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哪怕再不好意思,有些规定也不好特立独行,包括忆苦时的当众批评。
项燕本人却是一个大气爽朗的人,一点不扭捏,什么活都能干,即便干不好,大家也能看出她的努力。
项燕女儿长得可爱,见人就笑,嘴巴也甜。
让人惊讶的是,白蓉蓉这个自闭丫头,自带一股狠劲儿,小小年纪,干活跟不要命似的,抵大半大人。
大人们不跟小孩计较,在韩景他们带领下,村里的熊孩子大幅度减少,即便有,也怕被知青揍。
叶榆也把打猎的频率提高了一点。
不可否认,林老爷子他们会消耗村里的粮食,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饥饿会死人,而被叶榆用野猪肉弥补时,这种缺陷也一点都没了。
在如此多的闪光点下,村民们也渐渐真心接受这些“老弱病残”。
第101章 科技
时光荏苒。
王家沟种下的果树成活率确认高达95%以上, 后面追加了一批,个别是移栽果树,头两年便开花结果。
王家沟的变化说大也大, 说小也小。
林老爷子确实有一把手, 种粮食也是, 种药材也是,烘干药材也是, 药材倒是比果树还增收很快。
小砖厂得益于报纸广告, 销售在本镇隔壁镇甚至远至其他县,村民们过年分的钱又多了一些。
还有山里的宝藏。
叶榆从山里猎得不少的东西, 但她最懂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山里的生态没有变差,反而变好。
在叶榆的间接影响下,野猪们不再下山,其他村民很少进山,也不在帕山,甚至感激这几座山, 走出门都骄傲自己是王家沟人。
镇上的人差点忘记这座山, 因某些原因对山林的破坏被错过。
不可否认,也与空间的晶核以及叶榆异能升级时闲游离的能量有一点点关系。
叶榆养的麻雀和母鸡非常人性化, 若非现在禁止封建迷信,村里人能把这件事聊秃皮儿。
山里还有一株长了几百年人参也跟着变异了。
不是说它变身人参精宝宝,在山林里蹿来蹿去,它只是多出一点不太像植物的“本能”,像是小狗小猫有几岁智商那种。
变异的起源是叶榆觉得几株人参难得,想要拿它们来制药,借助下晶核修炼后剩下的余量。
只变异一株, 其他都正常,也消耗干净。
人参变异过后,学会了主动狩猎小型动物获取蛋白质、氮肥等,长得飞快。
还会主动上交包括叶、芦头、花、果实、乃至于根、参柱、参须等药用资源,以寻求自己活下去。
叶榆见其实往好的方向变化,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也没挖它吃了它。
又过一日,叶保国出国征战的消息传来,正巧到了收货的季节,很适应景。
当王家沟村民们得知叶榆的弟弟,即将去国外参加什么世锦赛为国争光时,一个个与有荣焉。
怎么说呢,叶榆叶卫国也算是王家沟嫁出去的闺女生的孩子。
半个王家沟人。
这件事上了报纸,但村里没有电视,无法追踪,只能默默为他打气,连下地都要念叨几句。
“……”叶榆看着韩景也不知从哪里收来的越来越多的废铁,加上她空间里那些,倒也不是不能组装。
韩景摇晃着尾巴,像只大金毛一样,两只眼睛都是渴望:“可以吗?”
“为什么不?跟着项老爷子学那么久,你不能自己决定吗?”叶榆无语地看了一眼韩景,真是白长这么高个。
韩景的确“长开了”。
刚下乡时,他瘦的跟个竹竿一样,脸上写着“清澈愚蠢”,傻乎乎的。
现在个也高,比曾经还高些,几近一米九。
徐飞和花菲菲虽然也长高,但和韩景不能比,他走到哪儿都叫一个鹤立鸡群。
但他长得也不穷凶极恶,五官底子本来就不错,肉回来了,帅气也回来了,笑起来很阳光。
村里好些小姑娘动了春心想要嫁给他呢。
不过,韩景好像没有什么想法,事实上,知青这边都没打算在村里结婚。
除了韩景和叶榆,离家很近,剩下其他人多半都是外地来的,在本地结婚,户口本都改了,那可就真没有回家的希望。
尤其是现在,交通不达到,远嫁一年没个来回,更何况王家沟知青们过的都还不差,至少比其他大队好。
除了郝见山,可这人村里姑娘根本看不上,她们也不是什么人都收的。
叶榆也好奇韩景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仅次于徐飞,与花菲菲并列。
明明他笑的很傻气?
