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35节
小说作者:王冕森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12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1:59:46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原正蓝旗汉军后抬镶黄旗汉军档记满洲佟佳氏,承恩公、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十五年七月初四日入宫,称格格,属妃级。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诏封为贵妃。同年八月二十二日,以大学士觉罗勒德洪为使,册封为贵妃。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诏晋为皇贵妃。同年十二月二十日,以大学士觉罗勒德洪为使,册封为皇贵妃。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九日,生第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七月病重。初八日,诏立为皇后;初九日,册立为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申时崩。暂安于承乾宫。同年七月十三日,奉移至朝阳门

  ——————————

  ①《口奏绿头牌及红白本档案》,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圣祖仁皇帝实录》卷72,康熙十七年三月癸酉条,《清实录》,第4册 ,第919页。

  ③《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清康熙写本,国家图书馆藏。

  ④《圣祖仁皇帝实录》卷72,康熙十七年三月癸酉条,《清实录》,第4册 ,第919页。

  ⑤谨按,在雍正朝之后,“孝”字为皇后谥号所必有,故而此处只分析“昭”字。

  ⑥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3页。

  外享殿暂安。九月二十二日,谥曰孝懿皇后。十月二十日,奉安景陵。十一月,升衬奉先殿。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恭上尊谥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奉天佐圣皇后。雍正元年九月,系圣祖谥,升柑太庙。乾隆元年三月,加上和恪两字。嘉庆四年五月,加上慈惠两字。

  [家族背景]

  孝懿仁皇后出身巴虎特克慎系佟佳氏,是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即圣祖亲舅之女,圣祖之舅表妹。其家世可以参考孝康章皇后条。孝懿仁皇后之父佟国维是佟图赖第三子,其长兄佟国纪早亡,次兄佟国纲原承袭一等公爵位,仕至镶黄旗汉军都统,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阵亡。佟国维在康熙初年任内大臣,后来升任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并作为孝懿仁皇后之父得封一等公爵位,之后因支持皇子允祺而被圣祖疏远,最终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病故。佟国维的嫡妻是赫舍里氏,即孝懿仁皇后之生母。对于这位赫舍里氏的出身目前尚不清楚,不排除为孝诚仁皇后本家之可能。根据《皇清通志纲要》记载:“(康熙)五十九年六月初六日,孝懿皇后母,国舅佟国维妻卒。”①可知孝懿仁皇后之母赫舍里氏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去世。佟国维生有八个儿子和至少四个女儿。第一子名为叶克舒,仕至銮仪使;第二子名为特克新,仕至二等侍卫;第三子名为隆科多,承袭一等公爵位,仕至吏部尚书;第四子名为洪善,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举人;第五子名为庆元,承袭世管佐领,仕至光禄寺少卿;第六子名为庆恒,仕至三等侍卫;第七子名为庆复,承袭一等公爵位,仕至大学士、两江总督;第八子名为庆泰,承袭世管佐领,仕至护军统领。已知的四位女儿里,除一位即孝懿仁皇后,一位即圣祖慤惠皇贵妃之外,一位嫁给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头等侍卫彦珠为妻,即孝昭仁皇后之胞弟;一位嫁给护军参领宽保为妻,宽保是彦珠之堂侄。②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康熙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首领太监刘忠、赵寿宝奉太皇太后旨意降谕总管内务府大臣噶鲁、图巴曰:‘小舅舅佟

  ——————————

  ①弘旺:《皇清通志纲要》卷5,清钞本,国家图书馆藏,第71页b。

  ②此段佟佳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满族佟氏史略》《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国维之女著于七月进乾清宫。”。①孝懿仁皇后可能即在此日被选入宫。之后,经过钦天监的测算,决定让孝懿仁皇后在七月初四日丑时上轿入宫。同时,内务府还询问孝懿仁皇后入宫之后的待遇和居所,旨意表示:“令其居景仁宫,一切依照宫内之妃例配给。”②此处所谓“宫内之妃”,即当时称为“乾清宫之妃”的孝昭仁皇后。由此可知,虽然孝懿仁皇后在入宫时的称呼只是“格格”,③但是其实际待遇已经达到妃之等级。康熙十六年,圣祖册立孝昭仁皇后的同时,册封孝懿仁皇后为贵妃,还册封七位嫔位,形成康熙朝最早一批有号的后宫主位。入宫仅有一年的孝懿仁皇后得以位列七嫔之上,亦可见她在宫廷中的地位。

