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川道:“我开业的第一炮能不能打响,就看我们这两栋房子的效果是不是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般出众了。”
房子修建得很快,姜爱华跟骆川的两栋楼房第一层封顶的时候,陈春花的房子率先完工,她马上找了装修队做简单装修,涂墙、贴地板、装修洗手间、进水、进电,等她的平房装修好,骆川跟姜爱华家房子二层也建好了。
此时政府开始修建兴德广场的消息终于传了出去,冯海光悔得肠子都青了,第一时间跑到了河边看他卖出去的地。
当时这块卖出去的地足有15亩,骆川他们三个买了前面的十亩,剩下的五亩没人能一口吃下,被他分割成了十几块地,陆陆续续卖出去了。
当初骆川他们一口气拿下十亩的时候,冯海光其实是犹豫了一下的,想出言试探骆川是否愿意把剩下的5亩也买了,但骆川拒绝了,只要了十亩。
如果他一口气要把剩下的五亩买下,以冯海光这样的个性肯定会警觉,再去调查一番,这块地或许就不会卖出去了。
明明卖价已经比别人高了三成不止,但冯海光还是大腿都拍肿了肠子都悔青了,他甚至怀疑骆川是提前收到了兴德广场要修建的消息,所以才把他手上这块地买走了。
他不自觉地来到这块地前,最前面的那栋平房已经装修好了,旁边两栋楼房的主体也已经修到两层高,工人们正在修建连在一起的商铺。
这种一排三四间连在一起的房子,他不用想就知道是商铺,这兴德广场都还没修建,骆川这小子就已经开始修建商铺了,要说他没有内部消息,砍了他的头他也不信。
他心疼得要滴血。
他早就知道政府把那块地圈起来了,但他一直以为那里即将要建一个小区。
县城里到处都在划地建小区,他这块地刚好隔了一条路,又是条匝道,正好跟主路相背,如果小区建成了,这里最多就开个后门,路又窄,人流肯定是往前门走的,这里肯定发展不起来的,所以他才要卖掉。
谁知道这块地竟然要建成一个大商场,后面是写字楼还有公寓,那就不可能修围墙,这一块地瞬间就倒转价值,成为了风水宝地,十五亩地足够在这里建一条商业街,租出去就有数
不清的钱源源不断地流进口袋里。
本来这钱应该是流进他的口袋的,现在却整块地都易了主,跟他没有关系了。
他看见正在给工人们派烟的骆川了,满脸的笑容,意气风发,越看眼神就越冷,他觉得自己不知不觉间钻了他设计好的圈套。
他的目光或许太凌厉,骆川一转身就看见了他,脸上扬起笑容:“海叔,你过来啦?”
冯海光脸上的凌厉瞬间散去,脸上扬起假笑:“过来看看,你小子,房子建得不错呀~”
骆川笑道:“过奖了过奖了,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建好呢……”
冯海光半真半假道:“你小子是不是之前听到什么风声,才故意要买我这块风水宝地呀?”
骆川忙道:“海叔你这可就冤枉我了,我要早知道这里要建个大型商场,我不得把这块地全买下来?更别说我们这十亩还是三家人一起买的……”
那是因为你如果一口气提出要全买我可能就不会卖了,所以你才买十亩,把好的位置全挑走了,剩下那五亩我不得不分开来卖给别人——
冯海光是这样想的,但他没有证据。
他甚至考虑过要反悔,这块地不卖了,原价退回给他们,但是坏就坏在已经过户给他们了,土地证都更了名,他没办法反悔。
更不妙的是他手里那些留下来的地都在县城的中心,原以为是好位置,这个大型商场的出现却让他嗅到了一丝不妙的气息,这么大型的地标性建筑建在县城的边缘,那以后就是人流的中心,商业的中心,商业的中心都偏移了,那县政府等机关事业单位不得跟着人流走啊,不得重新选址搬到更好的位置来?!