叶榆和韩景还没咋明白,但徐飞和花菲菲都看出来了,韩景不管在村上,还是去镇上公社,很有话术,都不再是过去的小年轻,唯有在叶榆面犯蠢。
且屡反不爽。
瞧瞧现在,韩景挠头傻乐
:“那我们试试。”
老实说,组装一台电视机没那么简单。
首先,零件不全,也不能完全坏零件,
好在韩景是真和市里机械厂相处不错,那边愿意提供与帮忙采购点东西。
至于电什么的,这个是也不是问题。
不是问题因发电机,叶榆、韩景、项老爷子、项燕四个都能组装除来,但问题在于环境可供他们转换的能源不么么足。
叶榆可不愿意把晶核浪费在这个上面,但搞太阳能也不是不行。
空间里好像有点小东西,再加上以前她用的电器80%来自太阳能,很熟悉。
项老爷子特别激动:“这可是赶英超美的技术啊!”
国外当然有这课题,从五四年贝尔实验室宣布研制出太阳能光伏电池开始,但这光电转换效率仅仅5%。
即便现在,仍然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但每个国家都很重视,美有“独立计划”、“大宗购买计划”、“光伏研发法案”等,日有“阳光计划”。
华夏在这个方面连门在哪儿都不知道。
叶榆:“……”她不是很明白这个技术历史。
项老爷子叹了口气,可惜现在这环境,即便知道技术,未必能研究。
“老爷子不要沮丧。”徐飞记录,这个非常值得上几次报纸,多来点宣传,能引起上面重视最好。
“好!”项老爷子即便身处不公,依旧心中念国。
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组装完成。
第一次调配时,在大家的欢呼声下马到成功,至少有了图片。
掌声雷鸣。
可惜后面出现荧光屏行幅变小,需要更换一个稳压二极管以及部分其他零件,什么节目都没看到。
材料的缺失让这个简单的问题又持续很长的时间,叶榆也总算明白项老爷子口中的国内现在搞科研很难。
缺人,缺钱,缺一个稳定的环境。
一直等到年末,连着下了好几场雪,匹配的零件终于送达,电视机也终于重组好了。
也正巧这天出了太阳,众所皆知,化雪比下雪冷,但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好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聚到红星小学,烤着火热切期盼。
第102章 哦豁
“亮了, 亮了!”
有人惊喜叫道,人乌泱泱全围了过来。
叶榆只是动了动腿,话都没说, 人群又乌泱泱退回到一定位置, 有序围观。
花菲菲差点没笑死。
她和徐飞都在记录, 只是一人是记录散文风格,一人更偏向风趣小说。
花菲菲笔下的王家沟, 里面有人间烟火的细节, 也有采菊悠然见南山的欢乐,还有播种丰收的朴实。
老百姓更爱后者, 听起来更有滋有味。
等等, 还得加上信号。
电视机是黑白的,国内五十年代已经有电视机,但至今即便燕京也未普及。
彩色电视机也不是弄不出来,但零件很麻烦,叶榆对电视机也没那么执着。
主要是电视节目没几个,新闻都少, 有红色电影, 之前的戏曲读书等有一点娱乐兴致的节目全被取消,还只有固定时间阶段有有。
彩不彩真无差。
但对村民们来说, 从屏幕上看见人物像,听到人讲话,这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
他们村不用只有过年才能观看电影。
一个个爆发如雷掌声,看叶榆韩景他们的眼神越发地崇拜,尤其是小孩子。
很多人也佩服项老爷子父女俩,但碍于他们的身份,不敢过多交际。
只是王家沟的村民们也越来越清楚, “老弱病残”可不一定都废,人家知识个顶个。
至于为什么被罚?
他们不太懂,只知道现在外面一年比一年乱,像是老师啊学校啊,更是重灾区,好多被下放,但这些人也没具体干什么坏事。
村里有人跟着主流走,看不起他们,也有人觉得他们老的老,小的小,着实可怜,才三岁又能犯什么错?
韩景打听过电视台节目播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