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体育老师,也没法学其他科目的老师,给学生补课挣钱。
而他老婆是小学语文老师,按理说也可以给小学生补课,挣点外快。
可本地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怎么样,大部分家长都不会选择在小学阶段就给孩子补课。
甚至高中生家长找老师给孩子补课的都不多,很多家长眼皮子浅得很,宁愿让孩子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早几年给家里挣钱。
僧多粥少,他老婆哪能竞争得过人家高中老师?
眼看有些同事在县城买了商品房,他们夫妻俩挣不到外快,只能想办法省钱。
“你还好意思说我,你自己吃得就少?”叶菁并不觉得自己胖有什么不好,别人想胖还胖不起来呢!谁见到她不夸她有福气?
宁绍德的想法跟他一样,他们夫妻俩体型都偏胖,谁也没嫌弃过谁:“我当然吃得也多,所以更要支持我爸妈提出的养老方式,不是吗?”
叶菁彻底冷静下来了:“我们闺女吃得也多,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长个子竟然长不过老三家的小夏,难道老三媳妇儿家以前有什么方子,能促进孩子长高?”
宁绍德:“先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你回答我,这次听我的行不行?”
叶菁:“行吧,我听你的,不过我不会再出头跟你大哥吵了。”
跟个泼妇似的,真丢人!
“吵架本来就用不着你,还不是你脾气太急一个没注意你就冲上去出头了,等会儿出去你别闹脾气给我扯后腿就行。
不管怎么说,我们三兄弟,我妈还是更向着我的,分家前,她特地找我聊过,当时我没反应过来,现在才想明白了,她是想自己过好在补贴我们的时候,不被老大家和老三家说嘴。”
宁绍德很感动于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谋划,在心里暗暗决定,以后有空一定多回来看望他们。
同一时间,堂屋里。
宁绍贤在言辞激烈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你们别劝我,我绝对不可能同意!就没见过那么偏心眼的老人!”
“反正我的态度就三个字:不同意!”
“要是他们老两口坚决不改,非要这么干,那以后他们老得动不了了,要人伺候了,爱去谁家去谁家,别来我家!我也不许我媳妇儿伺候他们!”
梁文建看宁绍贤那状态,不像能沟通的样子,只好又去找宁绍明,这回又多了个赵如月。
“你们两口子的意见呢?别再说都可以、都支持,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你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意见。”
不等宁绍明开口。
宁绍贤又冲着这边嚷嚷起来:
“老三,你可要想清楚你跟谁是一边的,我们哥俩才是难兄难弟!老头老太太可没偏心过你!”
“当年你上初中的时候,成绩也不差,中考完明明能继续念书,老师都找到家里来了,结果他们为了供老二把钱花光了,轮到你屁都没有!”
“你体谅他们辛苦,自己说不想继续读了,等到要娶媳妇儿,你岳家嫌弃你学历低,差点连现在这媳妇儿都娶不着,这事你不会都忘了吧?得亏你那什么自由恋爱,自己找到对象了,要不然,靠他们老两口?你没准现在还在打光棍,跟他们一起给老二家当牛做马!”
“大哥……你别乱说。”宁绍明听他大哥胡咧咧听得一头黑线。
他那些话里,有些确实是真的,有些却夸大了。
“就是!”宁绍德夫妻俩出来,正好听到宁绍贤那些话,双方又对上了,“当初老三不读书,明明是因为爸生了重病,家里的钱全给爸治病了,才没钱继续供,你别什么都往我身上推!”
宁绍贤不屑指着宁绍德的鼻尖骂:“放你爷爷的狗屁!你敢说你当初学体育花了家里多少钱吗?学那个破体育,又要花钱去参加比赛,又要吃得好,那时候全家都瘦得跟那山上的猴一样,就你一个吃得脑满肠肥,活像猪精附身!
不然就你那破成绩,也配当老师?没误人子弟算你走了狗屎运!”
眼看兄弟俩吵得越来越凶,大有上演全武行的架势。
黄秀华狠狠地往桌上一拍,那桌上的茶杯都抖了几抖:“够了!都给老娘闭嘴!”
老太太平时脾气不太好,没少骂人,但她真生大气跟随便骂几句是不一样的。
现在这情况,相处那么多年,宁家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老太太很明显是真恼火了。
所有人被这一怒吼,吼得噤了声,堂屋瞬间安静得仿佛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
正当宁家三兄弟以为老母亲要火力全开,把他们全都骂个狗血淋头时。
却看到老母亲红了眼圈,一抹眼泪低声哭了起来。
宁绍明当即倒吸了一口气。
他母亲脾气火爆,嫁给他爸后,入了党,还当过他们大队的大队长,脾气硬得很,轻易不会向人低头,更别说哭。
他们从小被骂习惯了,真被她臭骂一顿,他们完全能适应良好。
可现在,曾经那么硬气的老太太哭了。
大家都不是铁铸的心肝,能看到亲妈哭还无动于衷。
宁老大闭上嘴、撇过脸梗着脖子不说话,但看神色,很明显,依然不愿意妥协。
宁老二凑过去安慰老太太,有关孝顺的好话说了一箩筐,却也没说要退一步。
梁文建几个再次看向宁老三。
宁绍明叹了一口气:“养老这事,我和我媳妇儿尊重老人的意愿。”
“老三,你!”宁绍贤不可置信地看向三弟,觉得自己被背刺了。
宁绍明示意他稍安勿躁:“大哥,你听我把话说完,我同意爸妈提出的养老方式,但有个条件,那就是,以后哪家照顾无法自理的老人,另外两家要按照市场工价,给照顾的人看护费,都不愿意照顾,那就请人照顾,看护费用平摊。”
宁绍贤听完一琢磨,觉得这主意不错:“要是这样的话,我同意!”
