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吉常在
[简介]
世宗吉常在。出身不详。乾隆年间薨逝。
——————————
①《呈报雍正十三年乾清宫宁寿宫皇贵妃妃嫔等缎布等项分例清单稿》,嘉庆元年,档案号:05-0462-0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概述]
世宗吉常在身世不详。根据已知档案,在雍正十三年底,吉常在是当时世宗后宫内在世的四位常在之一,排在第四位。①但是泰陵妃园寝中并没有以“吉常在”之名葬入的后宫主位。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吉常在还有别的称呼,是以别的称呼入葬在泰陵妃园寝内。可能是苏答应、伊格格,或者两位张格格之一。二是吉常在与圣祖老贵人相仿,是“随常加封”之人,未曾奉御过世宗,所以没能葬入皇陵。
十八、常安之女
[简介]
常安之女。镶白旗满洲人,监生常安之女。在康熙四十五年时参加八旗选秀,于正月二十八日被孝惠章皇后指赐与世宗。其后不明。
[概述]
根据康熙朝《奏销档》记载,康熙四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宁寿宫副总管太监赵密申奉传皇太后懿旨:将镶白(旗)图思希佐领监生常安之女给四阿哥,钦此。”“所谓“镶白的图思希佐领”,即镶白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四佐领,可知其为镶白旗满洲旗人。但是在已知的档案中并未发现这位秀女被指赐给世宗之后的情况。作为直接被皇太后指赐的外八旗秀女,如果她在世宗即位时仍然在世,应该拥有不低的位分。故而,此处怀疑常安之女在世宗即位之前即已去世。泰陵妃园寝所葬伊格格或许即是这位常安之女。
——————————
①《呈报雍正十三年乾清宫宁寿宫皇贵妃贵妃妃嫔等缎布等项分例清单稿》,嘉庆元年,档案号:05-0462-0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口奏绿头牌及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其中,由于档案内书写模糊,太监之名“赵密申”可能识别有误。
第十二章 清高宗乾隆帝的后宫
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名弘历,满文作“hung li”①。作为世宗宪皇帝的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生母为孝圣宪皇后钮祜祛禄氏。雍正元年八月,由世宗秘密立为储嗣,缄置镭匣。雍正十一年二月,恩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世宗病危,召集皇子与王公大臣等,亲启镯匣,立为皇太子。同日,世宗崩逝。九月初三日,高宗即位,改元乾隆。在位期间,整顿制度,重视农商,多处用兵,自诩“十全武功”。因不敢自比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一年之数,故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亲启铺匣,立皇十五子仁宗为皇太子,定于次年内禅。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内禅于仁宗,由仁宗尊为太上皇帝,退居宁寿宫,军国重务仍由其裁决。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时崩,年八十九岁,在皇帝位六十年,在太上皇帝位四年。同年四月,恭上尊谥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九月十五日,奉安裕陵,升衬太庙、奉先殿。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加上钦明两字。
高宗乾隆朝时期,宫廷内各种档案文书制度逐渐成熟,并且形成定制,留存下来大量的宫廷生活档案资料。关于乾隆朝挑选八旗秀女的年届,根据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情况较为复杂。例如,乾隆四十二年户部奏文内称:“因去年系应选看女子之年,臣部于十二月十八日,为由何月何日开始选看之事奏闻。得旨,著明年选看。钦此。钦遵。现查得,前次乾隆三十九年八旗应选看女子共七千七百七十四人,不计旗分,仅计人数多少,分为四日选看。本年八旗应选看女子共六千七百八十七人,臣等窃思,请仍依前次之例,分为四日,不计旗分,仅计人数多少,一日预备选看二旗女子。何日开始
——————————
①罗盛吉:《清朝满文避讳漫议》,《满语研究》2014年第2期。
