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25节
小说作者:王冕森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12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1:59:46

第一节 清太宗即位前的两位嫡室

  一、元妃

  [简介]

  太宗元妃钮祜禄氏,弘毅公巴图鲁额亦都之女。嫁与太宗为嫡福晋。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第三子洛博会。后因轻慢无礼,遭太宗遗弃。其后不明。

  ——————————

  ①辽宁省档案馆编:《满洲实录》,上函,第356页。

  [概述]

  元妃出身索和济巴颜系钮祜禄氏,此系的始祖名为索和济巴颜,他的五个孙子形成了庞大的家族,是清代钮祜禄一姓内最庞大也是最著名的一系,弘毅公额亦都家族与和珅家族均出自此系。元妃是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女儿。根据《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的记载,额亦都先后娶有五位妻妾,分别为太祖第四女和硕公主、觉罗礼敦巴图鲁之女郡主、正蓝旗满洲佟佳氏、佟佳氏之妹,还有一位姓氏无考。这五位妻妾一共生有十七子十二女。十二女中,第一女生于万历十五年,第二女、第三女生于万历十七年,第四女、第五女、第六女生于万历二十年,第七女生于万历二十一年,第八女生于万历二十七年,第九女、第十女、第十一女均生于万历三十一年,第十二女生年无考。对于这十二位女儿的婚姻情况,谱中只说“一女为太宗文皇帝妃,佟佳氏所出。一女适贝子尼堪,公主所出。一女适正白旗满洲一等子都统吴拜。其九女所适姓氏无考。”由此可知,元妃是额亦都与佟佳氏所生。①太宗生于万历二十年,且元妃在万历三十九年生育,故而元妃应该是第一女到第七女中的一位。其他史料又提及元妃为车尔格宜之妹,车尔格宜是额亦都的第三子,生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所以元妃应该是第二女到第七女中的一位。②

  元妃是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之前已经嫁与太宗为嫡福晋,是太宗的第一位嫡室,故而后世称其为“元妃”。万历三十九年,她生育了太宗第三子洛博会,但是洛博会在七岁时夭折。

  最终,元妃因轻慢无礼而被太宗遗弃,事见《满文老档》。此处将《满文老档》相关译本录出如下:

  天命八年五月初九日,汗曰:“初我未乘轿,诸福晋亦不乘之。斋桑古阿哥之母在时,轻漫于我,赴我家宴,来去皆乘轿,故因如此作恶致罪而死。又车尔格宜之妹豪格之母,来往其父家时,乘拖床经大阿哥、阿济格之门,也乘拖床进我之门。因其轻漫之恶行,以致获罪,被其夫弃

  ——————————

  ①谨按,在《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中,额亦都先娶之佟佳氏所出记为“佟佳氏夫人出”,后娶之佟佳氏所出记为“佟佳氏夫人之妹出”。

  ②此段钮祜禄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

  之。诸贝勒勿辱新弟媳、子妇等;诸弟媳、子妇亦勿似昔致罪之福晋等,侮漫长者。”①

  由于车尔格宜是元妃钮祜禄氏之异母兄,豪格则是继妃乌喇纳喇氏所出之子,所以在之前的研究中,对于被太宗遗弃的福晋究竟是元妃还是继妃,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学术界有过争议。

  仔细分析原文,其“又车尔格宜之妹豪格之母,来往其父家时,乘拖床经大阿哥、阿济格之门,也乘拖床进我之门。因其轻漫之恶行,以致获罪,被其夫弃之”一段,原文满文作“jai ccrgci non,hooge i cnive,ini amai boode genere jidere de,amba age i duka ajigeage i duka be huncu de tchei duleme.mini duka de huncu de tehei dosinjiha,tuttu yohindaraku che ofi.sui isifi cigen waliyaha.”②此内,“其父”之“其”所用代词为单数形式之“ini”,意为“他的”,表示“车尔格宜之妹豪格之母”是同一个单数个体,“车尔格宜之妹”和“豪格之母”是同位语的关系。加之,元妃钮祜禄氏是太宗的第一位嫡室,虽然继妃乌喇纳喇氏生子早于元妃,但是当时元妃仍是太宗之嫡室,身份高于继妃,亦是豪格之嫡母。反之,若此处被遗弃之福晋为继妃,则无法解释“车尔格宜之妹”的描述。故而在此认为被太宗遗弃的福晋是元妃钮祜禄氏。