  孝懿仁皇后被封为贵妃的数月后,孝昭仁皇后崩逝,孝懿仁皇后遂成为当时位分最高的后宫主位,有“主妇”之地位。这种地位随着她在康熙二十年被晋封为皇贵妃而得到进一步确立,一直到康熙二十八年病重,在“势在濒危”④的情况下急忙正位中宫,被册立为皇后,并在册立为后的第二日崩逝。

  对于孝懿仁皇后崩逝以及立后的情况,传教士张诚在其日记中记载道:“皇后在流产中崩逝。”“这位娘娘原系国舅胞兄之女,皇上的亲表妹,颇为皇上所宠爱。她崩逝以前不久晋位皇后,尽管在此之前已经享到这一尊号所有的一切尊荣,在三位皇后中也是第一个。据有些人传说,皇上原不打算立她为皇后,虽然皇上的祖母在世时曾经多次敦促他这样办,即使在今年前不久天旱的时候,北京最高中枢还奏请为她晋加皇后尊号。皇上认为皇后的尊号会使受封人折寿,因为前两位皇后都在受封后相继难产崩逝。”⑤“有人说这是因为迷信,怕皇后的尊号折受封人的寿命,前此已有两位因此死掉。另一些人则设想这样是故意压抑她,因为皇帝知道她的性格有些傲慢。”⑥以上说法虽然均为张诚由别处听来,亦多少能够反映当时的一些情况。孝

  ————————

  ①《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十五年四月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绿头牌及白头本档案》,康熙十五年七月初五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41,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壬寅条,《清实录》,第5册 ,第551页。

  ⑤[法]张诚,陈霞飞译,陈泽宪校:《张诚日记》,第52页。

  ⑥[法]张诚,陈霞飞译,陈泽宪校:《张诚日记》,第58页。

  懿仁皇后事实上掌管后宫近十二年,却在邻近崩逝之际才得以正位,有学者亦认可张诚之说法,认为是因圣祖参考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之例,认为自己命中克妻,故而刻意不立皇后,以求长久之意。①

  孝懿仁皇后崩逝之后,暂安在承乾宫。同年七月十三日,奉移至朝阳门外享殿暂安。她曾经在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为圣祖生下第八女,但是不久即夭折。之后,孝懿仁皇后虽然未能继续生育,却以后宫首领的身份“鞠育众子”,其中亦包括后来的世宗雍正帝。在世宗即位之后,给予孝懿仁皇后的尊谥册文中提及:“抚冲龄而顾复,备蒙鞠育之仁。溯十载之劬劳,莫报生成之德。”②可见一斑。圣祖在上谕中评价孝懿仁皇后道:“侍奉皇太后克尽孝诚,抚育诸子悉均慈爱,提躬敬慎,御下宽仁,式备仪型,宫闱胥化。”③亦是一位称职的皇后。

  [封谥释义]

  孝懿仁皇后的谥号为“懿”,满文作“fujurungga”④,意为“端庄、文雅”。

  四、孝恭仁皇后

  [简介]

  孝恭仁皇后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原正黄旗包衣后抬正黄旗满洲乌雅氏,承恩公、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名玛琭⑤。顺治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生。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入宫。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第十一子胤禛,即世宗宪皇帝。其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十八年(1679年)已封为贵格格(贵人)。同年五月十七日,晋封为嫔级;十月十三日,册封为德嫔。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日,生第十四子允祚。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诏晋为德妃。同年十二月二十日,以侍郎额星格为使,册封为德妃。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日,生第七女。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生第九女温宪固伦公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闰四月二十四日,生第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

  ——————————

  ①杨珍:《康熙皇帝一家人》,第105—106页。

  ②《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1,雍正元年九月庚辰条,《清实录》,第7册 ,第199—200页。

  ③《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41,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己酉条,《清实录》,第5册 ,第552—553页。

  ④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4页。

  ⑤谨按,玛琭,满文写为“malu”,意为“酒瓶”“大瓶子”。

  正月初九日,生第二十三子多罗恂勤郡王允禵。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崩逝,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同年十二月初四日,诏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及封。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时崩,年六十四岁。由永和宫奉移至宁寿宫暂安。同年五月二十六日,奉移至景山寿皇殿暂安。八月,恭上尊谥曰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初一日,奉安景陵,升衬太庙、奉先殿。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慈纯两字。嘉庆四年五月,加上钦穆两字。

  [家族背景]

