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47节
小说作者:王冕森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12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1:59:46

  ③《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初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政聿修。九载中宫,德辉愈耀”。①由此可见,孝敬宪皇后作为嫡福晋和皇后均堪称职。

  根据《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皇后病笃,移驻畅春园”。同为大病初愈的世宗“亲往看视,逾时回宫”。②当天未时,孝敬宪皇后崩逝。世宗原本准备为孝敬宪皇后亲临尽礼,大臣们则劝谏世宗考虑自己身体,所以世宗最终没有亲临。孝敬宪皇后在畅春园九经三事殿停灵,之后奉移田村暂安。

  [封谥释义]

  孝敬宪皇后崩逝之后,朝廷为其敬拟谥号,拟出五种主谥,其内容为:

  孝肃慈惠爱亲曰孝正己摄下曰肃doronggo(满文“肃”)

  孝恪慈惠爱亲曰孝温恭朝夕曰恪gingguji(满文“恪”)

  孝纯慈惠爱亲曰孝中正和粹曰纯gulu(满文“纯”)

  孝敬惩惠爱亲曰孝夙兴恭事曰敬ginggun(满文“敬”)

  孝安惩患爱亲曰孝和平顺处曰安nesuken(满文“安”)③

  在这五种主谥中,世宗雍正帝亲自选择“敬”,其满文作“ginggun”,意为“恭敬”。

  二、孝圣宪皇后

  [简介]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原镶白旗满洲后抬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④承恩公、四品典仪凌柱第一女。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生。康熙四十三年,入侍世宗藩邸,称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第四子弘历,即高宗纯皇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崩逝,世宗即

  ——————————

  ①《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11,雍正九年十月甲午条,《清实录》,第8册 ,第473页。

  ②《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10,雍正九年九月己丑条,《清实录》,第8册 ,第470页。

  ③《恭拟大行皇后尊谥字样》,雍正九年,登录号:153951-00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

  ④谨按,一些档案将孝圣宪皇后姓氏误写为“钱氏”,可参考杜家骥;《乾隆之生母及乾隆帝的汉人血统问题》,《清史研究》2016年第2期。

  位。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诏封为熹妃。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以礼部左侍郎登德为正使,内阁学士塞楞额为副使,册封为熹妃。雍正八年,晋封为烹贵妃。雍正十三年八月,世宗崩逝。九月,高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尊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乾隆二年十二月,因册立皇后,加上慈宣两字。乾隆十四年四月,因册封皇贵妃,加上康惠两字。乾隆十五年八月,因册立皇后,加上敦和两字。乾隆十六年十一月,因六旬万寿,加上裕寿两字。乾隆二十年六月,因平定准噶尔,加上纯禧两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因七旬万寿,加上恭懿两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一月,因八旬万寿,加上安祺两字。乾隆四十一年五月,因平定金川,加上宁豫两字。累计徽号曰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丑时崩,年八十六岁。同年三月,恭上尊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四月二十五日,奉安泰东陵。五月,升衬太庙、奉先殿。嘉庆四年五月,加上诚徽两字。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加上仁穆两字。

  [家族背景]

  孝圣宪皇后出身索和济巴颜系钮祜禄氏,是太宗元妃、孝昭仁皇后等人的远亲。从堂亲辈分上来看,她是太宗元妃的远族侄孙女,孝昭仁皇后的远族侄女,其祖系可以参考太宗元妃、孝昭仁皇后等条。

  根据谱牒记载,孝圣宪皇后的祖先是阿灵阿巴颜的第一子萨穆哈图,而太宗元妃和孝昭仁皇后的祖先是阿灵阿巴颜的第二子都灵额都督。萨穆哈图的第一子名为额宜腾,即孝圣宪皇后的曾祖父。都灵额都督的独子名为额亦都,即弘毅公府之创始人。故而额宜腾与额亦都是嫡堂兄弟关系,但是早在两支分别编入八旗时,便已经不是同“族”。所谓的“族”,是清代八旗内的一种氏族组织。每一个大的“系”,根据旗分不同、各支祖先不同,分为数个“族”,每个“族”自己设有族长以管理“族”内人员事务。在清代,两家是否“同族”,代表其宗族利益是否为一个共同整体,这也涉及继承爵位以及族中公产等权益。额宜腾一支入旗之后隶属镶白旗满洲,额亦都一支则隶属镶黄旗满洲,两者分别立“族”,而且门第差异巨大。但是,在高宗即位之后,下令将孝圣宪皇后本家抬入镶黄旗满洲,合在额亦都“族”中,实际即是将孝圣宪皇后家族并入弘毅公家族,以提升其门第。