选看之处,经上指定后,由臣部传知八旗各处,恭行预备。为此恭奏请旨。等因。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奏人。本日。得旨,著二三月再奏。钦此。”①说明乾隆四十一年为应选年届,而当年及上届的挑选均延后一年进行。又如乾隆六十年二月,高宗乾隆帝曾挑选八旗秀女,②按照制度年届推算,亦是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挑选延后一年。由此可知,乾隆朝挑选八旗秀女多在制度规定之年的第二年春季进行。以此推断,乾隆朝挑选八旗秀女的制度年届依次为乾隆二年、乾隆五年、乾隆八年、乾隆十一年、乾隆十四年、乾隆十七年、乾隆二十年、乾隆二十三年、乾隆二十六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三十二年、乾隆三十五年、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五十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五十九年,实际挑选年届依次为乾隆三年、乾隆六年、乾隆九年、乾隆十二年、乾隆十五年、乾隆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二十四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乾隆三十三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八年、乾隆五十一年、乾隆五十四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六十年。但是,以上推断与乾隆朝后宫主位们的入宫时间仍有矛盾之处。如根据档案,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是在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被指定为贵人入宫,而当届八旗秀女在同年十二月才被户部奏报。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乾隆朝挑选八旗随任秀女的时间与挑选在京八旗秀女的时间不同。总之,关于乾隆朝挑选八旗秀女的年届,还有进一步研究确认的必要。
根据目前的资料统计,清高宗一生中至少有四十余位妻妾,其中有一些是藩邸时期娶纳,也有一些是即位之后才收入后宫。谨按照成为高宗妻妾的时间、方式,将高宗的四十余位后宫主位分类综述如下。
————————
①《奏于京师八旗内选秀女入宫稿》,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档案号:03-0187-2709-0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验看秀女排单》,乾隆朝,档案号:05-08-005-000001-00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第一节 清高宗乾隆帝的三位皇后
一、孝贤纯皇后
[简介]
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镶黄旗满洲富察氏,承恩公、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雍正五年参加八旗选秀,被世宗指与皇四子高宗为嫡福晋。同年七月十八日,人富行大婚礼,册封为皇子福晋。雍正六年十月初二日,生第一女。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生第二子端慧皇太子永琏。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生第三女和敬固伦公主。雍正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诏立为皇后。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以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为正使,户部尚书海望为副使,册立为皇后。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日,生第七子和硕哲亲王永琮。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亥时,崩于东巡途中,年三十七岁。同年三月十七日,灵柩还宫,停灵长春宫。三月二十二日,谥曰孝贤皇后。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裕陵。嘉庆四年九月,恭上尊谥曰孝贤诚正敦穆仁惠辅天昌圣纯皇后,升柑太庙、奉先殿。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加上徽恭两字。道光三十年四月,加上康顺两字。
[家族背景]
孝贤纯皇后出身檀都系富察氏,与太祖继妃、高宗晋妃、宣宗恬嫔、穆宗淑慎皇贵妃同族。其家世可以参考她们各条。檀都一族在檀都孙辈时分为果臣噶哈善、莽泰、德云珠三大支,太祖继妃为果臣噶哈善之孙女,而孝贤纯皇后、高宗晋妃、宣宗恬嫔、穆宗淑慎皇贵妃均为德云珠一支后代。
根据谱牒记载,德云珠第一子名为旺吉磬,率众入旗,被編入镶黄旗满洲,给予世管佐领。旺吉努之孙名为哈锡屯,承袭世管佐领,参与入关征战,功封一等男又一云骑尉,仕至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哈锡屯之女嫁太祖之孙奉恩辅国公班穆布尔善。虽然班穆布尔善后来因党附鳌拜被处死,但是这次联姻显示出哈锡屯一族已经跻身世家婚姻圈。
哈锡屯第一子名为米思翰,袭父一等男又一云骑尉和世管佐领,仕至议政大臣、户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是康熙初年的重臣之一,即是孝贤纯皇后的祖父。米思翰娶妻穆奇觉罗氏、博尔济吉特氏,先后生有四子,依次名为马思哈、马齐、马武和李荣保,均作为世家子弟出仕。马思哈仕至内大臣、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得谥襄贞;马齐功封二等伯,仕至保和殿大学士,得谥文穆,入祀贤良祠:马武功封三等轻车都尉,仕至领侍卫内大臣,得谥勤恪;而李荣保作为幼子承袭其父米思翰的爵位,仕至察哈尔总管,兄弟四人均位列高官。其中,马齐在康雍两朝十分得势,掌握大权,将此支富察氏门第进一步提高。而孝贤纯皇后的父亲李荣保,在兄弟四人中仕宦并不十分如意。
