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岳生子石申,是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由庶吉士任内翰林弘文院检讨,历任内翰林弘文院编修、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顺治十六年(1659年)三月兼任吏部右侍郎,同年九月二十四日转为吏部左侍郎,康熙朝历任刑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仕至总督仓场户部侍郎,即恪妃之父。石申嫡妻为赵氏,应该是恪妃之生母。恪妃于康熙六年薨逝时,其父石申及其母赵氏均在世。《池北偶谈》中谈及石家称:“申父维岳……官某省副使,会王府中官某鸠其王,反诬其妃某弑逆,抚按以下皆纳其贿,将具狱矣,维岳独持不可,力雪妃冤。至是,申生恪妃,竟入宫掖,人以为妃之报云。”①
[入宫情况]
顺治五年八月,清廷下达上谕,称:“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②从官方意义上允许并且鼓励旗人与民人通婚。至顺治十二年七月时,在世祖的上谕中已经变为“太祖太宗制度,宫中从无汉女。且朕素奉皇太后慈训,岂敢妄行。即天下太平之后尚且不为,何况今日”。③但是,根据顺治十三年十月时抵达京师的朝鲜麟坪大君所著《燕途纪行》中记述,“翰林石绅女,季秋选入,宠冠后宫”④,可知恪妃可能是在顺治十三年秋季入宫,正与前一年世祖上谕中之说辞相异。另外,根据《清列朝后妃传稿》引《永平府志》记载:“(恪妃)及笄,承恩赐居永寿宫,冠服用汉式,敕石申妻赵淑人乘肩舆入西华门,至右门下舆,入宫行家人礼,赐重筵、赐纻,赏赉有加。”⑤恪妃亦是目前已知的清代唯一正式直接作为后宫主位娶入的民籍汉女。
[宫廷生活]
恪妃入宫之后,住在永寿宫。世祖称呼她为“永寿宫妃”,并提及她曾经在顺治十七年春季患病。⑥在康熙初年的内务府《奏销档》之中,称呼恪妃
——————————
①王士祺:《池北偶谈》卷24,恪妃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第591——592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40,顺治五年八月千子条,《清实录》,第3册 ,第320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2,顺治十二年七月乙西条,《清实录》,第3册 ,第725页。
④[朝鲜]麟坪大君李㴭:《燕途纪行》,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22册 ,第134——139页。
⑤张尔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传上,民国绿樱花馆刻本,第77页a。
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8页a。
为“尼思哈福晋”①。出身民籍汉女的恪妃,其“尼思哈”之名号显然为入宫之后所获赐。在世祖崩逝之后,恪妃与恭靖妃、端顺妃、淑惠妃均为当时世祖位下的福晋级庶妃,列名时一般以恪妃居首,均显示恪妃在宫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康熙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恪妃病重,宫廷按照当时的习惯,在二十五日将她由紫禁城迁往东面的一处院落居住;②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恪妃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宫中开始为她准备丧仪用品以及棺椁;③六天之后的十一月三十日,恪妃薨逝。十二月初四日捡骨殖④。康熙八年三月初十日奉安黄花山园寝。⑤康熙八年八月,宫廷处理了恪妃所遗留的各种钗、缎等物品,其中,根据恪妃生前的愿望,宫廷将“垂珠小凤钗六个、金钗二个、嵌珠金钗三个”一共十一件首饰留给了她的母亲。⑥
[封谥释义]
恪妃的封号为“恪”,满文作“gingguji”⑦,意为“恭谨”。
二、恭靖妃
[简介]
世祖恭靖妃,浩齐特博尔济吉特氏,多罗鄂尔特尼郡王博罗特之女,名阿格⑧。顺治年间选入后宫为庶妃,属福晋级。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初四日,尊封为恭靖妃。康熙十五年正月,册封为恭靖妃。康熙二十八年
————————
①《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谨按,“捡骨殖”满文为“tomsoro”,也可以译作“成殓”。因为目前不知道恪妃是否为火葬,所以谨按原字意翻译为“捡骨殖”。
