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爱华道:“那里是一中,宁安县城的重点高中。”
姜丽华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她突然明白为什么大姐要找这么偏的地方吃饭了,原来是想带她来她原来的高中看一看。
姜爱华道:“你明年六月就要参加中考了,想不想去一中参观一下?”
都已经到了学校门口了,哪有不想去的道理?姜丽华深吸了一口气:“想!”
姜爱华微微一笑:“那我们去问问保安能不能进去参观一下吧。”
第73章
一家人走到学校的保卫室门前,跟值班的保安说明了情况,保安还挺好说话的,看了一眼脸色有点激动的姜丽华,还鼓励地笑了一下:“明年中考加油啊,希望能在下一年入学的时候再见到你。”
姜丽华郑重地点了点头:“嗯,我一定会努力的。”
国庆假期的高中校园里静悄悄的,所有高中生都回家了,只有教师宿舍楼还热闹些,姜爱华已经有三十来年没进过高中了,此时重游,一点点地想起以前上学的日子,开始给姜丽华介绍教学楼在哪里,食堂在哪里,学生宿舍在哪里,运动场又在哪里……
宁安县的高中基础设施比梨花镇的中学要好上数倍,但在姜爱华的眼里还是简陋得很,连教学楼都只有两层高,学生们的宿舍还有很多是平房,但整个学校都非常整洁又干净,就算是沙子石板路也一丝纸屑都看不见。
姜爱华停在一座雕像前:“这是庞思真校友的雕像,他几年前出钱帮学校修建了一栋三层的图书馆,捐了一万多册的书,学校特地给他立了个雕像以示尊敬,可以说在整个宁安县,一中的图书馆是最新的,藏书也是最多的,其他学校跟一中比,差得远了……”
姜丽华失神地看着眼前这栋崭新的图书馆,想象着自己沉浸在其中读书的样子,她捏紧了拳头:“姐,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努力成为一中的学生,明年的今天,可以明正言顺地坐在图书馆里面看书。”
姜爱华的目的达到了,唇边扬起一抹微笑:“好,记住你今天的决心,不要轻易动摇。”
回家的时候罗家珍带着三个女儿坐汽车回去,姜成才一个人骑新摩托车回家。
他的技术一般
般,在没有熟练之前,不敢让他载人。
罗家珍到底是没舍得那家店的棉被,临走的时候去买了三床,跟姜爱华、姜丽华一人提着一床挤上了中巴。
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四点多了,罗家珍不时地跑到路上去看一看,看看姜成才回来没有。
姜成才刚学会骑摩托车没多久,刚上路的时候的确骑得很慢,但一路上慢慢地操作了好几遍怎么挂档倒档刹车,熟练之后很快就把速度提了上来,四十多公里的路程也不过开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到家的时候才五点多钟,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上呢。
姜成才买新摩托车了!这消息迅速引起了上社村村民们的注意,不少人走到他家围观新的摩托车,嘴里啧啧称赞,泛酸的、羡慕的不知几何。
记得去年年初的时候他家还穷得叮当响,但到今年的年底人家新房子也建好了,新车也买上了,而自家该怎么穷还是怎么穷。
人和人之间,怎么就差别这么大呢?
养鸡真的这么好赚吗?
有人回去跟老婆嘀咕起来:“要不我们也把山卖了,先搞点养鸡的成本?”
他老婆立刻就打碎了他的梦:“人家那钱只是养鸡赚来的吗?你忘记他两公婆每个月领上千块钱工资啦,这才是人家一年多就能建房买车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去哪里找一份刚好需要两个人的工作啊?还有,你儿子有姜爱华这么能干吗?”
村民顿时就泄了气,没得比啊,上社村有谁比得上姜爱华啊?
村民就感慨:“姜爱华这么会赚钱,你说她以后会找个什么样的对象?普通人她应该看不上吧?”
他老婆心里动了动:“姜成才三个女儿,姜爱华肯定是要招赘的吧,她今年多大了?有二十了不?”