李荣保娶妻觉罗氏,至少生有九子两女。九子依次名为广成、傅清、傅宁、傅文、傅宽、傅新、傅玉、傅谦、傅恒。①两女中,除一位为孝贤纯皇后外,还有一位嫁给太宗第十子奉恩辅国公韬塞之孙萨喇善为妻,她是孝贤纯皇后的胞妹。
在孝贤纯皇后被选为皇子福晋时,其家族虽然已经名列旗人世家,但是与弘毅公等一等世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作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贵马齐之胞弟,李荣保一家也借势提升门第。特别是在高宗即位之后,孝贤纯皇后的兄弟子侄均受到重用。而孝贤纯皇后的这些兄弟子侄也大多能够尽心当差,不辱使命,使得李荣保后代的门第扶摇直上。经历乾隆一朝之后,李荣保的后裔拥有八个世职,形成了八支世家,分别为大宗承恩公家、嘉勇忠锐公家、诚嘉毅勇公家、忠勇公家、襄勇侯家、一等子傅清家、一等男奎林家、云骑尉福灵安家,遂成为清中后期旗人世家中的翘楚。孝贤纯皇后的妹夫萨喇善,作为闲散宗室出身的宗室侍卫,亦受到高宗的特殊重用,从乾隆元年开始历任副都统、吉林将军,达成门第的“逆袭”。就连孝贤纯皇后的乳母家族,亦因孝贤纯皇后的缘故,以李荣保家户下家奴的身份被赐入旗,②成为镶黄旗包衣管领下的开户旗人。③
——————————
①谨按,根据清人笔记,傅恒行十,这个排行可能是计算上了夭折的兄长,也可能是男女大排行。
②《奏请将皇后之奶公塞克一家归人镶黄旗给差食俸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19册 ,第96—99页。
③此段富察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沙济富察氏宗谱》;敦崇:《思恩太守年谱》,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年;《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入宫背景]
根据目前的资料,雍正朝第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可能是雍正二年,第二次则为雍正五年。孝贤纯皇后应该即是在雍正五年的挑选中被选为高宗的霸福晋。根据清代官方的说法,世宗秘密立储是在雍正元年八月,即世宗在挑选孝贤纯皇后为高宗元妃时,高宗未来的身份已经内定,可知世宗是按照未来皇后的标准选中孝贤纯皇后的。当时,孝贤纯皇后的二伯父马齐仍在朝中担任保和殿大学士,是举足轻重的大臣,孝贤纯皇后作为其侄女被选为储君嫡室,亦有政治上的考量。
[宫廷生活]
根据档案,孝贤纯皇后在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入宫与高宗成大婚礼。成婚之后,高宗与孝贤纯皇后住在西二所,此西二所在高宗即位之后,作为潜邸被升为重华宫。在潜邸时期,作为高宗的嫡福晋,孝贤纯皇后为高宗生育了一子两女,其中:第一女两岁夭折;第二子永琏在乾隆三年夭折;第三女长大成人,即和敬固伦公主。高宗即位之后,孝贤纯皇后以嫡福晋的身份被册立为皇后,统御后宫。对孝贤纯皇后统御后宫的情况,高宗曾经评价道:“朕躬揽万几,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嫔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心悦诚服。十余年来,朕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以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②至于细节之处,高宗曾经在御制诗的题记中写道:“朕读皇祖御制清文鉴,知我国初旧俗,有取鹿尾瓻毛缘袖以代金线者,盖彼时居关外,金线殊艰致也。去秋塞外较猎,偶忆此事,告之先皇后,皇后即制此燧囊以献。”③由此可见,孝贤纯皇后不仅相当称职,而且在细微之处也颇见体贴。④
以后世的角度来看,高宗生平自视极高,万事皆自以为表率,在生活方面,亦汲汲营造一种“模范家庭”的氛围。孝贤纯皇后的贤淑,难免有高宗的
——————————
①《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雍正五年七月十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秦铺档(缩微胶卷)》。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8,乾隆十三年七月癸未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18、219页。
③《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册 ,第227页
④谨按,孝贤纯皇后所制的荷包(燧囊),后来被作为遗念珍藏在宫廷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刻意夸大,但是基本与高宗的期许相符。除此之外,高宗还有一个重大愿望,即在于以嫡子立嗣。早在即位伊始的乾隆元年,高宗便将孝贤纯皇后所生的皇二子永琏秘密立储,结果永琏在乾隆三年夭折。乾隆十一年,已经三十五岁的孝贤纯皇后再次生子,即皇七子永琮。高宗称:“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然而永琮在乾隆十二年十二月因出痘而夭折。高宗自己反省道:“嫡嗣再殇,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岂心有所不愿,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①最终,以嫡子立嗣的愿望亦未能实现。
