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26节
小说作者:王冕森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12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1:59:46

  ③《满文原档》,第10册 ,第319页。

  ④谨按,此说为网友“弘照堂-额哲苏”所提出。因崇德五宫之名讳中,只有“hairanju”并非是蒙语或蒙语所借藏语,而是满语词汇。在入关前满蒙文化圈内,满语文化属于劣势,蒙语文化属于优势,因此当时满洲人用蒙语起名者比较常见,但是蒙古人用满语起名者相对罕见。故而有此推论。

  ⑤此说可参见杨珍:《关于清初后妃改嫁问题的考察》,《明清论丛》第7辑。

  如后来太宗给敏惠恭和元妃的祭文内所说:“自朕与汝相逢,即将汝格外厚爱。”①敏惠恭和元妃嫁入宫廷之后,即得到太宗非同一般的宠爱。祟德元年,五宫建立,敏惠恭和元妃先是在五月被封于东宫关雎宫,满文作“hiwaliyasun doronggo boo”②,直译为“和谐有礼宫”,封为“dergi ambu fujin”③,直译为“东大福晋”。至七月,又获得中原后宫式的封号,被封为“宸妃”,满文作“hanciki amba fujin”④,直译为“近处大福晋”。从汉文上讲,“宸妃”封号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欲立昭仪武氏为宸妃的典故。但是对于清太宗来讲,时代更近且更容易被采用的例子应该源自明代宫廷。在明代宫廷制度中,宸妃是诸妃名号之一,位次贵妃。从满文上讲,“宸”的满文为“hanciki”,本意为“近处的”,结合语境可以引申为“汗王近处的”“汗王亲近的”,这与汉文封号相比似乎更能体现亲近感。

  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亥时,敏惠恭和元妃生下太宗的第八子,亦是崇德五宫所诞育的第一位皇子。太宗对此十分欣喜,在数日后召集群臣颁诏大赦。关于这位皇八子,有学者曾经指出太宗视其为继承人,立为皇太子,并举出两点证据:其一,太宗大赦时所用诏书中提及“关雎宫宸妃,诞育皇嗣”⑤,“皇嗣”即皇太子;其二,皇八子出生后,朝鲜曾经进“皇太子笺文”⑥,即说明视皇八子为皇太子。⑦而经过具体考证,似乎并非如此。其“皇嗣”一词,满文作“haha jui”⑧,意为“男孩子”,并无“皇太子”之意。至于所谓“皇太子笺文”,朝鲜早在崇德二年五月便曾上过,其文中称:“皇太子殿下誉洽温文,德备孝敬。雷行电扫,克赞服远之图。秋杀春生,咸怀字小之惠。”⑨这显然不是指当时尚未出生的皇八子。即便如此,皇八子出生之后太宗进行大赦,无疑表明太宗对其的喜爱和重视。而且皇八子作为崇德五宫所出,拥有

  ————————————

  ①顺治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巳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05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17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63—1065页。

  ⑤《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7,崇德二年七月甲戌条,《清实录》,第2册 ,第485页。

  ⑥《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0,崇德三年正月乙丑条。《清实录》,第2册 ,第523页。

  ⑦姜相顺:《清太宗的崇德五宫后妃及其他》,《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年第4期。

  ⑧顺治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已巳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⑨《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5,崇德二年五月乙酉条,《清实录》,第2册 ,第454页。

