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来范小蓉厂里又改了规则,说能卖出去就行,不管数量。
范小蓉因为一开始卖出去过三百多台,直接就被选中了。
她让范小蓉跟厂里谈的订金还是一直没谈下来,赵如月就也不着急,转头忙县城店面的装修去了。
她走到电话边拿起话筒,寒暄过后问道:“你怎么这个时候打电话来,是有什么重要的事吗?”
“确实还挺重要的,姐,厂里现在有一批带着小瑕疵的货,你要不要拿一些?订金那个事,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厂里一直不松口了。”
赵如月问:“是不是你们厂扩宽销路了?”
范小蓉笑着说:“姐你真聪明,有个自带人脉的销售员,给厂里拉了一大笔订单,还愿意先给百分之五十的货款,厂里不但不缺销路了,反而还要加大产量。
不过产量上去后,瑕疵品也多了,要是这些瑕疵品能卖出去,也是一笔收入,所以厂里在瑕疵品这里松了口,如果不是知道你会修,可以自己负责售后,我也不敢问你。”
赵如月倒是有些心动,厂里出来的瑕疵品,再怎么有瑕疵也是一手货,比回收站买回来,坏掉的好很多。
可惜她现在手头上是真没钱了。
“价格合适的话,我倒是能要一些,但是能要的量,肯定不如之前多了,毕竟合格品和优等品拿回来直接就能卖,瑕疵品带回来我还得自己检查,要是毛病比较多,我还得花时间修,而且我手上的钱也不凑手。”
“姐,你放心,这一批货的价格只有之前的一半,也就是老家离这边比较远,厂里的货也没铺到老家那边,不会影响到厂里合格品的正常销售,领导才让我来问你要不要。
不过这些货,厂里要求进货量最低一千台起步,你的钱不凑手的话,我可以先给你垫付一部分。”
范小蓉不等赵如月说话,就知道她想说什么,直接继续说道:“你不用担心我花出去这笔钱后没钱应急,你不知道当销售员是真挣钱啊!猜猜我现在的工资是多少?”
她也不买关子,问了之后立刻就给了答案:“我这个月的工资,算上提成,比以前正正翻了五倍!妥妥的高薪!所以姐你不用担心我,而且你又不是那种会拖欠着不还钱的人。”
赵如月想提醒她,做销售收入不稳定,在业绩好的时候,还是要未雨绸缪。
但是在她这么高兴地时刻,赵如月也不想当泼冷水的那个人。
想了想换了个方式说:“恭喜恭喜,这真是我今天听到的最好的消息,等我把货卖出去,回款之后就马上把你垫的钱还给你,你现在工资这么高,想来到那时候,你应该也攒够买房子的钱了。”
范小蓉地说:“嗯!我早就看好了一套单身三十几平的单身公寓,现在正努力攒钱,顺利的话,明年就能买了,虽然到时候可能会背上贷款,但是我也算在这边有了个家。”
两个人又说了好一会儿,定下进货的数量,弄清楚价格,还有合同相关事宜以及发货过来的时间后才挂了电话。
赵如月算了算手头上的钱。
因为教两个师傅走暗线暗管,省下一笔钱,她和宁绍明决定把剩下的钱用在地面。
原本他们打算暂时只给卫生间和厨房铺瓷砖,其他地方做水磨石地面。
那时候他们想着,既然有省下来的钱,还刚好够贴瓷砖,就干脆直接给四间屋子的所有地面都装上瓷砖。
剩下的钱不够做外立面的装修了,只能暂时就这么着。
面包蛋糕店的柜子架子已经做好了,用的是他们家之前建镇上房子剩下的木头打的。
不过木头不够,就只能先紧着面包蛋糕店用,米粉店的桌椅板凳暂时还没着落。
兜里的钱都花得差不多了,只能先顾着一家店,其他就这么先空荡荡地放着。
要不是镇上的店和宁绍明去摆摊每天还有固定进账,他们可能连一家店的装修都顾不上。
范小蓉那边不久后运来的那一批货,要在县城她原本打算用来开修理店的店面卖。