  在《满文老档》中,太宗对元妃的“遗弃”,原文满文作“waliyaha”,意为“抛弃了”“撇下了”,与太祖大妃乌喇纳喇氏大归时所用“hokome”一词并不相同。因此,元妃是否彻底与太宗离异,乃至被逐回娘家,尚不明确。

  二、继妃

  [简介]

  太宗继妃乌喇纳喇氏,乌喇贝勒博克铎之女。嫁与太宗为侧室。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十三日,生第一子和硕武肃亲王豪格。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第二子洛格。之后被立为嫡室。天命六年三月十二日,生第一女固伦公主。其后不明。

  ——————————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9册 ,第180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7册 ,第291页。

  [概述]

  继妃出身乌哈国主系纳喇氏(纳齐布禄系纳喇氏),是乌喇贝勒博克铎的女儿。乌喇第一代国主贝勒布颜生有六子,依次为布罕、布尔喜、布三泰、布准、吴三泰以及博克铎。太祖大妃是布罕的孙女,太宗继妃的父亲博克铎是她的六叔祖,故而从辈分上来讲,太宗继妃比太祖大妃大一辈。①

  继妃嫁与太宗的时间可能与元妃相差不远。继妃原本是太宗的侧室,却先于嫡室元妃生子,而且在生育太宗第二子洛格的十年之后还能与太宗生育子女,可知其与太宗的关系应该比较融洽。在元妃被太宗遗弃之后,继妃递补嫡室的位置,成为太宗的第二位嫡室,故而后世称其为“继妃”。不过,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继妃的本家乌喇国覆灭。失去本家的外援,必然导致继妃的嫡室地位受到影响。

  天聪年间,无论是筹备“二宫妃”还是筹备“备三宫”时,清廷均已瞩目于蒙古贵族之女,而不再提及继妃。此时继妃是否仍然在世,亦不得而知。

第二节 清太宗的“崇德五宫”

  一、孝端文皇后

  [简介]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贝勒莽古斯之女,名哲哲②。万历二十八年四月十九日生。万历四十二年六月初十日,嫁与太宗为妻。天命十年八月初九日,生第二女温庄固伦公主。天聪二年(1628年)七月初三日,生第三女端靖固伦公主。天聪六年备三宫之前,已立为中宫大福晋。天聪八年闰八月十六日,生第八女端贞固伦公主。崇德元年五月,册立为清宁宫中宫皇后,称国主福晋,列五宫之首。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申时崩,年五十一岁。顺治七年二月,恭上尊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奉安盛京昭陵。顺治八年正月,升衬太庙、奉先殿。雍正元年八月,加上哲顺两字。

  ————————-——

  ①此段乌喇纳喇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那氏宗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

  ②谨按,哲哲,满文写为“jcje”,实为蒙古语,意为“姐姐”。

  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慈僖两字。

  [概述]

  孝端文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其部的祖先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巴图哈萨尔。哈巴图哈萨尔第十四代后裔奎蒙克塔斯哈喇创建了科尔沁部,①他的两个儿子诺门达喇和博第达喇的后代形成后来的科尔沁两翼旗。孝端文皇后的父亲贝勒莽古斯是博第达番第二子纳穆赛之子,属于科尔沁左翼旗一支。孝端文皇后的本名为“哲哲”,满文作“jcje”,出自《满文原档》。②

  蒙古科尔沁部自从作为九部联军之一与清廷战争失败后,便逐步侧向清廷一方。之后更在形势的影响之下,不断地与清廷联姻以加固同盟。根据学者统计,在入关前,清廷与科尔沁部的联姻多达三十三次,形成极其复杂的婚姻关系,此处仅略述如下。