村民就算了算:“差不多了,翻过年就二十了。”
他老婆嘀咕:“二十了,也不小了,也该谈对象了。”
而在别人眼里应该招赘跟谈对象的姜爱华,在家里又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
罗家珍都快跳起来了:“你说什么?你想搬到县城里去?”
姜爱华笑道:“妈,你不要这么激动……”
罗家珍能不激动吗?这车刚买回来,家里又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她刚刚要松一口气,结果姜爱华又有新主意了,她就不能消停一下吗?
罗家珍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她家新房子有了,摩托车也有了,养鸡场有一千只鸡,再过两个月全都可以下蛋了,她已经听姜成才算过了,如果一千只鸡都下蛋的话,盛产期每天能收80斤鸡蛋,一个月就是2400斤,按照一块八的收购价,那是一个月四千多块钱的巨款!有了这笔收入,她跟姜成才哪里还需要这么辛苦地做工?每个月两个人加起来才八百块钱,都不够卖鸡蛋的零头了。反正都是喂鸡,帮别人喂为什么不在家里喂?
她本来都打算好了,最多做到年底,她就要辞职了,工作可以让给自己的弟弟弟妹做,她跟姜成才正式回归家庭,在家里养鸡,稳住家里的收入。
她估摸着,不用两年的时间,她家又能攒出一栋楼房的钱来,但姜爱华现在又扔下一个炸弹,她竟然又有新花样,想搬到县城去住?
罗家珍这一年多来已经看清楚一件事,只要她对上姜爱华,就没有赢的机会,只要是姜爱华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她有文化有见识,嘴巴能说会道,性格还泼辣,罗家珍根本就说不过她,更气人的是,自从家里开始奉行投票制,姜成才跟姜丽华永远都把票投给姜爱华,她就连想投个反对票都拉不齐人!
她摆烂:“我不同意!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去县城?我们的家在这里,根就在这里!家里的生活好不容易好过起来,你又要整这些幺蛾子,说什么要住到县城里去,这次说什么我都不会同意的。”难得一次,她的语气非常坚决,大有敢反对就翻脸的阵势。
不但是她,就连姜成才也不明白姜爱华为什么会有这个打算。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家里的日子刚好过起来,正是应该好好享受的时候,不要再去折腾了。
姜爱华知道这一关誓必会非常难过,姜成才跟罗家珍是两个需要一直扬鞭驱赶的人,他们早就做好了甩手的准备,如今又要勉强他们继续前行,他们抵抗的力度将会空前地大。
姜爱华的态度也肃然起来:“不如你们听一听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打算?”
罗家珍捂住耳朵:“我不听,我不想听,你总是有那么多的歪理,黑的都能说成白的,这次我说什么也不会同意的。”
姜爱华脸上的笑消失了,她看向了姜成才:“爸,你呢,你也不想听吗?”
姜成才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罗家珍立刻道:“家里不是说大事要投票表决吗?这件事我坚决不同意,她爸,你跟我一起反对,她就想都不要想!”说完,她立刻就拉着姜成才的手高高地举起表示反对。
姜爱华眼里的神色变冷了:“你们甚至连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都不听就要否决吗?你们知不知道你们这样做有多自私?!你们扪心自问这一年多来,我做的哪一个决定不是为了我们家好的?竟然连问都不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否决了?你知不知道你们否定的是丽华还有月华的前程!在你们的心里,以为只有你们自己舒服了就是好过了?你们有没有想过还有两个小女儿,她们的人生会因为你们的一时犯懒而被耽误了?!”