冯海光想到这里,脸色又青又红的,他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他再难在骆川面前维持笑脸,僵着一张脸离开了。
没过几天,姜爱华就听说了一个消息,冯海光毁约了。
当初卖给他们十亩地的时候,姜爱华怕自己是乡下来的买地会有纠纷,所以一切的手续都是按照正规流程来办的,交给了政府一笔税才拿到了土地证,新房要建前又去拿到了审批手续才开始建的,所以只要她这里的房子建好,马上就可以申请拿到房产证的,跟冯海光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但后面那被拆成了十几块地基卖出去的五亩地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好些人都跟冯海光认识,也不想白白送钱给政府使,有些人只是口头说了一下,交了一部分钱,连份协议也没有签,有些虽然签了个协议,但没有去备案转让,更有好些人只给了个订金还欠着钱没有给完,所以地基的所有权还在冯海光的手上,现在他单方面反悔,有协议的要撕毁协议,没协议的直接退钱,不卖了。
买家们直接炸了开来,天天都有人去冯海光家闹事。
一时间,整个兰溪巷都在议论这件事,不少人跟买家沾亲带故的都在骂冯海光见钱眼开,做事不地道,明明地都卖给他们了,现在又要收回去。
姜爱华摊子旁边那卖水果的阿姨就住在冯海光的斜对面,这几天听她讲八卦听得津津有味:“现在每天都有人去堵冯海光的门,先是年轻人出面讲理,搞不定就叫老子娘出面哭闹,但冯海光也算是油盐不进,门也不开,也不理会他们怎么哭闹,脸皮可真够厚的。”
旁边一人问:“报警也没人管吗?”
大妈道:“怎么管?好些人连个协议都没有签,而且还有些签了没给钱的,这些冯海光一概不认,就算是给完钱的,冯海光说没到房产局过户就作不了数,土地证还是他的,奈何不了他,警察就只不让他们打架,有事就去法院告……”
那人就感慨:“估计还以为是在村子里呢,换田换地说一句就换过来了,不知道巴南村早就成了县城了,没有证啥也没用。”
大妈道:“就是,谁能想到那块地的对面能起个商业中心啊?听说那一块地十五亩,就三家买了十亩的让冯海光过户了,冯海光奈何不了他们,就没找他们茬。”
那人叹息:“我那天特地过去看了一眼,那里几十个工人热火朝天地在施工呢,楼房都快建好了,正在建商铺,就该是别人发财的命。”
大妈道:“可不是,那三个人真是走了狗屎运了,要跟那十几户人家一样只给钱不过户,冯海光肯定第一时间把地收回来,要知道他们那前半段的地段更好。”
姜爱华竖着耳朵听,一句话也没有插嘴。
她没有想到冯海光竟然能做出反悔这种事来,看着挺精明世故的一个人,在金钱的面前,真的什么脸面都不要了。
不过她也不觉得那些买地的人们一定会输,打起官司来就看法官怎么判了。
这么值钱的地,没有谁愿意拱手相让,肯定要打官司的,冯海光想作废这些签了的协议,肯定要向法院证明这些协议没有经过政府部门的备案,没有过户手续没有交税,不具有法律效力,理应归还给他。
但买地的人们可不这样想,大家泥腿子洗干净上岸还没两年,怎么从村子变成县城后之前的规矩就不顶用了?大家咬死了没文化不懂规矩,农村里换地的都是口头说说就能成的,现在明明协议都有了,为什么冯海光能翻脸不认账?
基于现实的考量,法官也会酌情认可买家的说法的,就看遇上什么样的法官,怎么判了。
还好她早就考虑到了各种情况,宁愿多交一笔税也不愿意留下把柄,这才没他们什么事。
难怪骆川说冯海光那天到工地里阴阳怪气讽刺自己有内部消息骗走了他的地,真是太好笑了,地是他主动放出来卖的,如果他一开始就不卖,难道他们还能抢不成?
听骆川说他就是因为手里的地太多怕引起注意才不得不放出去一些,现在就因为一个兴德广场把这么多人得罪了,要把他告到法院去,他就不怕有人起底把他手里的地都挖出来,告他一个非法侵占集体财产?