  孝端文皇后的祖父纳穆赛生有三子,依次为莽古斯、明安、孔果尔。孝端文皇后为莽古斯之女,太祖的两位侧妃则分别是明安和孔果尔的女儿,和孝端文皇后是堂姐妹关系。明安还有一位女儿嫁给和硕豫通亲王多译,孙女则分别嫁给和硕武肃亲王豪格、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以及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的儿子、孙子。孔果尔的一个女儿嫁给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孝端文皇后的亲兄弟名为斋桑,其至少生有四子二女,其中小儿子满珠习礼原娶太宗养女和硕公主,后继娶广略贝勒褚英第三女。已知的两个女儿即是同列崇德五宫的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后来世祖顺治帝的原配皇后(废皇后静妃)以及孝惠章皇后、悼妃等,均为莽古斯一支后代。而孝端文皇后的伯父齐齐克和族伯父图美两支所代表的科尔沁右翼旗也与清廷有不少联姻,如:图美的女儿嫁给和硕礼烈亲王代善,孙女则嫁给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齐齐克的孙子奥巴娶太祖所养的侄孙女,奥巴的孙子巴雅斯祜朗娶太宗第八女端贞固伦公主。这种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是清初清廷与科尔沁部坚固盟约的重要保证。③

  ——————————

  ①谨按,蒙古有数个“科尔沁”部,如奎蒙克塔斯哈喇的近亲就另外创立了一个科尔沁部。为示区分,奎蒙克塔斯哈喇的科尔沁部亦被称为“嫩科尔沁部”。

  ②《满文原档》,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2006年,第10册 ,第317页。谨按,《满文原档》一名《旧满文档》,是后来《满文老档》的底本。后来修撰《满文老档》时,按照乾隆帝的旨意,将后妃之名删去。

  ③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谱系,整理自《钦定外藩蒙回部王公表传》《清朝满蒙联姻研究》《蒙古世系》。

  万历四十二年六月初十日,孝端文皇后嫁与太宗为妻,当时太宗的元妃钮祜禄氏可能仍在太宗内宅之中,继妃乌喇纳喇氏则肯定在位,故而孝端文皇后很可能不是作为唯一嫡室来归。不过,在孝端文皇后来归的前一年,乌喇国覆灭,这必然导致继妃地位下降,所以孝端文皇后来归之后至少有着并嫡的地位。而自天命十一年太宗继承汗位之后,到天聪六年备三宫之前,其后宫中已经有“中宫”和“西宫”两位福晋,其中“中宫”即是孝端文皇后。由此可知,至迟在太宗即位后的五六年内,孝端文皇后已经获得中宫大福晋的嫡室身份,满文称“dulimbai amba fujin”①,意为“中部(中室)大福晋”。

  崇德元年,五宫建立,孝端文皇后先是在五月被封于正宫清宁宫,满文作“han i genggiyen elhe boo”②,直译为“汗之清明平安宫”,并从“中宫大福晋”(dulimbai amba fujin)进一步被尊为“gurun i gjen fujin”③,直译为“国主福晋”“国君福晋”。至七月,其余四宫均获得中原后宫式的封号,而孝端文皇后依然保持“国主福晋”之称,在事实上确立了正宫皇后的地位。

  根据后世汉文史料的记载,在太宗崩逝之后,即位的世祖尊孝端文皇后为皇太后。而实际上,清代入关前后之时,后宫封号尊号系统尚未正式确立,在使用上颇为混乱。“皇太后”这一称谓在顺治朝初期的档案中极少出现。在初修本的《世祖章皇帝实录》中,孝端文皇后一直被称为“中宫太后”,直到孝端文皇后崩逝,世祖在祭文中依然称呼她为“cniye gurun i cjen fujin”④,即“母亲国主福晋”,而并非“皇太后”。直到乾隆朝定稿本《世祖章皇帝实录》内,才将其称呼改为“皇太后”⑤。

  孝端文皇后在顺治六年四月十七日申时崩逝,得谥曰“端”,满文作“doronggo”⑥,意为“端庄”“有礼”,以宝宫的形式与太宗合葬昭陵。⑦

  ——————————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05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05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17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治朝满文国史档(缩微胶卷)》,第2盘。

  ⑤可参考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

  ⑥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70页。

  ⑦沈阳一宫两陵志编纂委员会:《沈阳昭陵志》,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40页。谨按:宝宫即骨灰罐,为清室入关前火葬习俗的反映。