  萨穆哈图一支入旗后,被派往宝坻驻防,后代大多是没有官职的兵丁或白身,并在当地落户。额宜腾生有三子,依次名为佛荪、吴禄、察穆达。吴禄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凌泰,第二子名为凌柱,凌柱即是孝圣宪皇后的父亲。凌柱生于康熙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子时。世宗雍正帝在康熙三十七年以皇四子的身份被恩封为多罗贝勒,后晋封为和硕雍亲王,封旗即在镶白旗。作为镶白旗的领主之一,世宗被赐予镶白旗满洲、蒙古、汉军的数个佐领作为“属人”,作为镶白旗满洲佐领下人的凌柱一族即在其内。按照当时属人制度的要求,凌柱可能是作为属人在雍亲王府当差,并出任四品典仪,①最后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正月二十六日病故,年八十三岁。凌柱的嫡妻彭氏为民籍汉人出身,是宝坻县生员彭武的女儿。她生于康熙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时,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十三日寅时病故,年八十一岁。凌柱夫妻生有四子三女,第一子名为伊通阿,比孝圣宪皇后小七岁,康熙年间为闲散人;第二子名为伊松阿,比孝圣宪皇后小九岁,康熙年间为官学生;第三子名为伊三泰,比孝圣宪皇后小十五岁;第四子名为伊申泰,比孝圣宪皇后小二十二岁。三位女儿中,孝圣宪皇后是第一女;第二女嫁给正蓝旗汉军生员郑廷辅为妻;第三女嫁给镶白旗满洲刑部笔帖式马金泰为妻。由此可知,虽然凌柱在康熙朝出任四品典仪,从白身跻身官员阶层,但是其家整体门第仍然不高,诸子均未能出仕,孝圣宪皇后的两个胞妹也都只能嫁给低级官员。

  世宗即位之后,这种情况得到改变。根据谱牒内记载,凌柱的第一子伊通阿和第二子伊松阿均在康熙六十一年被选为护军校,遂列身官员行列,这显然是世宗即位之后给予的优待。而在高宗即位之后,凌柱一家作为皇太后的丹阐本家更是被给予承恩公爵位和世管佐领,伊通阿升任散秩大臣,伊松阿升任侍卫什长,伊三泰和伊申泰升任蓝翎侍卫,并且受钦命与弘毅公府合族,进入世家的行列。②

  [入宫背景]

  孝圣宪皇后家族是世宗在藩邸时的属人,所以孝圣宪皇后成为世宗藩

  ——————————

  ①谨按,根据谱牒记载,孝圣宪皇后一族在凌柱之前均为白身或兵丁,而凌柱的履历显示其初官即是四品典仪。典仪虽然只是王府的属官,却也有四品的官品。作为出身白身、兵丁阶层的凌柱初官即达到四品,很可能是在女儿被收为妾室甚至是生育了高宗之后的事情。

  ②此段钮祜禄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乾隆之生母及乾隆帝的汉人血统问题》《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邸时的妾室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作为属人之女,孝圣宪皇后有义务在属主世宗的藩邸内充任使女,由此被收为妾室。第二种是作为下五旗旗分佐领下人之女参加挑选八旗秀女,在这过程中被皇帝或皇太后指赐给尚未皇子的世宗为妾室。《星源集庆》等书称孝圣宪皇后在康熙四十三年“赐侍世宗藩邸”①,似乎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但是目前尚无明确档案证明孝圣宪皇后为帝后指赐。②

  [宫廷生活]

  孝圣宪皇后被世宗纳为妾室之后一直是格格名号,位在侧福晋年氏(敦肃皇贵妃)、和李氏(齐妃)之下。在世宗即位之后,孝圣宪皇后获封为熹妃。至雍正八年,随着敦肃皇贵妃以及弘时等人的故去,高宗作为世宗继承人的身份愈发稳固。在此背景之下,孝圣宪皇后也由熹妃被晋封为熹贵妃,但是因故没有正式举行册封典礼。③从雍正九年底开始,孝圣宪皇后已经成为后宫的首领。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崩逝,孝圣宪皇后所生的高宗即位,尊其为皇太后,四十四岁孝圣宪皇后开始颐养天年的生活。

