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庶妃,拜祜之女,氏族未详。嫁与太宗为妾室。崇德四年二月初八日,生第十子奉恩辅国公韬塞。其后不明。
[概述]
庶妃某氏是太宗庶妃中所留信息比较少的一位,只知其父名为拜祜。可能是在崇德建制之后成为太宗妾室的。杜家骥根据其所生之子奉恩辅国公韬塞的待遇等信息,认为其身份是比另室所居的普通庶妃还要低微的“侍婢”一级。②
六、庶妃
[简介]
太宗庶妃。氏族未详。生父未详。嫁与太宗为妾室。崇德二年三月十五日,生第十二女乡君品级。其后不明。
[概述]
庶妃某氏是太宗庶妃中所留信息最少的一位,出身不详,可能是在崇德建制之后成为太宗妾室的。杜家骥根据其所生之女乡君品级的待遇等信息,认为其亦属于比另室所居的普通庶妃还要低微的“侍婢”一级。③
[考证•清太宗其他庶妃]
关于清太宗的后宫主位,尚有两条史料记录,其所指不甚明确。
其一,出自《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二年六月戊辰条,提及“皇太妃薨”。这位皇太妃是太宗的哪位后宫主位,目前尚不得而知。
其二,出自康熙朝《奏销档》,其中提及,在顺治十七年时,有一位太宗的“小福晋”薨逝。④这位小福晋应该即是颜扎氏、伊尔根觉罗氏这二位庶妃
————————
①此段伊尔根觉罗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
②杜家骥:《清朝满族的皇家宗法与其皇位继承制度》,《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③杜家骥:《清朝满族的皇家宗法与其皇位继承制度》,《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④《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三十年三月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之一
另外,盛京昭陵贵妃园寝中,一共有土丘十一座,中央四座、西侧四座、东侧三座,所奉安的应该均为太宗的侧室和妾室。其奉安之后宫主位,清代官方不同时期之说法即有不同。清初时曾提及敏惠恭和元妃奉安于此地,嘉庆朝档案则称奉安的是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以及“格格等九位”,未提及敏惠恭和元妃。①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央的四座内有三座分别奉安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和康惠淑妃的宝宫,其余七座则不明②。总而言之,昭陵贵妃园寝中究竟奉安的是哪几位后宫主位,目前尚无定论。
————————————
①《为福陵昭陵内妃园寝安葬之妃等位次应行遣官致奠抄录原奏事致行在内务府等》,嘉庆十年八月十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091-008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沈阳一宫两陵志编纂委员会:《沈阳昭陵志》,第42页。
第九章 清世祖顺治帝的后宫
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名福临,满文作“fulin”①。作为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时,生母为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太宗崩逝。经会议,世祖以皇九子之身份于八月二十六日继承汗位,改元顺治,由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与和硕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辅政。顺治元年九月,进入燕京。同年十月初一日,于武英殿即皇帝位。顺治七年十二月,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薨逝。顺治八年正月,世祖亲政,追论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衰罪。亲政之后,创立各项制度,积极用兵,为统一奠定基础。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时崩,年二十四岁,在位十八年。同年三月,恭上尊谥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十一月,升衬太庙、奉先殿。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奉安孝陵。雍正元年八月,加上定统建极四字。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显武两字。
世祖顺治朝时期,清廷达成入关大业。与此同时,在延续入关前后宫旧俗的基础上,开始参照中原王朝的旧例,调整后宫制度。在其过程之中,有不少制度仅存于书面之上,实际并未执行;反之,亦有不少制度虽不见于书面,却在后宫中实际运行,体现了制度初创时期的矛盾。可惜的是,由于顺治朝年代较早,且因当时内廷机构设置变动较大,宫廷档案的归属不甚明确,使得现在对于当时后宫情况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对康熙朝初年档案的整理而得来。如果今后可以发现更多的顺治朝宫廷档案的话,肯定会对这一时期后宫情况的了解有相当的助益。
根据目前的资料统计,清世祖一生中至少有三十余位妻妾。
——————————
①罗盛吉:《清朝满文避讳漫议》,《满语研究》2014年第2期。
第一节 清世祖顺治帝的四位皇后
一、废皇后(静妃)
[简介]