  二、孝庄文皇后

  [简介]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贝勒寨桑之女,名本布泰①。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生。天命十年二月,嫁与太宗为侧室。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第四女雍穆固伦公主。天聪六年备三宫之前,已封为西宫福晋。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第五女淑慧固伦公主。天聪七年(1633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第七女端献固伦公主。崇德元年五月,册封为永福宫西侧福晋,列五宫之一。同年七月,改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生第九子福临,即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顺治七年,尊为皇太后。顺治八年二月,恭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同年八月,因迎娶元后,加上恭简两字。顺治十一年六月,因迎娶新后,加上安懿两字。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因册封皇贵妃,加上章庆两字。康熙元年十月,尊为太皇太后,加上敦惠两字。康熙四年九月,因迎娶皇后,加上温庄两字。康熙六年十一月,因圣祖亲政,加上康和两字。康熙十五年正月,因册封太子,加上仁宣两字。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因三藩平定,加上弘靖两字。累计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病情加剧,圣祖在慈宁宫侍疾,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同年十一月,圣祖特谕,除十恶、贪官、光棍之外,其余监侯死罪之犯概行减等,以求为太皇太后延寿。十二月初一日,圣祖亲率诸王大臣步诣天坛致祭,以求为太皇太后延寿。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时崩,年七十五岁。圣祖深痛,破例为之割辫。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恭上尊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升衬太庙、奉先殿。雍正元年八月,加上至德两字。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十日,奉安昭西陵。乾隆元年三月,加上纯徽两字。

  [概述]

  孝庄文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是孝端文皇后的亲侄女,其父亲为科尔沁左翼之贝勒寨桑。其家世可以参考孝端文皇后条。孝庄文皇后的本名为

  ——————————

  ①谨按,本布泰,满文写为“bumbutai”,实为蒙古语,意为“瓶子”。

  “本布泰”,亦作“布木布泰”,满文作“bumbutai”,出自《满文原档》。①她有四位兄弟,依次为吴克善、察罕、索诺木、满珠习礼,至少有一位姐姐,即是与其同列崇德五宫的敏惠恭和元妃。其四位兄弟的后人也被安排与清廷近支皇族联姻,吴克善之子弼尔塔哈娶太宗第四女雍穆固伦公主;吴克善诸女中,一位即世祖的原配皇后(废皇后静妃),一位嫁给和硕英亲王阿济格之子。察罕之子绰尔济娶和硕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之女,所生的五个女儿均嫁与清廷,其中最知名者即是世祖的继后孝惠章皇后。索诺木之子齐塔特娶太宗第三女端靖固伦公主,索诺木之女则分别嫁给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与和硕豫通亲王多铎。至于满珠习礼,其一女嫁给世祖为悼妃,一女嫁给世祖的弟弟和硕承泽裕亲王硕塞,还有一女嫁给世祖的弟弟和硕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②

  天命十年二月,孝庄文皇后由其兄吴克善送来清廷嫁与太宗为侧室。当时太宗的嫡室是谁尚不明确,有可能已经是孝庄文皇后的姑母孝端文皇后。而自天命十一年太宗继承汗位之后,到天聪六年备三宫之前,其后宫中已经有“中宫”和“西宫”两位福晋,其中“中宫”即孝端文皇后,“西宫”则是孝庄文皇后,被称为“西宫福晋”。

  崇德元年,五宫建立,孝庄文皇后先是在五月被封于次西宫永福宫,满文作“hituringga boo”③,直译为“有福宫”,封为“wargi ashan i fujin”④,直译为“西侧福晋”。至七月,又获得中原后宫式的封号,被封为“庄妃”,满文作“jingji fujin”⑤,直译为“庄重福晋”。太宗崩逝之后,孝庄文皇后所生的第九子福临作为五宫所出年纪最长之子被立为皇帝,并且入主中原。

  在顺治一朝之中,无论是作为皇帝的生母,还是作为先帝五宫之一,孝庄文皇后对政治均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特别是在顺治六年孝端文皇后崩逝之后,孝庄文皇后的意见愈发重要。⑥

  ——————————

  ①《满文原档》,第10册 ,第323页。

  ②此段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谱系,整理自《钦定外藩蒙回部王公表传》《清朝满蒙联姻研究》《蒙古世系》。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05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17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63—1065页。

  ⑥谨按,关于民间“太后下嫁”之说,此处不进行深度讨论。可参见孟森:《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以及诸多相关著作。

  如前文所述,清代入关前后之时,后宫封号尊号系统尚未正式确立,在使用上颇为混乱。根据目前史料所见,清廷第一次使用“皇太后”这一尊号疑似是在顺治八年五月,《内国史院档》中有“上皇太后尊号行礼”一条,满文作“hūwang taihco de wesihun gebu tukiychc doro,”①由此可知,孝庄文皇后是在孝端文皇后崩逝之后才获得尊封,应该是清代第一位正式的“皇太后”。