  高宗对孝圣宪皇后极为孝顺,晨昏定省,而且经常奉其巡幸。孝圣宪皇后的出身门第虽然普通,但或是因其父母均有长寿基因,孝圣宪皇后身体一直比较健朗,故而作为皇太后享受了四十余年的悠游时光。乾隆四十二年正月,高宗奉孝圣宪皇后往圆明园,孝圣宪皇后住在长春仙馆。同月二十三日子时,孝圣宪皇后病重,高宗在长春仙馆问侍。当日丑时,孝圣宪皇后崩逝,高宗“哀痛号呼,擗踊无数”。④奉孝圣宪皇后还宫,在慈宁宫正殿停灵。高宗追忆孝圣宪皇后道:“朕蒙圣母皇太后鞠育恩慈,情深罔极。临御四十二年,承欢奉养,深荷慈愉。且见圣母动履康强,不烦扶掖,私心庆慰。……

  ————————————

  ①《星源集庆》,季羡林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第64册 ,第238页。

  ②谨按,目前已知在康熙朝《奏销档》中记载,康熙四十五年时,孝惠章皇后将一位镶白旗的秀女指赐给世宗为妾室,但是这位秀女并不是孝圣宪皇后。同时应指出,目前已知的康熙朝档案尚不全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③谨按,关于孝圣宪皇后晋封为熹贵妃的情况,由于官书记载不详,且未举行过册封典礼,故而一直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孝圣宪皇后是在雍正八年晋封为嘉贵妃,有学者则认为是在雍正十年。目前根据内务府奏销档得知,在雍正八年十二月初七日,内务府曾经承办制作“熹贵妃”和“裕妃”的冠服,并上奏讨论冠服等级,见《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奏销档》,雍正八年十二月初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由此可知,孝圣宪皇后和纯懿皇贵妃均在雍正八年晋位。

  ④《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25,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庚寅条,《清实录》,第21册 ,第743页。

  今春恭奉皇太后幸御园,初九日,于九洲清宴侍膳观灯,五世一堂,同伸欢忭。是日慈颜康豫,不减常年。朕方庆幸,以望七之龄,得侍望九圣母,实从来史册所未有。十一日,进宫斋戒。十四日,祈谷礼成,回御园请安,知圣母偶尔违和,旋进参药调治,体亦稍安。不意疾寻反复,圣母犹不欲令朕知慈躬病剧,恐朕忧烦。然势日以增,急难平复。朕昨两次诣寝宫问安,圣母言笑如常,惟气力稍觉疲倦。谕朕云:‘颐养数日,可即就痊。’朕亦冀可克副慈谕,讵意将及夜分,痰忽上涌,遂至大渐。遽于二十三日丑时仙驭升遐。奄弃朕躬,一何迅速。昨日未时请安以后,竟无由再仰懿颜。呼天抢地,痛何能极。”①亦可看出高宗对孝圣宪皇后深厚感情。

  [封谥释义]

  孝圣宪皇后原本的封号为“熹”,满文作“fengsenggc”②,意为“有福分的”“有造化的”。后来获得的谥号是“圣”,满文作“enduringgc”③,意为“神圣的”“圣贤的”。

第二节 清世宗雍正帝潜邸时的四位有号主位

  一、敦肃皇贵妃

  [简介]

  世宗敦肃皇贵妃,原镶白旗汉军后抬镶黄旗汉军年氏(年佳氏),一等公、巡抚年遐龄之女。事世宗于潜邸,为侧福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十二日,生第四女。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生第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初九日,生第八子和硕怀亲王福惠。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崩逝,世宗即位。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诏封为贵妃。同年五月初十日,生第九子福沛。十二月二十二日,以文华殿大学士嵩祝为正使,礼部右侍郎三泰为副使,册封为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病重。同月十五日,诏晋为皇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谥曰敦肃皇贵妃。乾隆二年三

