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考夫却听出了莫伦没说的后半句,再快能快过凶手第三次投弹的速度吗?
目前掌握的情报还不够充分,直接叫停地铁运作是不现实的。
地铁公司损失的钱,谁来补?外交部吗?
克莱长官只说过不惜代价找出凶手,可从没说过不惜代价保护地铁乘客。
如果直接暂停地铁运营,还会产生另一个困境。
当A、N、T三个字母对应的爆炸都没达到凶手的预期,他会怎么做?
注重规律的凶手,精心设计规律被破坏了,是不是会发狂?或潜逃海外蛰伏下去,某天卷土重来?
麦考夫问露娜,“你说史蒂文喜欢打猎,他常去哪个猎区?多久一次?”
“这个我知道。”
露娜终于找到能答的问题。
“是伦敦东北方的艾坪森林。想打猎,当天来回太匆忙。史蒂文会和同事换班,把两周的休息日连休。
他每个月至少去一次,说是从东北方向进入森林。「沼泽旅店」是猎人们的常驻点,也是他的惯用落脚地。”
远离城市,进入森林。脱下西装,拿起猎枪。
乔治史蒂文在打猎时与伦敦工作生活的状态一样吗?是不是会撕去伪装,释放本我?
莫伦问:“你有和史蒂文一起打过猎吗?他在打猎时是什么样的?”
露娜:“我陪着去过一次艾坪森林,但没有进入林区,只在旅店附近欣赏风景,也不清楚他真正打猎时的模样。”
莫伦:“或许该去一趟艾坪森林,说不定能发现真实的乔治史蒂文。”
这个提议没有被立刻执行,先去「伦敦金融城电报公司」。
如果能顺利提取史蒂文的指纹样本,与炸弹上的对比核实为同一个人,就马上去森林。
如果无法获得指纹或指纹对比不一致,需要重新思路,换一个方向去锁定投弹客。
运气,这次没有站在乔治史蒂文的这一边。
电报公司本该被当月末或年尾销毁的电报纸,还留了一小批没被处。
库房员工偷懒了。把圣诞前堆积的那些清完,将圣诞后几天的并入来年一月再清。
顺利找出留有JS电报签名的一箱电报单。
整整一箱电报单,在上面完整提取到左右十根手指的指纹。
另外,「伦敦金融城电报公司」主管不知史蒂文辞职后去了哪里,目前没有哪家公司来做背调了解情况。
麦考夫用放大镜一一对比史蒂文的指纹。
最终确定白厅炸弹金属残片上的指纹,与乔治史蒂文右手食指的指纹完全一致。
虽在剧院爆炸的炸弹碎片上没能采集到指纹,但凭着两枚炸弹完全相同的设计构造,基本推定史蒂文是两起投弹案的制弹者。
出于严谨,不排除史蒂文有同伙,不能百分百断定他也是亲手放置炸弹的那个人。
另外,同事鲍勃约翰逊捎来消息。
鲍勃走访了三十家药剂铺,查找弹药原材料的可疑购买者。
四家店铺提到去年十二月初接待过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顾客。
那位客人长得太胖了,似乎胖到直不起背脊,很难不叫人记得他。他是灰白胡子的老头,略有爱尔兰口音。
麦考夫把胖老头购买的原料数量加起来。
扣除前两次爆炸的已用量,暂不计算损耗,推算剩余部分至少能炸两到三节车厢。
莫伦得知胖老头在药剂铺出没,又去核查了一遍。
其中一位店员表示,注意到老头外套的最后一粒纽扣有昆虫图案,轮廓很像蚂蚁。
怪就怪在这位自带明晰记忆点的胖老头,四家药剂铺员工们、周围居民、商户都没见过他第二次。
胖老头似消失在茫茫人海。
也许,这是一种蓄意分散调查者注意力的手段。
投弹者是不低调,但也要争取足够时间完成三次投弹。
假设调查者思维简单,认为更容易找到外形特征明显的嫌犯,把人手集中在寻找胖老头,就无法及时去追踪真正的凶手。
乔治史蒂文却无法想到凭着指纹痕迹,已经锁定他与投弹案的关联。
与其去找不知所踪的胖老头,不如去他狩猎的森林瞧个究竟。
露娜没有同行。
明天要上班,到新公司刚刚十天,不便请假。
莫伦为露娜提供一个选项。
如果她觉得继续住租屋不安心,也不想再一次去住旅店,可以到罗伯特街44号暂住几天,但无法保证这个地点就安全。
毕竟门口的路灯被标记,这里也是被“昆虫胖老头”的重点关注的地方之一。
露娜认真想了想,她的租屋与新公司很近。来回步行半小时,上班更方便。
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她不搬家了。该上班继续上班,不能因为史蒂文第二次影响工作。
*
*
黄昏,落日熔金。
雇佣一辆马车,前往东北方向郊外的艾坪森林。
雷斯垂德没去,他留在伦敦等待爱尔兰方面传来史蒂文的背调消息。
更是要关注是否出突发紧急事件,及时给森林附近的乡镇电报所发电报,传递最新情况。
车厢内,有且仅有两个人。
莫伦与麦考夫相对而坐,车程长达一个小时,单独相处该说点什么呢?