  皇位继承权亦无可厚非。可惜,皇八子最终在崇德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夭折。

  崇德六年九月,正在前线的太宗得知敏惠恭和元妃病重,急忙返回盛京,并派大学士希福、刚林、梅勒章京冷僧机、启心郎索尼等先回宫侯问,而希福等刚到宫廷内门,便得知敏惠恭和元妃薨逝的消息。太宗“至宸妃柩前,悲涕不止”,命“漆梓宫用杏黄色,画五色龙凤,内围妆蟒缎七层”①厚葬。其后,太宗“不饮食者六日,朝夕悲痛”,以至于二十三日午时,“忽昏迷,言语无绪。皇后、宫妃及诸王大臣惊惧,陈设祭物于神前祈祷。酉时,上方愈,稍进饮食。诸王大臣惊问上何故,上曰:‘朕不知也。’上自知过于哀恸,乃大悔曰:‘太祖崩时,未有如此悲痛,且天之生朕,原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而生哉。但此事朕明知之,不能自持奈何,今天地祖宗知朕伤悼太过,特示谴戒,朕躬徒自苦也。’”②即便如此,至十月十三日,太宗依然对敏惠恭和元妃“追悼不已”,外出打猎,回銮时都经过敏惠恭和元妃殡所哭泣。十月十八日,清廷进行敏惠恭和元妃月祭。二十七日追谥其为“敏惠恭和元妃”,并且再次致祭。在册谥文和祭文之中,太宗屡次指出“si minde ucaraha ci,bi simbc ambula gosimc”③、“si minde ucarafi,bi simbe dabali jiramin gosimc”④,饱含深情。而经过敏惠恭和元妃的薨逝之后,太宗身体也受到相当的影响,最终在崇德八年崩逝。⑤

  敏惠恭和元妃的谥号在汉文和满文上有相当的差异。在当时的满文档案中,“敏惠恭和元妃”被写为“mergen fulehun hiwaliyasun gungnecuke amba fujin”⑥,意为“聪明恩惠和谐恭敬大福晋”,既不是“妃”,亦没有“元”。⑦对

  ————————

  ①康熙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7,崇德六年九月庚寅条,转引自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第578页。

  ②康熙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7,崇德六年九月丙申条,转引自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第578、579页。

  ③此为追谥册文内句,意为;“自朕与汝相逢,即将汝深爱。”参见顺治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巳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此为追谥祭文内句,意为:“自朕与汝相逢,即将汝格外厚爱。”参见顺治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巳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谨按,太宗末生之子女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和皇十四女恪纯和硕公主均生于崇德六年,前者生于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后者生于十二月初七日丑时,可知太宗在敏惠恭和元妃去世之后便未再与后妃生育子女。由此亦可见敏惠恭和元妃的薨逝带给太宗的打击之大。

  ⑥顺治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已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⑦谨按,在乾隆朝重修《太宗文皇帝实录》时,才将敏惠恭和元妃的满文从“fujin”改为“fei”。参见乾隆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8,崇德六年十月己巳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于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目前有三种推论:第一种推论认为,这显示太宗对敏惠恭和元妃的非常待遇之下,制度方面遇到的壁垒——毕竟“元妃”在称呼上多专指原娶之嫡室福晋,满文应写为“ncncme”即“元娶”,而这既与事实显然相违亦与制度不符。所以在汉文上给予这个名号,而在满文上未予承认。第二种推论认为,汉语的“元”除“原本”之意外,还有“大”之意,“元妃”可能是对“amba fujin”即“大福晋”的直接翻译。第三种推论认为,汉语的“元”除“原本”“大”之意外,还有“第一”之意。虽然后世史料很少提及,但是以当时的零星史料来看,太宗朝后宫主位拥有明确的排序,如太宗的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即在当时的档案中被称为“第三福晋”。①而在崇德五宫之中,除中宫国主福晋孝端文皇后之外,在其余四位“妃”之内以敏惠恭和元妃居首,故而此处之“元妃”即是“第一妃”之意。以上三种推论都需进一步讨论,此处仅聊备一说。

  敏惠恭和元妃薨逝之后,暂安在盛京城北地载门五里之处,②崇德八年二月初十日奉安。③康熙二年九月,盛京福陵、昭陵进行改造,④同年十二月完工后,⑤清太祖与太宗的宝宫也正式奉安地宫。⑥同时,敏惠恭和元妃也被移奉到昭陵贵妃园寝。在当时昭陵所呈报的祭祀用度中,即提及“东大福晋”(敏惠恭和元妃)生前所用的许多金银器皿均存放于昭陵东配殿,且昭陵对敏惠恭和元妃有固定之祭祀。⑦康熙十年时,跟随敏惠恭和元妃来到清廷的妇女罗济通过内务府奏称:“(余夫妇)制作太宗皇帝所戴玉草凉帽并任牵驼长,共效力十一年。福晋升天后,(余夫妇)因系随来之人,受令看守衙门⑧。余夫原在巡守班上行走,余则做铺抖福晋铺过之貂褥、毛毡等物及祭祀时奠酒等事,夫妇尽力效力二十四年。福晋移奉山陵⑨后(余夫妇)随来