  ——————————

  ①《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25,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庚寅条,《清实录》,第8册 ,第736、737页。

  ②《册立纳喇氏为皇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登录号:163537-00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

  ③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5页。

  月初二日,奉安泰陵。

  [家族背景]

  世宗敦肃皇贵妃出身广宁年氏,是入旗的汉人。根据史料记载,年家本姓严,祖籍安徽怀远,后来“严”逐渐被讹为“年”,遂以年为姓。明朝晚期,其家族从安徽怀远迁居到辽东广宁。清太祖起兵之后,敦肃皇贵妃的曾祖父年有升被俘,編入镶白旗包衣旗籍。顺治十二年,年有升之子年仲隆考中进士,年家一族因此脱离包衣旗籍,改隶镶白旗汉军旗籍,这位年仲隆即是敦肃皇贵妃的祖父,后来仕至知州。

  年仲隆生子年遐龄,年遐龄由笔帖式出身,仕至湖广巡抚,生有至少两子三女。两子之中,居长的是年希尧,生于康熙十年,仕至工部侍郎;居幼的是年羹尧,生于康熙十八年,以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出身仕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功封一等公,是康雍两朝举足轻重的臣子,最终在雍正三年失脚,于雍正四年被赐自尽。三女之中,除敦肃皇贵妃外,一位嫁给镶白旗汉军知县胡凤晕为妻,一位嫁给正红旗汉军两广总督杨琳之子户部郎中杨晏为妻。敦肃皇贵妃比年希尧和年羹尧都要年幼,大约生在康熙三十四年前后。年家自年仲隆脱离包衣旗籍之后,年遐龄和年羹尧两代都仕至高官,年羹尧的两任嫡妻第一任为康熙朝重臣明珠的孙女,第二任为英亲王府出身的宗室后代,这显示年家凭借科举以及高官为基础,已经跻身世家婚姻圈。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世宗以皇四子的身份被恩封为多罗贝勒,封人镶白旗。按照制度,他领有镶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种佐领各数个,以及镶白旗包衣佐领、管领各数个。康熙四十八年十月,晋封为和硕雍亲王之后,所领佐领、管领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已知敦肃皇贵妃一族所在的镶白旗汉军佐领,即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作为世宗从多罗贝勒晋封为和硕雍亲王的增管佐领划为世宗属下。世宗即位之后,将敦肃皇贵妃一族抬入镶黄旗汉军旗分,并且在雍正二年将年氏一族与其他抬旗人等合编为新的佐领,作为年氏的世管佐领,最终因雍正三年年羹尧获罪而撤销,①而年家却依然留在镶黄旗汉军旗分内。②

  ——————————

  ①《都统观音保等奏请废黜年奠尧子年富等官爵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下册,第1162页。

  ②此段年氏谱系,整理自《年羹尧之死》《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入宫背景]

  在清代王府之中,侧福晋与妾室的身份存在明显差异。侧福晋是经过官方手续,在宗人府存留有记录,被正式承认的,处于嫡妻与妾室之间的一种身份。以出身进行划分,王府的侧福晋主要有内务府包衣出身、本府属人出身以及本府包衣出身三种情况。以娶进方式进行划分,王府的侧福晋主要有直接作为侧福晋娶入以及先作为妾室再“请侧”成为侧福晋两种情况。直接作为侧福晋娶入的,大多是由皇帝直接“指婚”。至于“请侧”,指的是由王府上奏宫中以及宗人府,请求册封某位妾室为侧福晋,故而称为“请册”。

  前文已述,敦肃皇贵妃是世宗在潜邸时的属人。属人本身即有服务属主之义务,男性属人在外宅供驱使,女性属人则在内宅供驱使。敦肃皇贵妃的父兄虽然都是高官,但是作为属人的义务并不因此而削减,所以敦肃皇贵妃一样有侍奉世宗藩邸之义务。至于敦肃皇贵妃究竟是作为下五旗旗分佐领下人之女参加挑选八旗秀女,在其过程中被皇帝或皇太后指赐给尚为皇子的世宗为侧福晋,还是在属主世宗的藩邸内充任使女而被收为妾室,进而获得侧福晋册封,关于这点目前尚不明确。世宗后来在上谕中提及:“贵妃年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①在清代官方行文中,由皇帝直接指赐之侧福晋均用“指赏”“指赐”“指给”等字样,而世宗上谕中却称圣祖将敦肃皇贵妃“封为亲王侧妃”,加之,上谕中先指出敦肃皇贵妃在潜邸时侍奉世宗与孝敬宪皇后,然后才提及册封侧福晋之事,似与直接指赐有别。故而此处认为敦肃皇贵妃是先以属人身份入世宗潜邸侍奉,成为世宗妾室之后,因为品性端庄,被圣祖封为侧福晋。

