钱了,还愁粮食?”
“那让那些地荒着,也不好看啊!”
“那能有什么办法,村里的老人
干不动了,他们老一辈穷惯了,也不愿意花钱雇人来种。”
“也是,小年轻呢都往外跑,更不可能种地了。”
“盈君啊,你有什么想法?”
宋盈君是被村干部拉来提意见的,她正好要在村里起民宿,也不好推。
但这个意见,她还真不能提。
“是这样的,我自己也不种地,我是雇人种的。”宋盈君很为难,“我不方便说这个话啊,人家会说,你宋盈君都不吃这苦,还劝人家吃!怕被人骂。”
村干部们实在没招了。
“不是,盈君啊,你就直说,这儿说这儿散。”
“可不么,这儿又没外人。”
“对么!你就随便说说!”
宋盈君本来不想做这个丑人。
但是她觉得,自己在村里办民宿,村委会的一众干部那个配合,出力出人,她如果真一点建议都不提,在这儿干坐着也不适合。
她想起上辈子的后来,很多果园都种草莓橙子李子之类的,卖门票让游客来摘,体验农家生活。有些地方还开放了稻田,让客人体验割禾。
宋盈君明知道这事,她是忍不了不说。
更何况这事对村里的发展只有益处。
虽然她很清楚,这明显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大家的认知不一样。
对于她来说,上辈子她已经见过这种营利模式,她觉得现在可以趁没什么人做这个营生,就先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可是村民们不一样,他们大多连村子都不怎么出去,最多就是逢墟日到镇上溜达。
他们老一辈大多靠天天在地里累死累活种点粮食卖点钱糊口,现在你跟他们说,有人愿意付钱种地,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颠覆认知的事情,他们不会信。
但是呢,现在村里条件好了,年轻一辈思想还是有不一样的。
要不然试一试呢?
宋盈君清了清喉咙,其他人立马停止交谈,满怀希冀地看着她。
宋盈君先开个头:“其实……农耕地,还是得种地。”
其他人心里一空,这不废话嘛!刚来的精神,又全退下去了。
可念及宋盈君这些年给村里做了那么多贡献,光是当年人家带头做的那个玻璃房温室,就让村里人种地,给村里带来了多少收入。
后来开饭馆,也不只顾自己挣钱,把自己的本事都教给乡亲们,让大家能做生意的都做生意。
村支记记着宋盈君这些好,决定打个圆场。
“那个……也是,耕地么,肯定是得种农作物,怎么种嘛,大家都想想,打起精神来!”
宋盈君继续说——
“但地还是让别人种,不用自己动手,还有收入。”
“村里不是搞旅游开发嘛,游客来这儿总得玩点什么干点什么,也不能光看景,有的人会觉得无聊。”
“这个地,正好就让游客种了,算是我们这儿的旅游特色一种。到时可以让田地的主人一起开个会,商量出一个合理的价钱。”
“反正愿意继续种地的就继续种,不愿意种的,就用我提议这种模式,把地开放出去。让游客体验种地。”
“游客们愿意到时回来收成,就在细苖那儿标记好游客的名字,到时让他们收自己的果实,但是中途如果他们不回来维护,就给我们维护费用。如果不想维护光想种,那也成,就按两种价钱就行。”
“果实作物种好让游客纯感受收成的情况呢,就更好办了,作物反正是人家处的,就让人家带回去,价钱当然又是另一个价钱,这个都需要你们定好价。”
“至于不愿意把地拿来做生意,自己也不想种的,那就还是让它丢那儿,反正自己不干,也不用眼热别人。你自己不干,没收成没收入,那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
这会议开会,办公室里一众人都把手掌拍烂了。
要不说人家宋盈君生意都做到国外去了呢,人家那脑子,处处都能发现商机!
活该人有钱啊!
这次村委会会议就算是彻底把农耕地的利用问题给解决了。
村干部一开始给村里的人说的时候,大多人都不太卖账。
“开玩笑!谁愿意花钱种地?!”
“谁想的损招啊?”
“你们干部带头打个样呗!真能赚钱咱就干!”
村干部就又求到宋盈君这儿来了。
宋盈君想着,反正自己也是要做的,就爽快地答应了。
别的不说,“系统”给她发任务了,就是要让她给自家的几块田发展个新用途。
奖励的数目相当多,大概有六位数。
宋盈君都懒得细看,她现在不缺钱,她从做任务中获得无限乐趣,所以就无所谓钱多钱少。
耕地,她有三块,就她跟卫疆的院子旁边那小块,和屋前大路对面坡下两大块。
这三块田一直种着东西,苏美兰也一直都帮她维护着。
这些都是现成的,她只要印点旅游小册子,在她的民宿里放着,愿意去体验种田的客人,自然就会去了。
既然所有条件都齐全,她就听村干部的,给大家“打个样”。
第150章
这个模式进展得相当顺利。
宋盈君的民宿是早就做起来的,她只需要把自家的几块田投入经营就行了。
这个时候很多游客都是城里的单位组织的旅游,他们在尝试过海边渔船自己钓鱼的乐趣之后,又到宋盈君的玻璃房尝试了自己摘瓜果蔬菜的乐趣。
最后付点钱让渔民把鱼和瓜果都煮了,大家乐融融的。
宋盈君的民宿还有帐篷和户外场地租,她是沿用上辈子的露营热,让大家自己搭帐篷,烧烤,她的民宿提供各种肉类和烧烤一应用具。
所以有的人也把自己钓的鱼拿去烤,另外还会从村里专门养鸡或者养鸭的农户那里,自己挑活鸡,想自己杀鸡或者给点人工费让人帮忙杀好褪好毛也行,最后自己拿去烤。
当然,大多数来旅游的,都不太想自己再下手干这种脏活,就都愿意给点钱让人帮忙处理。
游客们还从宋盈君的另一块地里,自己挑着红薯挖,同样可以烤。
江城整体的气候偏暖,雨季不长,日照时间挺长的。
来旅游的人在海边看看海,踩踩沙滩,烤着肉喝着小酒聊着天,特别惬意。
这一整套下来,每样都是需要钱的,但给钱的开心,赚钱的也开心。
地里种的东西也不愁没销路,再也不用苦哈哈地自己收,自己挑着或者载去镇上等着人买。
不用多久,村里大多数人都心动了,纷纷学着宋盈君家的模式把自家的耕地投入了经营。
毕竟没多久他们住的地方就要拆了,他们得搬到镇上作为临时安置房的厂房宿舍那边住。
这样一来,真要管田地,还得回来村子里一趟,这让本来就不太想种地的人家觉得麻烦。
要搁以前穷的时候,那当然不觉得麻烦。但现在他们有拆迁赔偿,还有临时安置费,村里还有每年给每家每户的分红。钱多了,谁还愿意受那苦?
也就城里没干过农活的人才喜欢种地,觉得这是亲近大自然。
什么忆苦思甜,苦过的人,那是一点苦也不愿意吃了。
但是老一辈的思想,觉得田地丢一边不管不舍得,年轻的不是出去大城市打工,就是不想再吃种地的苦。
宋盈君这个经营模式,正好合了两代人的意。
这事儿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成了。
所以没半年时间,村里大多数耕地都进入了经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