  ——————————

  ①《汉译《满文旧档》》,第135、136页。

  ②《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7,崇德六年九月庚寅条,《清实录》,第2册 ,第780页。

  ③《太宗文皇帝实录》卷64,崇德八年二月甲戌条,《清实录》,第2册 ,第882页。

  ④《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0,康熙二年九月癸酉条,《清实录》,第4册 ,第157页。

  ⑤《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0,康熙二年十二月甲寅条,《清实录》,第4册 ,第165页。

  ⑥谨按,关于太祖、太宗奉安情况,可参见李凤民、陆海英:《清太祖、太宗“奉安”福陵、昭陵地宫年代匡正》,《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⑦《绿头牌无印本口奏档案》,康熙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⑧谨按,此处“衙门”即指敏惠恭和元妃于崇德八年奉安之处。

  ⑨谨按,此处“山陵”即指昭陵。

  (山陵),余夫于福晋奉安之衙门①内做洒扫差事,现在已故。”②亦可说明敏惠恭和元妃奉安等情况。至乾隆年间,高宗亦分别于乾隆八年、十九年(1754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1783年)四次分别遣官致祭昭陵宸妃园寝。③而在嘉庆年间,敏惠恭和元妃之祭祀被停止,其前后缘由被记录于《钦定礼部则例》:“嘉庆十年,皇上恭谒祖陵。礼部具奏:福陵内安葬之寿康太妃、安布福晋、绰奇德和母,昭陵内安葬之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并懿靖大贵妃园寝内安葬之格格等九位,俱应照乾隆年间之例,供羊酒桌张,遣官二员致祭。应用祭品,交予盛京礼部预备。其遣官之处,交予领侍卫内大臣届期奏派。又,夹片具奏:臣等谨查《会典》及臣部《则例》内载:‘福陵、昭陵妃园寝四处:一寿康妃,一宸妃,一懿靖大贵妃,一康惠淑妃。’又,查乾隆间历次盛京典礼臣部档案所载致祭之妃等名号,均系开具福陵内安葬之寿康太妃、安布福晋、绰奇德和母,昭陵内安葬之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及格格等九位。又,本年接据盛京三陵总管衙门册报,妃位名号亦与臣部档案相同。其宸妃一位,并未开载。当经臣等将缘何与《会典》、《则例》参差之处咨查去后,兹准覆到,该处亦无凭可考。又咨呈宗人府,据覆开载,宸妃与《会典》及臣部《则例》同。臣等伏思,乾隆八年及历次档案所载致祭之各妃位,系按照康熙年间之例办理,所有昭陵妃园寝内,缘何并未开具宸妃之处,隔年久远,无可稽考。臣等实不敢臆为增添,谨仍照历次致祭过之妃位名号缮折具奏,理合一并陈明。奉旨:‘依议’。”④简而言之,《会典》与礼部《则例》均记载敏惠恭和元妃奉安于昭陵贵妃园寝,并有相关祭祀。而在嘉庆十年仁宗准备拜谒福陵、昭陵时,礼部所呈递的致祭名单中已无敏惠恭和元妃,且坚称乾隆朝因循康熙朝旧例即是如此。实际上,仅通过核对《实录》,即可知高宗四次致祭均包含有敏惠恭和元妃在内。只不过因为敏惠恭和元妃奉安年代较早,相隔百余年,档案杂乱难以查询,且因其并非皇后,受到重视之程度有

  ————————

  ①谨按,此处“衙门”即指昭陵贵妃园寝。

  ②《奏销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年九月二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可分别参见《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01,乾隆八年九月癸卯条;卷472,乾隆十九年九月丁亥条;卷1065,乾隆四十三年八月辛巳条;卷1189,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乙巳条。