世祖废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和硕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名额尔德尼布木巴①。顺治八年八月十三日,册立为皇后。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二十五日,因与世祖不协,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之后返回蒙古,其后不明。
[家族背景]
世祖废皇后(静妃)出身蒙古科尔沁部,与太祖寿康妃、侧妃、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孝康章皇后、世祖悼妃等同族。其家世可以参考孝端文皇后条。废皇后(静妃)的本名为“额尔德尼布木巴”,满文作“crdeni bumba”,出自初修本《世祖章皇帝实录》。②废皇后(静妃)的父亲吴克善是斋桑的第一子,亦即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的长兄。吴克善至少生有六子二女。六子之中,第一子名为劳逊;第二子名为图纳赫,娶太祖的曾孙女为妻;第三子名为弼尔塔哈尔,娶太宗的第四女雍穆固伦公主,雍穆固伦公主是孝庄文皇后所出,属于典型的“姑做婆”;第四子名为博木博什;第五子名为班第;第六子名为都勒巴。已知的二个女儿中,除一位即废皇后(静妃)外,另一位嫁与英亲王阿济格之子傅勒赫为妻。③
[宫廷生活]
从辈分上计算,孝庄文皇后是废皇后(静妃)的亲姑母,废皇后(静妃)与世祖的婚姻,是在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的主持之下,干顺治初年便已经决定,这体现了当时清廷有意延续与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但是,嫁入宫中的
——————————
①谨按,额尔德尼布木巴,满文写为“crdeni bumba”,“额尔德尼”意为“珍宝”。“布木巴”即孝庄文皇后名讳“本布泰”一词的词根“bumba”,意为“瓶子”。故“额尔德尼布木巴”意为“宝瓶”。
②康熙本《世祖章皇帝实录》卷59,顺治八年八月戊午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此段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谱系,整理自《钦定外藩蒙回部王公表传》《清朝满蒙联姻研究》《蒙古世系》《爱新觉罗宗谱》。
废皇后(静妃)与世祖的关系并不和谐,以至于在顺治十年八月二十四日,世祖命大学士冯铨等“察前代废后事例具闻”①,准备将皇后废位。世祖曾在亲自撰写的《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中提及废皇后(静妃)与自己的关系称:“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刻甚。见容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一举动,靡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且朕素慕简朴,废后则僻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秀缀饰,无益暴殄,少不知惜。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废后之性若是。”②由此可知,废皇后(静妃)秀外慧中,却善妒且奢侈,这与世祖的性格有很大差距。世祖认为,皇后作为国母,地位非常,其人选肩负重大责任,废皇后(静妃)并不是自己亲自挑选,“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事上御下,淑善难期”③,故而“含忍久之,郁懑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④。最终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孝庄文皇后之后,将皇后废位,降为静妃,满文称为“jingfei”⑤,改居侧宫。
皇后废位诏书下达之后,朝中大臣特别是礼部相关的官员纷纷上奏,认为将皇后废位过于草率。其中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孔允樾奏言称:“窃思天子一言一动,万世共仰。况我皇后正位三年,未闻显有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谪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且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⑥其后经过了数个回合的言论交锋,最终还是将皇后废位。世祖后来回忆废皇后(静妃)道:“及废,宫中人无念之者,则废后所行久不称众意可知矣。”⑦这种说法难免片面,却也多少可以看出废皇后(静妃)在“事上御下”方面可能确不擅长。
[考证结局]
关于废皇后(静妃)在废位之后的情况,清代官书没有明确提及,只知其并未入葬世祖的孝陵。
——————————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7,顺治十年八月丁亥条,《清实录》,第3册 ,第611页。
②《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8页b、第9页a。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7,顺治十年八月己丑条,《清实录》,第3册 ,第612页。
④《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第9页a。