等老头或者老太太以后动不了了,来他家住着,他媳妇儿照顾,老二和老三要给他钱,相当于他们雇他媳妇儿照顾老人。
而且只要老人一直活着,这笔钱就一直有,白得一笔横财,哈哈!
第46章
跟宁绍贤的窃喜不同。
宁绍德听完脸色却不太好看,心里不由埋怨老三多事。
原本不管是按照老规矩给父母养老,还是按照他爸妈提出的养老方式。
等他们无法自理后,去谁家就是谁家负责伺候,他哪需要给什么看护费?
他家只需要在老人生病的时候,平摊医药费,偶尔回来探望一下就行。
最多每个月再给老人点生活费,但农村老人的生活费才几个钱?
梁文建看宁家老二脸色不对,抢在他说话前,笑着对宁家老两口说:“宁老哥,你觉得你家绍明的提议怎么样?我看他这一补充,你们老两口以后的养老更有保障了。”
宁达当然是非常满意的:“我也觉得好,老三这孩子,从小就懂得为父母着想,孝顺。”
人上了年纪最怕什么?当然是怕子女不孝、不管自己。
他们夫妻俩算计这么多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能过得更好、更自在!
宁达很想以后跟老婆子换换,让老婆子去老大家,自己去老三家。
可惜老婆子最疼小秋,不怎么喜欢老大家的两个孩子,也不喜欢老大媳妇儿。
以前家里是老婆子当家,老大媳妇儿不敢跟她呛声,以后可不一定了,老三媳妇好歹讲点道理,所以她肯定不愿意去老大家。
至于老二家,他们老两口从来没想过要去他家。
毕竟老二夫妻俩常年在县城,而他们老两口在镇上生活几十年,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更无法习惯县城的日子。
更别说老二只有一个闺女,以后老二夫妻俩的养老怎么办还不知道,哪能顾得上他们?
宁达看了欲言又止的老二一眼,转头问黄秀华:“你觉得呢?”
黄秀华擦掉眼角残留的眼泪,清了清嗓子说:“我当然也同意,接下来让他们兄弟三个商量吧,要是还不同意这个方法,那就别分家了,等我们老两口都死了再分!这种情况以前也不是没有。”
最偏向自己的父母都愿意,宁绍德再不乐意也不好再提出意见,毕竟这个方法也不是对他完全没有好处。
他父母结婚早,生孩子也早,现在还不到六十,而且身体健康,看起来还能干十来年的活,至少可以帮衬他十年。
这次两个闹得最凶的都没意见,分家这事终于回到正轨,成为梁文建说的那样,好办的情形。
老两口一共有八千多存款,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好几次社会巨变,吃大锅饭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不富裕。
黄秀华当大队长那时,一个月也就几块到十几块钱的补贴。
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到土地,日子比以前好过很多,但也是除了田地,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他们又要养孩子、供二儿子读书、建房子、买宅基地,还要给儿子娶媳妇儿。
到最小的宁绍明也结婚后,他们才开始能攒下一点钱。
尤其是宁绍明去砖厂工作后,每个月把一半工资给家里,家里的现钱才多起来。
更别说后来他们夫妻俩去打工,每个月还寄回来四百块钱。
黄秀华节省,一个月最多花两百,时不时补贴老大家一百。
一年下来,减掉一月份老三夫妻俩刚出去,没拿到工资的这个月,剩下的十一个月,她足足攒下一千多。
其他人不知道这些,只知道老人能攒下这么多钱,已经比很多老人都厉害了。
镇上有些人家,一家子所有钱凑在一起,也不一定能有三千块呢!
梁文建和村委的几个人,看到他们老两口拿出来那么多钱都很惊讶。
他们见过一些跟宁家条件差不多的人家分家,老人拿出来的存款最多的一家,也就四千多将近五千块钱。
老人不习惯把钱存在银行,黄秀华回房没一会儿,就拿着一个铁皮饼干盒子出来了,钱都藏在这盒子里。
她把里面的整钞拿出来,数了数:“家里的钱全在这里了,零钱我就不拿出来分了,整钞一共八千六百块。”
然后将钱交给宁达,宁达自己数过一次,再让梁文建数一次。
梁文建数完确认:“八千六百块钱,金额没错。”然后还给宁达。
宁达又数出一千六百块钱:“这一千六是我们老两口留给自己的养老钱,你们没意见吧?”
最后那句是看向三个儿子问的。
三人都摇头说:“没意见。”
宁绍德还说:“爸妈,你们多留些钱傍身也行。”
黄秀华听到这话很欣慰,但还是摇头:“我们老两口平时也用不了多少钱,留一点棺材本就行了,再多的钱也比不上孩子有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