乾隆十三年二月,孝贤纯皇后随高宗和孝圣宪皇后东巡山东。三月十一日,帝后在德州登舟。同日亥时,孝贤纯皇后在御舟上病逝。根据高宗的说法:“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崖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肤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变故。”②由此可知,孝贤纯皇后是在东巡路上染病而崩逝。三月十七日,孝贤纯皇后的灵柩还宫,停灵在长春宫。关于孝贤纯皇后灵柩回宫的情况,时代稍后的和硕礼亲王昭梿在其《啸亭杂录》中记载说:“孝贤纯皇后崩于德州舟次,上命运舟入京,焚毁城门,隘不容入。公(海望)命造架堞上,以菜叶铺垫,千夫维挽,舟借其柔滑而入,皆一时之巧思也。”③而根据史料,孝贤纯皇后是以梓宫(灵柩)的形式运回。三月十七日未刻,暂奉通州芦殿,京官齐集举哀行礼。同日戌刻,梓宫入京,从东华门人苍震门,奉安长春宫。④一路上时间紧凑,似乎并未有太多耽搁。《啸亭杂录》的说法并非昭梿亲见,⑤可能只是一种传说,御舟亦可能是在孝贤纯皇后梓宫入京之后才运入京中。
孝贤纯皇后的崩逝,对于高宗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一来孝贤纯皇后作为高宗的元后,本身受到高宗尊重,其崩逝必然让高宗伤痛。二来一
——————————
①《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05,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乙酉条,《清实录》,第12册 ,第998、999页。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0,乾隆三十年三月丙申条,《清实录》,第13册 ,第81页。
③昭梿:《啸亭续录》卷4,海司空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85页。
④《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1,乾隆十三年三月辛丑条,《清实录》,第13册 ,第82、83页。
⑤谨按《玉牒》,昭梿生于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七日寅时。
直致力于营造“模范夫妇”的高宗,也必然会将此作为头等大事对待。故而,高宗对于孝贤纯皇后的丧仪尤为重视,并且对于内外人员的态度也尤为敏感。首当其冲的是高宗的皇长子和硕定安亲王永璜和皇三子多罗循郡王永璋,在面对孝贤纯皇后这位嫡母的丧仪中,被高宗认为表现得不够悲戚,而受到数次上谕申斥,其申斥语中甚至有“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杀伊等,伊等当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等语,用词之重,亦可见高宗当时之心情。另外,如苏州巡抚安宁,在乾隆十三年闰七月进京面圣,被高宗指责为“于孝贤皇后大事,仅饰浮文,全无哀敬实意伊系亲近旧仆,岂有如此漠不关心之理”。②又如,锦州知府金文醇、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湖广总督塞楞额等,均违禁在孝贤纯皇后丧期内剃发,其中塞楞额作为旗人被判最重,高宗怒斥其“丧心病狂”③,部拟斩决,钦命自尽再如,盛京、杭州、宁夏、京口、凉州、四川等省的地方官,只传令让当地官员“过百日剃头”,并没有涉及当地兵丁。高宗知悉后指出:“兵丁虽属微贱,俱系满洲臣仆,亦应与官员一例传行。因未一例传行,兵丁始于百日内朔头伊等忘满洲旧规,可谓不知轻重矣。其未经办理之处,甚属糊涂。”于是这些地方大员也纷纷被交部察议。甚至当时的名臣张廷玉也未能幸免,因为在翰林院拟撰的孝贤纯皇后冬至祭文中,有“泉台”一词,高宗认为“此二字,用之常人尚可,即王公等宜不用,岂可加之皇后之尊”,⑤于是以大学士张廷玉为首的内阁官员均罚本俸一年。约至孝贤纯皇后周年祭礼之后,高宗的心情才逐渐归于理性。为纪念孝贤纯皇后以及几位已故的皇贵妃,高宗在长春宫设立影堂,供奉孝贤纯皇后以及几位已故皇贵妃的画像、冠服,后来因故在乾隆四十二年撤除。另外,高宗也写了不少诗文,以追忆这位贤淑的皇后。
[封谥释义]
孝贤纯皇后的主谥为“贤”,满文作“erdemungge”⑥,意为“有贤德的”
————————————
①《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7,乾隆十三年六月甲戌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07—209页。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1,乾隆十三年闰七月庚午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80、281页。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1,乾隆十三年闰七月癸酉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86页。
