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在年代文中咸鱼_分节阅读_第44节
小说作者:爱小说的宅叶子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389 KB   上传时间:2025-05-16 12:27:16

  被点了好几次名,又被夸了又夸的徐飞脸熟得跟一个大苹果一样,有被夸赞的开心和骄傲,也有被不断点名的羞涩与窘迫。

  一名干事把这篇文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还把落款又多读了好几遍,着重点在平泉公社和徐飞几个字。

  另一名干事像屁股后面被火点燃的火箭一样,迫不及待冲进公社。

  他个子不高,一双腿却迈的飞快,一边跑,一边夸张地举起另一份报纸,大声且激情地呐喊:“社长,副社长,李主任,你们快出来啊,你们快出来瞧啊,咱公社出事了,出大事了!”

  叶榆:“……”

  这样抓重点和叙事表达的能力至今为止还没被开除合理吗?

  什么?

  这职业是带编铁饭碗啊!

  那没事了。

第50章 喜大普奔

  现在正是午休时间, 公社领导和干事们有的在办公室休息,有的回家但也只是在附近镇上,还有的端着饭盒正在吃饭。

  一听见出了大事, 有打盹的从椅子上摔了下去, 有吃饭的把饭盒一扔往外跑, 还有在家里听到从家里冲出来。

  那位“呐喊”的干事实在是中气十足,那声音大的, 不说公社, 连公社的左邻右舍都听得清清楚楚。

  而围观热闹大概是烨国人的天性,这不, 有好几人伸出头来, 往公社里面瞧,一瞅见知青,他们反射性想的是这些知青是不是又搞出什么幺蛾子了?

  不知不觉中,公社围了一堆人。

  徐飞不知道后世有个词可以形容他现在的情况——社死。

  好想找个地缝钻下去啊啊啊!

  但不能。

  刚下乡的时候是副社长接待的知青,他记性不错,一眼认出叶榆几个来自王家沟, 也就是他们准备对外宣传的模范知青, 莫不是这些模范知青犯下什么大错?

  副社长忙问。

  “错?谁犯错了?”嗓门大的干事反而一脸茫然,他反应了好一会儿才解释, “不是错,是天大的好事。”

  好事?

  是好事你怎么嚎成那个鬼样子?他还以为有知青杀人放火了呢!

  副社长一看是干事小贺,立马明白怎么回事,这小贺干事热情也很仔细,但就是长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奇葩脑子,时常闹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

  想必现在也如此。

  他把目光看向另一位干事,另一位干事尴尬笑了笑, 她这不因太过震惊,忘记小贺一激动就容易出漏子的事吗?

  “小贺说的没错,的确是件大事,”一口气不断地继续又补充,“今年下到咱们公社来的两位知青徐飞同志和花菲菲同志,他们写的文章上报了,社长,副社长,你们看这燕京报和人民报,这里和这里,都写着投稿人来自平泉公社王家沟生产队知青徐飞。”

  “真的?咱公社上报了?”

  “喜事啊!”

  “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公社长、副社长、公社主任个个喜笑颜开,心情一下子顺畅起来,也不再计较小贺词不达意的事儿了。

  而围观的吃瓜群众也很吃惊,上报纸?全国多少公社啊,平泉公社竟然能上报纸?还有那王家沟,一直可是他们公社不咋样甚至排末端的生产队,完全比不上头几名的模范生产队,竟然也上了报纸?

  这都和知青有关。

  看来知青并不是有人嘴碎人口中说的一无是处,人家下地干活不行,但可以拿笔杆子写文章啊,人家可以把平泉社王家沟的生活情况写给大领导看,给全国人民看。

  更重要的是听说这文被登报非但不需要花钱,还能挣钱。

  围观的一位大婶家有亲戚在邮局,消息最灵通,她亲戚说亲自看见带眼镜那个知青从信封里取出钱,听说好几十(?)呢,快抵得上他们一年收入。

  也不知道其他队里的知青行不行,有人娘家也在乡下,也来了三、四个手不能提、脚走不动路的知青。

  这是根本没用对地啊!这王家沟的知青咋这么厉害呢!