听到事关两个女儿的前程问题,姜成才的手就举不下去了,他放了下来,反过来劝罗家珍:“还是听一听爱华的打算吧,她提出这样的想法总是有理由的。”
罗家珍满脸的不愿意商量,但也不得不耐着性子听姜爱华的理由。
姜爱华示意一脸惶恐不安的姜丽华也坐下,慢长斯理地开始说她的理由:“爸,妈,翻过年,丽华六月份就要中考了,九月就要开始上高中,而我们的小月华,也三岁多了,九月份,我打算把她送到县城的幼儿园去上学,这样一来,我们家的两个孩子都要到县城去上学,作为家长,我们为什么不能想办法在县城也安一个家,可以让两个孩子放学后回家吃饭睡觉?”
把月华送到县城的幼儿园去上学?姜成才跟罗家珍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上社村的孩子是没有幼儿园上的。
就像姜子杰今年6岁了,就在念上社村的学前班,玩上一年,明年正式读小学一年级,这才是上社村一个普通孩子上学的正常流程。
整个梨花镇,只有镇上有一所幼儿园,因为费用比上小学的学费还要高,向来不在村里人的考虑之内,反正幼儿园送过去也只是带着孩子玩而已,既然都是玩,为什么不在家里玩就好?
在家里大的带小的,还省这么多钱,等到六岁了再上一年的学前班,到时直接升一年级,也没听说哪个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会比上过的孩子差。
所以姜成才夫妻完全没有考虑过要把月华送到幼儿园里的事,在他们眼里,月华还是个小婴儿呢。
此时听姜爱华提出让月华上县城的幼儿园,顺便让读高中的丽华能回家吃口热饭,两人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第74章
姜爱华道:“我不打算让月华留在上社村读书,村子里的教育,不,甚至是整个梨花镇的教育水平怎么能跟宁安县城比?如果我有那样的能力,我恨不得把月华跟丽华带到市里去上学,但我知道这不实际,咱们家刚从最贫困的线上挣扎过来,还没办法在市里生活下去,但去宁安县城却是努力伸长手够一够就能够到的。”
姜丽华特别激动,她终于知道大
姐那天晚上说的话不是她的幻觉,她竟然真的准备在县城里安家,不会让她一个人孤伶伶地住校,她大叫一声,猛地扑进了姜爱华的怀里:“我赞成!我同意!我要让大姐陪我跟月华去县城里上学,我不想住校,我要回家!”
罗家珍的脸色还是很难看:“月华还小,为什么非得去上幼儿园呢?还有丽华,你姐当年上高中的时候不也是一个人住校?你姐都能做到,你为什么就不行呢?”
姜丽华大声反驳:“以前那不是没条件吗?以前家里穷得连学费都交不上,哪里还敢想着让家里的人去陪读,可现在不是有条件了吗?既然有条件了我为什么非要吃那些苦?妈,你不要让我没苦硬吃啊!”
姜爱华道:“我不是一时兴起才想去县城的,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们记得姜玲吧?春花姐把她带到县城去上学了,整个人变得落落大方又自信,幼儿园教会了很多我们村的学校完全不会教的东西,孩子以后的成绩如何不敢说,但这份大方自信却是非常难得值得培养的,我不想让月华留在村子里耽误了她,我们已经有条件让她接受这么好的教育了,这对她以后的成长很关键。”
她挑了一个姜成才跟罗家珍无法拒绝的理由。
贫穷偏僻如上社村,对于孩子上学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视的,只要孩子成绩好考得上,家里砸锅卖铁也要供的例子并不少。姜成才夫妻之前一直让人看不起,除了他们性格懦弱外,让成绩好的姜爱华辍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现在他们的条件好起来了,加大对两个女儿的教育投入也是理所应当的。
姜成才心动了,罗家珍如梗在喉,她就知道她说不过姜爱华,但她是真的不想家里再起事端了呀,那贴在门背后的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让她觉得很累……
她愁眉苦脸:“我们家才新建起来,难道就这样不要了,都到县城里去?”
姜爱华睁大了眼睛:“妈,你在说什么呢?这是我们的老家,怎么可能不要?”