⑤《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⑥《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八年八月十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⑦《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⑧谨按,阿哥,满文写为“age”,不知是蒙古语还是满语,满语中意为“哥哥”“先生”。
闰三月病重,由宫内移出;四月初三日薨。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奉安孝东陵。
[家族背景]
世祖恭靖妃出身蒙古浩齐特部,其部的祖先是达延汗之子图鲁博罗特之孙库登汗。浩齐特部在崇德二年归附清朝,领主为库登汗之玄孙,亦即恭靖妃之父博罗特。博罗特在顺治三年受封为多罗贝勒,并在顺治七年晋封为多罗郡王,最终于顺治十一年去世,其后承袭爵位的阿赖充则是恭靖妃的胞兄。以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蒙古浩齐特部与清廷极少联姻,恭靖妃可能是唯一的一次。①
[宫廷生活]
关于恭靖妃是在何年以何种形式进入世祖后宫,目前尚不明确。恭靖妃在顺治朝的时候没有获得正式册封,只是世祖的众多庶妃之一,属福晋级。在康熙初年的内务府《奏销档》中,称呼恭靖妃为“阿格福晋”②,与恪妃、端顺妃、淑惠妃同为当时世祖位下的四位福晋级庶妃。康熙八年,恭靖妃与世祖的其他几位遗孀一起迁居到长春宫。康熙十二年,被圣祖尊封为恭靖妃,并于康熙十五年正月正式获得册封。康熙二十八年,恭靖妃与世祖的其他几位遗孀一起迁居至宁寿宫。同年闰三月十四日,刚刚迁居不久的恭靖妃病势沉重。根据当时的习惯,病重的后宫主位多数要从居宫内移出。内务府拟出“紫禁城内西北隅房”以及“光禄寺后侧院落”作为移出地点,圣祖从中选定了隅房,③于是恭靖妃便迁居到那里,并在四月初三日薨逝。
[封谥释义]
恭靖妃的封号为“恭靖”,满文作“gungnecuke clhe”④,意为“恭敬安康”。
————————
①此段浩齐特博尔济吉特氏谱系,整理自《钦定外藩蒙回部王公表传》《清朝满蒙联姻研究》《蒙古世系》。
②《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二十八年闰三月十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三、端顺妃
[简介]
世祖端顺妃,阿巴垓博尔济吉特氏,一等台吉布达希布之女,名恩绰①。顺治年间选入后宫为庶妃,属福晋级。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尊封为端顺妃。康熙十五年正月,册封为端顺妃。康熙四十八年五月十一日,罹患疯疾;同月十五日,由宫内移出。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薨,圣祖冠摘缨纬,亲诣祭酒行礼。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奉安孝东陵。
[家族背景]
世祖端顺妃出身蒙古阿巴垓部,为太宗懿靖大贵妃胞兄布达希布之女,亦即为懿靖大贵妃之侄女。其家世可以参考太宗懿靖大贵妃条。阿巴垓左翼旗札萨克多罗卓力克图郡王塞尔珍是端顺妃的大伯父,端顺妃的父亲布达希布则是阿巴垓部的台吉,曾在康熙十一年率领子侄入宫探望懿靖大贵妃。当时布达希布提及自己有九个儿子,由此可知端顺妃至少有九位兄弟。②
[宫廷生活]
关于端顺妃是在何年以何种形式进入世祖后宫,目前尚不明确。端顺妃在顺治朝的时候没有获得正式册封,只是世祖的众多庶妃之一,属福晋级。在康熙初年的内务府《奏销档》中,称呼端顺妃为“恩绰福晋”③,与恪妃、恭靖妃、淑惠妃同为当时世祖位下的四位福晋级庶妃。康熙八年,端顺妃与世祖的其他几位遗孀一起迁居到长春宫。康熙十二年,被圣祖尊封为端顺妃,并于康熙十五年正月正式获得册封。康熙二十八年,端顺妃与世祖的其他几位遗孀一起迁居到宁寿宫。康熙四十八年五月十一日,孝惠章皇后下达懿旨,由于端顺妃罹患疾病,需要从宫内移出,故而命令内务府官员寻找合适的房屋;④第二日,孝惠章皇后又下达懿旨作为补充,强调“端顺妃
—————————
①谨按,恩绰,满文写为“onco”,不知是蒙古语还是满语,满语中意为“宽度”“宽阔”。
②《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一年八月初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四十八年五月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病重,不可居于紫禁城内”,要求内务府选看紫禁城之外的房屋。同日,内务府拟出皇城内天保和觉简两家的房屋备选,孝惠章皇后从中选定了天保的房屋。于是天保迁出,端顺妃则在十五日迁入,这所住房的位置在蚕池里①;十六日,孝惠章皇后再次下达懿旨,称“端顺妃之病实重”,进而明确指出端顺妃患的是“疯疾”(fudasihin)②。③最终,端顺妃在一个月后的六月二十六日薨逝。根据孝惠章皇后的懿旨,“因妃系疯病,故于薨逝之后将尸体火化”。④
[封谥释义]
端顺妃的封号为“端顺”,满文作“tob jjishn”⑤,意为“端正恭顺”。
四、淑惠妃