  孝恭仁皇后出身巴拜系乌雅氏,此系的祖先名为巴拜,世居哈达地方①。巴拜生有三子,第一子名为托和托齐,第二子名为屯布禄,第三子名为巴尔布达,他们都有后裔流传下来,形成庞大的后裔群体,是清代乌雅氏一姓之中最庞大也是最著名的一系。在巴拜曾孙辈一代,各支纷纷归入八旗,孝恭仁皇后之曾祖父额伯根便在其中,他是巴拜之曾孙,托和托齐之子图囊阿之第二子。

  关于额伯根家族入旗之后的职官以及所在旗分的情况,清代官书如《钦定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书大多因循世宗的描述,称:“仁寿皇太后(孝恭仁皇后)曾祖额布根(额伯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佐领额参,乃仁寿皇太后之祖父也。历事三朝,军功懋著。”②这其实是对门第的夸大。乌雅氏在清代满洲姓氏中既不属于巨姓,也并非传统的国主、部长等领主阶层。额伯根入旗之后,其子名为额森,其名亦作“额参”,初任膳房总领③,后升至内大臣,曾经因军功获封世职。对于此世职,《八旗通志初集》里说是“牛录章京世职”,即骑都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说是“男爵加一骑都尉”。《八旗通志初集》又引世宗上谕说是“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即一等男。《乌雅氏族谱》则说是“授世管佐领……一子世袭云骑尉”④。但是,在两版《八旗通志》内,

  ————————————

  ①谨按,《八旗通志初集》称世居叶赫地方。这种不同官书中所记载世居地的差异在满洲姓氏中并不罕见。

  ②《八旗通志(初集)》卷151,第3831页。

  ③谨按,膳房总领,满文作“budai da”,即《八旗通志(初集)》里说的“布达衣大”。乾隆之后改称为“尚膳正”。

  ④谨按,《乌雅氏族谱》可能是混淆了“牛录章京”的意义。“牛录章京”既有“佐领”之意,也有“骑都尉”之意。

  均查询不到关于额森爵位或世管佐领的传承记录。《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此的解释是额森后来“缘事削职”。至于孝恭仁皇后之父名为威武,曾任护军参领,是八旗内的中级官员。

  由于膳房总领一职以及额森之子岳色所任司胙官一职均为典型的内务府系统职官,基本均由内务府旗人出任,所以学者多有怀疑孝恭仁皇后家族原为内务府包衣旗籍。①在雍正朝后,孝恭仁皇后的家族旗籍在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四佐领,远支同族则在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五佐领。其第十四佐领明确指出:“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②雍正元年孝恭仁皇后之胞兄弟白启在奏本中说:“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等因。于正月初三日具奏。”③明确提出新组建的第十四佐领来自阿萨纳佐领、正黄旗包衣佐领以及镶蓝旗包衣佐领。而孝恭仁皇后同族所在的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五佐领原本是否在此旗内,亦值得怀疑。此佐领在《钦定八旗通志》内记为“国初编立”,却只记有八任管理员④,十分不协调。加之,白启奏折内提及有“二等侍卫颜德”,“颜德”在《钦定八旗通志》内作“燕德”,是第三参领第十五佐领的第四任管理员。如果第三参领第十五佐领原本即在正黄旗满洲旗分之内,似乎不应称为“承恩之人”。

  目前,通过对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进行整理,已经发现孝恭仁皇后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的档案。在档案中,孝恭仁皇后被记为“多弼佐领三等侍卫威武推荐之女玛琭”。⑤所谓“多弼佐领”,即正黄旗包衣第三参领第二满洲佐领,由此可知孝恭仁皇后家族原本的确属于包衣旗籍,是正黄旗包衣佐

  ——————————

  ①谨按,清代护军参领一职,有外八旗护军参领,也有包衣护军参领。根据《奏销档》记载,孝恭仁皇后之父威武所出任的即是包衣护军参领。

  ②《钦定八旗通志》卷4,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点校本,第1册 ,第72—73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20页。