  ④《钦定礼部则例》卷145,嘉庆二十五年江宁藩司刻本,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第1页b、第2页a。

  限,故而礼部衙门糊涂懒政,导致敏惠恭和元妃在嘉庆年间失去祭祀,甚至“葬地不明”。

  四、懿靖大贵妃

  [简介]

  太宗懿靖大贵妃,阿巴垓博尔济吉特氏,额齐克诺颜之女,名娜木钟①。万历四十年生②。原嫁与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为妻,称囊囊太后。在林丹汗死后,于天聪九年归附清廷,改嫁与太宗为侧室。崇德元年三月二十五日,生第十一女端顺固伦公主。同年五月,册封为麟趾宫西大福晋,列五宫之一。七月,改封为麟趾宫贵妃。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生第十一子和硕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顺治八年正月二十八日,尊封为懿靖大贵妃。顺治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册封为懿靖大贵妃。康熙十三年十一月病重,圣祖与孝庄文皇后同往问疾。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辰时薨,年六十三岁。奉安盛京昭陵贵妃园寝。

  [概述]

  懿靖大贵妃的本名为“娜木钟”,满文作“nam jung”,出自《满文原档》③。懿靖大贵妃出身于蒙古阿巴垓部,其部的祖先是成吉思汗之弟布格博勒格图。布格博勒格图第十八代后裔塔尔尼库同即是阿巴垓部的创始人。懿靖大贵妃之父名为额齐克诺颜,原名多尔济,是塔尔尼库同之孙,在顺治二年(1645年)去世,其后代形成阿巴垓左翼旗。目前已知懿靖大贵妃至少有两位姐姐,一位名为阿海,嫁给喀尔喀蒙古玛哈萨嘛谛车臣汗硕垒;另一位名讳不详,嫁给蒙古乌朱穆沁部的贵族岱巴图尔,她在懿靖大贵妃归附清廷之后于崇德三年来朝,并将女儿嫁给和硕敬谨庄亲王尼堪为继妻。懿靖大贵妃还有数位兄弟,已知的两位④中,居长的一位名为塞尔珍,即阿巴垓左翼

  ——————————

  ①谨按,娜木钟,满文写为“nam jung”,目前认为是蒙古语,可能意为“安静”。

  ②《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满文原档》,第10册 ,第320页。

  ④谨按,懿靖大贵妃之兄布达希布在康熙十一年率亲族探望懿靖大贵妃,他在提及参与探望的亲族时说:“余与余九子、余众兄弟之八子。”可知懿靖大贵妃不只有两位兄弟。

  旗札萨克多罗卓力克图郡王,还有一位名为布达希布①,他们均是懿靖大贵妃的兄长。布达希布曾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时因老迈且想念胞妹,要求带领子侄们入宫探望懿靖大贵妃,得到清廷的允许。后来世祖的端顺妃即是布达希布的女儿,亦即是懿靖大贵妃的亲侄女。②

  天聪九年,继之前的窦土门福晋之后,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另一位遗孀大福晋囊囊太后也率众归附清廷。和硕饶余敏亲王阿巴泰等认为,囊囊太后作为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多罗大福晋,“既归我朝,必应使得其所”,所以劝太宗将其亦纳入后宫。太宗则不愿意,说道:“朕先已纳一福金,今又纳之,于理不宜。”阿巴泰等人继续劝说,一个月后,太宗终于同意将囊囊太后纳入后宫。③关于这位囊囊太后究竟是否为懿靖大贵妃,学术界有过争议。④目前,通过对康熙朝《奏销档》的整理发现,在懿靖大贵妃薨逝之后,清廷处理其遗物时,孝庄文皇后曾经指出“庄亲王之福晋系贵妃之孙(女)”⑤,因此将懿靖大贵妃的不少遗物留给这位福晋。此处提及之庄亲王即和硕庄靖亲王博果铎,他的嫡福晋为察哈尔博尔济吉特氏亲王阿布鼐之女。阿布鼐即林丹汗与囊囊福晋所生之子,故而可证囊囊福晋即为懿靖大贵妃。