可是想正经地布置好这间铺面肯定是不可能了。
只能另辟蹊径,暂时用便宜的材料来布置。
柜台肯定要有一个,赵如月本来想去买角来做,后来看到别人清店,门口放着一个双层的货架。
她就直接跑过去问这个卖不卖,然后花了五十块钱买回来两个,组合在一起,比角钢稳固很多,而且还不用另外去买台面的板子,直接就自带了。
只需要在外侧装上玻璃,让客人可以看清里面摆着的东西。
里面这一侧,本来也该做可以推拉的带锁玻璃门。
但是为了省钱,赵如月就只装了拉帘,布料还是去批发市场买的瑕疵布,带回家让她妈帮忙缝制的帘子。
除了帘子剩下的布料还做了一个桌布,盖在台面上,这样一来,就不太能看得出柜台是两个双层货架拼成的。
只是以后开店和打烊后,需要麻烦一点,打烊后需要把柜子里的货品搬进带锁的箱子里,开店前也要打开箱子重新把东西往柜台里摆好。
不过这些都是暂时的。
宁绍明的面包蛋糕店已经布置好。
虽然刚翻修好,店里还要晾一段时间,暂时不能马上开业,但真的想用的话,也是能用了。
宁绍明现在是真的一点不管镇上店里的生意了,全部交给宁时春,他每天就专门做面包和去夜市街摆摊。
每天面包做好之后,少部分留在镇上卖。
大部分在上午十点左右带到县城,先给四间房子开门开窗通风,然后就把面包摆到货架上卖。
除了第一天开始卖时,他们全家都一起去,放了一串鞭炮,还做了个前三天买一送一的活动外。
别的什么开业仪式也没有,就这么开业了。
借着拆迁的风,街对面开始陆续有工人开工,这个地方又是靠近路口,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以前就不少,现在更多了。
他每天带去的面包,竟然大部分时候都能卖个精光。
当然宁绍明准备的东西量也不多,刚刚好东西卖完之后,时间大概是下午一两点。
正好房子当天需要通风的时间也够了,他收拾好东西,关上门就能回家。
每天周而复始,既能解决房子每天通风晾晒的问题,又能顺便卖东西,也不用待在这里太长时间闻新装修房子的味道。
第111章
范小蓉打电话跟赵如月说,第一批总共一千台的MP3和MP4已经出发,正在送来的路上时,秋夏面包店的生意也趋于稳定了。
不过依然还是只卖上午十点半到下午一两点这个时间段。
也有客人抱怨面包店关门太快,有时候来晚了就买不着,催着宁绍明开店久一点,面包的数量多增加一点。
宁绍明每次听顾客抱怨,都会笑着点头说:“好好好,您的建议我已经记下来了,肯定多加点量。”
“其实这段时间也在慢慢加了,但是没想到客人也越来越多,等家里的事情忙,就能全天开业,到时候不管您白天还是晚上来,都能买到。”诸如之类的话
实际上他也就这么一说,没有真的不管不顾地去加量。
他只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百分之二十的量,就不再增加了。
毕竟他做的面包几乎没什么放添加剂,外包装和食品保鲜卡也还没买回来。
面包保质期比较短,现在有冰箱的人家又少。
所以有些面包当天卖不完的话,第二天就没法卖了。
还有些可以留个一两天的面包,比如菠萝包,肯定是第一天风味最好,第二天就不那么新鲜,第三天那口感就真不成了。
为了保持自家店的口碑,宁绍明宁愿少挣一点钱,也要保证每天尽量不剩货。
秋夏面包店的生意趋于稳定,宁绍明却遇到了别的麻烦。
“最近在夜市街卖钵仔糕生意不太好了。”
“你查过怎么回事了吗?”赵如月虽然最近不用上课,但她也要忙自己的事,有一段时间没关注夜市街那边的生意了,还真不知道最近生意不太好。