  ④谨按,《钦定八旗通志》修撰于嘉庆元年,在当时,国初编立的佐领一般均有十余任甚至二十余任管理员。

  ⑤《奏销档案》,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领下人①。后来,康熙三十年时,孝恭仁皇后的堂伯叔多弼以左副都御使的身份升任总管内务府大臣,萨穆哈一支可能即在此时抬出正黄旗包衣籍,改隶正黄旗满洲,形成第十五佐领,而额伯根一支仍在正黄旗包衣。至康熙末期或世宗初即位之时,孝恭仁皇后所出的十四阿哥允禵分府,正黄旗包衣旗籍的孝恭仁皇后族人全部或仅有一部分被允禵携带到其所封入的镶蓝旗,隶属镶蓝旗包衣旗籍,②即是白启在奏折内提到的“镶蓝旗包衣内太后之亲族”。而世宗在批复奏折时提到:“奉旨:该人等俱问大将军王,区别优劣,缮写绿头牌,与人一并引见具奏。”③此处之“大将军王”即是允禵,亦说明这部分镶蓝旗包衣是允禵属下。世宗即位之后,将孝恭仁皇后家族抬旗,除原属正黄旗包衣、镶蓝旗包衣旗籍者外,还加入了正黄旗第三参领第十二佐领④内的一部分孝恭仁皇后的远亲,形成第十四佐领。

  虽然目前已经确知孝恭仁皇后家族原本属于正黄旗包衣旗籍,但是这却并不代表着世宗称其家族“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就完全没有依据。孝恭仁皇后的堂伯叔多弼仕至副都御史、总管内务府大臣;远族堂伯叔祖萨马哈是顺治十二年进士,仕至工部尚书;远族堂伯叔达里瑚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远族堂伯叔新保仕至刑部侍郎。至于孝恭仁皇后之祖父额森仕至内大臣,父亲威武仕至护军参领,亦拥有中高级官员之门第。

  根据乌雅氏谱牒记载,额森娶妻瓜尔佳氏,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威武,仕至护军参领,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十二日去世。⑤第二子名为岳色,曾任司胙官,他在雍正初年还在世,作为世宗的外叔祖被恩封骑都尉爵位。威武娶妻塞和里氏,生有一个儿子和至少三个女儿。独子名为白启,在雍正朝承袭一等公爵位和世管佐领,仕至散秩大臣。三位女儿中,

  ————————

  ①谨按,其实世宗雍正帝也隐约提到了孝恭仁皇后家族包衣旗籍的问题,即敕文里的“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一句,实际上即是对包衣旗籍的一种隐晦阐述。又及,这种以特殊原因将外八旗之人养于包衣旗籍的情况,在清初其实并不罕见。

  ②谨按,清代分封皇子时,不仅要获封旗内的旗分佐领,还要获封包衣佐领、管领。皇子的包衣佐领、管领一般多数由上三旗包衣内带出,如果皇子生母为包衣旗籍,经常会选择带出生母的亲族成为自己府邸之包衣。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20页。

  ④谨按,正黄旗第三参领第十二佐领,即所谓“阿萨纳佐领”。

  ⑤《奏销档》,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除孝恭仁皇后之外,有一女名为玛颜珠,比孝恭仁皇后小四岁,曾在康熙十五年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①还有一女名讳不详,比孝恭仁皇后小十岁,嫁给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一等公遏必隆之子阿灵阿,即孝昭仁皇后之胞弟。②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奏销档》记载,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圣祖挑选了一批内务府秀女。十二月初五日选中四位秀女,初六日亦选中四位秀女,圣祖命她们八位在同月十三日入宫。这八位内务府秀女之中,即有孝恭仁皇后以及后来的定妃万琉哈氏和良妃觉禅氏。其中,定妃与良妃是在十二月初五日被选中,孝恭仁皇后则是在十二月初六日被选中。孝恭仁皇后的秀女档案为:“多弼佐领三等侍卫威武推荐之女玛碌。子年。十六岁。大者已熟,小者未熟,无疮、气味。满洲。”③

  孝恭仁皇后入宫之后,是否充任过官女子,是在何时、以何情况被圣祖收为后宫主位,目前尚不清楚。康熙十七年十月,她生下圣祖第十一子胤禛,即后来的世宗宪皇帝。康熙十八年五月十七日,圣祖下达旨意称:“贵格格一位,著将其吃喝用度各项,按照嫔之等级配给。”④此处之“贵格格”即孝恭仁皇后,由此可知她之前的位分等级为“贵格格”,即后来的“贵人”。同年十月十三日,她被册封为德嫔⑤,与康熙十六年册封的七嫔同列。之后,在康熙二十年晋封为妃位,居住在永和宫。在此前后,她一共为圣祖生育三子