④《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0,乾隆十三年闰七月丁巳条,《清实录》,第13册 ,第262页。
⑤《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27,乾隆十三年十月辛丑条,《清实录》,第13册 ,第404页。
⑥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76页。
“有德才的”。按照清代的制度,皇后谥号一般是由内阁拟出数种,然后由皇帝在其中钦定。但是根据史料,孝贤纯皇后的谥号未经内阁拟出,即由高宗直接钦定。关于此谥号的由来,史料中有两种记载。一是高宗在给礼部的上谕中称:“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壶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①二是《清史稿》中记载:“初,皇贵妃高佳氏薨,上谥以‘慧贤’。后在侧,曰:‘吾他日期以“孝贤”可乎?’至是,上遂用为谥。”②无论是哪一种记载,均体现高宗对于孝贤纯皇后贤淑的认可。在孝贤纯皇后的册文中,亦有“追思皇后之淑德,惟朕知之为最深。畴咨谥典之隆称,自朕衡之而允协。惟贤与孝,实乃兼优。曰孝且贤,词无溢美”。③这在清代所有皇后的评价之中,亦属名列前茅。
二、继皇后
[简介]
高宗继皇后,原镶蓝旗满洲后抬正黄旗满洲辉发纳喇氏,④佐领讷尔布之女。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生。在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参加八旗选秀,于二月十四日被世宗指与皇四子高宗为侧福晋。同年十一月初八日,入宫成婚。雍正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诏封为妃。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以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三泰为正使,内阁学士岱奇为副使,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诏晋为娴贵妃。同年十一月十七日,以大学士史贻直为正使,礼部右侍郎觉罗勒尔森为副使,册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贤纯皇后崩逝。同年七月初一日,诏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以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册封为皇贵妃。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以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大学士史贻直为副使,册立为皇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生第十二子多罗贝勒永璂。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生第五女。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第十三
——————————
①《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1,乾隆十三年三月丙午条,《清实录》,第13册 ,第88、89页。
②《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916页。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5,乾隆十三年五月甲辰条,《清实录》,第13册 ,第171、172页。
④谨按,在继皇后事出之后,其家族又从正黄旗满洲拨回镶蓝旗满洲。
子永璟。乾隆三十年正月,随高宗南巡。因故自行剪发,忤上旨。同年闰二月十八日,单独被送回京城。五月初十日,收缴宝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未时崩,年四十九岁。诏以皇贵妃之礼殡葬,奉安于裕陵妃园寝纯惠皇贵妃宝顶内。
[家族背景]
成书于民国时期的《清史稿》称高宗继皇后姓乌喇纳喇氏①,但是根据乾隆年间成书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继皇后并非姓乌喇纳喇氏,而是出身辉发国主系辉发纳喇氏,是辉发国主之后代。
纳喇氏是一个古老的女真姓氏,在唐代末年就有此氏族的相关记录。后来纳喇氏族逐步发展,在明代形成海西四部,因为四部部长均姓纳喇氏所以也被称为“纳喇四部”。此四部根据地域不同,分别被称为叶赫、哈达乌喇、辉发。从传统上讲,纳喇四部可以算作一个整体,均由纳喇氏作为部长掌控,但实际上,这四支纳喇氏中有两支是外来的血统。