  [宫廷生活]

  世宗在藩邸时只有两位侧福晋,除敦肃皇贵妃之外,另外一位是齐妃李氏。齐妃比敦肃皇贵妃年长,生育子女也比敦肃皇贵妃早,获得侧福晋册封可能也早于敦肃皇贵妃。但是,由于敦肃皇贵妃门第较高,且其兄年羹尧在当时是朝廷倚重的臣子,故而在世宗即位之后,敦肃皇贵妃直接获得贵妃的位分,而同为侧福晋的齐妃只获得妃位。

  ——————————

  ①《世宗宪皇帝实录》卷38,雍正三年十一月己酉条,《清实录》,第7册 ,第560页。

  敦肃皇贵妃在潜邸时是侧福晋,世宗即位之后则是贵妃,最后又在病重之时诏晋为皇贵妃,其待遇一直仅次于孝敬宪皇后。从入侍潜邸以来,敦肃皇贵妃为世宗生育了三子一女,与同为侧福晋的齐妃并列为世宗后宫中生育子女最多的后宫主位,由此也可以看出她得到世宗相当的重视。可惜,敦肃皇贵妃所生的三子一女均年幼夭折。在敦肃皇贵妃病重时,世宗在上谕中称其:“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疾尽礼,实能赞襄内政。”给予其相当高之评价,同时也指出敦肃皇贵妃“素病弱”①等生活细节。

  由于敦肃皇贵妃是清代事实上第一位以皇贵妃的身份薨逝且办理丧仪的后宫主位,“所以她的丧仪待遇也成为清代后来皇贵妃丧仪的标准参考。

  [封谥释义]

  敦肃皇贵妃崩逝之后,世宗给她的谥号为“敦肃”,满文作“ujen dorongzo”,意为“郑重端庄”④。

  二、齐妃

  [简介]

  世宗齐妃,镶白旗包衣李氏(李佳氏),知府李文烨之女。事世宗于潜邸,为侧福晋。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生第二女怀恪和硕公主。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日,生第二子弘盼。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第三子弘昀。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生第四子弘时。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崩逝,世宗即位。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诏封为齐妃。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以保和殿大学士马齐为正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尹泰为副使,册封为齐妃。乾隆二年四月初八日薨。同年十二月,奉安泰陵妃园寝。

  ————————————

  ①《世宗宪皇帝实录》卷38,雍正三年十一月己西条,《清实录》,第7册 ,第560、561页。

  ②谨按,之前的孝献皇后以皇贵妃的身份薨逝之后追晋为皇后,孝懿仁皇后直接是以皇后的身份崩逝的,都是以皇后的身份办理的丧仪,而圣祖的敬敏皇贵妃是以妃的身份办理的丧仪。

  ③《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谨按,敦肃皇贵妃之谥号“敦肃”之满文词义,与世宗雍正帝在上谕中提及圣祖康熙帝给予敦肃皇贵妃之考语“端庄贵重”一致,不知世宗雍正帝在选取谥号时是否即参考此语。

  [家族背景]

  世宗齐妃出身包衣李氏,是入旗的汉人。根据雍正元年之档案:“领侍卫内大臣觉罗苏路、户部郎中双喜传旨:将妃娘家之劳格出旗,伊愿人左翼何旗,即入何旗可也。”这里的“出旗”指的是从包衣旗分中抬出,“左翼”则指的是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可知齐妃家族原隶属镶白旗包衣旗籍,①是世宗在潜邸时的府属包衣,为包衣佐领下人。世宗即位之后,将其家族抬旗。后来成书之《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未记载有齐妃家族,由此可知其家族最终抬入左翼某旗的汉军旗分。②