  崇德元年,五宫建立,懿靖大贵妃先是在五月被封于西宫麟趾宫,满文作“da gosin i boo”⑥,直译为“根本仁爱宫”,封为“wargi amba fujin”⑦,直译为“西大福晋”。至七月,又获得中原后宫式的封号,被封为“贵妃”,满文作“wesihun amba fujin”⑧,直译为“尊贵大福晋”。

  ——————————

  ①《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一年八月初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此段阿巴垓博尔济吉特氏谱系,整理自《钦定外藩蒙回部王公表传》《清朝满蒙联姻研究》《蒙古世系》。

  ③《汉译<满文旧档>》,第93、94页。

  ④谨按,关于懿靖大贵妃和康惠淑妃与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太后、窦土门福晋是否是同一人物的问题。认为是同一人物的说法,最早由唐邦治在《清皇室四谱》内作为推测提出。之后,姜相顺《清太宗的崇德五宫后妃及其他》、杨珍《清朝后妃制度的发轫》、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等书皆延其说。但是,亦有学者认为这种推测尚缺乏直接证据,如李治亭主编的《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世系源流》便明确表示未取用此说。

  ⑤《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05页。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17页。

  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63—1065页。

  在崇德五宫之中,懿靖大贵妃有着特殊的地位。根据《实录》《内国史院档》等官书档案记载,蒙古各部对清廷进行恭献时,不仅要致敬身为“国主福晋”的孝端文皇后,有时还要致敬懿靖大贵妃,并献上礼物。能得到这种封号和待遇,可能与懿靖大贵妃作为林丹汗多罗大福晋的身份有关,其象征着太宗对于蒙古共主身份的继承。①

  懿靖大贵妃为太宗生育了一子一女。顺治年间,孝端文皇后崩逝之后,她被尊封为懿靖大贵妃,满文作“fujurungga ujen amba guifei”②,直译为“文雅庄重大贵妃”。此封号可能是以五宫时期“贵妃”(wesihum amba fujin)为基础增加而成。但是随着清代后宫制度的变化,“贵妃”一词已经由一个封号变成一个新的位分等级,因此懿靖大贵妃的“贵”就从封号的意译变成等级的音译。而在康熙朝的宫廷档案中,一般将她称呼为“贵妃”(gui fei),有时也称为“福晋”(fujin)③。

  根据康熙朝《奏销档》记载,进入康熙朝之后,懿靖大贵妃的身体逐渐衰弱。康熙十年病症开始明显,④迁居宫外养病。康熙十一年九月略微恢复之后,经懿靖大贵妃的强烈要求,迁回宫廷居住。⑤康熙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懿靖大贵妃的病情继续发展,她曾经提及自己下痢,且有口内生疮等病情。⑥九月二十日傍晚,懿靖大贵妃身体发热、呕吐、“心脏跳动的很是虚弱”。⑦至十一月初三日清晨,已经“心里昏乱”⑧,太医认为她身体十分虚

  ——————————

  ①谨按,林丹汗有八位福晋,其中以“苏泰太后”(叶赫纳喇氏,叶赫国主金台石之孙女,在林丹汗败亡之后嫁与和硕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为继福晋)和囊囊太后(即懿靖大贵妃)地位最高。

  ②《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秦销档(缩微胶卷)》。

  ④《奏销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年三月初九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一年九月初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⑥《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秦销档(缩微胶卷)》。

  ⑦《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⑧谨按,档案中形容懿靖大贵妃病情的词汇为“dolo waka oho”,词典中指出这个词的意思是“心里发昏、发乱”。

  弱,病情相当危险。①初七日,在得知懿靖大贵妃病重无法救治之后,内务府正式为她准备丧仪物品,②圣祖也在初十日随同孝庄文皇后前往看视。最终,懿靖大贵妃在这个月二十日辰时薨逝。③

  懿靖大贵妃由蒙古归附清廷之时,携来有一位女儿,名为淑济,其身份不明。④崇德八年七月,这位女儿嫁给归附清廷的察哈尔部寨桑德参济王之子噶尔玛。

  五、康惠淑妃

  [简介]