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说法,纳喇四部之中形成最早的是乌喇部,部长姓纳喇氏,后来乌喇国主的旁支迁徙到哈达地方,形成哈达部,所以乌喇部长纳喇氏家族与哈达部长纳喇氏家族同源,本书中称其为“乌哈国主系纳喇氏”。叶赫部,源于一位姓土默特氏,名为星恳达尔汉的蒙古人。他带领自己的人马灭掉“张”地方的纳喇氏部落,又发现当地部落有把“纳喇氏”视为部落首领的传统,于是他们虽然灭掉当地的纳喇氏,却继承他们的姓氏,改姓纳喇氏,以统治当地。后来这支“土默特-纳喇氏”率领部众迁徙到叶赫地方,形成叶赫部,本书中称其为“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星恳达尔汉系叶赫纳喇氏)”。至于辉发部,则源于黑龙江女真尼马察部的昂古里和星古力。这对兄弟姓益克得里氏,带着族人迁到“张”地方。当地有个大的领主,姓纳喇氏,名为噶扬噶土墨图。昂古里和星古力受到他的帮助,因此宰七牛祭天,跟随噶扬噶土墨图改姓纳喇氏。后来,星古力的后裔征服辉发地区的诸部,形成辉发部,其家族即是“辉发国主系辉发纳喇氏”。
因此,纳喇四部的四支纳喇氏,虽然只有两支是血统上真正的纳喇氏,但是他们都标榜自己是纳喇氏的后裔。另外,清代满洲人在姓氏的使用上
——————————
①《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917页。
有许多攀附或错写的情况。例如觉罗氏,有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西林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嘉木湖觉罗氏等分支,其中除爱新觉罗氏为皇族之外,以伊尔根觉罗氏人口最多,故而在清代档册或者传记中,舒舒觉罗氏、嘉木湖觉罗氏的后裔,经常自称或被误写为伊尔根觉罗氏。由此亦可知清代满洲旗人姓氏复杂的一面。
继皇后的高祖父名为莽科,是辉发国贝勒王吉努之孙,与末代辉发贝勒拜音达里同辈。莽科带领兄弟和族人归入八旗,被编入镶蓝旗满洲,拥有两个世管佐领。莽科之孙名为罗和,承袭世管佐领,仕至副都统。罗和生有两子,一子名为罗多,仕至右卫副都统;一子名为讷尔布,承袭世管佐领,即是继皇后之父。
根据谱牒信息,讷尔布在乾隆初年去世,其嫡妻为郎佳氏,在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一日故去。讷尔布生有数位子女,除继皇后之外,至少还有一子一女,一子名为讷礼,承袭世管佐领,亦在乾隆初年去世;一女则嫁给太祖第一子广略贝勒褚英的玄孙奉恩辅国公富增为嫡夫人。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讷礼可能比继皇后年长不少。而奉恩辅国公富增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在乾隆十六年去世,其嫡夫人应该与其年纪相仿,故而继皇后可能在讷尔布的子女之中排行比较靠后。
继皇后出身辉发国主旁支,拥有世管佐领,如孝诚仁皇后条所述,在清初的旗人社会中,尤其注重“国主后裔”以及“世管佐领”,将其视为女真旧族势力的代表,是衡量门第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随着入关之后情况的变化,这种推崇“国主后裔”的习惯逐渐减弱,而更多地以“爵位”和“官员品级”来衡量门第。继皇后家族虽然为国主后裔,但是在入关战争中没有立下军功,未能获得世爵世职,在仕宦上,最高也只仕至副都统,其门第虽然还能保持在世家范围内,却已经略显颓势。
在继皇后被晋封为皇贵妃,并被册立为皇后之后,其家族作为“后族”,从镶蓝旗满洲被抬入正黄旗满洲,获得承恩侯爵位。继皇后之侄讷苏肯也被高宗派到边疆历练,准备在之后加以重用,似乎其家族复兴指日可待。但是,随着继皇后在乾隆三十年发生变故,这些恩荣也瞬间失去。获封的承恩侯爵位被剥夺,抬入正黄旗的佐领不仅被勒令退回原旗,顺带连世管的身份亦被剥夺,失去世袭性,成为公中佐领,这也导致继皇后家族就此彻底没落。①
[入宫背景]
根据《奏销档》记载,继皇后作为八旗秀女,按照当时的习惯,原本要在雍正十一年冬季入宫参选。由于当时天气寒冷,世宗下达旨意,延至明年春季再行选看。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继皇后入宫参选。②三月,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褶内称,“雍正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宫殿监督领侍苏培盛奉旨:镶蓝旗讷礼佐领下原任佐领讷尔布之女,著指与宝亲王为侧福晋。”③由此可知,继皇后在二月初四日被世宗直接指与高宗作为侧福晋。同样根据《奏销档》中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褶内称:“本年十一月初八日,和硕宝亲王娶侧福晋。”④可知继皇后在当年十一月初八日入宫成婚。
根据清中叶以来宫廷的习惯,对于身份比较重要之皇子,皇帝一般会特地从八旗秀女中挑选出身较好或身份特殊者,直接指婚为侧福晋。这些直接指婚的侧福晋与使女出身的侧福晋、格格地位有相当的差距。对于未来帝位的继承人,世宗先在二月初四日将出身外八旗旧世家的继皇后指婚与高宗为侧福晋,又将出身内务府包衣却为当朝新贵的慧贤皇贵妃从高宗使女中超拔为侧福晋,可能是希望高宗能够同时兼具“旧族”和“新贵”两方面的协助。
[宫廷生活]
继皇后嫁入宫廷之后,在高宗潜邸一直处于侧福晋的身份,未能生下子女。高宗即位之后,同样作为没有生育的侧福晋,慧贤皇贵妃直接获封贵妃之位,而继皇后则排在其次,获得妃位。之后在乾隆十年随同其他主要主位一起晋位,并未显示出特别的恩宠。而在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崩逝之后,继皇后的地位逐渐变得微妙起来。