莫伦:无聊,手痒,想画头盖骨。
以福尔摩斯先生的聪明脑袋不做“颅骨模特”可惜了,更可惜现在没有X光机。
麦考夫:安静是美德,将来一定要组建谁都不准说话俱乐部。
周末烧制奇特骷髅摆件的计划被推延,如果现在对面是一具骷髅就好了,能给他提供更多设计灵感。
下一刻,两人向对方都露出了无比标准的善意微笑。
第19章
微笑之下,满是遗憾。
莫伦:颅骨影像仍旧遥远,难道要去发现一下X射线?
麦考夫:活人无法大变骷髅,他的摆件设计灵感需到别处另觅。
咳咳,讲点正经事。
麦考夫重新提起指纹检测,“您想过将指纹鉴定身份的方式推广铺开吗?”
莫伦没有特别积极,反问:“您认为它能得到迅速推广吗?”
麦考夫给出真实答案。“很难。想让法庭认同新的检测体系,需要经过漫长议定流程。现在的刑事诉讼多数由警局提出,而私人诉讼也会求助警方寻找证据。要让指纹成为证据的一环,警方就得先认同这种检测方式。”
显然,现任苏格兰场局长哈蒙没有革新精神,他看好的那一批手下也一样守旧。
莫伦:“不知明天伦敦的报纸有几张会提到「北方剧院」爆炸?能否惊动苏格兰场现任局长?”
这不是在问哈蒙局长看不看报,问的是哈蒙会不会因为爆炸受到攻讦?
只有一家剧院出事,不足以让苏格兰场的局长哈蒙引咎辞职。不干事的不去,想做事的如何能来。
麦考夫懂这个道。
三天炸两次,形势已经非常危急。
但不会有更多知情者,剧院的爆炸可能登报,白厅被炸的消息只会继续是小道流言。
今天,他要求北方电报公司配合检测,也没给出具体的由,只能以维护伦敦安全为借口。
接下来,如果成功把史蒂文或其同伙第三次的投弹行动扼杀在摇篮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地铁袭击,苏格兰场高层可以躲过一劫。
只有地铁发生惨痛死伤,苏格兰场才会因为无能被大换血。
很讽刺,正义与权力有时候水火不容。
麦考夫:“等等吧。哈蒙的年纪大了,说不定再过几个月,他就会力不从心。”
几个月具体是多久?
这不是一位身居末职的事务官能决定。
麦考夫只是听说有人想“帮助”哈蒙,不让他一把年纪为政务操心。
莫伦:“推广指纹检测也不能着急,我仅仅提出初步构想,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论与数据。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证明人的指纹一生不变?”
假设采集到某个指纹属于A,怎么确保A的指纹一直不变?
如果变化,多久会变?不弄清楚就会构成误判。
这是上辈子的大众常识,眼前却要去系统论证。
莫伦很清楚无法一键生成中间步骤,需要大量的数据佐证,需要科学论去支撑。
麦考夫听到莫伦提出这种问题,明白她有徐徐图之的耐心。
刚要思考「狠绝+耐心」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不料对方话锋一转使出了钞能力。
莫伦真诚地说:“我很相信大众的智慧。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总有科研团队能为我解开相关谜团。”
麦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