  齐妃的父亲名为李文烨,在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中,他被写为“李文璧”,并且没有任职。这说明后来《玉牒》里所写的“知府”可能只是一个虚衔。③又根据雍正元年之档案,指出“尚志顺佐领下闲散李煤既系妃娘家之人,将李煤之族亦拟出旗”。④这个“尚志顺佐领”是正白旗包衣第五参领第一旗鼓佐领,说明当时齐妃还有亲族为正白旗包衣佐领下人。

  这种同族属于不同包衣旗籍的情况,既可能是早在其族被编入八旗时便已经分隶不同旗籍,亦可能是与清代皇子分府分封制度有关。前文曾经提及,清代皇子封爵分府之后,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满洲、蒙古、汉军旗分佐领以及包衣佐领、管领。其中满洲、蒙古、汉军的旗分佐领,除在康熙中期之前有少部分是从上三旗带入所封旗之外,自康熙中期之后则均从所封旗内调拨。而包衣佐领、管领则一直是以从上三旗包衣带入所封旗为主,所带之人员大多是皇子身边的乳母、保姆、侍女家族。⑤在这种随爵分封的过程中,一些原属上三旗包衣的家族便被拆散,有些跟随皇子封入下五旗,有些则继续留在内务府,齐妃之家族可能即是如此。⑥

  ——————————————

  ①谨按,如果属于上三旗包衣,一般直接抬入本旗满洲或本旗汉军,不会让他们在左翼四旗中选择。

  ②谨按,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凡例,其书收录范围为满洲、蒙古、汉军旗分内之满洲姓,包衣旗分内之各姓,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汉姓。故八旗蒙古、入旗汉军的大部分人员均不在其范围之内。

  ③杨启樵:《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书影第8、9页。

  ④《内务府奏请将妃娘家人李煤之族出旗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34页。

  ⑤关于清代皇子封爵分府时获分佐领、管领的情况,可参考杜家骥:《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第253—334页。

  ⑥此段李氏谱系,整理自《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综上所述,齐妃家族可能原属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下人,在康熙三十七年世宗封爵分府之后,齐妃家族的一部分人丁随之出宫,成为镶白旗包衣佐领下人。世宗即位之后,将其家族抬出包衣,改隶左翼某旗汉军。另外,从齐妃家族人员多为兵丁或白身阶层来看,就算是在府属包衣之中,其家族之门第也相当有限。

  [入宫背景]

  目前已知齐妃的第一次生育是在康熙三十四年七月,这表明她至迟在康熙三十三年时就已经在世宗潜邸内。而世宗是在康熙三十七年被愿封为多罗贝勒,并在康熙四十二年分府出宫,故而可知齐妃是世宗在宫内居住时便已经成为其妾室,这亦是推测齐妃出身上三旗包衣的依据之一。在康熙四十五年时,齐妃依然是侍妾身份,后来才被册封为侧福晋。

  [宫廷生活]

  在藩邸时,齐妃与世宗生有三子一女,并且获封为侧福晋,与同为侧福晋的敦肃皇贵妃并列为世宗后宫中生育最多的后宫主位,这也可以看出她受到世宗相当的宠爱。齐妃比敦肃皇贵妃年长,生育子女也比敦肃皇贵妃早,获得侧福晋册封可能也早于敦肃皇贵妃。但是,由于敦肃皇贵妃门第较高,且其兄年羹尧在当时是朝廷倚重的臣子,故而在世宗即位之后,敦肃皇贵妃直接获得贵妃的位分,而同为侧福晋的齐妃只获得妃位。

  齐妃与世宗所生育的三子一女之中,顺利长大成人的只有末子弘时和独女怀恪和硕公主。其中,怀恪和硕公主在康熙五十一年被封为郡主,嫁与纳喇氏星德为嫡妻,却在康熙五十六年薨逝。弘时则在雍正朝与世宗失和,以至于被削除宗籍,在二十四岁那年故去。亲生子女均早早谢世,齐妃的晚年难免凄凉。乾隆二年四月初一日,齐妃病笃,移居五龙亭,“上(高宗)奉皇太后(孝圣宪皇后)驾至五龙亭视疾”。①同月初八日,齐妃薨逝,“上(高宗)至五龙亭殡所奠酒”。②

  [封谥释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4页  当前第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