家里用钱紧张,她没有光等着范小蓉那边的货送来,依然抽空去县城甚至市里的回收站,买一些还能修的MP3和MP4回来。
修好之后,能卖出的就卖,暂时没人买的就留着。
等范小蓉那边的货到了,到时候开店还能用这些二手机来做一波低价促销,吸引人气,把自己的店打出名声去。
宁绍明说:“查过了,夜市街上也多出了好几个卖钵仔糕的摊子,人家的价格还比我们低,不过我没尝过味道怎么样,只听客人说过价格,有些客人说味道不如我们家的好。”
他觉得自家卖钵仔糕的价格最贵,生意有被影响却没有彻底卖不出去,就是家的味道还是比较好的,这才留下了更看重味道的客人。
只是生意还是被影响了,必须得想个办法才行。
赵如月了然:“以前我们家摊子卖的东西,在夜市街是独一份,所以价格定得高一点也有人卖,现在有了竞争者,想要让生意回温,要么降价,要么就得换别的东西卖了。”
宁绍明觉得降价不算个好方法:“我们在那边摆摊一段时间了,熟客有很多,以前人家一直花比较贵的价格买,现在竟然降价了,多花钱的客人可能会心里不舒服,还不如把家里的小玻璃杯全部清掉后,不卖这个了,换别的东西卖。”
赵如月点头,觉得这样也不是不行,不管是降价还是换东西卖都有利有弊,端看他怎么去考量。
“你想好卖什么了吗?”赵如月问。
宁绍明说:“想好了,就卖面包。”
赵如月没反对,但有点不太理解:“大晚上卖面包?”
“我观察过了,县城很多面包店开门时间都在上午十点之后,但是大部分人上班时间都集中在七点到九点半之间,很多客人跟我抱怨,早上不想吃粉面、包子、油条的时候,想买个面包吃都买不到,提前买回去放的时间太长,第二天又不新鲜了,我就觉得晚上到早上这一段时间,有点搞头。”
客人的抱怨不能全听,也不能不听,需要自己分辨哪些是对自己有用的。
宁绍明说到面包店里的事,总是两眼放光:“我们店里的一些面包,价格不贵,成本和利润已经压到几乎是最低了,这一部分图的就是一个薄利多销。
做面包的门槛也比做钵仔糕高一些,这样到夜市街摆摊,就算再出现同样的摊子,不会一下子出现好几个,也不怕别人再降价跟我们竞争,我们自己又有店,去夜市街摆摊算是赚个外快,顺带宣传一下自家的店。”
之前卖钵仔糕是临时起意,这次宁绍明打算做长期的买卖。
这次换东西卖之后,就一直在夜市街卖面包蛋糕这一类的东西了。
以后最多会根据东西受欢迎的程度和摊位的保持新鲜感,换一两样,或者增加、减少一两样,但不会再换不同的食物类型。
他继续说道:“以前总说吃隔夜的东西不好,但是你想想,面包早上做好,别人上午买回去,放到下午或者晚上才吃,是不是也过去了好几个小时?那我傍晚做好面包,别人买回去,放到早上起床的时候吃,其实时间上跟早上做好放到下午或者晚上吃也没太大区别。”
“既然你想好了,那我支持你,就是你可能会很累。”
“放心,我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你也是,一直低着头修理东西,也要是不是站起来走走,看看窗外。”
两人说这话,家里孩子突然冒头:“我会监督妈妈的!”
说话的是宁时夏,这孩子总是爱蹲在某个地方玩,有时玩虫子、有时玩玻璃珠子或者她的宝贝飞机模型。
很多时候大人不特地去看就注意不到她。
赵如月捏捏女儿的脸:“今天不玩你的小玩具了?”
宁时夏举起手里的小木块:“在玩,爷爷帮我做了新的。”
宁绍明拿起来看:“没想到你爷爷还有这个手艺,我小时候,他可从来没给我们做过这些。”
不只是他,他哥哥姐姐们也没收到过这样的小玩具,要不他不可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