  对于其孙圣祖,孝庄文皇后十分用心地进行培养。从国家政务到个人修养,甚至戒烟少饮等私人习惯,“早失怙恃”的圣祖都受到孝庄文皇后相当深刻的影响。这种背景之下,孝庄文皇后与圣祖形成了非同一般的祖孙情谊。目前已知的康熙朝奏折内,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圣祖在外征战或巡视时,写与宫中的孝庄文皇后问安、闲谈。每到一个地方,圣祖常会向孝庄文皇后汇报当地风土,并将一些当地美食寄回宫中。

  正是因为孝庄文皇后和圣祖的关系是如此亲密,所以在康熙二十六年十月孝庄文皇后病重之后,圣祖“在慈宁宫侍疾,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左右。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②进入“非常状态”,并且在之后给死刑犯减等发落,“惟思好生以迓天庥,宽大以延遐寿”。③更是在十二月初一日,率领诸王大臣步行到天坛致祭,以祈祷病愈。其亲写的祝文中说:“忆自病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呼吁皇穹,伏恳惘念笃诚,立垂照鉴,俾沉疴迅起,遐算长延。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④但最终孝庄文皇后还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时崩逝。圣祖对待其丧仪亦倾心尽力,如礼部题奏称:“本朝后丧,例不割瓣。又奉皇太后传谕:‘太皇太后不豫时,曾向予云:‘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应谨遵行。”⑤圣祖则坚持割辫,“在大行太皇太后梓宫前昼夜号痛不止,水浆不入口,天颜瘠,以致昏迷”。⑥显示出祖孙间深厚的情感。⑦

  ——————————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治朝满文国史档(缩微胶卷)》,第3盘。

  ②《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31,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丙申条,《清实录》,第5册 ,第418页。

  ③《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31,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甲辰条,《清实录》,第5册 ,第419页。

  ④《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32,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乙巳条,《清实录》,第5册 ,第421页。

  ⑤《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32,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己已条,《清实录》,第5册 ,第424、425页。

  ⑥《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32,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辛未条,《清实录》,第5册 ,第428页。

  ⑦谨按,对于孝庄文皇后与圣祖康熙帝的关系,前辈学者已有专文研究,可参见杨珍:《康熙皇帝一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孝庄文皇后得谥曰“庄”,满文作“ambalinggū”①,意为“庄重”“雄伟”。其汉文封号与谥号虽然均为“庄”,但是封号的满文“jingji”之意偏向于“稳重”“富泰”,而谥号的满文“ambalinggū”之意偏向于“大方”“魁梧”。从满文用词的不同,可以看出在太宗和圣祖的不同视角之下,孝庄文皇后的形象和评价亦有所不同。

  三、敏惠恭和元妃

  [简介]

  太宗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贝勒寨桑之女,名海兰珠②。万历三十七年生。天聪八年十月,嫁与太宗为侧室。崇德元年五月,册封为关雎宫东大福晋,列五宫之一。同年七月,改封为关雎宫宸妃。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初八日,生第八子。崇德六年九月十八日薨,年三十三岁。同年十月二十七日,谥曰敏惠恭和元妃。崇德八年二月初十日,奉安盛京园寝。康熙二年(1663年),移奉盛京昭陵贵妃园寝。

  [概述]

  太宗敏惠恭和元妃出身蒙古科尔沁部,是孝端文皇后的亲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姐姐。其家世可以参考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条。敏惠恭和元妃的本名为“海兰珠”,满文作“hairanju”,出自《满文原档》。③满语中“hairanju”为“hairambi”一词的名词化形式,意为“爱惜的”“怜爱的”。有学者认为此名是敏惠恭和元妃嫁与太宗之后被太宗所赐之名,而并非其本名。④

  天聪八年十月,敏惠恭和元妃由其兄吴克善送来清廷与太宗为侧室。由于此时敏惠恭和元妃已经二十六岁,且当时满蒙女性一般以二十岁之前出嫁为常态,故而有学者认为敏惠恭和元妃属于再醮。⑤不过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论,并无确切史料指出敏惠恭和元妃原嫁何人或确系再醮。

  ————————————

  ①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0页。

  ②谨按,海兰珠,满文写为“hairanju”,意为“怜爱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4页  当前第2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