  ——————————

  ①《口奏绿头牌及白头本档案》,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此段乌雅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乌雅氏族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③《奏销档案》,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谨按,档案中“推荐”一词满文或作“anaha”,或作“nakahu”(此两词在手写体中较难甄别),前者意为“推脱”“退让”,后者意为“停止”“禁止”。此词在康熙朝档案中常用于形容挑选秀女后对落选秀女的处理,目前仍未确定其含义。一种解释认为,此词应为“nakaha”,表示曾被禁婚待选之意。另一种解释认为,此词应为“analua”,即相当于后来之“撂牌子”。关于此词之解释,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另外,关于“已熟”“未熟”,可参见本书上部“清代后宫主位的来源”一章内之讨论。

  ④《口奏绿头牌及红白本档案》,康熙十八年五月十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谨按,孝恭仁皇后被册封为德嫔一事,虽然见于《圣祖仁皇帝实录》,但是《实录》中对此事的记载十分模糊,既没有记载册文,也没有记载执行册封之官员。从当时的《奏销档》等档案来看,并无为册封进行相关准备的迹象,所以孝恭仁皇后是否真的得到过嫔位册封,目前并不确定。当然,无论孝恭仁皇后是否得到过嫔位册封,她早在当年五月即已得到嫔级待遇这一点并无疑问。

  三女,其中:第二子允祚、第一女均夭折,第一子胤禛序齿为四阿哥,第三子允禵序齿为十四阿哥,第二女序齿为五公主,第三女序齿为七公主。孝恭仁皇后是康熙前期比较受宠于圣祖的后宫主位之一,亦与荣妃并列为生育子女最多的康熙朝后宫主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崩逝之后,作为新君世宗的生母,德妃被尊为皇太后,获得“仁寿”徽号。当时孝恭仁皇后已经六十三岁,“自圣祖仁皇帝升遐以来,皇太后哀痛深切,每致撤膳……皇太后积哀日久,疾遂大渐”。①雍正元年五月底,孝恭仁皇后发病,世宗雍正帝“诣永和宫亲视汤药”②,第二天丑时,孝恭仁皇后崩逝于永和宫。世宗“擗踊号恸,抢地呼天。哭无停声,水浆不御”。③

  孝恭仁皇后崩逝之后,奉移至宁寿宫暂安。同年五月二十六日,奉移至景山寿皇殿暂安。世宗在上谕中说:“我皇妣大行皇太后。端庄恭肃,慈惠安和。奉侍先皇,壶仪茂著。诞育冲藐,母道备隆。顾复恩周,命提义尽。宽仁逮下,泽洽宫庭。谦俭持躬,化流禁掖。”④由此可知,孝恭仁皇后的性格比较温婉。

  [封谥释义]

  孝恭仁皇后的封号为“德”。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de”⑤。孝恭仁皇后的谥号为“恭”,满文作“gungnecuke”⑥,意为“恭敬”。

第二节 清圣祖康熙帝后宫中三位丹阐出身的主位

  一、平妃

  [简介]

  圣祖平妃,正黄旗满洲赫舍里氏,承恩公、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

  ——————————

  ①《世宗宪皇帝实录》卷7,雍正元年五月辛丑条,《清实录》,第7册 ,第149页。

  ②《世宗宪皇帝实录》卷7,雍正元年五月庚子条,《清实录》,第7册 ,第149页。

  ③《世宗宪皇帝实录》卷7,雍正元年五月辛丑条,《清实录》,第7册 ,第149页。

  ④《世宗宪皇帝实录》卷7,雍正元年五月甲辰条,《清实录》,第7册 ,第152页。

  ⑤《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⑥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4页。

  康熙十九年十月入宫,称格格,属贵格格(贵人)级。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月,晋封为妃级。康熙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生第二十四子允禨。康熙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薨,追封为平妃。同年,奉安景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圣祖平妃出身穆瑚禄都督系赫舍里氏,是孝诚仁皇后之胞妹。其家世可以参考孝诚仁皇后条。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康熙十九年十月内,有两位格格嫁入宫中。十月十五日,内务府上奏,询问这两位格格入宫后的待遇等级,圣祖下达旨意称:“一位格格给妃之等级,一位格格给贵格格之等级。”①并且让两位格格从南大门,经隆宗门、内右门入宫。②同月十九日,两位格格已经入宫,妃级之格格居住在永寿宫,即温僖贵妃;贵格格级之格格居住在储秀宫,即平妃。康熙十九年入宫的这两位格格,温僖贵妃是孝昭仁皇后之胞妹,平妃则是孝诚仁皇后之胞妹。圣祖将她们娶入宫中,既有维持八旗勋旧世家与宫廷婚姻关系之意义,亦可能是两位早逝皇后的一种余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4页  当前第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