[简介]
世祖淑惠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多罗贝勒绰尔济之女,名博翁阔⑥。顺治年间选入后宫为庶妃,属福晋级。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尊封为淑惠妃。康熙十五年正月,册封为淑惠妃。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十月三十日薨,圣祖冠摘缨纬,亲诣祭酒行礼。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奉安孝东陵。
[家族背景]
世祖淑惠妃出身蒙古科尔沁部,为孝惠章皇后胞妹。其家世可以参考孝惠章皇后条。
[入宫情况]
关于淑惠妃是在何年以何种形式进入世祖后宫,不同史料有不同说法。
————————————
①谨按,蚕池里,即蚕池口,今已不存。位置大致在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北部偏东,中海西侧。
②谨按,满语中,“fudasihin”一词原意为“发狂”“倒乱”“悖逆”,引申为“疯病”“疯癫”。
③《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四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四十八年五月十八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铺档(缩微胶卷))。谨按,在入关之后,满洲贵族已经逐渐改为土葬,火葬愈发罕见。但是根据当时的习惯,患特殊疾病(如精神疾病或传染病)以及因意外身亡者,仍经常采取火葬。
⑤《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⑥谨按,博翁阔,满文写为“bongko”,不知是蒙古语还是满语,满语中意为“花骨朵”。
《清史稿》明确指出她是“顺治十一年册为妃”①,《星源集庆》亦称其“顺治十一年五月册为妃”②。但是这两种史料均为后出。③《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顺治十一年五月)壬辰。聘科尔沁国镇国公绰尔济女为妃,遣镇国公巴布泰、内大臣巴图鲁公鳌拜、礼部侍郎渥赫、理藩院侍郎沙济达喇等往行聘礼。”④只是“聘妃”,并未“册封”,且顺治朝皇妃的册封典礼要到顺治十三年六月才制定出来⑤。顺治十一年五月,《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朕恭奉圣母皇太后慈谕,册立科尔沁国镇国公绰尔济之女为皇后。”⑥以此推断,顺治十一年五月所聘的“妃”应该是孝惠章皇后,并非淑惠妃。亦有一些学者认为淑惠妃是与孝惠章皇后一起嫁入宫廷。但是这种说法没有一手史料支持,而且顺治十一年孝惠章皇后立后时只有十三岁,淑惠妃年纪则更为幼小,是否可以随嫁尚不明确。故而,此处将淑惠妃入宫的具体时间存疑。
[宫廷生活]
淑惠妃在顺治朝的时候没有获得正式册封,只是世祖的众多庶妃之一,属福晋级。在康熙初年的内务府《奏销档》之中,称呼淑惠妃为“博翁阔福晋”,与恪妃、恭靖妃、端顺妃同为当时世祖位下的四位福晋级庶妃。康熙八年,淑惠妃与世祖的其他几位遗孀一起迁居到长春宫。康熙十二年,被圣祖尊封为淑惠妃,并于康熙十五年正月正式获得册封。康熙二十八年,淑惠妃与世祖的其他几位遗孀一起迁居到宁寿宫。最后在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薨逝。
[封谥释义]
淑惠妃的封号为“淑惠”,满文作“ncsuken fulehun”⑦,意为“温和恩惠”。
————————
①《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909页。
②《星源集庆》,季羡林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第64册 ,第215页。
③谨按,《星源集庆》本是清代《玉牒》体系内的一种,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开始修撰,专记近派宗支之情况,实际上是便查的近派宗支小玉牒,此种《星源集庆》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今日所用的《星源集庆》一书,如上文所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内的本子,是1938年宣统帝命人修撰,只记录列帝妃嫔、皇子、皇女情况,和原《星源集庆》完全不同,且其内容大多抄自《清史稿》和《清皇室四谱》,而非源于原始档案。详见杜家骥:《《星源集庆》及其史料价值》。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3,顺治十一年五月千辰条,《清实录》,第3册 ,第655页。