⑤康熙本《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7,顺治十年八月已丑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⑥《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7,顺治十年八月庚寅条,《清实录》,第3册 ,第612页。
⑦《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第9页a。
顺治十三年十月时,朝鲜的麟坪大君正作为使者停留于京城,在其所著《燕途纪行》中记载:“十五日己丑……蒙王明日发行。”“十九日庚寅……前日所废皇后,今月因其父入朝,许以带还。其父廼帝之表叔云。”①以通常情况来讲,朝鲜方面所记清朝特别是清宫之情况,多为道听途说,难以取信。但是,根据《世祖章皇帝实录》的记载,废皇后(静妃)之父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确实在当年九月被召入京觐见②。以辈分论,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也确为世祖之舅父。可知麟坪大君所记确有一定之依据。
同时,在康熙元年的内务府《奏销档》中,发现有数条关于废皇后(静妃)的记载,反映了康熙元年正月时废皇后(静妃)的一些动态。
档案内提及,正月二十八日,内务府奏请询问为静妃配给缎匹的多少③,孝庄文皇后表示,“照乾清宫五位福晋分例之缎匹配给”④,此处的五位福晋即是孝康章皇后、恪妃、恭靖妃、端顺妃、淑惠妃。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下达旨意,赏赐废皇后(静妃)的扈从,称“由卓力克图王处将静妃送来之三位妈妈⑤,因于冬季前来,现时并无夏季换穿之衣”。⑥由此可知,废皇后(静妃)是在顺治十八年冬季从其本部卓力克图亲王部入京。至二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奏称:“本日奏。将静妃送去之饭上人、茶上人、护军校、护军、牧丁,各选几许牲口支给。等因。奏入。得旨:护军校各支三头,护军、饭上人、茶上人各支两头,牧丁、驼丁、兵丁、承应人各支一头。除牲口之外,各种琐碎之物,视其所用支给。钦此。”⑦同月二十五日,内务府奏称:“静妃所住四木墙之蒙古包一个、为饭茶所支四木墙之蒙古包一个、去外面⑧之两木
————————————
①[朝鲜]麟坪大君李㴭:《燕途纪行》,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22册 ,第166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九月辛酉条,《清实录》,第3册 ,第806页。
③谨按,清初服缎疋数不仅发给宫内的后宫主位以及妇差、宫女,也发给前来会亲的蒙古王公、宗女,是他们短期内受到官方物质配给等级的表现。
④《口奏绿头牌白本档》,康熙元年正月二十八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谨按,满语“mama”有两意,其一为祖母,其二为老太太、老妪。此处指的是将静妃送来的三位年长仆妇。
⑥《口奏绿头牌白本档》,康熙元年二月初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⑦《口奏绿头牌白本档》,康熙元年二月二十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⑧谨按,此处“去外面”,满文原文作“tule genere”,一般为“出恭”的委婉说法。
墙之蓝顶外墙小蒙古包一个、歇马①之蓝色毡房一个、红油漆床一架、铺毡三块、缘边褥子一块,为此请旨。得旨:将此皆留下。”②表明废皇后(静妃)已经启程返回卓力克图亲王部。
综合以上信息可知,废皇后(静妃)在顺治十八年时已经不在宫内,而是居住在其本部卓力克图亲王部。当年冬季,她从本部来到京师,可能是为参加世祖的周年祭礼,最后在康熙元年二月又返回本部。由此推测,废皇后(静妃)可能的确在顺治十三年十月时,随着父亲卓里克图亲王吴克善离开宫廷,返回本部。
嘉庆十二年十二月《上谕档》内提及,当时军机处曾经咨问东陵妃园寝,询问静妃的情况。其文内称:“贵衙门承办顺治年间静妃薨后,金棺安奉何处,系于何年月日奉安,自奉安之后,如何岁时行礼之处,其诞辰忌辰一并详查咨覆本处。”③这表明在清中后期的宫廷之中,对这位一百余年前的废位皇后已经不甚了解。
二、孝惠章皇后
[简介]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多罗贝勒绰尔济之女。崇德六年十月初三日生。顺治十一年五月初三日,被聘为妃;同年五月二十八日,诏立为皇后。六月十六日,册立为皇后。顺治十五年正月初三日,因于孝庄文皇后前未尽孝道,停中宫笺奏;同年三月二十五日,复中宫笺奏如旧。顺治十八年正月,世祖崩逝,圣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康熙元年十月二十七日,尊上徽号曰仁宪皇太后。康熙四年九月,因迎娶皇后,加上恪顺两字。康熙六年十一月,因圣祖亲政,加上诚惠两字。康熙十五年正月,因册封太子,加上纯淑两字。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因三藩平定,加上端禧两字。累计徽号曰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康熙二十
——————————
①谨按,此处“歇马”,满文原文作“udele”,意思是在行进途中休息吃饭,即古人所谓的“打中伙”。
②《口奏绿头牌白本档》,康熙元年二月二十五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册 ,第600、601页。
八年十二月初四日,移居宁寿宫。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月,患病加剧,圣祖带病侍疾。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酉时崩,年七十七岁。圣祖深痛,破例为之割辫。康熙五十七年三月,恭上尊谥曰孝惠仁宗端懿结德顺天翼圣章皇后。同年四月初七日,奉安孝东陵;十二月,升衬太庙、奉先殿。雍正元年八月,加上慈淑两字。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恭安两字。