如果换成苦主是她,她肯定会抓住这点重拳出击。
不过她跟买家们都不认识,也犯不着因为这个事得罪冯海光。
关系到五亩地,三千多平米的所有权问题,这官司肯定小不了。
第111章
冯海光毁约的事闹得挺大的,听说还见血了——有人争着吵着来了气,忍不住挥了拳头,拦在前面的冯翰阳被打进了医院里。
警察把闹事的人抓起来了,有这个先例在,剩下的人不敢再打人,于是开始联合起来走法律途径——打官司。
那就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了。
姜爱华的耳边终于清静了几天,工地那边传来好消息,她家的第三层楼也封顶了。
兴德广场的项目马上就要启动,所以工人们一建完她家这边的房子,立刻就撤得干干净净,转到对面的工地上去了。
三层楼房跟几个商铺建好,姜爱华手里的钱已经花得干干净净了,还欠了不少材料款没有结清,不过欠款可以慢慢还,但装修费用是真拿不出来了。
但是商铺建好后,她有了额外的收入。
因为有人来租铺子了。
她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前脚刚把商铺的毛坯建好,后脚立刻就有人来问铺子出租的事了。
骆川道:“铺子里的装修我们不管,但外表得统一一下贴我拉回来的瓷砖。”
他准备做瓷砖的生意,商铺跟楼房的外观正是最好的广告。
于是那一货车的瓷砖先把三家人十一间商铺的外观装修好了,跟现在流行的小块瓷砖不一样,骆川带回来的瓷砖是长四十公分宽二十公分的淡青色磨砂砖,一排八间全部装修好,光看外表就很显贵。
满怀信心来租铺子的客人看到这么统一的装修,脚步瑟缩了一下,还是壮着胆子来问了。
中国人有句糙话,吃屎都要赶早,虽然现在兴德广场刚刚才开始动工,完工可能都要到年底或者明年了,正式开张可能要到明年,但周边的店铺提前快一年就有人来租了。
姜爱华打听了一下租客们是做什么的,有做五金的,有做家电的,甚至还有几个全国连锁的品牌要租来当分部,当然更多的是做餐饮的。
商铺房子都建起来了才觉得这里是个绝佳的地理位置,前临大商场后临清林河,做个特色餐厅既能赏景又能吃喝玩乐。陈春花家的三个商铺被一个财大气粗的租客找上门来,一口气就要租掉她家三个铺子,而且合同一签就要五年。
陈春花拿着合同过来找姜爱华的时候腿都是软的:“一家铺子一千一个月,他要打通三间铺子做一个临河特色餐厅,一口气要我签五年呢。”
一个月就收3000块钱的租金?她怕不是要做梦。
姜爱华道:“三间都打通就得有四百平米左右了,三千租金不贵了,这可是商铺,我建议你可以先观望一下,先签个三年的,要签五年以上的,每年得按最少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的涨幅出租。”
陈春花白着脸:“这还不多?这铺子租出去,我的债马上就能全都还清了。”
她身上没有多少钱,建房子跟的钱是跟老郑还有跟自己要好的同事借的,每个月都要还债,如果铺子真的全租出去,按照商铺合约,租户得付两万的押金加上三个月的租金,足足29000!她一口气就能把建房子的债全部还清,以后也不用发愁钱不够用了。
姜爱华是知道她的状况的,陈春花比她更缺钱,但一口气租五年,相当于一个商铺每个月只有一千块钱的租金,宁安县可是常住人口有四五十万的大县城,这个价钱放到2000年后实在是太低了。
她笑了:“你可以按照我的提议跟租户商量一下,看看他同不同意,不用太着急了,这才刚刚开始呢,我们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有眼光的商人肯定不止这一家。”
陈春花半信半疑地走了,要知道兴德广场可是要明年才开张的,现在就是一块围起来动工的荒地,这边也没什么人,她这个商铺租出去,店家现在开业肯定是不赚钱的,等生意好起来可能都是明年的事了,相当于要白白付她近一年的租金,他真的会肯吗?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她咬牙提出了可以先租三年,若租五年每年要按10%的涨幅收租,本以为对方会翻脸掉头就走,没想到他却一口就答应下来。
陈春花晕乎乎地跟租客签了约,隔天就收到了押金跟三个月的房租,三个月后每月一付。
她脚下像踩着棉花一样来找姜爱华,没想到又在她这边看见了自己的租户。
“陈老板?”陈春花一脸惊讶地看着她新出炉的租客陈平在劝说姜爱华把她家的六家店铺也租给他。
陈平笑眯眯地:“东家,原来你们认识啊?这太好了,我想把这六间店铺也一起租下来,还搞餐厅。”
姜爱华很惊讶:“陈老板是想把这里做成饮食一条街吗?”