  赵社长把报纸上的内容又大声朗读一遍。

  徐飞写的本来就激情昂扬,尤其是把当时韩景和花菲菲的“演讲”场景完全还原出来,末尾还有升华主题。

  当时,王家沟的人能听得热血沸腾,为知青们拍红了双手。

  如今也能。

  到后面,赵社长每念一段,都有人啪啪啪热烈鼓掌,吸引过来的吃瓜群众越来越多,掌声越来越响。

  甚至有人也开始偷偷上前两步,询问看上去最好说话的花菲菲和韩景,这标题里出现的“红梅赞歌”怎么唱,他俩也顺利把这首歌安利给了整个平泉公社。

  也因为这报纸上的内容,徐飞终于能平复心情,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秀。

  此外,虽然邮局没有知青报,但平泉公社社长那里有订购。

  花菲菲终于也亲眼目睹自己的文章,在报纸的正中下方,也算是黄金板块,还有以前她只听说过的名人写文夸奖他们王家沟的知青。

  她非常自豪,接过报纸,自个儿声行并茂地朗读。

  徐飞的文章可能还有围观群众听不太懂的地方,花菲菲写的他们都能听懂,下地喂猪,可不就是他们经历过得事儿吗?自然也更让人共情。

  情绪值低点的直接抹眼泪珠子,言:“知青都是些十几岁的小年轻,背景离乡那么远,我想起我远嫁县里的闺女,一年才能走一回亲戚,有啥苦都只能自己憋。”

  “县里距离咱公社可比知青家距离公社近多了,县里的生活可比乡下好多了,你闺女是去享福的,知青们是下乡受苦的。”

  “都是好孩子啊,哪怕再吃苦受累,还笑得那么灿烂,笑起来怪好看的。”

  “都是单纯的年轻人,刚来镇上,有两个知青给我家二娃吃糖呢!”

  “我家闺女也有……”

  更多本地人开始学着站在知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当他们心理不再那么排斥的时候,自然也能看见知青的不少优点,比如年轻、有活力、善良、热心等等。

  公社社长也对徐飞和花菲菲大加赞扬,称他们为知青榜样,也不用等年会,当下发了一个带有五角星的搪瓷杯和一支钢笔分别给二人作为奖励,让他们再接再厉。

  对于韩景投稿失败和叶榆并未投稿也没失望,因为徐飞和花菲菲的文章中,二人出现次数都不少,而且都有不同的能耐,前者阳光积极,后者干活一把手。

  公社社长对于他俩也相当鼓励,一人给了一本有五角红星的笔记本。

  叶榆没想到自己也能得到蹭到好处,接过道谢,虽然不是吃的有点遗憾,这一本笔记本至少能写好多封信。

  花菲菲竟也能和王来娣一样,一眼看出叶榆心中所想。

  当然了,得到的好处肯定不止这些。

  例如,本来还在犹豫是否通过王家沟明年养猪指标的公社社长他们一商量,让韩景几个通知他们大队长来镇上填一下表格,这几乎就是通过的意思。

  王家沟一跃成为平泉大队最有名气的大队,肯定还会有许多隐形福利,其他不说,王家沟的人走出来都会让其他人羡慕。

  也因此,几乎每个与乡下知青沾点边儿的人都在想着要不要咨询一下,他们认识或者他们认识的人认识的知青能不能也写稿,把他们大队登记上。

  若能像花知青一样把什么某某婶提一嘴,那更好啦,报纸都能传宗接代的程度。

  徐飞和花菲菲并不因其他知青也可能投稿而担忧或失落,他们现在都充满信心,也希望与更多有志之士竞争,对于建设乡村更是充满希望,对于本地群众的询问,都是尽心回答,尤其是强调读书与知识的重要性。

  老百姓听得一耳朵,只把知识=稿费=金钱记得最牢。

  不少人念叨着,老校长说的对,这镇上的中学还是不能倒闭,家里的孩子还是得上高中,等学了这写文手艺,能像徐知青和花知青一样投稿挣钱,随随便便(?)顶一个人工资,这不比地里刨食强得多?