[家族背景]
孝惠章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与太祖寿康妃、侧妃、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世祖废皇后(静妃)、世祖悼妃等同族。其家世可以参考孝端文皇后条。孝惠章皇后的父亲是斋桑第二子察罕之子绰尔济,仅从堂亲辈分来讲,孝庄文皇后是她的姑祖母,废皇后(静妃)则是她的堂姑母。
多罗贝勒绰尔济嫡妻为太祖之子和硕饶余敏亲王阿巴泰第七女县主,孝惠章皇后便是由这位嫡妻所出。多罗贝勒绰尔济至少有五子五女,第一子名为鄂齐尔,第二子名为纳穆齐,第三子名为额尔德尼,第四子不明,第五子名为毕里衮达赉。他们之中,前三者均娶清廷宗室之女为妻。已知的五位女儿排行不明,除一位为孝惠章皇后外,一位是同嫁世祖的淑惠妃,一位嫁和硕简纯亲王济度,还有两位嫁和硕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之孙。后来,孝惠章皇后之父多贝勒绰尔济在康熙七年七月病故,母亲县主则在康熙八年正月病故。①
[宫廷生活]
顺治十一年五月初三日,清廷遣奉恩镇国公巴布泰、内大臣巴图鲁公鳌拜、礼部侍郎渥赫、理藩院侍郎沙济达喇等前往科尔沁部聘绰尔济之女为妃。②因为兴师动众,所以一般认为这里聘来的即是孝惠章皇后。她到达京城后不久就被诏立为皇后,并在六月十六日举行册立仪式。
在世祖的眼中,孝惠章皇后是“秉心淳朴,顾又乏长才”,虽然比之前的废皇后(静妃)评价稍高,却仍然不符合世祖的要求。特别自顺治十三年以来,奉上待下均堪为表率的孝献皇后董鄂氏得到盛宠,世祖在心中难免会将
——————————
①此段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谱系,整理自《钦定外藩蒙回部王公表传》《清朝满蒙联姻研究》《蒙古世系》《爱新觉罗宗谱》。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3,顺治十一年五月壬辰条,《清实录》,第3册 ,第653页。
孝惠章皇后与孝献皇后进行比较,这也成为世祖与孝惠章皇后的矛盾点。
顺治十四年冬季,孝庄文皇后患病。世祖“为皇太后祷祀于上帝坛”,孝献皇后“朝夕侍奉,废寝食”,而孝惠章皇后“曾无一语奉询,亦未遣使同候”①,这使孝顺的世祖十分恼火,终在顺治十五年正月停止中宫笺奏,有废位之意。孝惠章皇后究竟是否对孝庄文皇后如此不孝,目前所能看到的都是世祖的一面之词。但是,在旧时代的伦理中,“不孝”是丧伦重罪,确实可以危及皇后之位。在此之后,一方面,孝献皇后在世祖面前为孝惠章皇后进言,称“陛下之责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焦劳忧念者耶?特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千万勿废皇后也。”②同时,孝惠章皇后也在当年二月患了重病,之后“寝病濒危”③。最终,世祖在三月恢复中宫笺奏,没有将孝惠章皇后废位。
根据世祖的说法,孝惠章皇后和孝献皇后的私人关系似乎不错,“(孝献皇后)事今后(孝惠章皇后)克尽谦敬,以母称之。今后(孝惠章皇后)亦视后(孝献皇后)如娣”。孝献皇后不仅阻止了世祖废后的冲动,而且在顺治十五年孝惠章皇后重病的时候,更是“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史书,或常谈以解之”。后来孝献皇后崩逝,孝惠章皇后也“悲悼逾常”④。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世祖崩逝,圣祖即位,孝惠章皇后被尊为“仁宪皇太后”。随着康熙二年孝康章皇后的崩逝,孝惠章皇后也成为唯一的皇太后,之后更是屡加徽号。从年龄上计算,孝惠章皇后只比圣祖康熙帝年长十三岁,圣祖却相当尊重这位嫡母,尤其是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崩逝之后,圣祖失去了自己从小的保护者和引导者,孝惠章皇后也失去了和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互相照顾的婆母。在这种共情之下,圣祖和孝惠章皇后的母子之情也愈发深厚,圣祖像对孝庄文皇后一样,更加尊重孝惠章皇后,经常
————————————
①《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7页b。
②《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8页a。
③《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8页a。
④《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8页a、第10页b。
问安、闲谈,孝惠章皇后也报以母亲应有的关爱。
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住在畅春园的孝惠章皇后患病,圣祖奉其回紫禁城休养,①十一月初时稍微缓和,之后再次发病。当时圣祖也患病,在汤泉和畅春园疗养,听闻孝惠章皇后发病,“不待警跸,止领近侍人员急从西直门进神武门,诣皇太后宫问安”②。之后孝惠章皇后的病情逐渐恶化,到了十二月初一日,已经“病势渐笃”③。初三日这一天,孝惠章皇后已经临近病危,圣祖也患病,“足背浮肿,不能转移”,但是为了能够侍奉孝惠章皇后,“用手帕缠足,乘软舆诣宁寿宫请安”。④圣祖“捧皇太后手奏云:‘母后,臣在此。’皇太后张目畏明,以手障光视朕,执朕手。”⑤最终在初六日酉时,孝惠章皇后崩逝,圣祖“拊膺哀号,即行割辫”⑥,显示出他与嫡母孝惠章皇后数十年母子之情的深厚。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