⑤《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2,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巳条,《清实录》,第3册 ,第789页。
⑥《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4,顺治十一年五月丁巳条,《清实录》,第3册 ,第656页。
⑦《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五、宁慤妃
[简介]
世祖宁慤妃,正红旗满洲董鄂氏,长史喀济海之女。顺治年间选入后宫为庶妃,属小福晋级。顺治十年七月十七日,生第二子和硕裕宪亲王福全。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尊封为宁谧妃,后改为宁慤妃。康熙十五年正月,册封为宁慤妃。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获准出宫,移居和硕裕宪亲王福全府邸。康熙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薨,圣祖冠摘缨纬,亲诣祭酒行礼。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奉安孝东陵。
[家族背景]
世祖宁慤妃出身于努愷爱塔系董鄂氏,与孝献皇后、世祖贞妃同族。其家世可以参考孝献皇后条。孝献皇后和世祖贞妃均为鲁克素之后代,而宁慤妃则是和和理之后代。以堂亲辈分计算,宁慤妃与孝献皇后、贞妃是出了五服的远族堂姐妹。而在实际的宗法关系上,宁慤妃与孝献皇后和贞妃的宗支不同,并不同“族”。①
和和理是开国五大臣之一,娶太祖第一女端庄固伦公主,封为三等勇勤公,是董鄂氏一门内门第最高的一支。和和理生有五子,第一子名为雅什坦,仕至佐领;第二子名为多济理,仕至副都统;第三子名为雅星阿,仕至护军参领;第四子名为和硕图,承袭和和理的爵位,仕至都统,娶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第一女郡主;第五子名为杜雷,封为二等伯,仕至都统,娶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第三女郡主。显而易见,在和和理后代五房之中,以后两房门第最高,而宁慤妃则是第二房多济理之孙女。多济理生有五子,第一子名为多尔罕;第二子名为喀济海,仕至长史,即宁慤妃之父;第三子名为萨哈,封为云骑尉;第四子名为达尔浑;第五子名为希拉塔浑,仕至护军参领。宁慤妃至少有一位兄弟,名为讷吉赫,仕至头等护卫。
宁慤妃家族是八旗一等世家三等勇勤公家的庶流,拥有中级官员的
——————————
①谨按,这里的同“族”并非是现代人的“同血缘”概念,而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单位。清代八旗每一家族均设一个或数个“族”,满语作“mukin”。每个“族”均有自己的“族长”和相关的宗法组织结构。一般而言,“族”的划分是以入旗祖先的情况进行分立。以世祖的三位董鄂氏后宫而言,她们在血统上虽然都是努惜爱塔的后代,但是在入旗的时候,已经分为两“族”,孝献皇后与贞妃属于鲁克素一“族”,入正白旗满洲,而宁慤妃则属于和和理一“族”,入正红旗满洲。
门第。①
[宫廷生活]
由于目前对顺治朝挑选八旗秀女的情况所知有限,故不明确宁慤妃是在哪年被选入宫中的。以其生育情况来看,至迟在顺治九年已经入宫。宁慤妃虽然生有皇子,但是在顺治朝的时候并没有获得正式册封,只是世祖的众多庶妃之一。参考已知的情况可知,顺治朝的福晋级庶妃多数为蒙古王公之女,而小福晋级庶妃多数为八旗出身且为世祖生育过子女,宁慤妃即是小福晋级庶妃。在康熙初年的内务府《奏销档》之中,称呼宁慤妃为“王之母福晋”(wang i cniyc fujin)②,这是从宁慤妃为和硕裕宪亲王福全生母的角度进行的称呼。
康熙八年,宁慤妃与世祖的其他几位遗孀一起迁居到长春宫。康熙九年时,世祖遗孀内有六位小福晋,其中董鄂氏(宁慤妃)、穆克图氏、唐氏三位小福晋的待遇略高于其他三位小福晋。③可以看出,宁慤妃在世祖后宫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康熙十二年,圣祖尊封世祖遗孀,将三位福晋级庶妃分别尊封为恭靖妃、端顺妃、淑惠妃,同时也将原为小福晋级庶妃的董鄂氏尊封为宁慤妃,并提升宁慤妃的待遇,使之与其余三妃持平。④故而,相对原本即是福晋级庶妃的恭靖妃、端顺妃、淑惠妃而言,宁慤妃的尊封则可称为“超封”。康熙二十八年,宁慤妃与世祖的其他几位遗孀一起迁居至宁寿宫。康熙三十一年,按照当时习惯,宁慤妃获准出宫,移住到其子和硕裕宪亲王福全的府邸。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宁慤妃正式移居裕亲王府,直至薨逝。⑤
[封谥释义]
宁慤妃的封号在《圣祖仁皇帝实录》中被记为“宁谧”,而在乾隆朝之后
————————————
①此段董鄂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董鄂氏族史料集》《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