  四人艰难地出了公社,在平泉镇逛街仍然跟后世某明星逛街一样,走到哪儿都有人,比刚下乡那天还要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不由加快了去供销社的脚步。

  一到供销社,同样得到热情招待。

  尤其是上次和他们起过冲突的售货员,更是三百六十度热情转变。

  和其他人不同,她一听到镇上有知青写的文章登报时,心里一个咯噔,莫非——再一打听,果然,她欲哭无泪:“哎哟,我怎么惹了这一群祖宗!”

  其他售货员也心有余悸,他们没有直接得罪知青,不会有事吧?连供销社主任都听到消息闻风而来。

  正因如此,叶榆他们四个来到供销社后,发现买什么东西都很足,包括一些不要票但贵的杏仁桃仁酥和本土零食,甚至有一瓶去腥神器的白酒和白胡椒粉。

  此外,有瑕疵但不影响使用的棉布、搪瓷盆、尼龙袜、铝饭盒、手工推剪、嘎斯灯等内部员工消化的紧俏货都拿出来了。

  但面对供销社和售货员非常关心的询问,徐飞和花菲菲还是老实承认他们已经写了并寄出去了,但还没收到回信。

  还有一个好消息,他们并没有特指平泉镇的供销社,更不会提及某一人,而是平等地针对整个烨国当前的供销社乱象,并且稍微举了些生活中处处皆有的小例子。

  听到这里,那售货员也不知道这口气是该吞下去还是吐出来。

  她被供销社主任瞪了好几眼,回头肯定少不了被痛骂,但也只敢把苦水往肚子里吞,不敢再得罪这些知青,还要露出难看的僵笑热情招待他们,可这笑竟也比平时她斜着眼睛看人顺眼多了。

  从这天开始,平泉镇的人去供销社买东西时,会发现他们的态度简直大变模样,尤其是其中一个小姑娘特别热心,称重计算都是又快又好。

  总之叶榆他们的采购大获成功,赶紧撤退,离开人们围观的视线。

  回程途中,再拐去红旗大队。

第51章 修拖拉机

  与王家沟的“凹”地形不同, 红旗大队是一个平写的“山”字。

  即背靠大山,面前一片平坦。

  红旗大队距离隔壁镇其实更近,但一开始因背靠山被划分到平泉公社范围内, 又因它相对“富裕”, 平泉公社更是舍不得丢手, 假如是拖公社后腿的那几个生产队,指不定能丢多远有多远。

  叶榆他们一靠近红旗大队, 先看见的是山前那一片相当广阔的土地。

  王家沟三山的夹缝土地其实也不算小, 但哪怕加上坡地,面积之和竟然也比不上红旗大队的上好土地数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红旗大队的土地不像是王家沟那样被山坡树林溪沟割裂, 而且连成一片, 看起来相当壮观,也更好播种、收获、管理。

  这也是王家沟斥巨资和人情购买一些机械产品的缘故。

  这么看来,红旗大队长丁向松绝对是一个有远见的大队长。

  现在正值冬闲季节,也不是完全冬闲,但地里活计少。

  穿过良田与良田间的阡陌小道,一排红墙黑瓦的平房出现在眼前。

  这便是红旗大队的村社。

  和王家沟村社一样, 红旗大队村社前面也有大面积空地, 只是前者村社空空荡荡,主要作用是开村会和晒粮食, 后者村社平坝上停着一辆夺人眼球的拖拉机。

  这样一台拖拉机,在耕地、犁田、播种、施肥等多个方面都能发挥巨大作用,大幅度减少人力消耗。

  为了不让拖拉机日晒雨淋,红旗生产队为其搭建一个简陋的大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0页  当前第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10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在年代文中咸鱼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