  太宗康惠淑妃,氏族未详,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名巴特玛躁⑤。原嫁与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为妻,称窦土门福晋。在林丹汗死后,于天聪八年归附清廷,改嫁与太宗为侧室。崇德元年五月,册封为衍庆宫东侧福晋,列五宫之一。同年七月,改封为衍庆宫淑妃。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顺治八年正月二十八日,尊封为康惠淑妃。顺治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册封为康惠淑妃。康熙五年(1666年)三月患病。康熙六年六月初十日薨。奉安盛京昭陵贵妃园寝。

  [概述]

  康惠淑妃的本名为“巴特玛躁”,满文作“batma dzoo”,出自《满文原档》。⑥康惠淑妃的父亲是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所谓“塔布囊”,是与成吉思汗家系贵族女子结亲者的尊称,类似于中原的“驸马”及满洲的“额驸”。

  ——————————

  ①《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三年十一月初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谨按,有学者推测这位女儿可能是懿靖大贵妃的养女或者是与前夫林丹汗所生的幼女。

  ⑤谨按,巴特玛,满文写为“batma dzoo”,实为藏语,意为“莲花湖”。关于康惠淑妃的本名,最早见于关孝廉《论〈满文老档)》,可参见关孝廉:《论《满文老档》》,1985年作者单印本,第26页。文中将康惠淑妃的本名音译为“巴特玛。目前不知作者因何要在其名中加入间隔号。按五宫之名,分别为“jeje”“hairanju”“nam jung”“batma dzoo”“bumbutai”。若因“batma dzoo”为双音词而加间隔号,则“nam jung”之名亦为双音词,而未见加间隔号。由于以上情况,此处仅暂将康惠淑妃之名译为“巴特玛躁”。

  ⑥《满文原档》,第10册 ,第322页。

  《满洲原档》所载崇德五宫册文,均记有各自出身及名讳,康惠淑妃被记为“monggoi arui amba tumen gurun i batma dzoo”①,意为“蒙古阿鲁大万户国之巴特玛”。而乾隆朝以此为底本修撰《满文老档》时,崇德五宫之中,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四位的部分均按照高宗的意见贴上“删去原录之名,仅录姓氏”的批条,只有康惠淑妃的部分,批条上写“删去原录之名,仅录为博第赛楚虎尔塔布囊之女”。②由此可知,康惠淑妃出自阿鲁万户,却并非姓博尔济吉特氏。阿巴垓部即是阿鲁万户的部落之一。崇德四年(1639年)十二月,懿靖大贵妃之父额齐克诺颜等人前来清廷会亲,同时“其妻福金及博底赛塔布囊妻福金亦至。”③这里的“博底赛塔布囊妻福金”可能即是康惠淑妃之母。

  天聪八年,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八大福金”之一的窦土门福晋与所部贵族、部民等归附清廷。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等建议太宗将窦土门福晋纳入后宫,太宗推辞道:“朕不宜纳,当以予贝勒之家室不睦者。”在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等大臣的坚持之下,太宗最终将窦土门福晋纳入后宫。④这位窦士门福晋即是康惠淑妃。

  崇德元年,五宫建立,康惠淑妃先是在五月被封于次东宫衍庆宫,满文作“urguni boo”⑤,直译为“欢乐宫”,封为“dergi ashan i fujin”⑥,直译为“东侧福晋”。至七月,又获得中原后宫式的封号,被封为“淑妃”,满文作“jishin fujin”⑦,直译为“淑顺福晋”。顺治年间,孝端文皇后崩逝之后,她被尊封为康惠淑妃,满文作“ncsuken fulehun ijishn fei”⑧,直译为“安康恩惠淑顺妃”,此封号显然是以五宫时期“淑妃”(jjshun fujin)为基础增加而成。而在康熙朝的宫廷档案中,一般将她称呼为“淑妃”(šu fei)、“苏妃”(su fei)或“西淑妃”(wargi su fei)。“淑妃”和“苏妃”的差异,一来是因为清初宫

  ——————————

  ①《满文原档》,第10册 ,第322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31、732页。③《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9,崇德四年十二月壬寅条,《清实录》,第2册,第655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4页  当前第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