连姜成才也糊涂了:“你不是说要到县城去安家吗……”
姜爱华笑了:“是谁规定我们只能有一个家?我们不能有很多个家吗?只要我们有钱买地买房子,建好了就是我们的家呀,我们可以这个家住几个月,那个家住几个月,热了回村里住,冷了去城里住,丽华跟爱华读书的时候在城里住,放假了回村里住,这样不好吗?”
姜成才跟罗家珍晕乎乎的,这就是穷人家的思维盲区了,根本没想过除了老家,还可以在别的地方有房子。
姜爱华道:“在我们梨花镇,大家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菜种多一点,鸡鸭鹅养多一点就卖不出去,但你们想想宁安县的人流,这么多人,还怕东西卖不出去吗?如果我们能在那边做生意,不比在老家强?”
姜成才又惊又喜:“我们能在那边做生意吗?”
姜爱华道:“我是有这个念头,但是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呢,这不是要跟你们商量吗?我说过了,咱家的大事,都要很民主地投票决定,三票以上同意了才能办,两票以上的反对就不能办。”
罗家珍彻底放下悬着一半的心,她还以为姜爱华说走就走呢,原来还没有那么快,还留给他们反应的时间……
她见识有限,对陌生的环境有很强的不安全感,能跟着丈夫一起去上班已经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了,但她用赚到的钱建起了家里这栋房子,还新买了一辆车,这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而现在,大女儿居然提出说可以在城里也安一个家,可以让他们想住哪里就住哪里,这简直是一个让她无法拒绝的诱惑,她真的可以住到城里去吗?
如果她住到城里,是不是只要想买菜,走几步路就有大市场大商超,琳琅满目的商品任她挑,再也不用跟在上社村一样,赶一次集要想好久,生怕漏了什么东西没买齐?
人只要见过了世面,没有哪个不想过更好的日子的,姜爱华简简单单几句描述,已经完全把夫妻二人的馋虫勾了起来,如果他们真的能在县城里买一套房该有多好……
姜爱华见他们夫妻两人紧紧地盯着她,想来也是禁不住这样的诱惑了,她微微一笑,很熟练地掏出了纸跟笔:“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吧!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走一下投票流程,同意我们明年在县城安一个家的,请举手……”
这次毫无疑问,四票全部通过。
姜爱华满意了,在纸上写下第一个目标——攒钱。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姜家现在最缺的就是钱。
姜爱华道:“丽华明年九月升高中,以她现在的成绩,就算不一定能考入一中,那上二中也是稳稳的……”
姜丽华打断她:“姐,我一定会考上一中的!”
姜爱华鼓励地一笑:“好,丽华明年九月份就要读一中,月华三岁半,也可以送到幼儿园小班,那咱们就要在8月份之前在县城里安定下来。”
姜成才三个点了点头,是这个理。
姜爱华道:“现在家里的存款只剩下了3000块钱,我算了一下,我们努力攒钱,卖鸡蛋的收入,加上爸妈的工资,到明年的八月份,最多能攒下三万块钱左右,这已经是最理想的存款数额了。”
姜成才夫妻上班一月领800是实打实的纯收入,但姜爱华一个人在家里养一千只鸡,还要带月华,还要管理家里的八亩地,根本不可能一个人全包了。所以地里的活全是请人干的,从播种开始,到一个月一次的施肥除草,到最后的收割,全都要请村民来干,这项支出不少会于2000块钱,这是没办法避免的。
还好喂鸡的粮食大部分都是从地里来的,她只要买少量的饲料加进去补充母鸡的营养即可,卖鸡蛋的收入就是家里最大的收入来源。
扣掉这些成本,加上姜成才夫妻的工资,家里一个月能存个3000-3200块钱已经是顶了天了,从现在开始到明年8月份也不过10个月的时间,能存个三万块钱已经很不容易了。
姜成才叹气道:“时间还是太短了些,要是丽华是后年再升高中,压力就小一点了。”毕竟家里的1000只鸡还要到12月左右才开始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