她是知道饮食街的连锁效应的,单独开一家餐厅生意肯定就一般般了,但如果是连起来十来家商铺全是吃饭的,那就不一样了,到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过来吃饭。
陈平道:“对,我就是想搞成饮食一条街,你们这铺子还在建我就已经看好了,还是得先下手为强啊,怎么样?姜小姐,我在前面那三间打算做一个特色河边餐厅,你这边六间我打算做农家乐家常,做些特色鸡煲、小炒菜还有面食之类的,争取多做几个品种,你租给别人不如租给我。”
说着,他又叹了口气:“可惜后面那个老板把铺子租给了一家卖五金的,否则我也要一起租过来的。”
骆川自己就建了个瓷砖厂,剩下两间商铺他也想找个跟自己相关的行业,所以他就租给了一个做五金配件的,两家日后还可以互相介绍生意。
姜爱华想了一下:“六间商铺,我留下一间,剩下的五间租给你吧。”
陈老板大喜,但也好奇:“怎么不一起租给我呢,留下一间是打算做什么生意?”
姜爱华笑道:“我也准备开一家农家乐,我家有养鸡场呢,我现在也还在摆小摊卖火鸡面,总不能因为家里有了铺子就啥事都不干了。”
陈老板欣喜:“做饮食好啊,咱们以后就是同行了。”
陈老板是个有眼光的,压根不怕同行抢生意,要他说,如果这一条街全是卖吃的才好呢,形成规模效应了大家才有钱赚。
姜爱华租给他五间铺子,但她家的商铺比陈春花家的大一些,最后打包价6000一个月租给他,只不过只有一个要求:“餐厅里面你怎么捣鼓我不管,但外墙不能动,这样才能统一外观。”
陈老板忙道:“当然当然,我就是看中这里的外观好看才要一起租那么多铺子的。”
姜爱华也一口气收到了几万块钱的押金跟租金,不禁好奇这个陈老板是做什么生意发家的,怎么会这么有钱?
骆川倒是了解一点:“他家有矿。” ?陈春花跟姜爱华一脸茫然:“什么意思?”
骆川笑道:“是真有矿,他家原来是平西村的,在我们小杨村往东边那一带,隔得不远。他家自他爷起就是一根独苗,但他爷兄弟多,到分家的时候欺负他家这一房人少,分家的时候分给他一座荒山,连草都不长,他爸气得病倒在床,没几年去了,人都走了,那些叔伯兄弟还不让他爸进祖坟,说祖坟分到了他们家的地,想埋在一起还得给钱。他只能把他爸葬在那荒山上,结果一挖就挖出了宝,那座山底下全是粘土跟石英,正是烧瓷的好材料,正因为这个才不长树也不长草,所以他一下就发财了,一整座山都不知道卖了几千万。”
姜爱华跟陈春花的嘴巴张得能吞下鸡蛋,这什么狗屎运啊?
骆川道:“这陈平小时候被欺负狠了,长大后就一心想赚大钱争口气,到处投资做生意,家里的矿没发现之前就已经混得很不错了,很有头脑,后来一发达,也没有暴发户的沉不住气,还是喜欢到处赚钱,以他的阅历能看好我们这几家店铺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